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处理评价信息 促进学生积极成长
2022-09-30江苏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
◇董 兰(江苏: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
曾经有数学学者这样论述:“创新”是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中仅有的一条路,即学习者把所学的数学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去内化发现创新。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评价信息,将对学生实现“再创造”提供正确的指引和有力的帮助。
一、处理评价信息的现状及思考
评价是任何课堂的必要环节和要素,而相关信息的处理能力对教师而言也是上岗前必须习得的基本功。然而,我们要明白课堂是生成化的,如流水一样不断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和生成,很多新的评价信息处理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来解决这些课堂中的评价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功利化”,只关注学生抛出的评价结论,漠视了对课堂而言极为重要的学生评价信息产生的思维路径追问。倘若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观。简单地评价正确或错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分析思考的方式是否正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对在哪里或错在哪里,以及怎么改正,而不会出现凑答案和答案正确而解题方式错误等乌龙事件。
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丰富性的师生评价方式也是打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随时灵动地变换评价形式;要用适切的评价手段展现和驾驭评价结果,让评价的正面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极力照顾每一名学生数学学习尊严感和自信度。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忘记适切地正面激励学生,激励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偶尔的“跌倒”而一蹶不振。
教师在教学中急于求成,几近“功利”。在预设中,漠视了课堂的生成特性,课前就准备好了学习任务单的所有内容,包括结果。按照教学流程先展示错题,找出错误后,再展示标准答案。这样的评价信息就存在片面性,不能面对全部学生,课堂生成也如一潭死水。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他们也有越来越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教师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尊重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更要抓住学生的即兴生成,及时调整预设教案,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动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真正为学生的理解而教,为学生的创造而教,为学生的生长而教。
二、评价信息处理的要求
(一)处理信息要及时
小学阶段,课堂时间被“禁锢”在40 分钟,也就是说,学生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对所接受的数学信息进行理解、思考和表达。小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教师要及时地处理评价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学生能做、易想、会说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理解、运用新知,以及创造正确的信息。
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在备课时为学生带来了不少学具,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不同的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比较认识。预想之中课堂气氛应该会很活跃,学生能从直观比较到借助工具比较,慢慢地有序选择学具,最后找到最方便的比较方法。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兴致不高,很多学生看到这么多学具,拿起一个就一路试下去了。当然最后的交流反馈也只能以教师讲授为主了。活动开始后,当教师发现学生看到这么多学具无所适从的时候,要及时处理,调整教学预案。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教学预案焦急地等待,浪费宝贵的活动时间却收效寥寥。当时我在想:学生没有经历活动层层深入的过程,教师讲授结束时,学生理解透彻吗?其中的数学理念也是学生所“接不住”的,这样的“擦肩而过”怎样才能挽回呢?
(二)处理信息要准确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如繁星点点,又如流星划过一闪即逝。课堂中学生反馈的相关信息是衡量课堂上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参考指标。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而又准确地处理好课堂中灵动的生成反馈信息,尤其是评价信息,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准思考课堂疑问的着力点和新旧知之间的纽带的重要保证。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巩固练习时,我出示这样一个解决实际问题:李阿姨4 小时可以加工12 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她加工240 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独立思考数分钟后生1说:从条件想起可以先算一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再算加工240 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赞同。生2 说:我从条件想起先算240 个零件是12 个零件的多少倍,再算加工240 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大家点头表示赞同,我立刻表示赞许,但又面露难色地说:240÷12 我们没学过,你会算吗? 学生不服气似的一下总结了很多种方法,有用乘法想的,有用24÷12添0的,有用÷3再÷4的……此时我竖起大拇指说:老师很为你们高兴,不是因为你们会做这个数学题,而是你们已经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遇到问题或者没有学过的知识,可以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
