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三个结合、八链对接”涉农专业双创人才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

2022-09-28井文倩霍宪起金太花王娟吕慎金张桂玲席磊李永洙

高教学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双创协同校企

井文倩,霍宪起,金太花,王娟,吕慎金,张桂玲,席磊,李永洙*

(1.临沂大学 农林科学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 4500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院校教学改革重要的突破点、完善高等院校育人的支撑点和深化高等院校综合改革的着力点。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明确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双主体概念随之强化,校企双主体为向导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加快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临沂大学作为地方区域性综合大学应立足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深入探索校企合作研究的新体制新机制,从而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如何把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与现代农业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及时调整完善培养定位,不断深化校企协同、产教深度融合,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需求,是当前涉农专业面临的新课题。

一、新形势下涉农专业双创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相对滞后的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来发展智慧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人才。但目前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滞后,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课程内容落后于行业和企业的变化和发展,跟不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满足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培养的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不能及时融入企业发展过程,用人企业对毕业生认可度不高。

(二)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相脱节,造成双创技能较弱的问题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与实践教学衔接不紧密,致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薄弱,缺少质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也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或主动学习新知识去分析研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主动放弃努力,任由问题发展。

(三)双创教育“教与学、学与能”难以真正相长,无法保证双创教育培养精准度问题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环节。但目前涉农专业人才评价过多重视课程期末成绩,“期末一考定乾坤”“学生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为了考试而考试”“60 分万事大吉”等现象,缺少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评价更是甚少。

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三个结合、八链对接”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机制

(一)准确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有机结合

按照临沂大学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建设行业校友联络处、学院理事会等机构,把涉农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专业教师更加深入、广泛且准确地了解社会、行业和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要与行业、职业需求相对应,强调行业就业率和行业认可度,为此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各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

(二)构建校企联动“三个结合、八链对接”人才培养机制

围绕着涉农专业双创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与企业实现共同制定教学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共同实施理论课程和教材建设,共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三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孵化基地,共同实施质量保障措施。通过构建行业、企业参与涉农专业双创能力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实现了“三个结合、八链对接”:即专业理论素质与行业实践能力、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双创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实践实训、双创型教师、双创科研、就业、职业素养培训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紧密对接。

(三)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紧跟行业发展需求

引入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双创能力培养过程,完善“以提升双创能力为核心根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调整通识教育、专业主干和个性发展三类课程比例,将双创教育融入三类课程中,提高其学分比例10%、20%、30%;挖掘与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相关联的双创元素,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压缩课内课时20%~30%,将时间还给学生,更多时间参与双创实践活动。

(四)搭建五个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能力培养相结合

挖掘专业与课程的思政元素,建设以“德与创”“学与思”“知与行”为主题的思政教育,搭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媒体、校园+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五个课堂和“制度、师资、平台”三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红色基因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富有沂蒙精神、爱岗精神和“一懂两爱”等方面的职业特质。

三、以提升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导向,创建“四位一体·岗位导向”双创课程和“多元协同·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以双创能力培养为改革切入点,校企协同重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依托“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现代农业专业群”平台,设置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交叉课、专业前沿课和产业实践课,在不同模块融入现代信息、农业大数据和新媒体等技术,且不同学科、专业允许学分互认,搭建“互联网+”智慧农业双创新模式,校企协同构建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一体化的涉农专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双创实践”的“四位一体·岗位导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以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为导向,校企协同构建实践实训体系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中基本技术和核心技术需求,校企协同构建“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拓展·岗位素质提高·综合技能提升”的“多元协同、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拓展“互联网·大数据·科研工作室·双创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校内外一体,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创新环境,增加各技能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其学分占总学分35%以上,将创新思维理念传授给学生,解决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

(三)以创业意识为指引,企业协同构建“创新实践一体”的双创实训和孵化平台

依托国家级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现代农业专业群、教育部“农校”对接等五个平台,校企合作组建了“临沂大学动物医院”和“临沂市蔬菜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个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所”等10 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孵化基地。

