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生负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2-09-29贺靖茜
贺靖茜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主要从学生的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该政策推行一方面是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以国家之力纠正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乱象,推动教育形态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就其政策内容和实施效果如何,难做定论,同时不同学者对减负政策的看法也存在迥然的差别。“双减”政策出台又一次刮起了校内外关于减负问题的看法和思考。本研究将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总结和分析21世纪之始,我国学生负担的相关研究的热点及演进方向。
一、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作为数据来源,以提高研究内容的认可度和权威性。在进行主题词检索过程中,输入“学生负担”作为主题词,对2001-2021年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搜索出来的文章数量有限。因此,通过对论文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学生负担研究的主要关键词有以下几种表述:“学生负担”“学生减负”“教育减负”“学业负担”和“课业负担”,本研究在同一检索框内对这5个检索词通过“或(or)”的关系进行高级检索,共获得696篇文献,为确保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剔除了会议综述、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章33篇,共获得663篇文献。
2.划分研究维度
本研究以Citespace5.8.R3可视化软件为研究工具,从关键词共现、研究机构合作图谱的维度,综合分析学生负担研究现状。其中,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反映学生负担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机构图谱分析,能够反映研究学生负担的机构关系情况。
3.制定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是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现如今在我国研究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Citespace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作者合作分析等方面。在本研究中采用了Citespace5.8.R3软件,对学生负担研究进行全景式图谱分析;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对学生负担的研究进行反思与展望。
二、研究图景
1.文献发表年代分布
由表1可知,近20年来,我国关于学生负担类的论文发表总量呈现平稳增长,随之逐渐上升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的发展态势。其中,论文发展走势主要受到政策影响并呈现出三个态势。第一阶段是2001年至2011年都为平稳增长期;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发布都呈现平稳化的研究和发表趋势。第二阶段是2012-2017年,出现了学生负担类文章研究和论文发表峰值;这一阶段可能在于2010年1月国家层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同时于2013年8月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使得2014年我国学生负担类文章出现有史以来的研究高峰,形成学生负担问题的研究热潮。第三阶段为2018至今,研究热潮呈现小幅增长后重回平稳期;2018年2月,国家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因此2019年出现一个小型的波峰,而2021年我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往年发展态势来看,论文发布时间和增长态势较政策发布时间略有延后。因此,从2022年开始学生负担类的相关研究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
表1 2001—2021 年学生负担类研究年度发文量分布
2.研究机构图谱分析
机构共现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科领域内的前沿机构、各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现状。由表2可知,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汇总得到表2[1]。其中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对于学生负担类的研究起始时间早,发文总量最多,达到39篇,其中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有4篇发文量并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存在合作关系。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文总量为12篇,北京师范大学的其他学院和研究院都对学生负担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论文发表数量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并列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之后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等。
表2 2001—2021年我国学生负担类研究发文机构统计
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学生负担研究的主要核心机构,同时各研究机构之间大多只存在内部院系和部门之间的合作,而不同机构之间几乎没有过多的交集和合作关系。从图一可总结出以下特点,其一是学生负担的研究和论文发表情况主要以教育部直属的师范类院校为主,比如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其中也包含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和综合类院校的师范专业;其二为各研究机构联系程度低,合作关系主要呈现机构内部合作和地域性合作,部分机构为自主独立研究。
3.学生负担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观点的浓缩和提炼,其出现频次的高低反映该学科领域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出现频次越高,表明其研究热度越高。通过对Citespace的频率进行计算并汇总成表3,反映了学生负担类论文关键词出现的情况[2]。
根据表3可以了解到,学业负担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除此之外,减负、课业负担、学生负担、中小学生、学生和素质教育等等关键词,依次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综合关键词频率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我国近20年以来学生负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课业负担、学生负担、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础教育、作业量和学习负担等等。以上的研究热点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学生负担的教育背景处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过渡阶段;学生负担主要来源于作业量和学业成绩;学生负担改进的方向为作业设计和作业改革以及课堂减负增效;学生负担的群体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3]。
表3 词频前20位的关键词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1.研究反思
(1)机构合作程度不高
目前,对于学生负担问题的权威研究主要是各大高校以及教育研究机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机构对于研究的参与度不高。各研究主体之间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研究主体较分散,研究该领域的学者主要成点状分布。
(2)教育观念普及不足
目前教育存在一个尴尬的情况:“人人都能对教育说上几句,而只有教育自己无话可说。”从目前学者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公众对当前学生负担的理解不足且看法不一,虽然教育减负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但公众对减负概念的理解和科学教育观念的树立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推进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4]。
(3)相关理论基础薄弱
当前学生负担问题的理论基础薄弱,相关书籍较少,现有出版类书籍只有刘合荣著的《学业负担问题研究》和罗生全著的《学业负担问题解决:模型建构与治理机制》等几本著作,使得该领域缺乏科学的指导方向。
2.研究展望
(1)改善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改革受价值观念、经济、文化以及评价改革方案设计等方面影响,因此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一直是教育界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上,主要方向为拓宽升学方式,发展职业教育、改进高考评价模式,关注教育评价人性化和多元化。在教育实践中,促进指标完善,研究和探索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综合性评价的实施方式。以此充分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多元价值诉求,促进教育评价的科学性[5]。
(2)增进主体协同
教育涉及的主体种类多、范围广,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而每个主体的目标大致相似——希望学生或者孩子能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得到成长。然而当前各主体仍然存在矛盾的局面,比如学校与家庭、社会与政府以及家庭与政府等,如何化解各主体之间的矛盾,促进不同主体协同合作,减少对立和分歧,需要不断推进各种主体进行教育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这将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发展方向[6]。
(3)减负转向提质
由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以及整个社会环境对教育的重视,学生的外在负担愈来愈重。大部分研究普遍认可学生负担客观存在,但目前,哪些负担合理存在?哪些负担应该减少?这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方面。从长远来看,我们也应该向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师范生素质和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行业等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