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2022-09-30李秀珍

关键词:原电池建模化学

李秀珍

(福建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福州学校 福建福州 350000)

引言

进入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变得愈发繁杂,学生之所以认为学习困难主要是因为很难转化成知识体系,若想实现知识的体系化与结构化,化学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辅助学生从多维度进行建模,从而将无序的知识表面构建为科学体系。总之,通过建模教学,一方面让抽象的化学知识更加形象化,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重视思维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能力、化学建模能力,而通过模型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一、建模教学重要作用

1.化学知识更具结构化,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进行建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经验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此过程中整合原本碎片化的化学知识,依据形成的化学模型将新知识推导出来。虽然学生已具备的建模基础相对薄弱,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教师的科学引导,会大大激发其建模潜力。一方面学生能在模型建构中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和个人认知规律相符。学生在新情境中找出并提出问题,再进行思维整合总结出个人想法,在和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后将问题妥善处理。学生在建模学习中,应对设计模型加以不断思考及完善,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且和化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相符[1]。

2.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将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出来,通过趣味的化学探究实验,利用思维建模及设计模型处理新问题,因为学生作为主角,会拥有较高的课堂参与度。总之,建模教学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趣味化学实验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二、建模教学基本原则

化学模型以及化学建模属于不同的两个概念。化学建模,主要指的是化学模型构建的一个过程,至于化学模型则是思维化学建模的最后结果与主要目的,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建模过程较为复杂:(1)依据实际情境选择研究的相关问题;(2)设定假设;(3)依据“抓主放次”原则建立初步的化学模型;(4)依托实践检验模型,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5)进一步修改构建的化学模型并加以检验;(6)建立最合适的模型。基于此,化学建模为按照现实需求及科学方法,构建将原型结构、特征等进行清晰表征的过程[2]。进行化学建模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建模能力,还能提高信息处理、问题分析等多方面能力和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基本原则如下:

1.原型和模型之间的相似性

依据教学内容构建模型,需尽可能确保原型与模型的相似性,旨在使学生看到模型后进行自我思考及推理。虽然模型具备抽象性,可抽象应将原型作为基础,若是和原型存在较大差距,学生不仅无法理解而且也会丧失建模教学的本有价值。

2.以生为主

“以生为主”是化学建模教学的主要特征,化学模型发挥“中介”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本质。由此,开展化学建模教学“以生为主”是第一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建模教学过程中,不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而需按照教学内容做好化学模型的设计,正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思考探索这一模型,通过教师的讲解,辅助学生更为深入地掌握化学原型。

3.模型具备条件性

在条件不同情况下的化学物质,比如酸碱性、压强等相关条件,有可能致使化学物质的反应、结构发生改变,可由于模型属于高度抽象的原型体现形式,所以应用模型应满足一定条件,基于化学反应、物质处在不同条件,应使用不同的化学模型。基于此,建模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条件性原则,按照化学实验条件构建针对性的化学模型,切忌一概而论,否则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增强化学建模能力、提高核心素养。

三、建模教学相关策略

1.简化模型辅助模型的理解及使用

关于模型,其属于针对现实问题的简化抽象,可以将研究对象的共性及本质准确、直观反映,避免其中非本质及次要因素。因为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多数类似于“理想模型”,由此便能将问题作为理想模型进行处理,进而最大程度简化问题难度,快速找到问题的处理思路以及方法[3]。

2.通过实验探究辅助构建化学模型

针对化学实验而言,无论对掌握化学知识还是提高科学素养,均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物质本有性质。所谓实验探究,主要是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一个过程,让其依据已掌握的经验知识,建立处理问题所需的思维模型。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更为扎实掌握物质有关性质,一方面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调动学习兴趣。

3.分析问题、解题推理,构建解题模型

通常利用建模思想处理化学问题,即把化学问题建立成概念、数学或者是物理关系,化学教学过程中建模思想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某个规律、方程式、反应类型等均可以称之为思想模型。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建模思想进行问题分析以及推理解题,能够使学生建立和该题型相似的解题模型,再次面对相似题型时,能及时归入到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型,进而提高解题效率及正确率[4]。

四、教学案例分析

现阶段,很多学生认为高中化学学习难度较大,此类问题发生的多数原因为未能认识到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仅对理论知识机械化输出,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及学习进度,导致其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另外,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缺少必要的建模能力,致使教学内容相对混乱,一方面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另一方面不利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夯实。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教会其处理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建模能力引导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接下来,本文将以“有效碰撞理论”与“原电池”为例,对建模教学策略加以分析。

1.有效碰撞理论

主要教学目标为,通过假设猜想这一反应历程,用于逻辑推理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针对反应历程构建起一个先验模型;进行材料分析、学习小组讨论等推理证据,逐渐修正先验模型由此构建起理论模型;分析材料并以理论模型给出合理解释,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会受到基元反应活化能带来的影响[5]。

