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导向
2022-09-30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之一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主编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之一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主编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郝京华
随着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综观新课程方案与各科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素养”二字是此次课改的“魂”。从跨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都在传递一个教育理念:要“眼中有人”,要从强调“分”的训练转变为强调“人”的培育。
素养,是对人而言的。相比素质,素养更强调后天经教育后的养成。素养有四个重要特性:整体性——观念、智能和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体,三者缺一不可;基础性——基础文明的一部分,是正常生活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普遍性——适用于各种职业、各类人群;稳定性——一经形成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素养的这些特性,昭示着教育模式必将发生变革,而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则为我们提供了从课程目标到育人模式的变革蓝图。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指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四个维度,即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课程标准以进阶的方式描述了四个维度的学段核心素养特征,为以科学素养为导向的教材编写及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四个维度的划分有利于科教人对科学素养的深度认知与落实举措的设计。在对科学素养解构的同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科学素养问题,即以理想的受过科学教育的人的具体形象来诠释什么是科学素养,这或许更有利于教师的教育立场从重分向重人转变。
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抑或是这样的——
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且能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变为探究的求知欲,能从持续的探究本身获得奖励与快感,而不是其他功利性的动机;
他们具有对事实、逻辑的敏感,这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科学观点是否清晰及证据是否充分的反思上,也表现在对他人观点及论证逻辑过程的批判、质疑上;
他们能下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于日常生活,能解释或解决真实情境中的自然现象或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试卷的答案中;
他们既具有善待自然之心,更具有善待自然之行;不仅身体力行,还能影响、带动他人。
当然,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的特征远不止这些。
小学科学教育可以将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具象化到不同的年段,如到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结束时具有科学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经常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经常说什么样的话,就能证明他们的科学素养正在逐步养成。只有以培养具有这样科学素养的人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我们才能走出讲授知识、形式化探究和把科学教育局限于课堂的老路,才能有培养科学素养所需的滴水穿石之心和润物无声之技。
国人具有科学素养之时,当是中华民族振兴之日。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