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2022-09-30薛琳珏陕西省榆林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文│薛琳珏(陕西省榆林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猪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内对猪肉及相关肉制品需求数量巨大,因此,国内生猪养殖发展迅速,生猪存栏数量和猪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仔猪养殖是生猪养殖中的关键环节,与疫病防控水平直接决定着猪场的生产效益。国内生猪养殖通常采取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较其他动物养殖相对较高。但在仔猪养殖过程中仍存在养殖和疫病防控漏洞,导致仔猪发生疾病。仔猪细菌病是一类由大肠杆菌、沙门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细菌病原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可引起仔猪多个系统器官出现病变,严重时可因败血症、脱水、呼吸障碍等造成仔猪死亡。部分患细菌病的仔猪在治疗后虽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持续带菌或隐性感染,造成病原菌在猪群内持续传播,而带菌猪的生产性能也会受到极大影响。仔猪细菌病是一类可以通过综合防控措施和针对性治疗可防可控的疾病,因此,猪场管理应提高对仔猪细菌病的防控意识,了解仔猪细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措施,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仔猪细菌病的发生,对于已发病的仔猪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由仔猪细菌病导致的经济损失。笔者对仔猪常见细菌病进行综述,并提出综合性的防控建议,为猪场养殖人员在仔猪细菌病防控工作中提供参考。
一、仔猪细菌病的发病原因
在仔猪生长环境和体内可存在大量细菌,其中大部分菌是仔猪正常生长所需的正常菌群,但也存在条件性致病菌,仔猪接触致病菌后可使致病菌在仔猪体内迅速增殖,损伤仔猪的组织器官,进而引起仔猪发病。除上述根本原因外,仔猪细菌病的发生还与饲养环境卫生水平、自身免疫水平、猪群养殖密度、不正确的治疗或疫苗接种操作等有关。临床仔猪细菌病的发生是由环境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和细菌病原感染多个致病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常出现多种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和寄生虫病原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等,导致临床症状复杂,仔猪患病严重,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常见的仔猪细菌病
1.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大肠杆菌是一种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细菌病,不同日龄的仔猪在患病后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黄痢型大肠杆菌病主要见于1~3日龄的仔猪,患病仔猪临床上排出黄色浆液性稀粪,随后迅速脱水、昏迷、死亡;白痢型大肠杆菌病主要见于10~30日龄的仔猪,病猪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带有恶臭的稀粪,部分猪在出现症状后多次腹泻,最终因脱水死亡,部分猪也可在数周后自行痊愈;仔猪水肿病主要见于断奶仔猪,患病仔猪突然发病,出现抽搐、肌肉震颤等神经性症状,随后迅速死亡,病猪脸部、颈部、腹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
2.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菌属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病,其中猪霍乱沙门菌可引起仔猪败血症,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粪便呈淡黄色或黄绿色且伴有恶臭,鼠伤寒沙门菌主要引起仔猪腹泻,粪便呈黄色水样,腹泻可反复出现。
3.仔猪巴氏杆菌病。仔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属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引起仔猪败血症和呼吸道症状,临床表现为仔猪黏膜、皮下组织等有大量出血点,皮肤有黄色水肿液,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的肺炎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等。
4.仔猪链球菌病。仔猪链球菌病是由多血清群的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细菌病,临床上患病仔猪主要症状为淋巴结肿大、脑膜炎、关节炎和败血症等。此外,2型猪链球菌病还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仔猪急性死亡,人感染后也可导致死亡。
5.仔猪葡萄球菌病。仔猪葡萄球菌病又名仔猪渗出性皮炎,主要见于5~6日龄的仔猪,患病猪临床表现为在猪体表多部位出现红斑,随后形成黄色水疱,破溃后流出浆液或黏液,与其他污物、皮屑毛发等粘连在一起,干燥后形成棕色结痂。一般仔猪感染葡萄球菌后不会导致死亡,但病情严重或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可在5~6d后死亡。
6.仔猪丹毒。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细菌病,患病仔猪可出现急性死亡,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的猪可出现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典型症状为患病猪皮肤出现各种形状的疹块,疹块颜色为红色至黑紫色不等。
