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述评
2022-09-28袁初明王素萍
袁初明,王素萍
(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22)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界对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挖掘潜在的研究空间,对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相关研究概况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总体取得较大成果,但是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在2016 年之前,学界对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较为薄弱,当时学界发文量较少,虽然进行了研究,但还不够重视。而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影响,相关论文发表量明显增加,到2019 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论文发表数量达至高峰。这表明学界开始逐渐重视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而且经过收集分析论文发现,这几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不仅增加,而且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化,还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整体来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已经初步搭建了框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体而言,当前关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主要是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结构、重要性、不足原因、提升路径及提升亲和力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秉持着解决问题的原则,提升路径是学者们研究最多的内容,学界较为重视。其次便是亲和力的概念内涵和构成研究,论文几乎都会先解释亲和力的概念内涵,再顺其展开论述。
(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概念内涵与构成研究
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表述来说,学者在阐述亲和力内涵时,往往与其对亲和力构成的认识有很大关联,因此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阐述。首先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来看,第一,很多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论述,学者吴潜涛等认为,“所谓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第二,也有学者从教学方式来阐述,学者梁冰认为,要“进行沐浴春风式的解疑释惑性的教育,发挥思政课巨大引导、启迪和解疑性魅力。”第三,还有学者从教育者的角度论述,学者孙瑛辉等认为,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是“能够符合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效果的‘互动’能力。”第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肖文红指出,“亲和力是思政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使学生愿意亲近和接触的力量。”
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思政课亲和力构成进行了研究。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其亲和力构成进行划分,学者沈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要素主要细分为教育者亲和力、教育对象亲和力、教育目标亲和力、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方法亲和力和教育环境亲和力。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进行划分,学者李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亲和性、教育主体亲和性、教育介体亲和性、教育环境亲和性及教育对象亲和性这五个部分构成。第三,从思政课亲和力形成过程来看,学者韦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包括四大要素,即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学生、高校思政课课程资源和教学环境。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性
关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性研究,学界研究成果较多。第一,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入手,学者王淑荣等认为有三个因素,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与时代风采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第二,从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来看,学者张根福等认为,“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更是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三,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者马娇等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达到更高育人目标,而教师的亲和力可以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四,从国内外意识形态环境来讲,学者蔡诗敏认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尤其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三)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尽管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一线教师一直都非常重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一直存在着高校思政课很难吸引学生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足,而学者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教育者来看,方世南等认为,亲和力的不足是由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规律的认识不深刻。第二,从教学载体来看,学者赵明刚认为高校思政课教材上内容枯燥、形式化,不够接地气,不贴近学生生活,并脱离实际等一系列问题促使思政课亲和力不足。第三,从教学内容来看,学者吴永刚认为,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不匹配,还使用着陈旧的配方。第四,从教学方法来看,学者李姣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师生互动不足,因此弱化了思政课亲和力和吸引力。第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者邵西梅认为,市场功利主义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认为思政课只有空洞的理论说教。
(四)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关于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点,大多数学者从教学过程这部分进行阐述,也有研究其他路径如何提升亲和力,但相对较少。第一,从教育者来说,学者崔延强等认为,思政课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同时要正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认同。第二,从教育对象来说,学者栾声越认为,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要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第三,从教学目标来看,学者庞桂甲认为,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生个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的同构。”第四,从教学内容来看,学者周洲认为,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抓住时代前沿,坚持时代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方针。第五,从教学载体来看,学者邓鹏则认为,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要强化新媒体观念,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完善考核评价方式,打造新媒体环境。第六,从教学方式方法来看,学界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学者周琳娜等提出的,认为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最后,还有些学者试图从其他视角来研究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其中以心理学学科居多,还有一些其他较有创新意义的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
(五)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应注意的问题
有学者对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第一,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角度来说,学者马艺铭认为,应注意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取悦学生,只图活跃课堂气氛,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语言的娱乐化。第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学者高永强认为,“但是应该避免一种错误倾向,即为了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而把思政课讲成一般人文素质教育课,用知识性替代意识形态性。”
三、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展望
近年来学界有关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从教学实践还是从理论研究来看,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仍然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相关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缺乏相关数据支撑
纵观这几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很多论文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直接预设好自己的结论,缺乏实际的相关调查研究,以至于很多论文的观点缺少强有力的支撑。例如在教师教学过程的亲和力研究中,如果没有相关具体的数值,就很容易缺乏针对性,对学情也不能进行精细化诊断,进而无法知道学生更喜欢教师的哪方面,这些都是需要数据反馈来支撑观点的。然而这并不是说,这方面的所有相关研究都一定要准确的数据,有些研究重理论、重文献等等,在提升亲和力的路径研究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调查研究才不会显得单薄,缺乏说服力。
2.跨学科研究较少
学界在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方面对概念内涵、提升路径两个方面研究较多,尤其是侧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政课相关要素的分析和探讨,虽然也有学者将其他学科的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中,但这些研究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不太理想。深知多样性的重要性,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研究可能在多样性及说服力等方面比较欠缺,目前仅限于心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显然还是有非常多的研究空间,不断地拓宽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跨学科研究才能使得整个研究体系更为完善。
3.研究框架有待完善
从目前学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整体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但是还没有细化,不够完善。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侧重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教育载体及教育方式方法等教学过程中的亲和力研究,然而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相关大量的重复性研究可能使研究进展缓慢。也有许多学者从课程评价、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等角度入手,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框架。要形成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必然要不断挖掘、探索及研究新的合理因素,从而不断完善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框架。
(二)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未来研究展望
深入分析梳理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相关研究,总结已有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及不足,在此基础上,发掘相关领域存在的研究空间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会很艰难。随着思政课亲和力的实践过程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理论必须跟上实践的变化,从实践中实现理论的飞跃,推动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创新。相较于其他课题来说,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期刊论文数量略少,从这方面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研究稍微薄弱,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从一开始的概念内涵到结构分析,再逐步延伸到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具体提升路径,研究在不断深入,不断加强,遵循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除了这些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要素以外,还有很广阔的理论研究空间,如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拓展到其他学科。
2.理论研究融入教学实践
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东西并加以提炼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因此,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必须紧密统一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在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未来研究中,要扎根于教学实践,必须要将自己置身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情境中,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都要进行梳理、记录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思路产生有效的启发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进行理论研究,根据自己课程教学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以及消极的、负面的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和反思,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将自己纳入研究对象,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研究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3.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效果监测与反馈研究
关于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文献有很多,但是提升亲和力方法的效果反馈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如课堂练习是一种检验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设置的检测方法,同样地,要想真正知道理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些举措是否有效,也需要一个实际的情境来进行测试。有些学者将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放到实际的自身教学中,对自己的实践教学进行监测并根据这些数据一步一步做出评估与反馈,不仅发现了新的问题还增强了理论的可靠性与说服力。对提升亲和力效果监测与反馈来说,其实就是要将自己的设想在实际情境中运行,及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地反馈,进行动态地监测,反复进行这个过程,最终达到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