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9-29谢冉冉梁树广单育柔

科技和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知识型低龄意愿

谢冉冉, 梁树广, 单育柔

(聊城大学 商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数据表明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中国的老年人口质量也在不断提高,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 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 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10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养老金缺口不断增大,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已经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在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中不乏教师群体,而这类群体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因此,对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保障他们继续实现个人价值,又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高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在全国五省(市)范围内发放问卷的形式获得第一手数据,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利用交叉表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可供选择的路径。

1 文献回顾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的客观必然。在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的关键阶段,如何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已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目前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开展研究,而针对低龄老年教师的研究较少,鉴于低龄老年群体与低龄老年教师群体之间的包含关系,仅就基于知识型低龄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学术界对此涉及到的有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

1)在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方面存在差异。张戌凡将老年人力资源界定为那些有劳动意愿且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1];丁荣贵和牟春兰认为知识型人才是指在一个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价值的员工[2];王梦娟和王番宁将知识型老年群体界定为由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特殊的群体[3]。

2)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这类研究既有描述性分析,也开始出现二元逻辑回归等实证分析。张翼认为受教育水平对准备再就业的老年人寻找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并运用多元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对再就业状况的影响作用最强[4];高琳认为再就业意识的强弱、学历高低等对老年人再就业具有显著的影响[5]。除文化程度因素外,Lassuss等发现工作经历、专业特长、资格证书和自我价值实现等是影响老年员工再工作的重要因素[6]。

3)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层次略有不同。这类研究往往以区域、城市或者产业等作为分析单元,通过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性描述分析,揭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开发路径和措施。Rabl等发现老年员工提前退休并没有为年轻人创造工作机会[7];刘青青对老龄化背景下的老龄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对策研究[8];陈磊等通过对省级层面数据的聚类分析,指出了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水平的区域分布差异,认为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转化存在严重问题[9];Lee认为,在超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应采取措施保护老年员工不因年龄受到歧视,才能有效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10]。

4)在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卜文珂等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高校离退休教授二次开发模型[11];王红燕等基于老年人口红利理论对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进行了研究[12];龚红等以研究性大学的知识型老年员工为对象,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知识型老年员工人力资本异质性对其退休后再职业选择的影响[13]。肖兴政和赵志彬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C市为例,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14]。郑爱文基于异质性视角对低龄高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探析[15]。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对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逐渐从概念、影响因素向实践路径选择层面推进,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现有研究在研究主题方面主要集中在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层面,对知识型低龄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以区域、城市或者产业等作为分析单元,研究结果具有片面性;虽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在国外部分地区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考虑到中国老龄化的独特情景,完全借鉴西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并不可取。总的来说,中外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比较集中,对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相对缺乏。

2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的三元交互理论分析框架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交互决定论。“三元”即人的内部因素(P)、外部环境因素(E)和人的行为因素(B)。三者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互为决定,三者之间是一种动态决定关系。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的再工作意愿与“三元”息息相关。在个体这一因素中,个体是行为的主体,个体的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间接决定了再工作的行为。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且呈三角形排列,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需求。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人行为的动力,在本文中,个体需求直接决定了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的行为。低龄老年教师退休后的再工作意愿依赖于一定的“外部刺激”,如果国家对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有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赢得社会的认可,那么就会增加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的意愿,这将直接促进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行为的发生。个体与环境关系紧密,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制约,但又在环境中生存发展;个体需求与退休后再工作行为相互作用,个体既是行为的主体,又对行为有所期待或是驱使个体去做出退休后再工作的行为。

个体需求、外部环境在促进个体再工作行为发生后,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低龄老年教师退休后的再工作行为将产生自我生理需求满足感或是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满足感,这些满足感作为结果又会强化个体对再工作行为的感知,进而个体需求与再工作行为之间就形成一个循环;外部环境与再工作行为相互依赖,环境影响着行为,并对某些低龄老年教师的再工作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再工作行为对环境又具有反作用。

三元交互决定论深刻揭示了人的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人的行为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本研究分析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提出的变量,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和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的影响机理

3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描述性分析

3.1 数据来源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以小学、中学、大学的在职教师及退休教师为研究对象,在北京、山东、湖南、浙江、贵州5个省市内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110份问卷,剔除信息缺损及奇异数据的样本,得到有效样本104份,样本有效率为94.54%。

