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探析
2022-09-28朱鹏华
朱鹏华
(1.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济南 250100;2.山东大学 思政公共教学中心,济南 250100)
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发出“版权”属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1960 年初,毛泽东在读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理性地指出,“现在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1984 年10 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2015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崭新的经济学范畴顺应了我国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需要。2016 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和方略。随后,学术界开始构建理论体系,许多高校从研究生到本科生逐步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并陆续编辑出版了教材。2021 年1 月,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列为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九种中国经济学教材之首。随着课程建设的推进,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笔者基于课程教学实践,结合对兄弟高校课程建设的调研以及与同行的经验交流,尝试剖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政治经济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来看,党和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政治经济学教学。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尽管在高校的经济学课程体系中西方经济学逐渐成为主体,某些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但是这些错误的做法在党的十八大后均已得到了纠正。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十分注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课程定位的“偏差”、教学内容的“零散”和教学方法的“滞后”。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
教师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师资短缺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最突出的“短板”。一是数量上的“短板”。从来源看,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都是由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兼任,在后者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下,前者的师资数量很难保障。二是思想上的“短板”。一方面,有些教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尚在构建中,没有官方权威的教材,开设课程的条件不足;另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被列为专业选修课(专题式),没有必要作为正式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三是质量上的“短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问题的核心是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质量。学术期刊的偏好和高校对教师考核标准的导向,使得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师在经济学院很难立足,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大多都处于“兼业”状态,这是造成教师质量“短板”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定位的“偏差”
从经济学类专业课程定位来看,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后续课程,应列为专业核心课。但是,目前仍有很多高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定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一方面,有些高校认为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应更多地接受以计量经济学方法为主的“科学”训练,新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前提是缩减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时。另一方面,有些高校认为该课程的政治意义大于其教育意义,在师资普遍“短板”的状态下,只把该课程设定为专业选修课。这些“偏差”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作用的发挥,更难以培养出拥有“骨气和底气”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教学内容的“零散”
从已出版的教材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以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时代化”,尚未形成一个范畴清晰、结构完整和逻辑自洽的系统化学说体系。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已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是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精神的集合,还没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转换成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特别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与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内容重复率较高,教学内容的“零散”拼接让很多学生感觉课程“含金量”不高,因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虽然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但其主体内容还是经济学类的专业核心课,应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起来,而不是让其“生硬”地嵌入课程教学中。
(四)教学方法的“滞后”
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不能体现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教学内容的“零散”,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变成了一种“说教”。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虽十分注重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但仍然不能满足学情的变化和现代教学的要求。二是课堂教学手段大多以PPT辅助教学为主,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由于高校对教师考核指标的科研导向,年轻教师迫于科研压力,不愿意花费时间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年龄大的教师虽然科研考核压力小,但其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多年的教学习惯已形成“路径依赖”,对于信息化教学、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并不接受。三是教学模式仍然仅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尚未开设,无法完整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四是课程评价方式仍以试卷(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核为主,只能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终结性评价模式简单易操作,但形成性评价不足,不能监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体现新文科建设的精神,也不能考核学生的收集信息(数据)能力、分析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研究目的是揭示这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并最终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演进的规律,研究任务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其研究对象、目标和任务,既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合规律性,又要剖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建设性的政策主张。鉴于此,本文认为要把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零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突出理论主线,将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基本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演进规律,必须抓住“三维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其演进的轨迹为中心线索。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辩证运动规律应然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主线。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持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仍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统一起来;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将按劳分配和按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贡献分配有机统一起来;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起来,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维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演进规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主线,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经济范畴和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是党领导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放在课程的导论中学习。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这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主线,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部分学习。三是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理念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实践方向,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发展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理念演进的关系。四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以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这些理论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均有直接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我国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逻辑,掌握“三维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独特的制度优势。五是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农村的创新发展。六是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都是源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和发展。七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让学生理解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所在。
(三)课程思政的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还实现了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成功超越。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能力。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实现“经济理论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成果的宣传和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本身就有思政课的属性,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应是课程思政的中心任务。一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的选择、世界发展潮流和国际比较优势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二是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三是通过融入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现实问题的科学应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创新的成功案例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四是通过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优秀的经济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和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情和环境等因素进行不断的改革。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指引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滞后”难题,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打造经济学类“金课”。
(一)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现代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就是要推进信息交流的多向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化。一是构建立体的信息交流网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地进行教学反馈,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精准度。二是确立综合性教学目标。掌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只是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一个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智力和意志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地,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学习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以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进行理论创新的自觉和自信。三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情的复杂性以及目标的综合性,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践证明,应把讲授法、案例教学、读书指导法、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式教学、问题驱动教学法(PBL)、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翻转课堂、线上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高质量地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教学目标。四是开设“第二课堂”。理论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应然要回归实践。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设计,通过走出去(实地调研、在线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和引进来(邀请党政干部、企业家和劳动模范作报告),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现代化教学的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课内课外师生互动机制,是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滞后”的关键。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慕课。将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手段智能化,在慕课平台上整合多种网络学习(社交)工具,集合数字化的课程资源,突破传统课程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二是发展线上教学。在世界疫情的背景下,发展线上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必然选择。将线上教学与慕课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线上教学需要慕课平台的支撑,教师可以随时运用数字化资源辅助教学;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视频、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分享等都可转化为数字化课程资源,为学生课后的复习提供帮助。三是发展混合式教学。在智慧环境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通过慕课(线上教学)将传统教学的知识讲授前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线下教学)巩固和升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教与学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提高教与学的适配性。特别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建设慕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是单纯地开展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或翻转课堂,也不是为了潮流而被动的信息化,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
(三)课程评价的综合化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改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构建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综合化课程评价体系。一是强化形成性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首先,提高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评价中的比重,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特点和笔者的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形成性评价比重可设定为60%;其次,确立形成性评价的项目和标准,将学生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课堂互动、课堂分享、小组合作和课后作业等项目,每个项目均制定评价标准(10 分制,优秀8.6~10 分,良好7.6~8.5 分,合格6.0~7.5 分,不合格0~5.9 分);再次,在信息化手段和课代表的协助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形成性评价规则,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并对学生产生有效激励。二是创新终结性评价,拓展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一个学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学习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目前大多以试卷(开卷或闭卷)考核为主。实践证明,运用“口试+实践报告”的形式更加有效。口试采取现场随机抽题,学生有3 分钟的准备时间和3~5 分钟的回答时间,三个评委老师打分,最终取平均分为口试成绩;在学期初,教师发布3 个课程实践调研的主题,学生可以任选一题,通过现场、电话和网络等形式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一篇不少于3 000 字的调研报告(期末考核后一周内提交),教师根据调研和报告的质量评定实践报告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