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时政背景的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2-09-29尹智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时政学期思政

尹智伟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引言

全球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同时在近两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些思政元素应该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入的课程思政内容中。基于此点,本文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在建筑工程学院连续两个学期进行时政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程目标构建

1.课程能力目标

专业知识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保证,这也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能力目标首先是学生把握全局的能力,编制施工组织前,应在踏勘现场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取得一手资料。其次,要培养学生能执行现行的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能力,提高学生依法合规的法律意识。再次是提高职业技能,熟练应用工程软件,计算工期,制定进度计划。第四是应用能力的要求,能讲课程的专业知识灵活应用,编制出符合实际实施方案,提高综合素养能力,即懂技术、懂管理,专业知识过硬。

2.德育目标

第一,重在立德树人。工程行业涉及政府、社会及企业众多门,各种思想意识的冲击,对刚入职的学生冲击巨大,必须在学校阶段就开始强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守初心,不忘根本,杜绝不正之风,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肩负责任不辱使命。

其次,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校期间就树立起安全和质量重于一切的意识,通过正面典型和反面事故,给学生直观感受,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第三,培养吃苦耐力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相较于其他专业,工程行业条件相对艰苦,没有其他行业光鲜亮丽。这就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工程行业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福利保障的重要支撑,工程人是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传承人。

二、时政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考虑受众,具有精准的针对性,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保证知识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时,思政元素包含的范围很广,在合适的课程知识背景下,选择官方的时政报道,无论是视频形式、图片形式还是关键语句,经过严谨的教学设计,可以避免突兀,较自然的融入课程知识内容上,但是要注意时长和篇幅的控制,不可本末倒置(如表1所列)。

表1 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设计表

三、时政素材的融入探索与实践

1.发掘思政元素,合理融入教学

思政元素的挖掘和筛选是时政素材选择的前提。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在教材中细心挖掘思政元素,还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连,确保思政元素得以顺利融入教学过程中。更进一步,再进行挖掘新闻热点中的思政元素,选择时政素材,打开学生视野,避免学生因为狭隘视野影响成长和进步_[1]。

施工组织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较通俗易懂,但实践应用性很强,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灵活切入时政素材。可以用案例引入时政,也可以讲时政素材过渡到案例。无论是课前导论,课中讲授或课尾总结,抑或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捕捉关键要素的能力,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协同作用。

同时,要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让学生自觉参与进课程内容和时政素材的结合,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思索兴趣和讨论兴趣,可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担当,让教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必须要指明的,学生搜集和挖掘的时政素材的途径和平台要加以引导和监督,提高学生的甄别能力,确保素材真实、可靠,才可更具说服力、信服力,不违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详见表2。

表2 教学过程的时政素材融入成果(部分)

2.优化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近两年,全球疫情原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火如荼,各种网络平台相继优化,资源丰富,支撑了“线上+线下 +线上”的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使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始终[2],帮助教师在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增强育人效果。

实际授课中,将优秀时政案例融入教学,探索实施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包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课程教学。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过程设计、各环节教学内容的互补选择、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等,转变以往只通过线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局面[3],提升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

首先,利用学校教务处提供的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筛选兼具专业学习价值和思想引导作用的素材,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和课件,上传到优慕课平台中,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需求,按照立足当前形势,融入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点,借助党政理论典籍、学习强国App、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国家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收集时政元素教学素材,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工匠精神。

其次,在日常教学安排中,开展“课前线上准备+课后线上加强”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前在优慕课平台进行预习,引导学生扩展行业知识面、保持创新理念;课中开展价值引领的课堂互动,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点评等多种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课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深入交流,展开教学评价,把握学生掌握情况和思想态度状况。

3.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时政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始于2020-2021第二学期,涉及19建筑工程技术、19工程造价和1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3个专业,授课课程为《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和《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组织设计》。在2021-2022第一学期继续进行时政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涵盖20建筑工程技术、20工程造价和1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3个专业,授课课程为《建筑施工技术》和《盾构施工技术》。

两个学期下来,思政改革成效显著,以1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1班为例,比较2020-2021第二学期和2021-2022第一学期的班风、学风,在第二个学期年级大部分学生学习状态大有改观,无论是上课前的提前到课率及课上的学习积极性都有质的转变,班风学风得到了建筑工程学院任课老师的好评,期末成绩提高明显,对比两门考试课,不及格人数由15人下降为1人,下降25.9%,优良好人数由8人,提升为30人,提高40.7%,详见表3。

表3 19城轨1班期末成绩分析表

结语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式,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工科学生投身到国家、地方建设的热情。本文以工科专业属性的学院为例,针对学校及学院的具体情况,把握专业课的方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紧扣时政背景,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两方面,课上课下两环节,线上和线下两平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同类工科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时政学期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时政要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时政
时政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