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一体化趋势下城市建设重点研究
2022-09-30郭佩珊
王 琴 郭佩珊
广州升龙创锦置业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1 珠三角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趋势:从独立发展到小圈层到一体化
珠三角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惠州市和肇庆市,陆地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3.2%。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缩影,也是中国地区经济协同化的典型案例,自建国以来,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49年至上个世纪70年代,珠三角的发展呈现出自由缓慢的“广州香港双中心特征”:香港由其独特的区位港口优势成为了国内为数不多的经济对外窗口。广州则更多的依托国家南方市场需求,发展贸易,产业形式以民营经济或个体经济为主,缓慢发展;该阶段珠三角尚未成型,城市间独立发展,城市建设投入有限。
2、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推行经济改革试点战略,珠三角概念推广,对内经济以农业生产包产到户的乡村工业化为主,对外经济则以港澳台为核心,倡导与其地理切近城市主动对接,其中地理位置更靠近的城市,率先受益,接受港澳台产业转移,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发展模式。当时情况下,产业关联度低,形成大量颇具特色的珠西专业镇及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城镇等,珠三角城市间更多的是独立发展,第一梯队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快速崛起,但珠三角城市之间尚未构成都市圈,城市之间联系和分工不强,产业协同力量不足。
3、90年代后期至2015年前后,国家提出珠三角综合改革试点,珠海、佛山、东莞和中山市等第二梯队城市快速崛起,与第一梯队城市协同,形成3+3+3三大经济圈:广佛肇、珠中江和深莞惠三大经济圈联系加强,城市扩张建设新的开发区和产业园等,并围绕开发区、产业园区进行基础设施配套,三大经济圈内各城市间经济往来增多,物理及通行距离明显缩短,初步形成大都市绵延区。
4、2015s后至,国家大力推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新型城镇化工作,形成以港、深、广、珠、澳为主的粤港澳湾区核心圈层,以双向开放、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辐射带动内陆更为广阔的区域。要求珠三角城市深化与港澳合作,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具体城市建设方面表现为:珠三角城市之间大力推动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建成通车,构成地理联系紧密、行政区划弱化的城市发展网格,进一步推动广东省三个自贸区建设与配套等。
2 一体化背景下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2.1.1 国家战略重点区域
自21世纪以来,国家对湾区赋予了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进重点区域;广东自贸区建设平台;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粤港澳泛珠三角区域深化合作区,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一系列配套平台与政策,为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城市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粤港澳湾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广东纳入一带一路的东部率先发展板块,也是战略实施的三大支撑带之一,作为全国性的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对内珠三角背靠中国内陆巨大的经济体量,对外则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具备全球性视野与政策支撑。
2.1.2 良好的产业基础
珠三角是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基地,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拥有完善的产业基础,与内陆腹地联系紧密。同时产业圈层感强、产业覆盖面广:珠江东岸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石油化工、汽车、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基础发展良好。港澳地区则以金融、旅游、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外向特征明显。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及产业链班底为珠三角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合适的环境。
2.1.3 超大规模的经济体量
广东gdp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经济体量大,具备世界级湾区的硬指标。2015年珠三角GDP达1.24万亿美元,已超越美国旧金山湾区经济规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具备着超强的影响力。
2.1.4 优势的拥海及航空交通基础
大湾区先天的拥海优势使其有着发达的港口群,临海交通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拉近湾区与世界经济距离:目前湾区有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5座亿吨大港,再加上香港,大湾区共有6个亿吨大港。2019年珠三角完成货物吞吐量11.19亿吨,连续十一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广州港,已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2018年度港口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五。深圳港,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39条,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大湾区具有世界级机场群,截止2019年珠三角9市共有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佛山等5个机场。早在2016年,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和珠海五大机场共运送旅客1.85亿人次,货邮737万吨,机场群的运输规模已经超过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级机场群。(数据来源:《2020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分别是当前常见的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之一与最快速的运输方式之一,珠三角各城市良好的航海与航空基础将极大的拉近珠三角城市与世界各大经济体的经济与时间距离。
2.2 面临挑战
2.2.1 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协同与升级的挑战
整体而言珠三角产业转型的压力巨大但协同不够,动力不足。近年来珠三角城市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同时劳动用工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使得原本低端发展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而珠三角一体化对区域产业集群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除深圳外,在其余城市创新尚未成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整体高层次人才缺乏,创新能力有限。同时部分城市的产业同质化严重,区域协同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构建完成。