7.仔猪红痢。仔猪红痢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梭菌性肠炎等,患病猪临床表现为出血性腹泻,在出现症状后迅速死亡。
三、仔猪细菌病的诊断
若猪场中有仔猪出现疑似细菌感染的症状,应及时隔离仔猪,并根据仔猪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由驻场兽医或专业兽医进行诊断和剖检,结合当地猪疫病的流行情况进行初步判断,但仔猪细菌病的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测。应由专业兽医或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进行样品采集,若仔猪出现腹泻,应采集消化器官组织或内容物,若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应采取肺、气管等呼吸道器官或口鼻拭子等。样品采集后应迅速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若需要长途运输应使用泡沫箱、密封袋等,同时在箱中添加冰袋等保持箱内低温环境,防止样品腐败变质,但不可直接将样品冰冻处理。样品送至实验室后应立即开展细菌病的检测试验。仔猪细菌病诊断可分为细菌病原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细菌病原的检测方法有细菌鉴定培养、涂片镜检、凝集试验、荧光免疫镜检、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等,血清抗体检测方法有ELISA、胶体金试纸条等。根据猪场仔猪发病情况、检测准则等选择一种或几种检测方法进行诊断,以确诊病原菌。
四、仔猪细菌病的治疗
主要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仔猪细菌病,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猪源致病菌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已对临床治疗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为了降低治疗成本,保证抗生素药物的治疗效果,在确定仔猪感染细菌病原后,应对仔猪细菌病原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对致病菌株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外,在治疗时也应注意抗生素药物的用药剂量、给药方式和用药疗程,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也避免药物滥用情况,也可减少用药成本。除抗生素药物外,高免血清、中草药方剂或制剂、微生态制剂等也常应用于仔猪细菌病的治疗,临床上可选择上述药物与抗生素共同用药,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时间。
五、仔猪细菌病的防控措施
1.环境消毒。仔猪细菌病的发生与易感仔猪接触病原有密切关系,而环境消毒可有效降低环境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仔猪与致病菌的接触概率,从而有效防控仔猪细菌病。因此,猪场应做好产房和仔猪猪舍的消毒工作,每天清扫猪粪、饲料或被污染的垫草等,每周至少进行2次猪舍消毒,若猪场内出现细菌病或其他传染病可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在消毒时应保证消毒工作无死角,消毒药物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更换其他作用机制的消毒药物,防止病原产生耐药性。
2.疫苗接种。仔猪大部分的细菌病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防控,可有效降低仔猪细菌病的发病率和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通过产前给母猪接种疫苗使仔猪通过胎盘或初乳等方式获得母源抗体,从而获得相应细菌性病原的被动免疫力,在仔猪断奶前应完成梭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病的免疫接种工作,若猪场连续数年未发生过相关疾病也可不接种相关疫苗,但周边地区有细菌病流行后也应做好免疫接种工作,防止病原传播。
3.药物预防。除疫苗接种外,抗菌药物在仔猪细菌病防控工作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在之前,大部分养殖场采取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拌料和拌水的方式进行预防,但近年来致病菌对抗生素药物耐药情况较为严重,而农业农村部和相关专家也提倡无抗养殖,因此,抗生素预防仔猪细菌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中草药、益生菌等保健药物进行仔猪细菌病的预防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4.检疫与隔离。细菌性病原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猪场,其中引进患病猪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因此建议猪场采取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若需要引进种猪或仔猪应先进行检疫,合格后引入隔离猪舍,隔离饲养1个月,期间再次进行检疫。除引入病猪外,猪场工作人员及相关车辆、野生动物、蚊虫、啮齿类动物和鸟类动物也可将病原引入猪舍,因此,要做好相关消毒、驱赶工作。
六、小结
仔猪是生猪养殖中的重要环节,仔猪养殖的好坏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仔猪细菌病作为一种在仔猪养殖中的常见病,可对仔猪养殖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猪场养殖人员应提高仔猪细菌病的防控意识,通过检疫隔离、疫苗接种、药物预防等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做好仔猪细菌病的防控工作,降低仔猪细菌病的发病率,保障猪场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