第一,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在常压常温条件下,氢气和氧气混合难以观察到反应现象,但将其点燃能够生成水,而且添加催化剂有可能引发爆炸。同时给学生抛出几个思考问题:(1)化学反应过程中氧气和氢气分子如何进行原子重组?(2)所需条件有哪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例如在容器内氢气和氧气分子相互接触,可是因为能量不充足无法反应,接受外界能量之后断掉分子之间旧键,并且生成新键,得以未完成反应。根据学生提出的模型,教师应提供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再由证据推理对模型进行修正。

第二,模型修正。第一份材料支持。(1)资料:分子当中的能量速度和分布图;(2)资料:各种气体在标准条件下,平均碰撞频率为109S-1,即1s内1个分子和其他分子进行1亿次碰撞。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素材实施小组讨论以及组际分享:首先,温度在相同情况下,分子之间因为不同的运动速度自然能量也不同,越高能量会有更大速度;其次,分子之间发生频繁碰撞,其是发生反应的基础前提。第二份材料支持。(3)资料:已知2HI=H2+I2浓度是10-3mol/L的HI气体,973k时分子碰撞速度在3.5×1028L-1.S-1左右,如果每一次分子发生碰撞均能反应,那么反应速率5.8×104mol/L.S,可是具体速度是1.2×10-8mol/L.S。

依据对资料进行分析,会有学生提出现有论点的补充与驳斥,即并非每次碰撞均有反应发生,并且反应要求碰撞和能量,至于碰撞要求方向。

第三,模型迁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构建的理论模型解决并解释现实问题。(1)问题:常规反应的活化能范围在60kJ/mol-250kJ/mol,如果活化能没有超过40KJ,因为较快的反应速率所以难以通过一般方法进行测定,而超过400kJ,反应速率相对较小。通过理论模型进行数据及事实的解释说明,即反应速率和活化能之间为直接关系,较小的活化能不涉及外界能量提供支持,得以快速发生反应,因此部分反应要求有条件诱发。(2)问题:依据下表中反应的键能和活化能数据,能说明什么。

表1 问题数据表

由此能说明:首先,键能和活化能不是一个概念;其次,反应存有中间态。另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拓展问题,例如按照有效碰撞理论,如何改变条件和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调控。旨在让学生凭借这一理论模型进行速率调控,加深了解化学模型。

2.原电池

第一,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相关原电池知识加以复习:置换反应、电解质以及正负极知识等,通过“板书+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第二,抛出问题。依据Zn+CuSO4=ZnSO4+Cu,构建单液原电池模型。教师通过问题驱动模式,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化学建模,从而构建相应的图像模型。

第三,建立模型。依据制定的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依据学生设计的思路,画出这一图像模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根据图像模型进行原电池反应模型的建立,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反应现象,然后就相关现象进行讨论分析:(1)基于原电池持续进行的化学反应,电流表上面的显示数值逐渐变小;(2)伴随进行的反应,逐渐提高溶液温度;(3)锌片和铜片均发现有铜析出。

第四,分析模型。实验模型建立之后,通过问题驱动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实验模型。(1)原电池发生化学反应以及现象是否和预想存在出入;(2)导致原电池反应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提出:未能预测会提高溶液温度;只要没有停止化学反应,则不会出现较大的电流表显示数值起伏。第二个问题学生提出:因为硫酸铜和锌发生置换反应,所以在锌片和铜片上均会看到铜析出。另外,一些化学能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转换成热能,所以溶液会伴随反应发生提高温度,基于持续进行的化学反应,锌片和铜片均会被消耗,一直到其中一类物质彻底被消耗才停止。

第五,完善模型。化学教师再抛出一个问题,即通过实验和图像的形式进行原电池模型构建,其属于单液原电池且其中存在一些缺陷,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型,在学生修正模型之后组织分析交流:针对双液原电池而言,电极物质与电解质溶液具体是什么。学生依据提示加以完善,进行双液原电池的实验及图像模型构建,CuSO4与ZnSO4是电解质,Cu片与Zn片为电极。总之,让学生剖析单液原电池存在的不足,引导其完善模型并加以修正,依据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建模教学还能应用在有机化学中。“官能团”可以反映某类有机化合物所具备的共同特性[6]。通过进行“官能团”的建模教学,让学生紧密联系相对薄弱的有机化学知识,进而达到夯实基础知识的目的。与此同时,学生也应尝试构建每个官能团的网络示图。通过学生自己构建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以羧基(—COOH)官能团为例,选择“乙酸”作为代表物质,复习羧酸全部性质且建立起知识网络示图。

结语

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且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针对新事物、新方法和新理念应不懈追求,汲取当前有关化学建模教学的成功经验,形成兼具自己教学风格的模型建构思维方法。教师在正式授课前需做好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化学建模能力的提高点全面把握,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加以科学引导,着重对其化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不仅会提高教师建模教学水平,还能强化学生的建模能力。

猜你喜欢

原电池建模化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经历中发现在探究中建模
思维建模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应用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原电池高三复习
原电池教学设计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原电池电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