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特色院校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探索
——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

2022-09-28周乔勇张会斌梅生启

高教学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工程图思政专业

周乔勇,张会斌,梅生启

(石家庄铁道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石家庄 05004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20 年,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其中工学类专业课程,尤其注重大国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我国20 世纪50 年代形成的中央各部委创办管理高校模式,2000 年左右对原铁道部等所管理院校进行调整,一部分划归教育部管理或与教育部学校合并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院校”,另外一部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即“行业划转院校”。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为军队管理体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1984 年脱下军装调整为铁道部管理的石家庄铁道学院,2000 年正式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建设为主。2010 年正式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因此,学校完整经历了“军队—部委—省管—共建”各个管理历程,具有鲜明的铁路行业特色院校代表性。

工程图学基础是铁路行业院校的主要专业之一,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原理、工程制图基础和专业制图等三方面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基础课程,对培养专业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阅读专业工程图能力有重要支撑作用。由于该课程涵盖理论、实践的多方位优势,有利于全方位、全过程开展课程思政,更好实现“三全育人”理念下的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一、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挖掘

(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家国情怀

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其成立即为战争培养铁路专业技术人才,在朝鲜战争中铁道兵建立了炸不断、毁不坏的运输线,被称为“世界上最顽强的铁路建造者”。学校1984 年由部队院校转属原铁道部管理。期间,学校师生参与了鹰厦、成昆和青藏等多个国家铁路大动脉的修建,发挥了重要的技术作用,曾被称赞为“铁路建设名副其实的主力军”。2010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并成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初心不改,为服务重大交通工程安全保障,为张家口冬奥会、雄安新区建设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的科技力量。

通过这些从学校创立之初就一直参与的国家重大事件和典型示例的介绍,不断提升学生对铁路行业的认知,培养学生爱国荣校的家国情怀,落实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铁路创新史中的使命担当

石家庄铁道大学建校70 余年来,已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6 项,获省部级一等奖50 余项,尤其是参与的青藏铁路建设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研制的高铁架桥机、隧道盾构机等国之重器,为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建设和发展立下了诸多功劳。

目前学校在本部校区工程训练中心的铁路实训基地设置有铁路、机车和桥梁等不同形式实体工程,同时布置车辆控制系统,供学生多方位了解铁路工程情况;在本部校区省部共建交通工程结构力学行为与系统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设置有高铁架桥机模型和建校七十周年校庆时受捐的先进装备“春风号”大型盾构机模型;2020 年在龙山校区建设的铁路文化园中有学校自主研制的SLJ900/32 型流动式架桥机,同时架桥机上悬挂有象征铁道大学精神的“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字样。

新时期,面对“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呼唤,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重要价值及在今后人生发展中的时代需求,真正让学生的专业学习、素质培养和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建立学生的“时代担当”。

(三)优秀校友的大国工匠精神

学校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精心育人、志在四方”的优良校风,2009 年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5 年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 强高校”,造就了申长雨院士、杜彦良院士和余海岁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及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等众多工程技术专家,以及中国铁路系统多名高级管理人才。

目前学校建设的校史馆中专门有介绍优秀校友事迹的展台,以及校友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珍贵资料,目前相关内容已开通网上通道,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观看和详细讲解。同时,众多校友仍在行业内工作,通过周年校庆、学术会议及毕业生招聘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学校均会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交流,反馈最新工程进展,分享各自人生经历。

通过这些校友的先进事迹宣传报告,使学生明白大国工匠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在校学习积累和工作后的创新奉献,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学生也有可能成为这些大国工匠中的一员,从学生时代就树立培养大国工匠精神。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结合前文挖掘的思政元素,在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一方面结合国家铁路发展大背景和学校行业特色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爱国爱校情怀;另一方面结合课程中具体章节教学中的思政内容安排,“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基本原则

通过前一部分内容的分析,铁路特色院校形成了诸多思政元素,但还需考虑工程图学基础课程特征,其主要授课内容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等,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工程读图制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对思政元素进行遴选和引导处理,使其与课程教学保持连贯性,以免引起学生的排斥。

