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广西全州县为例
2022-09-28唐维
唐维
(全州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广西 桂林 541500)
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 对牛肉等草食动物肉类的消费量不断增长。2021年全国牛肉产量达698万吨, 比2020年的672.4万吨增长3.8%, 比2019年的667.3万吨增长4.6%;2021年人均牛肉消费量6.4 kg, 比2020年的6.08 kg增长5.3%, 比2019年的5.7 kg增长12.3%。2021年世界人均牛肉消费量为10.3 kg。牛肉消费量不断增长, 消费增长空间巨大, 市场前景好。为了加快肉牛产业的发展, 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出, 到2025年将肉牛产业打造成千亿产值的目标。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 要求健全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保障优质饲草料供应、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 把牛羊产业培育成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肉牛养殖价格稳定, 养殖效益好、风险小。近几年来育肥牛价格稳定在35~40元/kg, 市场牛肉批发价在76~80元/kg, 零售价在80~90元/ kg, 按全部使用商品化饲料, 每头牛的盈利空间在3000~5000元, 如果开发本地饲料资源, 降低饲料成本, 养殖的利润空间更大、养殖效益更好。全州县作为广西肉牛养殖大县和能繁母牛扩繁增量试点县, 有丰富的草山草坡面积和农作物秸秆资源,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以市场为导向, 把肉牛产业融合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范畴,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探索推广肉牛养殖新模式, 推广肉牛养殖先进实用技术, 充分利用人畜等单胃动物不能直接利用的青粗饲料和农作物秸秆, 生产更多的优质动物蛋白, 对于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减小秸秆处理难度和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促进产业兴旺, 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全州县肉牛养殖产业现状
1.1 肉牛饲养现状
全州县历来是肉牛养殖大县, 2016—2021年全州县肉牛存栏、出栏统计见表1。2021年全县牛养殖户0.68万户, 牛饲养量10.76万头, 年末存栏7.82万头, 能繁殖母牛3.1万头, 年产仔2.6万头, 年出栏肉牛2.48万头, 牛肉产量0.2585万吨, 占全县肉类总产量的3.35%, 产值19393万元, 占畜牧业总产值的 6.37%。养殖模式逐渐从分散养殖向适度规模养殖方向发展, 2021年末全县存栏10~19头、20~49头、50~99头、100头以上的养殖场分别为142个、47个、26个、4个, 模式的改变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表1 2016—2021年全州县肉牛存栏、出栏统计(单位:万头)
1.2 肉牛品种现状
全州县2000年开始实施牛杂交改良和人工授精技术, 通过20多年的推广, 肉牛品种得到了改良, 年杂交改良1.56万胎次(其中人工授精0.91万胎次), 年产杂交牛1.27万头, 杂交牛占60%。杂交改良的主要品种包括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 少数规模牛场还引进了比利时兰牛的冻精进行杂交改良, 产生了良好的杂交效果 。一代杂交仔牛初生重可达24 kg, 二代杂交仔牛初生重可达38 kg, 分别比本地牛12.5 kg提高92%和204%;一代杂交牛18月龄体重可达475 kg, 比本地牛250 kg提高90%, 净肉率达40%, 比本地牛净肉率的35%提高了5个百分点。
1.3 牧草资源及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全州县有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18.2万亩 , 牧草品种丰富, 草品质优良, 草山利用率为21%。全县年产稻草、玉米秸秆、花生藤等农作物秸秆50万吨, 年种植饲用玉米、象草、黑麦草等0.51万亩。年秸秆利用12万吨, 利用率为24%。
1.4 技术支撑现状
全州县业务部门历来非常重视肉牛产业的发展, 有一批长期从事肉牛生产的专业技术队伍, 深入牛场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同时经常邀请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的专家来全州指导肉牛品种改良和养殖生产。全州县牛杂交改良基础好、技术较成熟, 先后建立了18个牛人工授精站, 培养了一批人工输精技术员, 目前全县有牛人工授精员22人。年开展杂交改良人工输精0.91万头, 年产杂交仔牛0.67万头, 为肉牛养殖提供了优质的牛源。
2 全州县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策导向以生猪产业为主
长期以来, 国家及地方政府把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 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全州县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连续16年获得全国生猪奖励资金7837万元, 由于政策导向激励了全县广大农户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 全县涌现了一大批规模养殖场, 形成了以生猪产业为主的畜牧产业格局。2006—2018年全县生猪出栏一直在80万头左右, 2019—2020年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 出栏有所下降。2021年广西出台了稳定生猪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特别是出台了高架网床栏舍建设补助政策, 全县新建规模猪场36个。与快速发展的生猪产业比较, 对肉牛养殖的支持力度不大, 肉牛养殖数量与规模相对滞后, 2021年全县肉类总产量7.7158万吨, 而牛肉产量0.2585万吨, 占3.35%, 低于全国7.4%的平均水平。