四、搭建“四主体·动态循环”全过程育人机制,保障双创育人效果

(一)构建创业师资队伍新格局,着力提升双创教育教学能力

针对年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通过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才10 余人,定期举行教师技能比赛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动员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任技术顾问,在生产一线解决企业难题,并收集科研问题。目前,已形成了双师型教师15 人、兼职教师12 人与双创教师10 人的多元化专家型师资队伍。

(二)强化教学方法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与学质量

抓好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及精品课程建设,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养成有机结合,提升教与学质量。

1.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如专业英语课推行“听中练说、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动物生物化学课实行的“分类分层教学”,动物生产学等课程结合自身特点推行“启发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互动、重在实践”,家禽生产学实践课的“学能互动、分段鉴定”等,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相统一。

2.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面向全院四个年级的所有本科生实行班级导师制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及开设串连多学期的综合科研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自身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3.培育精品课程,实现特色精英教育

项目组整合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群和校级精品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线共享,积极推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网络在线开放课建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习方式向主动式、讨论式转变,结合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学习方式,吸引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近几年,共计培育省级一流课程一门、省级在线上课程一门和校级精品课程五门。

(三)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创新创业训练,提升“学与能”质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借助国家级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五个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实践技能培训,每次培训人数在120 人以上,且经过培训后每年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在80 人以上。并且,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实验室开放项目、创业训练及实践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创新“以练为战+以考促训+以训提能”人才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每年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及创新创业大赛的人数在60 人以上。

(四)校企协同搭建“四主体”评价体系,保障双创育人效果

校企协同搭建由学(素质)、教(学生评教+教学督导)、能(双创能力)和用(企业)四主体组成的双创人才评价体系,并在信息反馈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将其结果用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式优化和协同育人规范,通过该反馈机制实现教学良性循环,形成“定位·实施·监测·改进”的“四主体·动态循环”双创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五、产教融合下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的效果

(一)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实现突破,教学成果硕果累累

深化科研和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力度,2017 年以来先后获批省级教学项目共计6 项,其中一流专业1个、一流课程1 门、获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上线课程1 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 项及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 项。共获批校级教学质量与改革项目39 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校级一流重点建设专业1 个及校级一流重点培育专业1 个。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0 余篇,编写教材、专著10 篇。

(二)科研成果丰富,平台建设显著,彰显科研能力特色

2017 年以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8 项,其中面上项目3 项;获批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30 余项;获批山东省农业厅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2 项;农业部项目2 项,获批其他各级各类项目100 余项,立项经费突破3 000 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项4 项,市厅级奖项10余项,专利授权40 余项,以及市厅级行业标准6 项。获批科技部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中心1 个、山东省标准化示范点建设项目1 项、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2 个、临沂市工程技术中心5 个和临沂市重点实验室1 个。在公开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40篇,其中SCI、SSCIEI 收录60 余篇,CSCD 收录142 篇。

(三)人才培养效果明显,双创能力特色鲜明

通过协同育人培养体系,使学生综合指数素质得到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培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是考研率稳居前列:2017—2020 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分别为28.12%、34.32%、34.24%、53.08%,专升本率分别为52.5%、87.5%、50.0%、72.3%。2020 年度高质量就业率达76.69%,总体就业率达92.62%。二是学科竞赛屡创新高: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取得突破,共获奖25 项,其中获国家奖励12 项,省级奖励共13 项。三是创新创业效果明显:共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4 项,其中国家级20 项、省级项目13 项,高级别项目共占比61.1%。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20 余篇,4 篇毕业生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得省级优秀毕业学生30 人、校级优秀学生100人,获批临沂市志愿者服务团队10 个。

六、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实质是育人,培养什么样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要思考的问题,新形势下地方综合大学涉农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路径的初步形成,紧跟新时代农业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有助于完善调整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目标设置与地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趋势相匹配问题,充分发挥校企协同、产教深度融合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及创新链有机衔接,强化涉农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应用型人才资源。

猜你喜欢

双创协同校企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