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歌剧选曲创新教学研究
——以《等着我,亲爱的人》为例

2022-09-28磊,张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歌剧声乐思政

马 磊,张 洁

(1.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24;2.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巢湖 238010)

民族歌剧选曲演唱教学要从立德树人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及相关艺术表达合理融入其中,鼓励师生共同探索歌剧选曲中的关联内涵,进而塑造青年大学生德才兼备、博学多才的优良品格,是新时代歌剧选曲教学重要且长久的目标。

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1 民族歌剧选曲课程思政教学时代意蕴

“课程思政”本身即是一种价值追求,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凸显课程育人的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实现知识学习和课程育人相互融通、互相促进,彰显课程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的价值追求。民族歌剧的综合艺术属性以及内在思政元素、传统音乐文化及美学创作原则恰巧与高校立德树人内涵不谋而合。基于“课程思政”的要求,民族歌剧选曲教学必须承担起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使命,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1.2 关联思政意蕴拣选

1.2.1 脚本中的沂蒙精神 习主席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新时代如何向年青一代讲好沂蒙故事,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是当今中国文艺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2]。歌剧《沂蒙山》脚本选取临沂地区为时空的抗日战争真实历史,定格渊子崖战役、大青山突围为创作源泉。其中二重唱《等着我,亲爱的人》是对真实历史的择选与凝练,从塑造普通人物形象、内心、理想为基础,折射出历时沂蒙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的革命精神。歌唱演员在情感上坚持还原历史的原则来刻画人物,用真实和细腻的歌唱情感震撼并激发出被遗忘的感动,充分体现了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的强大魅力,引起当代观众强烈的共鸣。

1.2.2 曲式中的思政动机 该作品整体曲式结构为二段式:引子8+A9(a+a5)+B8(b4+c4)+B’8(b4+c4)+连接1+B”(b4+c4+c5)+尾声2,调式为降G宫转G宫。1-9小节为人声单声部;9-18小节二声部模仿;18-26小节二声部模仿;34小节降G宫转G宫;35-48小节齐唱+二声部模仿。B’8、B”13均为B8的变化重复,其中B’8改变了模仿声部的顺序。B”13则是B8的移调变化重复,上移小二度,由降G宫移调为G宫,并最终终止于G宫。15-18小节,B8两个4小节对比乐句构成了乐段合唱部分,采用间隔两拍的模仿,[b4(2+2)+c4(1+1+2)]。23-28小节,B8变换重复合唱部分,高低声部模仿互换。

二段式的曲式结构创作技术原理在《等着我,亲爱的人》中运用得恰到好处。第一乐段将战争苦难中的离别这一基本乐思呈现的淋漓尽致,为后续的乐段奠定情感基调。第二乐段在第一乐段的基础上增添了移调变化重复,旨在以原有情感基础上,将离别时刻的内心情感逐步推进,加以升华。高低声部互换的模仿意在“交心”,彼此托付。以“宫”音的稳定特性结束,体现出饱满的情绪、坚定的信心,暗喻战争中众多中华儿女抛儿女情长,保家卫国的无悔抉择。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作品分析有别于针对作曲技术的机械浅描,它是突破传统作曲技术的囹圄,坚持技术为内容服务原则的指引下对作品创作动机和表现实效为目标的深入梳理。

1.2.3 音乐中的传承创新 任何一部歌剧创作之始首要考虑的如何在是继承基础上创新。《沂蒙山》在创作过程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合理融入其中,遵循了民族歌剧创作一直以来坚持的优良传统和美学原则。诸多沂蒙山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在《沂蒙山》剧中隐约“闪现”。其中临沂传统音乐《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与和声被作曲家通过“揉碎”“延展”“幻影”等作曲技术贯穿整剧始终[3]。作曲家栾凯在继承发扬上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尝试将《沂蒙山小调》作为全剧音乐展开的土壤,又赋予《沂蒙山小调》全剧的种子角色,用民间小调起始引入,并坚持隐约贯穿,给观众以亲切感,时刻把控共鸣时刻。为了共鸣点的时刻存在且有新意,作曲家还介入了《赶牛山》、《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深入人心的山东民歌[4]。诸多传统的坚持既能使观众回顾历史,又能感受到“破茧”的继承与创新,进而合理的将其思绪顺利牵引到新剧之中,在全新的艺术形式下体验传统音乐的魅力。

1.2.4 演唱中的“情从何来”《等着我,亲爱的人》属歌剧《沂蒙山》中的主人公对唱艺术形式,表达分离时刻的不舍及彼此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以声音为媒介,历史故事为载体的前提下演绎此唱段,追求的是情感投入和人物心理刻画,从而切近历史的真实和历时、那刻人物的内心变化。《等着我,亲爱的人》是一种隔空、隔世的“重塑”性演绎。为此,演唱中的“情”首先要通过重温沂蒙历史、重拾革命精神、吸收传统文化等路径来解决“情从何来”。其次,坚持在“演”“唱”互促中寻找“情”。“演唱”一词,“演”在前,“唱”在后,强调了“演”的重要性,这是对声乐教学与实践最后高级阶段的概括,即演唱一体。实际上在教学中一直在秉承先唱后演的原则,即先整理声音技术,然后在声情并茂的演唱,这并不矛盾。基于演唱课程的特殊性,一直以来琴房作为“根据地”的传统仍在继续。但在民族歌剧选段教学环节我们有必要将琴房和舞台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目的是将“演”和“唱”合理结合。我们尝试将舞台的空间、背景及道具化作情感抒发的“催化剂”,即用舞台的时空感和现实的实物来唤醒联想,培育内心的情感进行二度创作演唱。