2.2 对肉牛养殖的基础条件认识不充分、盲目发展
全州县肉牛养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阶段, 2010—2016年, 牛肉价格开始趋高, 县内一些有识之士瞄准肉牛的市场行情, 投资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养牛场, 由于对肉牛养殖的品种、饲料来源等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 牛源、饲料来源及加工、饲养管理等滞后, 特别是对肉牛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认识不足, 一些养殖场投资规模太大, 最后因养殖效益不佳而关停。
2.3 优质牛源不足、价格高
肉牛养殖的关键环节是牛的品种, 近几年由于全国性的肉牛养殖发展较快, 对优质仔牛和架子牛的需求增加, 优质牛源供不应求、价格高。全州县牛杂交改良工作虽然起步早, 年开展杂交改良1.56万胎次(其中人工授精0.91万胎次), 年产杂交牛1.27万头, 但大多数杂交仔牛被外地商人收购, 本地肉牛养殖户到吉林、贵州、山东等地购买仔牛或架子牛, 运输成本高, 应激及疫病风险大。
2.4 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主要包括肉牛品种改良、饲料种植与加工利用、疫病防控等。一是杂交改良率不够高。全州县牛品种改良虽然起步早, 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工授精体系, 但在一些边远山区由于采用放牧饲养方式落后, 人工授精工作开展难度大, 全县牛杂交改良率为60%。二是对饲料的种植、加工、利用不够充分。全州县有近50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加工下脚料, 如稻草、玉米秸秆、花生藤、酒糟、豆腐渣等, 可饲养肉牛5万头, 由于对这些本地饲料资源没有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 造成了资源浪费甚至环境污染。大多数肉牛养殖场采用购买商品饲料(包括精饲料和青粗饲料)饲养肉牛, 影响了养殖效益。三是疫病防控工作不够到位。养殖场消毒、隔离设施不健全, 养殖户的消毒意识不强, 口蹄疫、结节病等传染性疾病以及寄生虫病时有发生, 疫病对养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四是养殖设施简单、落后。全州县大多数肉牛场牛舍通过现有的住房改建而成, 牛舍设计不规范、建设不合理, 养殖设备设施简单缺少资金扶持, 影响牛场 发展。
2.5 肉牛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目前全州县肉牛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比较低, 主要表现在:一是饲养方式以传统的家庭养殖为主, 饲养管理粗放、科学饲养的成份少, 全县传统的小散养殖户牛存栏量占总存栏的76%以上, 实行全天然放牧的占55%以上。二是缺少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 目前全县还没有肉牛养殖的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 全州县肉牛养殖较大的三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虽然牛存栏量达260多头, 但是自繁自养的肉牛养殖企业只有1家, 未能带动周边其他农户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长, 全县肉牛主要以活牛形式销售, 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
2.6 养殖粪污处理难、环境保护压力大
肉牛养殖粪污产生量大, 多数养殖场没有实行种养结合, 粪污的处理设施不完善, 粪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环境污染时有发生, 2021年全县因养殖粪污污染投诉案件11件, 关停养殖场1个。
3 全州县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全州县牧草资源及农作物秸秆丰富, 目前草山利用率为21%, 而年秸秆利用率为24%, 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同时, 全州县还有丰富的可开发利用的农产品加工下脚料, 如酒糟、豆腐渣、红薯渣等, 这些副产品经加工合理搭配可作为肉牛的优质饲料, 变废为宝。通过近几年肉牛养殖的实践, 全州县业务部门探索了集成牛品种改良、栏舍建设、牧草种植与加工、疫病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 应加大力度积极推广, 这将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等优势, 促进肉牛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加大政策扶持与引导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发展肉牛养殖符合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组织领导上, 应建立县级肉牛产业发展领导专班, 将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考核, 加大推进力度。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条件, 把发展肉牛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与措施, 加大对肉牛养殖户资金扶持和宣传引导, 业务部门要加大肉牛养殖技术指导, 把肉牛养殖作为振兴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 使肉牛养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使肉牛养殖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3.2 因地制宜, 发展以适度规模为主的肉牛养殖模式
