2019年1月12日—14日雄安新区 大 雾过程分析
2022-10-01王鹤婷刘小雪
王鹤婷,刘小雪,周 涛
河北省廊坊市气象局,河北廊坊 065600
大雾天气过程是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目前,针对大雾天气,许多学者开展了深入研究与分析。郭立平等[1]利用2009—2018年廊坊市雾、霾、浅层地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对廊坊市雾、霾日的浅层地温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常适等[2]对2020年保定一次大雾天气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坐标北纬38°43′~39°10′,东经115°38′~116°20′,面积约1 770 km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位于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内含由140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组成的白洋淀,特殊的地理地貌导致其秋冬季节大雾天气频发,给新区建设带来许多不便,而雄安新区成立伊始,目前针对其大雾特征的研究仍较为匮乏,因此必须加强对其大雾天气特征的分析和研究。
针对2019年1月12—14日雄安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要素特征和可预报性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了本次过程中大雾天气的持续原因,为雄安新区大雾天气的预报服务提供参考。
1 过程概况
2019年1月12—14日太行山山前城市群连续3 d受大雾天气影响,大雾范围广、强度大、影响严重,雄县、容城和安新均出现浓雾,最小能见度仅为51 m。此次大雾天气可分为2个阶段,其中12日清晨至13日清晨,能见度变化较小,一直低于2 000 m,13日14:00左右能见度明显好转,能见度最高达3 500 m以上。14日凌晨雄县能见度再次降低,最低至62 m,容城和安新以轻雾为主[3]。
2 环流形势
分析本次大雾过程的环流背景,11日20:00 500 hPa高空脊前西北气流。随着高空槽的东移南下,12日08:00新区已处于槽前偏南气流前沿,为大雾天气的维持和加强提供了足够的水汽条件和稳定的形势场。13日20:00 500 hPa华北地区转受高压脊控制,稳定形势维持,有利于发展成为大范围的辐射雾。同时,锋区离北雄安也越来越近了,大雾消散的时间也在靠近。从850 hPa来看,11日20:00—13日20:00 850 hPa雄安地区转受弱暖脊控制,有利于发展成为大范围的辐射雾。14日850 hPa弱的暖性结构被破坏,大雾过程结束。
在此次大雾形成之前,雄安新区已经持续处于地面弱气压场中,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都不强,因而连续多天在傍晚前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能见度现象。11日20:00高压脊线前部,等压线稀疏。12日08:00弱冷锋前部,冷空气较弱,偏南的风场有利于水汽的聚集。13日20:00冷空气向南移动,新区地面位于弱高压中。14日14:00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新区,大雾过程结束。
3 成因分析
3.1 温湿条件
雾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水汽条件,尤其是近地面附近的水汽要十分充足。12日20:00,雾区地面温度露点差基本在0~2℃以内,850 hPa比湿为4 g/kg,表示低层存在明显饱和状态的湿层,但中高层存在一定程度的干空气活动,这很好地反映出了此次雾过程上干下湿的高低空配置。至13日20:00,温度露点差低值范围明显缩小,850 hPa维持干空气条件,说明低层湿度条件进一步增加,上干下湿结构更为明显。对流层中层相对较干,有利于夜间辐射降温,低层空气容易达到饱和,若湿层均为湿层,反而不利于雾的维持和发生[4]。
选取容城站统计此次过程中温度露点差、相对湿度和能见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及河北能见度和地面相对湿度分布变化对比情况,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相对湿度增大、温度露点差减小时,能见度也随之降低,反之则能见度增加。由此可见,低层水汽条件对大雾天气的重要作用。
3.2 动力条件
3.2.1 风风速对雾的形成和维持有一定影响。12日和13日夜间,河北地区风速基本在1~2 m/s之间,风速较小,大气水平扩散能力差,同时并非静风,微风使得有适当强度的冷暖空气交换,既能使冷却作用伸展到一定高度,又不影响下层空气的充分冷却,最有利于辐射雾的形成(图1)。
图1 大雾过程期间河北地区地面风速情况图
3.2.2 垂直风速此次大雾天气过程中,其他动力条件十分显著,尤其在垂直速度的分布和演变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近地面层上升运动强度很弱,而低层大气则存在下沉运动,这是大雾天气发展维持的重要动力因子。
3.3 大气稳定性条件
11日20:00,地面湿度较小,中层湿度较大,探空图呈漏斗状(图2),12日08:00中层变干,中高层干,地面湿度大,逆温层存在明显的辐射逆温,逆温层厚度小、高度低,近于地面。同时,中低层风速小,中高层基本以西北风气流为主,垂直风切变弱,空气对流交换弱,同时对流物理量参数CAPE值、K指数等也表明没有对流不稳定能量,大气层结稳定性好,这些都是雾发生的有利条件。14日20:00,逆温层被破坏,中层湿度增大,地面湿度降低,大雾过程结束。
图2 11—14日20:00的探空资料
4 本次过程可预报性分析
首先,从上文中环流形势可以得出预报结论:12日和13日夜间,河北为晴空或少云。从EC细网格11日08:00起报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曲线,12、13和14日的预报最低温度明显小于前一天14:00的露点温度,湿度条件满足大雾的基本条件。从EC细网格的10 m风预报来看,12、13、14日清晨地面风速较小,且有辐合线,雾的可预报性较强。14日的风速增大,15日02:00的 风 速 达 到8 m/s,大雾过程结束。
从环境平台的气象扩散综合预报来看,12、13、14日清晨地面风速较小,且均为弱的偏南风,有利于水汽的输送,从而形成雾。从混合层高度的预报来看,12—14日混合层顶较低,有利于雾的形成。相对湿度预报值低于实况值。静稳指数12—14日均较高,是形成大雾的有利条件[5-7]。
EC预报12、13、14日的混合层高度较低,有利于大雾的生成,与实况混合层高度516.8、372.2、705.2 m相一致(图3~图5)。
图3 11—15日安新站露点温度的实况图、EC细网格的温度曲线(11日08:00起报)
综上来看,预报场中的数值均有利于大雾的形成,所以此次的大雾过程可预报性强。
5 结论
(1)此次雾过程中,底层相对湿度大,温度露点差小,对流层中层相对较干的“上干下湿”的配置构成了大雾发生和维持的有利水汽条件。
(2)此次过程中,地面气压场弱,地面风速基本维持在1~2 m/s之间,垂直风切变小、上升运动弱,近地面层弱散度、正涡度,上升运动弱;低层正散度、负涡度,下沉运动增强,这种动力条件十分有利于雾的维持和发生。
(3)由于低层逆温近地面的存在,空气对流较弱,大气层结稳定构成了稳定性条件。
(4)此次大雾天气属于秋冬较为典型的辐射雾过程,分析可预报性较强。预报员应多注意加强阈值的本地化分析、适用,以提高预报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