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难中坚守 困境中前行
——中缅通道上的华文教育现状调查

2022-09-28周家瑜董大校赵华丽杨苗

高教学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华文缅甸华人

周家瑜,董大校,赵华丽,杨苗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缅甸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国家,也是东南亚华人集中的国家,缅甸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在打压中坚守,在夹缝中求生,先后经历了初创、兴盛、衰落和复兴几个发展阶段,更在缅甸南北呈现不同发展态势。缅北华文教育在困境中前行,缅南华文教育在磨难中日渐衰败,具有合法性的果敢文(汉文)教育仍在风雨中飘摇。缅甸华文教育的规模、质量和功能均与东南亚邻国有明显差距,与缅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不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缅甸华文教育进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但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当下,缅甸华文教育发展如何,我国助力缅甸华文教育的举措有哪些,取得哪些成效,面临什么困难或挑战?因循以上问题思路,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考察和问卷分析等,在全面展现中缅通道上华文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研判趋势,提出推进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势在必行。

一、中缅通道上的华文教育发展现状

(一)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特点

缅甸华文教育起源于19 世纪末的蒙馆和私塾,从1904 年“中华义学”开始的正规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初创与发展、兴盛与辉煌、低谷与衰落及复苏与发展几个阶段。20 世纪60 年代奈温执政时期对华文教育的打压,导致华文教育在缅甸公开场合消失了30 多年。但缅甸华人一直在磨难中坚守华文教育,暗地里举办家庭补习班或以传播佛经为由保留了华文教育的火种。20 世纪80 年代后,缅甸华文教育在宗教外衣的掩盖下谨慎恢复起来。中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实施,给缅甸华文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促进了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历经风雨、在困境中坚守的缅甸华文教育呈现出如下特点。

1.缅甸南北华文教育发展不平衡

缅北靠近中国,华文实用性强,华文教育复苏早,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相比之下,深受1967 年“6·26”排华事件之苦的缅南一带,华文教育水平较低,发展规模远远落后于缅北。

2.华校办学发生转变

华校从在传播佛经、孔教掩饰下办学转向到以传授IT 产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培训为掩饰办学。如:福庆佛经学校改名为福庆语言电脑学校,缅甸东枝华文佛经学校改名为东华语言电脑学校等。

3.存在具有合法地位的果敢文教育

果敢,1960 年中缅勘界划界时才划归缅甸。因此,缅甸的少数民族果敢族也就是汉族,果敢文即汉文,果敢文教育也即华文教育。这样华文在缅甸以“果敢文教育”的形式取得了合法地位。目前,在果敢特区境内,从幼儿园到高中,办学层次齐全,全部使用华文授课的果敢文学校。果敢还成立了腊戌果文文教会,如今加入腊戌果文文教会的学校就有40 多所,学生17 000 多人,居全缅甸之冠。果敢文学校的兴办促进了缅北地区华文教育的发展。

4.华校投资主体和办学目的发生变化

过去,无论是佛经学校、孔教学校还是电脑学校,均以董事会或理事会和社会捐赠为主,以收取学费为辅,对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甚至还减免学费、进行生活扶持。学校办学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满足当地普通华人家庭子女对华文学习的需要,传承中国文化。但从2006 年开始,由社会贤达、商界精英投资的全新的华文学校开始在曼德勒出现,如:曼德勒昌华国际学院(2006 年)、曼德勒新世纪国际高级学校(2010 年)、新世纪腊戌分校(2017 年)和仰光新世纪国际中文学校(2019 年)等。这些学校收费是一般华校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学校以盈利为主,满足的是富裕家庭子女对华文教育的需求。

(二)云南助力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的举措

1.建立固定交流机构,推动中缅文化交流互鉴

一是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加强汉语推广。2009 年云南大学与曼德勒福庆语言电脑学校合作建立孔子课堂,2013 年云南师范大学与缅甸仰光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联合设立了仰光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孔子课堂,2015 年云南大学与曼德勒外国语大学共同申办缅甸第一家孔子学院。经过多年努力,孔子课堂不仅是缅甸民众、旅缅华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课堂,更是其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是建立文化中心和培训中心,培养专业技能人才。2010 年云南省在曼德勒福庆学校设立了“云南海外文化教育中心缅甸中心”,2013 年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孔子课堂与云南大学共建“缅中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缅中汉语教学研究中心”等机构,使福庆学校孔子课堂由单纯的教学型模式,向研究型与职业型转型。2014 年云南师范大学与缅甸仰光大学共建中缅技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工程中心,实现了我国高校与缅甸一流高校战略合作零的突破。2014 年“云南民族大学国际职业教育瑞丽培训基地”成立,第一期培训共有150 余名缅籍学员参加。2015 年云南大学成立全球第二个专业性缅甸研究机构——缅甸研究院,2017 年仰光中国文化中心成立,2019 年中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成立,这些都推进了中缅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开展“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增强华裔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调查显示,2012 年至今,云南共举办对缅“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43 期。在营员数量上,2012—2015年营员数量以每期30~60 人为主,2016 年起,营员数量以每期60~100 人为主,规模最大的达到每期120 人,活动对象以缅北为主,活动数量逐年上升,规模不断扩大。但活动都属于常规营(汉语文化营),以汉语课程的学习为主,辅以手工、书法、绘画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课程和参观历史文化名胜等。教学都采用“学习汉语+领略中华文化+寻根问祖”的“三合一”的模式展开。

