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22-10-21郑永军甘肃宁县良平镇屯庄小学
◇郑永军(甘肃:宁县良平镇屯庄小学)
数学课堂是小学生进行信息获取、知识积累、视野拓展以及能力训练的素质教育阵地,也是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觉探究、高效成长的生命乐园。教师应立足数学课堂积极培育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小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推理、会整合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问题剖析能力以及问题处理能力,切实促进小学生思维素养与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积极思考意识欠佳
在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在数学知识面前往往不愿意积极动脑,更不愿意进行深度探究,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时浅尝辄止,早早“缴械投降”,没有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昂扬斗志。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小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就容易解决,小学生畏难退缩,数学问题就会难度大增,消减其认知兴趣,从而导致小学生的数学认知与思维能力培养陷入恶性循环。小学生积极思考意识欠佳,导致其不愿动脑思考,个人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在数学问题面前自然会束手无策,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表现得非常孱弱。
(二)思维习惯尚未形成
小学生尚无良好的思考方法与思维习惯,也不注意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经验,因而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往往一脸茫然、毫无章法,也无思路。这说明小学生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分析、不会处理,也即对数学问题毫无办法。尤其是对那些具有一定理解难度与思维难度的数学问题,小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找不到解决的突破口,更找不到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说,小学生不会从识读中获取信息,不会从信息处理中找到解决方法。
(三)创新能力发展迟缓
在数学课堂上,小学生不仅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欠佳,创新能力更是孱弱。创新能力属于小学生的高位思维能力,孱弱的思维基础难以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输送足够的成长营养,从而导致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动力不足。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小学生虽天性开放自由,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基础,然而,却没有将自己的主体优势充分应用于数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能力发展之中。他们不会利用自己灵活多变的发散性思维去研究信息、分析信息、提取信息,因而不能找到一个解决眼前问题的有效方法,更找不到一个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好方法。
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疏忽学生认知兴趣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上,小学生认知兴趣淡化,缺乏足够强烈的参与积极性以及思维主动性,因而其思维能力得不到强大的生命活力支持与能动作用保障,发展自然乏力。认知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力、认知能力、思维灵感以及生命活力的驱动力,也是小学生参与积极性、思考主动性、交流自觉性、表现自主性的动力之源。因此,教师对小学生认知兴趣的疏忽会使小学生感受不到数学认知过程中的快乐,使小学生缺乏必要的良好体验与感官刺激,必然导致小学生主体认知能力处于静默状态。由此可见,教师以认知体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在必行。
(二)疏忽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推理性与规律性,因而教师对小学生思维习惯培养的忽视必然导致小学生解题方法、思维方式、思考能力以及整合能力弱化。也就是说,教师不注重小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有效培养与科学启迪,没有帮助小学生积累一些解题经验、有效方法以及思维习惯,必然导致小学生思维能力、辨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整合能力孱弱。因此,教师要注意小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有效培养,引导小学生学会识读、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慢慢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展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疏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巅峰之作,是小学生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黄金品牌。因此,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孱弱无法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尴尬的现实情况说明,教师疏忽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必然导致其创新能力发展滞后,难以展现出小学生在认知力与思维力等方面独特的一面。另外,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也需要教师格外注意良好教学氛围的人性化创设。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小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升级发展,促进其核心素养培养。
三、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教师既要正视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还要全面剖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更要科学创设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助力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一)培养认知兴趣,激发生命活力
