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梳理知识 突破教学关键问题
——以《逐水草而居》一课为例
2022-09-29宋雪玉
宋雪玉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 浙江杭州 310021)
一、案例背景
随着“后课改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当前,人类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智本”将超越“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智本”并非简单堆砌和一般累积,而是将知识进行高效的整合、转化、创新。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这种知识的转化能力呢?笔者认为,从知识的初授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能力。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使得课程的教学理念清晰明了,教学目的明确,也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但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初中的地理教学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并且有些学校不重视地理科目,更使得那些初次接触地理学科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导致恶性循环,使地理学习输在了起跑线上。
初中地理的课堂要求是探究式学习,地理课堂把握四维课堂,以生为本,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因此,学校要构建智慧教育平台,让智慧教育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方案和路径,使智慧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得到充分运用,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逐水草而居》这一课是中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一课,同时也是难点很难突破的一课。本课的课程标准是描述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本课教学要求是,根据照片和示意图,说明非洲热带草原上降水的变化,能够描述马赛人游牧生活的特点,并说明这种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草原牧民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马赛人的生活特点以及非洲草原上的降水变化与马赛人游牧生活的关系是本课要突破的重难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的接触不深,对世界气候也仅仅是在第二单元学了一课,整体基础较差,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了解非洲草原上降水变化与马赛人游牧生活的关系成了教学突破的瓶颈。
二、教学关键问题与项目化学习的概念界定
牛学文教授认为,“教学关键问题,是指在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须要研究解决的最关紧要的学科重点和学习。”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几个关键词,即核心素养,学科重点与学习难点。学科重点与学习难点通过课程标准可以得到明晰的体现,核心素养则是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逐渐习得的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着学科的育人价值。围绕着学生这一教学主体,教学关键问题指的是同时满足学科重点与学习难点的双重属性,并且是基于核心素养需要解决的问题[2]。
项目化学习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实情境的真实问题出发,围绕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以小组、小队等方式进行一段时期的开放性研究及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最终围绕主题进行结果展示交流的任务,并且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进行多种方式评价,从而实现主题任务完成,并且达到知识建构与素养达成。
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来说,以教学关键问题解决为目标的项目化学习,是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以教学关键问题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解决教学关键问题,培养核心素养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举措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采取了以生为本,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对本课的马赛人生活特点很感兴趣,所以笔者采取先将马赛人的生活特点,再讲形成马赛人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3]。
首先,本课构建思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智慧课堂的搭建是借助于现代先进技术的师生以及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有效实施需要课前师生准备工作,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以及课后师生的作业配合。
课前准备工作是对教学活动能否有效进展的前提。在课前准备时,笔者利用Pad的云作业布置练习题,学生经过预习书本的过程后再做题。教师端可以看出每道题目的正确率,以此来分析课堂中的侧重点,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突破。
课堂活动中,笔者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及时反馈,借助现代技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进行观点讨论、问题思考,活动交流等过程获取知识,最终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课后活动,教师在云作业中分享学习资源,布置课后作业,及时与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以及问题的解答。
1.在讲述马赛人的生活特点这一环节时,教师可采取视频导入的方式播放马赛人生活片段,教师通过Pad分小组发送关于马赛人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的资料与图片,意在学生看过视频后,结合资料分组讨论,后向全班介绍马赛人的“奇葩”生活。此时,教师作为倾听者,把讲台让给学生,由各小组代表上台以马赛人的口吻向同学介绍马赛人的生活起居,教师在每组阐述后稍做总结。
2.课上通过小组活动与教师进行的干湿两季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非洲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原因。笔者采用“雨神”萧敬腾的表情包,来示意学生非洲大陆的雨季时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非洲大陆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时间与空间规律,让学生以“雨神”的迁徙路线来理解并记忆非洲大陆干湿两季的时间空间。这种方式既增加了趣味性,也能让学生更加轻松与方便地记忆知识点。第二,学生在讲解了非洲大陆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时间与空间特点后,马上在课堂上进行表格的填写,及时上传到教师端,反馈课堂学生接受程度,同时根据表格的内容引导学生推断出本课的重要结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环环相扣节奏紧密。在反馈的同时,教师及时点评,针对好的与有问题的答案进行点评,让学生加深记忆。最后,为了巩固这一知识点,教师再把马赛人的迁徙路线,即在基塔莱和多多马之间的迁徙路线图,与基塔莱和多多马两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首先进行学法指导,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读图,掌握了读图方法后进行思考,为何同在非洲大陆,同为热带草原气候,两地在不同时间段的气温与降水的差距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学生如果对前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便可以很轻松地回答出原因。如果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则应同过这张图再深刻讲解一下本课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原因。
图为课堂中借“雨神”理解干湿两季分布的时间空间范围
图为学生上课作答总结规律
3.课后任务,课后通过布置云作业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程度。由于班级同学的层次不同、学情不同,使用云作业布置作业可以进行分层作业的布置。针对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就可以,在布置作业时对于他可以着重基础知识的布置,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地进行知识的拔高与拓展,训练能力。教师同时,云作业教师端可以看到学生每道题目的正确率,对于正确率较低的题目可以归为错题本,每个学生可以重新做正确率较高的题目,以巩固知识。并且在云作业端有计时的功能,学生的平均用时及每位道题用时都可以在教师端反馈出,由此可以了解每位学生的作业情况。以便于了解学生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并且教师可以将可视化的图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课堂表现及学习成果。
四、成效与反思
智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自由和谐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可以看出,项目化学习与解决教学关键问题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存在下,仅仅靠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很难落实学科关键问题。教师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教师可着重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基于真实性的驱动问题,力求让学生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情境来学习知识。在最后的研究展示环节,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落实,在讨论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核心素养落地,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展示出来,进行讨论,以此为抓手进行深度学习,才能真正解决学科关键问题。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来说,理论与实际结合是课堂的落脚点,也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归宿。
本文基于Pad的教学环境,创建一个数字化、个性化且极具智慧化的地理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基于Pad的地理环境教学,选出对地理教材相补充且有利于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使得地理资源得更加丰富,且能够使地理信息、地理事物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来,对地理资源进行整合并推送给学生,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调动学生注意力。
在经过本课的教学后,学生对于本课逐水草而居的掌握已经基本达标,作业的正确率比较高,普通同学能完成本课的基础知识达标,程度较好的同学也掌握了知识迁移的能力。本课的趣味性强,教师在利用趣味性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在增加趣味性来突破知识点,利用雨神这一学生都熟知的表情包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师的讲解下理解并掌握非洲大陆热带草原气候干湿两季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