3.2 变量选择

3.2.1 因变量

本项研究关注的因变量是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希望继续工作的意愿,对该因变量的测量,按照退休后愿意工作“1”、退休后不愿意工作“2”进行赋值。

3.2.2 自变量

本项研究关注的自变量是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群体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确定了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任职岗位、受教育水平、工作状态(是否退休)及自身经济状况的满意程度7个自变量。

对于性别变量,按照男“1”、女“2”进行赋值;对于年龄变量,按照35~45岁“1”、46~50岁“2”、51~55岁“3”、56~60岁“4”、61~65岁“5”进行赋值;对于身体健康状况变量,按照非常不好“1”、不好“2”、一般“3”、比较好“4”、非常好“5”进行赋值;对于任职岗位变量,按照小学教师“1”、初中教师“2”、高中教师“3”、大学教师“4”进行赋值;对于受教育水平变量,按照高中(中专、技校)“1”、大专“2”、本科“3”、硕士及以上“4”进行赋值;对于工作状态变量,按照在职“1”、退休“2”进行赋值;对于自身经济状况的满意程度变量,按照非常不满意“1”、不满意“2”、一般“3”、比较满意“4”、非常满意“5”进行赋值。赋值情况见表1。

表1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与赋值

3.3 描述性分析结果

3.3.1 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

1)个体特征。在本次调查的样本数据中男性占50.00%,女性占50.00%,男女比例平衡。在年龄分布上,51~55岁的比例最多,占总体的29.81%;其次是56~60岁,占比为27.88%,35~45岁的占比为20.19%,45~50岁的占比为17.31%,61~65岁的占比为4.81%。

2)人力资本状况。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身体健康状况处于“比较好”状态的所占比例最多,占总体的47.12%,其次是“一般”状态,占比为30.77%,处于“非常好”状态的占比为12.50%;在所在岗位上,大学教师所占比例最多,占总体的31.73%,其次是高中教师,占比为29.81%,初中教师占比为22.12%,小学教师占比为16.35%;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所占比例最多,占总体的35.58%,其次是本科学历,占比为59.62%,大专学历的占比为3.85%。在所有的调查者中,退休的占比62.50%,在职的占比37.50%。

3)自身经济状况满意度。对自身经济状况表示“比较满意”的所占比例最多,占总体的52.88%,其次是“一般”,占比为36.54%,对自身经济状况表示“不满意”的占总体的8.65%。

3.3.2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的再工作意愿

在所收集的104份调查问卷中,有70.19%的人在退休后有继续工作的意愿,在有意愿继续工作的人中,67.12%的人有退休后比较希望继续工作的意愿,12.32%的人有退休后非常希望继续工作的意愿。

3.3.3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的原因

在退休后选择继续工作的人群中,50.96%的人在退休后选择继续工作是因为退休后生活过于无聊,41.35%的人是因为继续工作能够自我实现,获得价值实现的满足感,34.62%的人是因为退休后继续工作可以增加收入、满足自己与家庭的生活需要,26.92%的人是因为工作起来能让自己有归属感,18.27%的人是因为工作能够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该项调查数据符合本文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4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所需的条件

在问及退休后继续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时,70.19%的人表示退休后继续工作要在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前提下,51.92%的人认为需要获得家人的支持,同时,25.96%的人认为退休后继续工作必须要有国家政策保障,57.96%的人认为退休后继续工作国家可实施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在退休后有继续工作意愿的人中,42.31%的人认为政府平台对于再工作更为重要,30.77%的人认为市场化平台更为重要,26.92%的没有回答此项问题。

4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通过运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分析流程如下:首先使用交叉表对研究中涉及的7个自变量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检验7个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之间是否独立,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分析,从而达到对因变量的预测或者解释作用。

4.1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影响因素的交叉表分析

将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别与退休后的工作意愿进行交叉表分析,所得结果见表2。

表2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的卡方检验

从表2中可以看出,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任职岗位、工作状态、自身经济状况满意度的Sig值均小于0.05,这意味着6个自变量对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退休后的工作意愿有显著差异,同时也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自变量的合理性。另外,受教育水平的Sig值为0.196,大于0.05,说明该自变量对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退休后的工作意愿无显著差异。