2.2.2 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资源挑战
整体而言,珠三角核心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大,资源粗放利用问题严重,对区域生态空间造成了侵占和破坏。其中深圳发展的土地资源缺乏问题已表现尤为突出,而广州则表现出中心城区粗放利用严重等问题;以东莞为典型的镇域经济型城市则表现出原有乡镇企业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布局的分散,经营方式粗放等原因,对环境产生了较强的污染且较难治理,导致很多城镇居住环境不良;同时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大量集聚的同时,大量的人口生活所产生的垃圾量要比农村多得多,使得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城市现有的资源和环境基础难以支撑快速城镇化和城市空间扩张的需求;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日益严重,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2.2.3 一体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的挑战
曾经较长的时间内广州、深圳各为中心城市,各地区各自为战,各自辐射带动周边一批城市,一体化程度不够。同时自身利益大于共同利益,城市间合作不充分,导致区域各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水平低下。
珠三角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水平低下,尤其是珠江两岸城市间的交通极不便利,同一城市城乡结合部交通衔接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国内城市群长三角对比差异明显:
表1 长三角与珠三角轨道交通数据对比
珠三角城市间的城市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同样存在着水平是不足,协同不够的问题。
截止2019年整个广东省仅有5所211,2所985高校(未含香港高校),与国内其他几个城市群相比高校资源相当缺乏,更勿论国际性的湾区城市群;
从医疗方面:每千人床位数排名里珠三角仅广州排名42;而深圳更是每千人床位数3.65张,排名第九十九位。从每千人医生数量来看,也仅珠海及广州上榜前50,均排名不高[1]。
王悦荣等研究者在研究中指出珠三角9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综合效总体偏低,且规模效率总体不佳。并给出了三条建议:注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资运营模式,加强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的绩效管理,加强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的区域合作[2]。
3 珠三角一体化趋势下城市建设重点与建议
1、优化功能布局,在城市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上要注重“双向奔赴”,既要辐射内陆、又要接轨国际。
尤其是广州深圳等核心圈层城市,不但要承担起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职能,更要面向全球,承担起国家对外开放的国际功能与定位,根据城市自身的本地情况出发,强调做好辐射内陆、对接国际的各项功能定位。核心城市如广州,一方面是广东省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承担着全国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等职能。另一方面,也面向国际,发挥自己的优势,强化国际商贸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承担起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商贸与交通枢纽等职能,提升国际化程度。
二三阶梯珠三角城市的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上也要充分考虑接轨国际,应凸显城市自身的优势,在一体化、国际化过程中找准定位与目标。
2、完善交通建设,突破城市运力概念,强化区域运力,提升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和服务水平:
(1)一方面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合作:进一步打破旧有的东西岸各自为据的传统格局,依托现有公、铁、及航运基础,加强区域各政府合作,加强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对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包括加强与港澳地区联系,使湾区内城市协作互动将进一步加强等。
(2)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从公路交通、轨道交通、航空运输、内河、江海航运等多维度出发,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打通对内的各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网络及水上运输网络,发挥珠江系水路运输优势,通江达海,形成辐射国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
(3)改善城市交界区域的交通网络和公交服务能力,一方面加强珠三角城市及其它周边城市中心城区间的公共交通对接,提升城市间公共交通频度与速度。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区域或城乡结合部的公共交通联系,加强快速化、轨道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拉近城市距离,强化区域一体与对内辐射能力。
(4)做好对外交通建设:依托珠三角强大的港口、机场、铁路枢纽等基础,构建海陆空多方位的国际运输通道。海上:要港口基建与航线建设两手抓,搭建覆盖通达世界主要贸易港口的海上运输网络,加强湾区港口群合理分工与优势互补;陆上:以中欧铁路枢纽班列为基础,打造经陆路的物流通道和走廊,加强珠三角与欧亚大陆各国各城市的陆上交通通达度;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及 “十三五”规划骨干机场,通过开辟直达全球枢纽机场和重要城市的航线及优化航空公司管理[3],打造更有效的对外发展的空中运输通道。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一体化
随着珠三角城市一体化的发展,对各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政策与服务层面的一体化,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与体量及各城市间公共服务的衔接与整合机制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与薄弱环节从相应方面入手,既要加强城市重点公用设施建设。同时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应响应上位规划与专项规划,考虑各城市间基础设施合作,加强有效资源整合及城市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搭建一体化公用设施服务平台,加强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
4、加强城市建设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正如莫罕默德、苏韦勒指出:城市信息化技术运用得越多、越广泛,城市的经济发展就越好,这是一个双向过程,正向的联系[4]。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加强通信、网络在城市中的作用与地位:一方面增强信息网络覆盖面及通信网络的质量,实现城区、乡村及城市连接处全覆盖;另一方面,要统一相关标准,实现区域各城市统一标准且与国际化对接。在此基础上做好智能化管理与应用。
(2)做好智慧城市的规划及城乡规划人员的信息化知识的培养。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智慧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的管理[5]。包括对城市范围内的各类基础设施等项目全盘考量,搭建智慧平台进行统筹管理、实施监督、智慧互动等,实现智慧平台的闭环管理,并在项目规划中引入智慧交付原则等[6]。同时搭建城市建设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加强交流与协同,加快构建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