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21年呼伦贝尔市中西部强降雪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2022-10-01苗春艳白子恒
苗春艳,白子恒,刘 伟,刘 娜
1.阿荣旗气象局,内蒙古阿荣旗 162750;2.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3.海拉尔区气象局,内蒙古海拉尔 021008
大雪、暴雪是北方地区冬半年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降雪天气对交通、农牧业生产及百姓生活均有影响。内蒙古东北部冬季时间较长,降雪期多达5~6个月之久,初冬和初春是高发期,学者对本地大雪(暴雪)的成因分析做了诸多研究[1-5]。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以来,诸多学者针对降雪雷达回波特征也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其中,李一平等[6]针对内蒙古雨雪转换期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进行了分析。有学者结合雷达回波特征对2001—2010年大连市8次降雪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降雪过程中天气系统和水汽的演变特征。对2008—2021年呼伦贝尔市中西部14次强降雪过程的环流特征、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导出产品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一些降雪回波共性指标,旨在为预报冬季强降雪过程业务工作提供参考[7]。
1 强降雪过程实况与环流特征
在呼伦贝尔市中西部即海拉尔雷达站周围150 km范围内5个国家级气象站中,只要有一个站24 h降雪量≥5 mm,即统计为1次强降雪过程。2008—2021年呼伦贝尔市中西部强降雪天气过程共计14次(表1)。
14次强降雪过程影响系统见表1,经统计:500 hPa影响系统8次为高空槽、2次为低涡、4次为平直西风。850 hPa均为低涡(槽、气旋性环流)且多数伴有低空急流。地面影响系统多数为气旋顶部,有2次为倒槽。除了2010年4月18—19日、2011年11月16—17日、2016年10月24—25日、2017年2月15—16日这4次降雪过程天气系统较为薄弱外,其余10次过程均是北方较强冷空气随着槽(涡)向南暴发与低空暖湿气流的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产生的强降雪。
表1 2008—2021年强降雪天气过程实况及影响系统
2 雷达产品的特征
2.1 基本反射率因子
降雪天气的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回波平均强度仅为5~15 dBz,中心强度为15~25 dBz,回波形状多呈均匀的片状,降雪集中段最大回波强度不超过 30 dBz;低仰角回波强度明显高于高仰角,且回波显示范围也明显大于高仰角。在雨雪转换季节,雨夹雪的雷达回波强度略大,平均为15~20 dBz,中心强度为20~35 dBz,回波形状呈絮状或混合状,偶尔时段雷达回波形状还会出现块状。
2.2 径向速度
从表2统计可知,径向速度“零速度线”呈现“S”型或反“S”型结构的强降雪过程共有9次,占64.2%,为冷暖平流交替的降雪过程;其余几次是以偏东风为主的风场结构,这一特征是呼伦贝尔市降水的主要低层风场特征。从大量研究得知,冷空气沿偏东路径自边界层侵入,在底层形成冷垫,一方面,能使边界层气温下降,利于降雪的产生;另一方面,其构建的“楔形”产生触发机制,迫使中空暖湿空气沿冷垫爬升造成锋生。仅有2次强降雪过程的风场出现了“逆风区”现象,从天气学角度分析,无“逆风区”现象表明:整层大气风场结构相对均匀,无中小尺度系统扰动,这与夏季强对流天气常出现“逆风区”现象不同。径向速度出现“牛眼”结构的强降雪过程有4次,占28.5%,“牛眼”结构表明:风场出现急流,急流带来的水汽条件及能量条件将有利于降雪。出现速度模糊的降雪过程有3次,最大不模糊速度为27 m/s。
事实上大气风场是动态演变的,故径向速度也是动态演变的,表2中所列仅是径向速度的主要特征。径向速度场上任意高度出现西北或偏北风,可以作为强降雪过程减弱或趋于结束的短时临近预报指标。
表2 强降雪过程雷达径向速度场特征
图1a为2013/01/31—02/01强降雪过程径向速度“零速度线”呈“S”型分布且有“牛眼”结构;图1b为2020/02/12—02/13强降雪过程径向速度“零速度线”呈反“S”型分布且高层出现速度模糊;图1c为2019/11/17—11/18强降雪过程径向速度揭示风场为东南风;图1d为2010/04/18—04/19强降雪过程径向速度揭示风场为西风,且回波不连续。
图1 2013年1月31日15:48(a)、2020年2月12日13:46(b)、2019年11月17日14:02(c)、2010年4月19日14:28(d)1.5°仰角径向速度图(单位:m/s)
2.3 雷达导出产品的特征
表3为14次强降雪天气过程雷达导出产品特征表。从表中数据可知:强降雪天气过程组合反射率因子中心强度最大值为50 dBz,为2021年4月15日雨夹雪转暴雪类天气过程。大多数过程组合反射率因子强度为30 dBz左右,最小为25 dBz。回波顶高最大值为6.1 km,大多数回波顶高为2~5 km,仅2016年4月1日暴雪过程回波顶高仅为0.6 km。强降雪过程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中心值2~4 kg/m2,最大值仅为6 kg/m2,出现在2017年11月9日降雪过程中,比强对流天气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值小。
表3 强降雪过程雷达导出产品的特征
3 结论
应用海拉尔天气雷达2008—2021年 的14次 强 降 雪 过 程NCEP 2.5°×2.5°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产品资料,对强降雪过程影响系统、雷达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及导出产品的特征,通过形态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呼伦贝尔市中西部2008—2021年的14次强降雪过程中,500 hPa影响系统10次为高空槽(涡),4次为平直西风;850 hPa多数伴有低空急流;地面影响系统多数为气旋顶部。
(2)强降雪过程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回波平均强度为5~15 dBz,中心强度为15~25 dBz,回波形状多呈均匀的片状,降雪集中段最大回波强度不超过30 dBz;低仰角回波强度明显高于高仰角,且回波显示范围也明显大于高层。
(3)在雨雪转换季节,雨夹雪雷达回波强度略大,平均15~20 dBz,中心强度为20~35 dBz,回波形状呈絮状或混合状,偶尔时段的雷达回波形状还会出现块状。
(4)9次过程的径向速度“零速度线”呈现“S”型或反“S”型结构分布,占64.2%,其余为东南风或偏东转西北风的风场结构;大多数过程无逆风区;出现“牛眼”结构的降雪过程有4次,占28.5%;出现速度模糊的降雪过程有3次,最大不模糊速度为27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