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项目式教学在课堂的应用
2022-10-21潘佳悦福建南平市流芳小学
◇潘佳悦(福建:南平市流芳小学)
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于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合理,加上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部分学校不够重视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与教研活动,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小学科学整体教学效率提升缓慢。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深层次学习和研究项目式教学手段的应用价值,合理运用项目式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
一、项目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中的主导,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巧,根据教师的引导开展科学学习活动,具有被动性和强制性。虽然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但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会对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抵触情绪,有的甚至还会出现厌学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而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小学科学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制定,为学生在课堂中预留充分时间让其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加强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提炼教材中的精华和学习重点,教师本身也能在今后开展教学时,为学生普及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项目式教学手段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除了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外,对于学生而言,则可以增强其在课堂中学习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参与到教师提供的项目研究和交流中,可以感受到轻松和快乐,并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共同学习和研究。如此,不仅有利于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使师生之间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教师在开展项目化科学教学时,能利用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在学生项目活动研究和探索结束后,就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讲解,以新型的媒体教学设备为辅助,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开展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本质的主要途径,但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学以致用,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教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师需将科学教学中相对复杂的内容进行重点解析,切勿依赖题海战术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因为这不仅会导致科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而项目式教学手段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项目,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课堂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这样,既可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项目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小学科学教学虽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要想真正发挥其应用价值,还需遵循精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立体性原则。首先,精准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制作项目活动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精准、精悍,教学目标要明确,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应遵循项目式教学的精准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计项目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项目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其次,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制作项目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加强学生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例如,教师在运用项目式教学手段开展科学教学时,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学习需求,拓展科学教育资源,用以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此实现项目式教学功能的发展性原则。最后,立体性原则是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精准数据,进行学习目标或者相关层次实践项目的制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可根据科学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者动手操作进行化学反应的展现,充分体现科学知识的立体性,使学生能更深层地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得到良好培育。
三、项目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困境
教师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需根据时代发展趋势,运用项目式教学模式进行。虽然多数学校重视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但校内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深层次了解项目式教学应用价值和重要性的问题。他们在运用项目式教学手段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仍把自己当作课堂主体,让学生被动地跟随着进行学习和实践,导致项目式教学的应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项目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项目式教学手段开展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障,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教师可利用项目式教学手段为学生制作课前项目教学内容的预习,让学生根据项目活动,自主进行阶段性的科学知识预习。先让学生大概了解科学知识,再在课堂中进行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还能转变部分学生不良的学习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层次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为学生制定课前预习项目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项目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自身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自主翻阅资料,分析重难点知识。要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预习困惑的整理,可以是报告形式,也可以是作业形式,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这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革新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将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开展科学教学。例如,可运用项目式教学手段将科学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为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制作简易的项目学习活动,在各个环节中为学生预留充分时间自主开展项目活动。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每个小组成员对科学项目活动完成的程度以及存在的困惑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和帮助,加强学生对本章节科学知识的了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活动,加强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提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小学科学内容具备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其中有很多知识和实验超出了小学生目前的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讲解时,没有将抽象性强的科学内容进行剖析,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会造成学生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项目式教学手段应用的重要性,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利用项目式教学手段将科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剖析,加强学生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讲解时要为学生设计课堂中的科学项目活动,组织学生在预留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课件内容的了解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现象,使之了解科学源于生活的真理。为此,教师在让学生自主了解科学项目内容后,还要为其进行小苏打和白醋融合后发生变化的讲解。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部分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提供视频讲解,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苏打和白醋融合的科学实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看、听、摸中了解科学实验发展的过程,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要深层次了解项目式教学手段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教师在运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合理制定项目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参与和完成项目活动,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