适度规模的肉牛养殖有以下优点:一是投资不大, 一般农户可以接受并且便于推广;二是管理方便灵活;三是可以优选肉牛品种提高养殖效益。所以适度规模是乡村振兴发展肉牛养殖的主要模式。
肉牛养殖以效益为目标, 在广大农村虽然有发展肉牛养殖良好的资源条件,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农户的资源条件、投资规模、地理条件、管理水平等不同, 要根据农户的实际条件发展不同的养殖模式与规模。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肉牛养殖, 一般投资20万元~50万元, 应以饲养育肥牛为主, 饲养规模以10~20头为宜, 养殖模式可采用集中育肥的圈养养殖模式。普通农户应以饲养3~5头能繁母牛或者5~10头育肥牛比较适宜, 养殖模式可采用放 牧+圈养相结合的模式;对目前已经在饲养的农村小散养殖户, 要适度扩大养殖规模至20~50头, 提高规模效益;对资金实力较强、资源条件好并有较好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管理水平的农村经济能人可发展50~100头的规模牛场, 采用饲养能繁母牛实行“自繁自养+短期育肥”的模式, 实行“以短养长”。
3.3 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 提高养殖效益
肉牛养殖最关键的环节是优质牛源, 优质的肉牛品种决定养殖效益。与本地牛比较, 杂交牛具有明显的养殖优势, 主要体现在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饲料报酬高等方面。目前, 较好的杂交组合以本地黄牛为母本, 与西门塔尔、利木赞等国外大型肉牛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 生产一代杂交牛, 再选用一代杂交母牛做母本进行二次杂交, 以人工授精为主、本交为辅, 可以明显提高其生产性能。同时要加强牛人工授精队伍建设, 鼓励规模牛场自己开展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工作, 对有条件的规模牛场可推广同期发情技术, 提高受胎率和优质牛的比例。
一是合理利用天然牧草资源。全州县有丰富的草山草坡, 天然牧草资源丰富, 对牧草资源丰富的山区, 可采用“放牧+圈养补饲”的模式, 春、夏、秋牧草丰盛期采用放牧的模式, 冬季或出栏前以圈养为主, 减少养殖成本, 提高饲料报酬。同时示范推广草地“围栏轮牧”和草地改良技术, 提高草地的利用率和产草量。二是种植优质牧草。按照饲养规模和不同的饲养模式, 种植优质牧草, 每饲养2~5头牛种植1~2亩牧草, 牧草品种可选择象草、饲用玉米、饲用高粱等, 同时种植一些豆科牧草, 如紫花苜蓿、拉巴豆等, 冬季枯草季节还可种植黑麦草, 以补充冬季青饲料的不足。
一是促进农牧循环绿色发展。通过引导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养牛企业签订合同, 合作社为养殖场提供农作物秸秆, 通过过腹转化变成粪便, 再由养殖场提供牛粪和沼液, 用于土地改良, 探索出一条农牧循环、绿色发展的新路。二是推广饲草加工新技术、广开饲料来源。夏季牧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 可将牧草收割进行青贮、微贮处理, 对稻草等农作物秸秆推广氨化技术, 采用发酵技术对豆腐渣、酒糟等进行发酵处理, 提高利用率。三是合理搭配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益。根据肉牛不同的饲养阶段及饲料品种、来源, 对精饲料、粗饲料、青饲料进行合理搭配, 推广使用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益生菌等添加剂饲料, 对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可推广使用全混日粮(TMR)技术。四是加强疫病防控。目前肉牛养殖危害较大的疫病包括牛口蹄疫、巴氏杆菌病、流行热、牛结节病等, 要加强对这些疫病的防控, 定期接种相应的疫苗, 提高对疫病的免疫力;同时要完善隔离消毒设施, 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牛场, 并定期对牛场进行消毒;要加强对牛寄生虫病、内科病、产科病的预防和治疗, 提高成活率。
3.4 全产业链开发, 提高肉牛养殖产业化经营水平
培育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开展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经营, 实现农业多元化功能, 提升养殖增值效益。一是通过政策扶持, 在全县培育或引进1~2家有一定规模、实力强的肉牛养殖龙头企业, 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 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户”等模式, 在技术、牛源供应、饲料供应、疫病防控、销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1~2家肉牛加工企业, 对出栏牛进行屠宰加工及分割处理, 提高屠宰牛价值。三是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 把分散的规模较小的养殖户通过合作社扩大规模效 益。四是加大肉牛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力度。业务部门对肉牛养殖户进行定期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牛场的规划、设计、建设, 牛品种改良, 牧草种植与加工技术, 疫病防控技术, 饲养管理技术等, 提高广大肉牛养殖户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五是建立信息平台, 共享养殖技术和信息。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全县肉牛养殖户微信群, 互通养殖技术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