1.2.5 创作中的美学坚持 民族歌剧的创作遵循最基本的两个重要原则:首先,脚本来源于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融入民族化美学特点。其次,音乐创作以民族音乐为土壤,弘扬、传承中国民族音乐,力求作品“接地气”。

歌剧《沂蒙山》选取临沂地区为时空脚本的抗日战争真实历史,定格渊子崖战役、大青山突围为创作源泉。其脚本坚持还原历史、传承真实的原则,以歌剧的特有传递方式来认知历史中真实的战役和那些可爱、可敬的历史人物,旨在强调大扫荡之下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的誓死抵抗、军民团结、生死相依的民族情怀,以此体现歌剧创作中坚持民族性的美学特征。整部歌剧创作中力求融入临沂地区地方文化元素,注重临沂地区方言、生活习惯、衣着及其他显著的风土人情。中国传统戏曲板腔体的音乐结构和手法在《等着我,亲爱的人》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坚持了民族的音乐结构,又借鉴了西洋声乐技术将音乐戏剧性展开。大量的地方传统元素的合理融入对作曲家和演员都是极大的挑战,但却给观众强烈的亲切感,有利于共鸣的产生,将优良传统在新剧中闪耀。

2 教学效果比较

2.1 被试选择

以平行巢湖学院的2018级声乐演唱2个班级的8名为实验对象,1班4名同学为实验组(创新组),即实施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2班4名为对照组(传统组),即未实施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组。其中每个班级的4名同学分为两组,每组男、女各一名,保证男女二重唱的实验需要,且8名同学的演唱技术、水平处于同一阶段。重唱创新组在前期16周的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目标、时间、环境的一致性。

2.2 实验设计与评价标准

本实验定性以为舞台实践为载体进行演唱效果的对比研究。其研究过程设定在音乐厅舞台,遵循演唱作品、钢琴伴奏、指导教师、评分标准、评委组成、统计测量等统一的原则。以一个学期为考察期分为期中和期末两次测评,旨在对不同阶段进行有效对比研究。考试采取百分制;打分区间设定在78-90之间;评分标准依据:深入还原作品历史背景、正确传递作品内涵、人物形象塑造与内心情感释放、接通历史的舞台实践表现、合理融合唱法表现作品五方面进行打分。其中每次测评有声乐教师以声音科学性的主观衡量及相关专业教师(历史学、舞蹈学、播音主持、汉语言文学、艺术学等)加声乐教师的综合衡量。

2.3 评价结果分析

计算六位教师对四组学生两次考评的单项评分均分和总评分均分,见表1。四组学生期末的评价均高于其期中评价,这是学习积累的结果,有进步是必然的。但是横向比较期中评价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期末评价亦是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学生期中期末的分数涨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实验组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更高的肯定。由此可说明,融入课程思政的声乐教学效果更好。

表1 实验组对照组两次测试得分汇总

演唱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融入课程思政及相关艺术表现的歌剧选曲教学以演唱技巧为支撑,有机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历程等知识点,不仅使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作品、学习作品,更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认同作品传递的理念,共情作品表达的情怀。外化于声内化于情,声情并茂,作品的演绎才更有灵性,才更能打动人。

由表2分析四组学生的考核评分可发现,分数的差异更多来自非声乐专业的教师。他们的评分标准不是来自对声音技术的评价,而是以个体整体的主观体验为参考,因此作品演绎中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对评价的影响更大。而这恰恰是民族歌剧课程思政元素所关注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歌剧选曲演唱教学与传统的声乐教学相比较的主要差异就在于此。两相呼应,可见融入课程思政的歌剧选曲教学使学生对作品的表现更加细腻、生动、有感染力,并且这种共情能传递给观众,观众能接收到体会到这种差异,从而直观体现在量化评分上的差异。

表2 实验组对照组教师评分汇总

同时,我们发现所有教师的考核评分具有一致性,即无论是否声乐专业,均是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从声乐专业教师对四组学生的考核评分看,虽然分数的差异不大,但同样是更加肯定实验组。实验要求声乐专业教师的评分标准主要是对声音技术的评价,这说明实验组在声音技术上也略优于对照组。实验设计上已明确两组在教学上的差异只存在是否融入思政元素及相关思政艺术表现,而实验组在声音技术上的优势可能来自其他变量,但也不能完全忽略情感和技术的相互促进作用。具化到我们讨论的民族歌剧选曲的演唱效果看,饱满的、灵动的演绎一定不是仅仅通过声音技术就能表现的,还需要通过情感的诠释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我们需要看到课程思政对歌剧选曲演唱教学的价值,对这一价值的认同也反映了我们看待艺术价值的不同视角。

民族歌剧选曲演唱教学是坚持声音为内容服务的原则,用美好的声音诠释作品的内在意蕴的学科。针对长期教学中存在“唯声音”至上的孤岛现象,旨在通过拓展关联认知、拣选思政意蕴、巧用教学设计,尝试构建其与思政、历史、民族精神、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的拓展教学新理念。以此将课程思政理念及相关艺术表达合理融入演唱教学中,全方位认知民族歌剧艺术的内在魅力。鼓励师生共同探索声乐作品中的关联内涵,进而塑造青年大学生德才兼备、博学多才的优良品格,实现“歌以树人”“唱能育人”的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歌剧声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