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民歌艺术的方言学特色及其保护

2022-09-28曹红星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官话皖南民歌

曹红星

(合肥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民歌源于生活,贴近民众,方言是民歌至关重要的部分,方言特色对民歌特色的影响倍受关注。安徽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吕氏春秋·音初篇》有这样一个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阳。女乃做歌,歌曰:‘候人兮猗。’[1]这首歌曲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首女生独唱歌曲,也是最早的一首情歌,记载中的涂山正是位于安徽蚌埠禹会区的山峰,可见此歌曲源于安徽,亦可见安徽民歌的悠久历史。

1 安徽方言简介

关于安徽方言的分类,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合肥师范学院方言调查工作组所编写的《安徽方言概况》(1962)、李荣等《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郑张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区(稿)》(1986)、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1985)、孟庆惠《安徽省志·方言志》(1997)、王晓淮《蚌埠方言志》(2010)、储泽祥《岳西方言志》(2009),大致把安徽方言分为五大区:中原官话区、江淮官话区、赣语区、吴语区、徽语区。除了这五大区皖南还有湘语、闽语、客家话、畲话等,当然影响方言分区的因素并不单单只有移民一个方面,行政区划和地理因素等等都会对方言的分区产生影响。

2 方言学视角下的民歌艺术

方言不同,其咬字特点、发音方法、以及用词习惯等各不相同,这些都会对当地民歌的节奏、韵律、衬词和归韵的特点产生影响。

2.1 中原官话区

中原官话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包括亳州、阜阳、淮北、宿州等,针对于中原官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阜阳,淮北等地。

2.1.1 阜阳方言特点及民歌中的应用 根据知网检索,关于阜阳方言研究的相关论文有53篇。其中吴晓红在《安徽颍上方言中的句末语气助词“徕”》中通过与普通话“呢”的比较,考察了颍上方言语气词“徕”与北京话“呢”属于同源异流的关系[2],比如:“干啥徕?”=“干啥呢?”“我妈妈徕?”=“我妈妈呢?”

阜阳话加缀词“-头”的使用,一般跟方位、位置有关,比如:“凳子高头”=“凳子上面”“屋里头”=“屋里面”“上头”=“上面”“外头”=“外面”等。

在民歌《摘石榴》中就有这么一段:乐曲中“家里头”即是“家里面”的意思。除此之外,方言的语调对乐曲的旋律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看戏》中的唱段:

乐曲中,“搂头给我一劈柴,我的乖乖,好厉害”的音调走势与旋律音调走势非常地吻合。从这首乐曲当中也可以看出,民歌的歌词较多采用口语化的方言,“搂头”“一劈柴”“我的乖乖”等都是常用的口语。可见,民歌与方言紧密依附。

2.1.2 淮北方言特点及民歌中的应用 郭辉在《淮北方言的“拜”字句》中对“拜”的不同用法及所代表的意思做了详细介绍,一表示处置(包含致使),二表示责怪、埋怨,三表示描写[3],如:“我拜地扫了”“拜你厉害”等。淮北方言把“女儿”称为“姑娘”,“回”说成“还”,比如《王小赶脚》中:

乐曲中除采用了上面所说的方言,而且乐曲的旋律走势与方言的音调走势非常吻合,更能体现语言对音乐的影响。

以上乐曲四度、六度大跳较多,歌词直白泼辣,奔放真实,这与皖北人的性格息息相关,性格较豪放,说话嗓门大、粗狂、声音高,民歌的音调也相对较高,唱法也较粗狂,常常出现一些破音腔。

2.2 江淮官话区

这一片区指合肥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和巢湖市等地,马冲在《安徽方言特殊句式“S+V+N+在”的再认识》中提到这个片区的方言有一种特殊句式,即“S+V+N+在”[4],如“我写作业在”“我看电视在”“我打扫卫生在”。

伍巍《合肥话“-i”“-y”音节声韵母前化探讨》中介绍合肥、六安、舒城、庐江等地“-i”“-y”音节韵母前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前化的过程[5]。这一地区的方言也常出现元音摩擦的现象,口腔发音偏扁,因此在民歌当中常加入“之”“子”等扁音字。马冲在《安徽方志方言词研究》中也列出了江淮官话3020个三音节词对应普通话双音节词,占三音节词总量的37.54%,其中又有1129个江淮官话词汇是“词根+子缀”形式,如“老鼠子、蝎虎子、麻雀子、达椒子等[6]。比如《把一把苦菜当晚饭》:

歌曲中,“眼望着”的“着”采用“之”,更符合方言特色,包括后面的“乖姐子哎”和“一呀家子难”,都体现了方言特色。乐曲采用八度大跳,使原本优美、嘹亮的民歌显得更加高昂、挺拔。在民歌体系中此片区属于大别山色彩区,很多优秀的山歌也源于此处,包括“靠山音”“寒音山歌”“快板山歌”“放牛山歌”“震颈红”“慢赶牛”等等,以演唱风格分类的话,则包括慢赶牛与震颈红两种,属于本地最具代表性、最经典的山歌[7]。

2.3 赣语、吴语、徽语区

这三个方言片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在民歌体系中又被称为民歌的皖南色彩区,皖南民歌相较皖北民歌较婉约、内敛、朴实且真诚,旋律线条明朗欢快,节奏较为规整,结尾有时有拖腔。