本文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教研室研讨,确定了思政元素融入工程图学基础课程的基本原则。首先,每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需与授课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如讲述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家国情况,通过不同时期的学校大门建筑进行讲解,通过大门建筑中的梁柱组合体等风格,进而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与平面体、组合体等课程内容相结合。第二,课程思政内容不限制具体表现形式和表现时间,如在绪论部分可在课程开始时就进行思政元素讲解,在专业制图部分可结合后续图纸实例时再进行讲解,提高课程思政的灵活性。第三,课程思政观点必须鲜明,对思政元素中所表达出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大国工匠精神等,任课教师需观点鲜明进行剖析和赞扬,而不采用隐喻的形式任由学生发挥。第四,每次课程中思政元素讲解时间不宜过长。课程教学的主要工作仍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的组成部分,仅占用部分时间进行讲解,既不影响课程整体教学效果,又保证了思政元素的传播引导。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工程图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空间几何知识和工程制图基本能力的知识化学习和技能化训练。作为土木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是课程的主要“职能”,另外会辅助考虑学生的专业素养等,但课程思政的功能相对被弱化。由于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为数不多的以图解能力为对象的课程,导致学生学习相对较复杂,学习成绩呈两极分化。针对课程内容紧凑且知识点较多的情况,在前述课程思政的优势和思政元素挖掘总结的提前下,重新组织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相应知识点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目前的相关教学实践中,已尝试将最新土木工程进展、国家铁路发展、专业知识故事、历史人物典故及发展中遇到的专业难题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引导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思考科学问题,发挥师生协同优势促进学生树立新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课程教学形式方面,传统的机械式授课形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促进了网络上课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利用好课堂教学和网络工具,是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新挑战。目前在课堂现场教学实践中,不断开展“翻转课堂”模式,在每次课程前通过图片、PPT 和视频等多种途径,用五分钟时间介绍一段学校发展、工程实例或校友典型事例,形成教学案例库。在每次课后安排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收集相关内容,在下次上课前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班级上进行讲述。通过多种形式,既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又拓展了教学案例库,形成可持续的教学模式。同时鼓励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案例小分队等,针对课堂问题、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等形成团队学习模式,对课堂思政元素进行研讨交流,并不定期进行分享,达到互动学习的效果。例如,安排学生搜集整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中的动车组型号及主要外观指数,了解图学知识在国之重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安排学生参观学校建筑,并选择建筑对其中的主要构件进行三维分析,通过亲身感受和体会,使学生更好理解国家富强背后的点滴积累、国家发展与每个城市、每个学校和每个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思考其中存在的难题和不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和发现专业知识所蕴含的现实价值、思政教育内容背后的支撑者和风险人。真正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梦”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每名学生的奋斗和“撸起袖子加油干”,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能力得到锤炼。

在课程考核方面,如何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真实有效地反应出来,同样是课程思政实践面临的难题。一方面,仍需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和成绩体现,保证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制图技能的强化。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课程考核渠道,不再是期末考试“一刀切”的形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将学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综合水平考核反映到评价体系中,尝试做到“专业知识学习+综合素质提升+奉献服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

目前的课程考核形式主要是课程期末测验、平时课堂出勤率和回答问题表现等形式。在此基础上,尝试将平时成绩中增加综合素质学生评分,如对学生在某节课堂上的思政小故事讲解,由同学现场评出“ABCD”等级。同时在考试测验中,增加专业制图部分的谈论题,如在桥梁工程图中增加我国在哪些类型桥梁建设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我国从桥梁大国到桥梁强国面临哪些挑战等问题,通过将工程制图和工程建设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国家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并思考新时代发展的新动力、新前景。

(三)课程中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目前根据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积极形成教学内容,在每次课程中引入相关思政元素,目前在画法几何教学内容部分已引入的课程思政内容设置见表1。

表1 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思政要点

在专业制图部分的三维投影分析和组合体等重难点内容中引入桥梁结构专业设计图和施工图进行讲解作为课程内容线索贯通各章节。同时以我国大跨悬索桥发展史中李国豪等老一辈桥梁人的爱国情怀、目前三塔多跨悬索桥的自主创新成果彰显国家科技实力及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大跨悬索桥——虎门大桥的风致振动最新科研内容等作为课程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建立立志报国的崇高人生价值观。

三、结束语

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是学校土木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也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正是学生从“高中时代”过渡到“大学时代”的关键期。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国家前沿科技创新和学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同时,能够更好爱国、爱校。

同时,考虑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体量以及学生反馈情况,建议每次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讲解时间不宜过长,还应以所讲授课程知识为主要内容,灵活穿插讲解课程思政元素,避免学生精力分散和思路改变,影响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工程图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3+4”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科阶段“工程图学”课程的优化设计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面向工程认证的机制专业工程图学(一)课程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分析三维CAD建模技术在工程图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