3.加大缅甸本土化华文教师培养力度

华文教育30 多年的断层,导致华文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因此,加大缅甸本土化华文教师培养力度,才能有效缓解缅甸华文师资严重不足的燃眉之急。

(1)境内外培训并举

调查显示,2011—2019 年(2020 年起因疫情暂停),云南省各州市共举办华文教师培训班55 期,这些培训具有以下特点:培训以“请进来”为主,“走出去”为辅;培训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的60 天,最短的只有2 天;培训内容以汉语基础知识、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教学观摩和教学技能训练为主。

(2)全日制教育与函授教育并行

云南多所学校与缅甸华校合作,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和成人函授教育的方式,培养既有学历又具较高水平的本土华文教师,通过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华文教师的本土化。如:云南大学在克钦创办拉咱汉语言学院、昆明华文学校与缅甸曼德勒云南同乡会联合成立“云华师范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与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合作共建缅甸云华职业学院等,通过全日制教育培养本土华文教师近1 000 名。此外,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云南省侨办和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等与缅甸华校合作,分别在曼德勒的福庆学校、东枝的东华学校及腊戌的果文中学设立了函授教学点,举办成人函授教育培养本土华文教师。2009 年以来,仅云南师范大学就为缅甸培养了500 余名华文教师。

4.发挥国门中小学地缘优势,招收缅甸华人中小学生

滇缅边境山水相连,天然的地缘、语缘和亲缘关系,使缅甸华人学生跨境就读的现象从1980 年起在中缅边境地区陆续出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跨境求学由云南沿边境地区的贸易口岸的中小学逐渐向县市的中小学扩散。为满足缅籍学生跨境求学需求,从2005 年春季起,云南省委和省政府便明确“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适用于边境一线缅籍学生,缅籍华人学生跨境就读人数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2012—2015 年间达到高峰。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缅籍学生从2007 年977人增至2016 年的4 200 余人。临沧市截至2018年底,共有3 613 名缅籍中小学生在临沧市就读。此时期外籍学生跨境入学已经不仅仅是外籍家庭子女随父母到中国开展边贸活动或务工而做出的被动选择(就近入学),有相当大一部分(超过一半)缅甸华人学生,是单纯出于求学目的而跨越国界到学校就读。

为满足缅甸华人的学习需求,边境一线还陆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如:2011 年起,在沧源就读的缅籍学生不仅与国内学生同等享受国家14 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还享受“两免一补”、免费营养餐等教育惠民政策。云南泸水县的“片马国门小学”,缅甸华人学生和中国学生享受同等的学习和生活待遇。在瑞丽市姐相乡银井小学,缅甸华人学生只要提供经移民局翻译的身份证和出生证明,就可以到校就读,学校还为其办理“优先入境卡”,方便进出边防线。云南德宏陇川县章凤镇的拉影国门小学,缅甸学生除免收教材费、学杂费外,寄宿生每年还有750 元的生活补贴。对于一些贫困学子,每年还能得到500 元的生活补助,学校还为学生购买了保险,缅甸学生境内生病住院可以报销。

5.充分发挥国门高校优势,全方位助推华文教育

2012 年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云南华文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构建了“国内国外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贯通”,集“空间、层次、类型三位一体”的东南亚华文教育体系。累计招收学历、非学历和项目生等各类留学生15 000 多人次。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探索出了“六结合”华文教育模式,截至2020 年,招收缅甸学生350 余名;平均每年培训缅籍华文教师200 余人;派出20 余人到缅甸举办了18 期汉语教师培训班,先后培训缅甸华文教师3 000 余人次。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中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德宏职业学院以医学类专业为主,培养缅籍大学生100 余人,开展农机、会计、计算机、车辆维修和汉语等短期培训,培养缅籍学生500 余人次。保山学院与缅甸珠宝总商会达成到缅甸合作办学协议,为缅方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面向缅甸北部地区培养华文教育师资627 人次;向缅甸外派华文教师137 人次。昆明学院建立“缅甸合作中心”“曼德勒华文教育培训中心”“缅甸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推进华文教育项目。普洱学院成立东盟学院,开展华文教育,截至2020 年7月,有在校生436 人,其中,来自老挝、泰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来华留学生312 人。