皖南方言对音乐的影响除上述说到的江淮官话“词根+子缀”形式外,赣语词也有“词根+子缀”的形式,比如:手膀子、直网子、皮锤子。吴语词有“词根+得[te]”的形式,比如“学相的”=“学生”“蚂蚁得”=“蚂蚁”。徽语词的词缀形式较多,如:“-的”“-头”“-仂”“-佬”“-子”“-唉”“-鬼”等[8]。

皖南方言常用叠字形式,像AA、ABB以及AABB的形式,尤其在铜陵黄山一带较流行的“对歌”类民歌较常采用叠字,如下面这首:

皖南方言的词语较丰富,徽州民歌《送郎》中有一段歌词是“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叫俺郎哥困下添”,其中“下添”便是安徽徽州的方言词,意思是“多睡一会儿”,“困”就是“睡”的意思,而“困下添”则是此地较为常用的倒装句式[9]。

关于皖南民歌,张婧媛在《安徽民歌地域性特色研究》中提到,通过录制和演唱繁昌民歌《水乡五月耕田忙》,感受到皖南的咬字特点位置靠前、发声较轻,语调抑扬且丰富。张婧媛通过方言与普通话两种演唱方式的对比研究,感受到方言所具有的普通话替代不了的重要地位——最本真、最质朴的特点。可见,民歌这种艺术形式,一旦脱离了民俗语言的支撑,会很大程度地锐减其艺术感染力[10]。

3 基于方言视角下安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3.1 现状的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不会讲家乡话,普通话的圆润和规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家乡话的多姿多彩也应该与普通话一起竞相绽放。年轻一代不会讲家乡话,不会唱家乡民歌,不了解家乡文化。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现象得到了国家和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3年官方正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保护,一批批珍贵的艺术形式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各样的保护政策相继颁布、实施,艺术人才的培养得到了加强,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但是相关民歌的资料非常少,被保留下来的曲目非常有限,有些歌曲只有歌名,却找不到歌谱,相关影像资料,音频资料更是非常稀缺。

3.2 从方言入手

民歌和方言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民歌给予方言鲜活的生命力,方言给予民歌区域特色,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话应用越来越广,而方言正在逐渐地被之取代。普通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方言话语也应该有它一片精彩的舞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人们或许潜意识里觉得家乡话较土、侉,家乡的民歌上不了台面,因此,我们更应该给方言土语一些展示的舞台,电视剧《我爱饭米粒》这种形式非常值得推崇,正是这部电视剧,通过幽默、生动、朴实的生活琐事和地道的方言展示了合肥人的生活面貌,让很多人喜欢上了合肥话,喜欢学习讲合肥话。因此,民歌依附于语言,首先必须重视对方言的保护。

3.3 全民唱民歌

发挥各社区、村委会和居委会的作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艺术熏陶,一起学唱民歌,定期组织民歌歌唱比赛,以社区、村委会和居委会为单位更有利于工作的落实和开展。延请优秀的民间艺人或音乐工作者参与辅助教唱,以自愿为主,以兴趣作为导向,慢慢影响和带动,而不把学唱民歌作为一项工作和负担,应不断地渗透和熏陶,使人们把唱民歌当成一种生活爱好、习惯,像广场舞一样尽情绽放。亦可设立一些民歌角、民歌亭等一些适宜歌唱的场所,让民歌的传唱为百姓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针对老年群体,国家及各地区下达政策开设了多姿多彩的老年大学,其中亦可加入一些民歌教唱课程,创设一个学唱民歌的良好氛围。

3.4 市场保护

现在的社会是市场经济,民歌也需符合市场的经济需求,应以市场筹集资金,建立传承方式,这种方式既能有效地传承历史文化,也能在市场的运行中体现其特殊的价值,为音乐市场带来新鲜的发展力量。民歌和旅游联姻是当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之举[11]。安徽省的地理位置优越,风景怡人、历史文化遗产及旅游景点较多,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可以把本地的民歌特点融入当地的旅游业,更能够体现出当地的民间特色,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如可以在大别山景区为游客表演大别山山歌,在黄山演唱徽州民歌,在凤阳景区表演凤阳花鼓,在合肥景区演唱门歌等。此种形式,能使民歌融入社会,增加了其曝光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徽民歌,达到更好的传承效果。

3.5 发挥音乐工作者的力量

发挥文化馆、高校学生、教师以及音乐工作者的力量,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对民间艺人及传承人的保护,把民歌记录、保存下来,汇总成册,重视多渠道的输出,使民众能够有途径获取相关资料,改变资源匮乏的局面。书籍、电子谱例、音频、视频版本都应丰富起来,也为全民唱民歌提供可行性,为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亦可设立一些成果奖项,鼓励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民歌传承和保护的工作。

4 结语

安徽的民歌和安徽的方言,在发展中互相融合,民歌中体现着深厚的方言特色。安徽民歌是安徽方言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方言又是民歌的一大特色,对于安徽民歌的传承,当以方言为角度,对民歌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们要从继承和发挥优秀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加强对安徽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发现安徽民歌,了解安徽民歌,喜爱安徽民歌,使其能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官话皖南民歌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南印象》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