为了进一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通过统计分析软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进行相关的技术处理,以进一步检验和阐释本文所选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4.2 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2.1 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的定义,设定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群体“退休后愿意工作=1”,退休后不愿意工作=0”。关于这样的二分选择的情形,在计量检验中经常使用Logistic模型进行处理。根据Logistic模型的定义:

(1)

式中:p为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概率;xi(i=1,2,…,7)为自变量,即影响因素变量;βi(i=1,2,…,7)为各自变量的系数;β0为常数项。有关回归结果和影响程度见表3。

表3 知识型低龄教师再工作意愿的Logistic回归结果

4.2.2 模型分析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运用SPSS17.0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表3的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1)性别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年龄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退休后再工作的意愿明显增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对于本文中提到的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虽然从原来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起“颐养天年”获得生理上的满足感,它们更热衷于选择继续工作来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在该年龄段上,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个人行为的支配起决定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年龄越大,人们退休后再工作的意愿明显增强的原因。

2)身体健康状况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及比较好时统计显著,这说明身体健康程度越高的人退休后会更加愿意工作。一般来说,当身体健康程度较差时,相比于继续工作来满足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人们更倾向于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即满足自己的安全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身体健康状况越好,人们退休后再工作的意愿明显增强的原因。

3)任职岗位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其中,初中教师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愿较强,其次是大学教师。根据三元交互论,个体与环境关系紧密,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制约,一般来说,由于不同岗位的教师所面临的教学任务不同,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同。由于高考等原因,高中教师必然面临着与其他教师一些不同的工作量与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所以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岗位的教师在再工作意愿上存在差异,这也是为什么高中教师退休后普遍不愿再工作的原因。

4)受教育程度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其中,大专学历的教师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愿更强。就业状态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考察自身经济状况满意度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对自身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提高,人们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愿有所增强,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当人们的经济状况足以保证自己的正常生活开支,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不愿再继续工作。而当人们的经济状况较差时,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求,那么他就会选择继续工作。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个体的现实需要并不是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一定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这也可以解释自身经济状况满意程度提高时,人们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愿有所增强,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原因。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三元交互决定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构建了融合需求、意愿及个体特征的低龄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框架,并基于北京、山东、湖南、浙江、贵州五省(市)的调查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对知识型群体退休后的工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部分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并提出简要的建议。

5.1 结论

在所开展的调查中,退休后愿意再工作的知识型低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知识型低龄老年教师的再工作意愿受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调查者选择继续工作是因为受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支配作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认为退休后再工作需要获得国家政策保障及法律法规支持的调查者所占比例较高;性别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年龄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退休后再工作的意愿明显增强;身体健康状况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及比较好时统计显著,身体健康程度越高的人退休后会更加愿意工作;任职岗位、受教育程度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就业状态与自身经济状况满意度与退休后再工作意愿之间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5.2 建议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三元交互决定论,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弹性”退休的政策导向。从本研究的结果看,身体健康状况对退休后再工作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在自身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超一半的教师都表现出了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愿,延迟退休年龄教师群体开始具有现实可行性,但是还有部分教师的身体状况并不允许自身退休后继续工作,所以并不能盲目追求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必须坚持“弹性”退休的政策导向。尤其对于健康状况不理想的劳动者可通过修改和完善提前退休机制,允许其提前退休并享受养老保险。或可借鉴某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考虑建立部分退休制度,允许申请部分退休的职工其工作时数可相应减少[16]。

2)完善知识型群体再就业的法律法规。根据本文的调查描述性结果,教师选择继续工作要求国家具备保护再工作的法律法规,根据中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劳动合同终止,劳动者之后跟公司形成的是劳务关系。在劳务关系中,单位可以随时终止用工,而不用给予劳动提供者任何的经济补偿。由此可见,中国目前还缺少相关保护老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法律。

3)增强社会对低龄老年教师再工作的认可度。传统观念认为,人老之后就必须要“颐养天年”而不是发挥余热。在本次调查中,约七成的教师表示自己退休后再工作需要家人及工作单位的支持,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可见,社会要提高对低龄老年教师退休后再工作的认可度,低龄老年教师再就业不但不会争夺青年人的就业资源,还可充分激活中老年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高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又能保障低龄老年教师继续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知识型低龄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消费意愿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人民日报: 低龄不再是恶行的“免罪金牌”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策略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低龄留学当慎行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征与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