二、中缅通道上华文教育发展困境

(一)缅甸华文教育发展难题

1.华文教育仍未合法化

当前,除了果敢文学校,缅甸华文教育依然只能以中心、学苑、佛堂、家教和补习班等形式开展。表面上看缅甸华文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形式多样,但实际上这种亦明亦暗的尴尬处境,从根本上制约了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2.学生出路影响生源

由于华文教育没有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生在华校学习学历不被承认,导致年级越高,生源越少。尤其在缅南地区华文缺乏使用环境和经济价值,生源问题更突出。

3.华文师资紧缺和教学水平不尽人意

因缅甸华文教育出现30 多年断层,导致华文师资紧缺和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就连华文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缅北地区,华文教师不仅数量不足,且绝大部分是初中学历或小学学历,7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或培训。如:缅甸曼邦,初中毕业教师占比达81.48%,未受过师范教育的占86%。在缅甸佤邦,初中以下学历教师占56%。

4.教材版本杂芜

缅甸华文学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台湾版和大陆版。2000 年以前,缅甸80%的华校使用台湾编撰的教材,目前缅南绝大多数华校同时使用台湾版和大陆版教材,缅北华校93%使用大陆版教材,有些学校使用人教版教材。两种版本的教材不仅使用字体、注音符号和排版方式大不相同,教材内容上也存在很大差别,且都缺乏针对性与在缅甸的适用性,不利于华文教育在缅甸的生存与发展。

(二)云南助力缅甸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外派教师不能满足缅甸华文教育的需求

据有关统计,国家汉办每年派往缅甸各地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不超过200 名,然而缅甸华校超过500 所,就读学生20 多万人,从悬殊的师生比可看出外派教师难以填补缅甸华文教师的缺口。

2.现有本土化教师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缅甸华文教育发展需求

当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存在培训时间短、培训面窄和培训数量有限等问题。全日制华文教师的学历培养,又因缅甸学生身份证等多种原因,不能扩大规模;函授教育又因缅北战乱频繁,国内教师无法正常出行,教学时常受阻。

3.缅甸华人学生跨境入学挑战多

一是对国内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是一大挑战。由于缅籍学生没有中国户籍和身份证,进不了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不能享受生均经费中央转移支付。云南中缅边境一线当前给缅籍学生享受的“两免一补”和营养餐,全部费用由省级和县级财政支付,这大大加重了边境地区的财政负担。二是对缅籍学生升学是一大挑战。因缺乏专门的学籍管理办法和学籍衔接保障机制,缅籍学生高中毕业不能参加高考,多年的求学没有出路,不仅影响缅籍学生的发展,对边境教育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4.西方国家在缅甸教育领域的竞争挤压着缅甸的华文教育

缅甸民主化转型使得西方国家暂停甚至取消了自1988 年以来对缅甸严厉的政治和经济制裁,加大了对缅甸的教育援助。如:澳大利亚向缅甸教育、人力资源领域提供5 100 万美元援助;英国剑桥大学援助仰光大学15 万美元;日本ODA(官方开发援助)无偿援助缅甸教育机构修订小学教科书;美国明确缅甸学生只要拥有本科生毕业证明,承诺攻读大学后回缅甸居住2 年即可申请美国富布莱特全额奖学金。西方国家在缅甸教育领域硬件援助和软件援助并重,提供资金资助和奖学金资助并行的举措严重挤压着缅甸的华文教育。

三、推动中缅通道上华文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助力缅甸华文教育的思考

一是主导海外华文教育,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全方位助力缅甸华校解决“三教”问题;三是打通中小学升学和就读渠道,通过联合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探索华文本土教师培养模式;四是反制西方国家在缅甸教育领域的竞争挤压,加大对缅招生改革。如:面向缅甸华人学生组织单独招生考试,增加奖学金名额,在缅甸建立华文教育基金会、提高对缅华人学生助学金等。此外,还应出台缅籍学生的学籍管理办法和学籍衔接办法,确保缅籍华人学生能在国内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

(二)缅甸华人发展华文教育的思考

一是注重出路,面向未来。无论缅甸哪个政党组建政府,让一种与缅甸国民教育彻底脱节的教育体系广泛存在都是很难想象的。对于缅甸华人来说,在思考如何使华文教育合法化问题上,应与华人在缅甸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双语(华文、缅文)或三语(华文、缅文和英文)教育,与缅甸国民教育接轨。此外,华文教育还应加入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二是凝聚华人社团核心力量,强化华文教育发展动力。当前,缅甸华人社团不仅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功能各异,还互不隶属。这不仅分散了华社的力量,也不利于华文教育的发展。因此,凝聚华人社团核心力量,对华文教育的发展进行统一且有效地统筹与规划,方能推动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华文缅甸华人
何为“华人”?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缅甸记忆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缅甸非常之旅
杭州特产
《WATER FESTIVA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