(三)处理信息要灵活
学生的多元性差异,导致他们在信息处理上出现多样的方式,随之而来的信息反馈也是五花八门的。课堂组织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适切的时机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计较时间成本。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达自我的理解,由此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抓取其中有价值的指导时机和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信息本身有复杂和多样的特性。教师迅速、准确地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把它具体化,打破自己原有的教学预设环节,使得所有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在课本知识和教师预设的轨道中,而是延伸到数学方法上,这不正是数学最终的目的吗?课堂上正确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刨根问底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目标的实现,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更应该关注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呈现的过程性信息,特别是评价信息。因为基本形成的评价信息背后,蕴含着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推理过程等等,这才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最终根本。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下达评价“指令”后获得的评价信息,要迅速在课堂上进行辨析归纳,挖掘这些信息背后所反映的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在“长方形的周长”课例中,设计了“一个长方形由4 个长宽分别是8cm 和3cm 的小长方形拼接而成,求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这样一个问题。目的是带领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定义,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思维就固化了,只会想到先算长方形的长,再算长方形的宽,然后算周长这样的方法。能够驾驭不同方法的学生屈指可数,我相机出示:
方法1:8×4=32(厘米) 3×4=12(厘米)32+12=44(厘米)
学生一眼没看出来,想了一会儿有的默默点头。我指名弄清楚的学生到在黑板前演示,其他学生才豁然开朗:大长方形的两条长由4 个8cm 组成,两条宽有4 个3cm 组成,其周长即两条宽加上两条长。
方法2:8+4=11(厘米) 11×4=44(厘米)
这时,有学生直接喊话:董老师,这个方法肯定不对啊,他用原来长方形的长加宽算出的是原来长方形周长的一半,然后又乘4,怎么肯定算的是大长方形的周长呢?这样解答的学生上台解释:8 加3 算的是大长方形一个角的长度(如上图),把大长方形的周长分成这样的4 部分,所以11 乘4 就是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发出了恍然大悟的惊叹,周长即是长方形所有边线的总长。此刻,掌声自然响了起来……
本质概念的深入认识有时一节起始课是远远不够的。在解决问题、运用拓展的过程反过来对概念进行深入解读,也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再创造和再认识。
2.助力引导
多样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特性。教师首先要理性判断和辨析课堂中生成的评价信息。当判断出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时,就应该辨析这样的评价表达是目标实现程度不够,还是完全偏离学习方向的评价信息。然后要抓住问题的根源以点带面地去化解,并能使学生创造出新的认识。
以《年、月、日》一课为例。在年月日练习课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11月1日是星期一这个条件制作月历,然后完成填空。校艺术节11月16日开幕,一共举办10天,11月()日闭幕。反馈交流时出现了2 种答案:11月25日和11月26日。我观察到很多正确答案有擦改过的痕迹,说明学生是可以自己通过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同桌交流,跟同桌说说你原来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改?很快,学生达成了共识,原来读题后列式为:16+10=26日,然后在日历上数了一下发现第10 天是25日,在确认后修改答案为25日。我立刻抓住时机追问:“那16+10=26 错在哪里呢?”不用我说,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小声交流了:是呀,就差一天,差在哪里呢?生A说:应该是15+10才对,因为第一天是16日,所以要从15日开始往下数十天。生B说:16+9也可以,因为从16日开始往下数的话只要再数9 天就可以了。生C 就总结了:16+10 错在把16日重复算了,所以多了1 天。学生赞许的微笑告诉我,他们已经理解……我点点头说:你们说得真好,以后我们遇到问题就要这样去解决,不但要会改正,还要知道错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题目的含义,厘清解题的思路,了解知识的内涵。
3.循循善诱
如果我们抛出的评价任务是主观性问题,相应得到的评价信息反馈也必然是多元的,也有可能出现一些“特立独行”的反馈。这样自然生成的资源是最具课堂本真的资源,也是体现学生纯主观意识的教学资源,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纯粹的“独特感受”助推课堂的实施演进。
面对评价信息,教师还应关注全班学生对这个信息的反应。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应对策略,一切都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抓住最佳时机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发展数学思考。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能不时审视自我的学习状态,适时转换适切的学习姿态,进而进行深度学习的唯一法宝就是不断地评价和对评价信息的及时处理。课堂评价一方面能推动学生深入学习,转化学习姿态,另一方面也是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姿态的有效参考,以求得课堂的有效性。从教师的层面来说,必须系统化地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特征,心中要熟知学科知识的主要脉络和主体架构,从而敏锐地捕捉到课堂评价信息中的关键加以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