思维能力源于认知兴趣与生命活力,只要小学生拥有强烈的认知兴趣与生命活力,主观能动性自然就会催发出强大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趣味教学,积极践行生本理念,以刺激小学生的认知兴趣与生命活力为教学目的,创设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筑基工程,推动小学生进入思维能力良性发展轨道。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可以开展模拟教学。教师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利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铅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跳绳、毽子等体育用品建构一个微型体育超市,然后打上具体的价格标签。接着,教师还要给予小学生一定数额的样币,让每个小学生买两件自己喜爱的体育用品,并计算好本次商品购买过程中的消费总额与找零数额。这样,小学生必然会被教师创设的游戏化、生活化、模拟化的认知环境所吸引,认知兴趣与猎奇心理都会陡升,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也随即得到唤醒,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选商品、算总额、算找零等主体认知活动之中。
教师在设计体育用品时还可以多提供一些简单有趣、新奇好玩的商品,能够在短暂有限的时间内让小学生对自己购买到的小型体育用品拥有一点了解,进而多形成探究兴趣与游戏欲求,以此强化小学生对所列体育用品的认知兴趣与获取动机,给予小学生更多更好的感官刺激和心理诱导,也激发其对体育用品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数学认知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新奇、有趣、好玩的诱导性活动情境,自然能够有效催发小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思维活动,切实启动小学生的生命活力与思维能力,因而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二)培养思维习惯,提升认知能力
思维习惯是小学生展现思维能力的策略导引,能够帮助小学生拥有丰富的解题经验、解决方法以及思考方式。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引导小学生科学使用自己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与解题技巧,并借助一次次的成功解题而体验到攻坚克难的快乐以及实现自我的喜悦。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实物教学,先将小学生按照空间位置分成若干组,每组一箱充足的彩色小球,让小学生围绕着彩色小球箱子坐好。然后,教师拿出5 张准备好的大幅硬质卡片,随机举起数字“3”,小学生就要迅速从箱子中拿取3 个彩色小球,高高地举起,并观察一下自己的小伙伴,看看是否有人拿错了。这样,教师自由举牌,小学生自主数出对应的彩色小球,师生进行快快乐乐的互动游戏。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小学生由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有效培养过程,引导着小学生一点点摆脱对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依赖,逐渐习惯于抽象思维,并在反复强化中慢慢培养抽象思维习惯,开启新的思维方式。
另外,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认知场面的刺激性、愉悦性与体验性,教师还可以将手指舞引入数学课堂,让小学生通过学习“1~5 手指舞”,引导其由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在数字1~5 与五个手指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帮助小学生渐渐摆脱对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依赖性与习惯性,一点点地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数量”与“实物”之间建立良好的对应关系,启动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并逐渐发展成为小学生良好的主体思维习惯。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趣味性、新奇性与生活性的认知环境中,慢慢展现出思维能力,进而推动自身良好思维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培养创新能力,提升思维素养
创新能力是小学生思维能力体系的高位能力,是小学生不可多得的黄金素质,更是数学教学的巅峰之作。因此,教师应创设较多的表现机会与竞争空间,以此激发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尊严意识与荣誉意识,以此培育小学生的拓展意识与创新能力,引导小学生成为有能力、会思考、敢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认识常用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与毫米”,以后又为小学生展示正确的测量方法,最后让小学生拿着自己的直尺自主测量教室内的小物体,如橡皮、铅笔、圆珠笔、碳素笔、圆规等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这样,小学生就会拿起直尺按照教师讲解的测量方法去实践,测量自己身边的小物件,学会如直尺紧贴实物、直尺水平贴住实物边缘、眼光与直尺垂直等基本方法。由此,小学生在亲自参与、主体实践、切身感知中慢慢地掌握了实物测量方法。
当小学生测量完这些小物体、基本掌握测量方法以后,教师就要提醒小学生探究如何利用直尺测量较大的物体,如桌子、地板砖、凳子、花盆等。他们就会在叽叽喳喳的讨论中慢慢得到一些新方法,以此展示自己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创新方法一:多次测量叠加法。小学生可以对测量对象沿着一条直线进行多次测量,然后将所有测量结果一一累加,所得结果就是实物的测量长度。创新方法二:多尺加长测量法。小学生可以将多个直尺沿着一条直线在实物表面排列好,然后再计算所有直尺上的示数即可得出实物的测量长度。创新方法三:一尺整十测量法。小学生选用一把长度恰好是10 厘米的直尺去测量实物,测一次就会得到一个10 厘米,测量次数与“10 厘米”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便于最后的计算,此法能够帮助小学生较为便捷高效地完成测量。
综上所述,教师对小学生思维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创新能力的科学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最好见证,也是教师自觉完成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与基础保障。因此,教师要积极面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现实问题,深度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科学创设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大力推进小学生思维素养、数学素养、主体素养的全面发展,助力小学生成为一个有视野、有方法、有能力、有成果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