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价值探讨
2022-09-28鞠洪美
鞠洪美
(威海市中心医院儿科,山东 威海, 264400)
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儿科疾病,一般情况下在婴幼儿时期多发,属于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小儿川崎病的主要特点为病情进展快、发病率较高、病情重等,会引起肢体肿胀、黏膜损伤、发热以及全身血管炎性反应等临床症状。若临床治疗不及时会对患儿的心血管造成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对小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小儿川崎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治疗该项疾病多以对症支持、抗感染以及免疫调节方式进行治疗。临床常用药物包含阿司匹林与丙种球蛋白,但是临床对丙种球蛋白剂量有一定的异议,部分临床研究显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有效控制疾病,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临床研究表明,一次性予以川崎病患儿较大的丙种球蛋白剂量会增加血液内的黏稠度,继而导致患儿极易发生血栓栓塞。考虑到临床用药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临床主治医师多选阿司匹林进行辅助治疗。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川崎病患儿,与单一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有较大差异,能发挥良好的抗炎效果。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以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阐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4岁,平均年龄(2.23±0.35)岁;病程2~12 d,平均病程(6.68±2.25)d。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35±0.48)岁;病程2~11 d,平均病程(6.48±1.88)d。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威海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川崎病诊断指南》要点解读中的诊断标准;②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史;③临床病历资料记录基本完整。
排除标准:①伴有心功能障碍者;②伴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者;③伴有重度感染者;④依从性一般、身体残疾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护士需要执行医嘱联合医生对患儿开展各项操作,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与过敏反应,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合理使用药物,及时观察皮肤黏膜变化。患儿出现高热时及时做好发热护理,当体温>38.5 ℃需要进行头部冷敷、温水擦浴,若发现物理降温不见效需及时予以药物降温,预防高热惊厥。同时予以患儿饮食指导,做好家属的疾病健康教育工作。
观察组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生产企业: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3026,规格:150 mg/支)静脉注射,单剂使用2.0 g/kg。口服阿司匹林(生产企业: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1022137,规格:100 mg/片),3次/d,每次40 mg/kg,退热3 d之后,药物剂量为4 mg/(kg·d)。
对照组以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静脉注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0.4 g/kg,单剂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与观察组一致。
两组患儿治疗8~12周,若患儿伴有冠状动脉受累,治疗疗程需要结合患儿的受累程度制订。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痊愈:治疗8~12周后,患儿未见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临床症状基本消退;有效:治疗8~12周后,未见患儿出现冠状动脉病变,临床症状改善显著;无效:治疗8~12周后,患儿发生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临床症状未见消退,病情加重等。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记录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颈淋巴肿大消失时间。
③T淋巴细胞亚群。抽取患儿5 mL空腹静脉血,借助全自动生化仪(生产企业:南京神州英诺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360)以酶联免疫法检测CD4、CD8、CD4/CD8等相关T淋巴细胞亚群,记录治疗前后的数据,计算均值。
④实验室相关指标。抽取患儿5 mL空腹静脉血,借助全自动生化仪(生产企业:南京神州英诺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360)以酶联免疫法检测患儿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常规分析仪(生产企业:希森美康有限公司,型号:XN550)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及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记录最终的相关数据,计算均值。
⑤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颈淋巴肿大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CRP、PCT以及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RP、PCT、PLT以及WBC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2.5 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小儿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结膜以及咽黏膜充血等,集中发生在小儿时期,主要因为小儿时期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对病情的抵抗能力差,使得患儿的心血管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病情严重时会引起血栓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心肌炎等。目前,临床针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发病机制未见做出详细阐述,主要症状为全身血管炎性反应,集中发生于6岁以下婴幼儿,男性多发。小儿川崎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现如今,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升,病死率显著降低,因此,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开展合理临床治疗很重要。临床多以药物治疗为主,能够缓解并消除患儿临床症状的同时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用药后患儿的炎性反应和其他临床症状均可快速恢复,部分患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促进患儿尽快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儿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颈淋巴肿大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RP、PCT、PLT以及WBC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分析具体原因,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物,现已被用于川崎病治疗中,非选择性地抑制环氧化酶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释放、聚集以及内皮活化,预防血栓形成。其次,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发挥抗感染、镇痛效果。阿司匹林还可以作用于人体下丘脑,产生退热作用。丙种球蛋白也是目前临床治疗川崎病的常用药物,大量研究证实丙种球蛋白可提高机体血浆渗透压,延缓川崎病进展。但关于丙种球蛋白的用药剂量仍旧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为免疫球蛋白分子,包含大量人体所需的各种抗体,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增加患儿体内各种抗体的含量,抑制免疫调节细胞出现负反馈,使得B细胞克隆活化,促进T细胞活性,有效减少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减少血管损伤,预防血栓形成,发挥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另外,丙种球蛋白体内潴留的时间长,可有效延长作用时间,积极提升机体免疫力,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对外周血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活性进行抑制,进而抑制炎性反应发生,最大程度上提升临床效果。王新芳等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3%,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本研究数据结果具有一致性,提示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小儿川崎病患儿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中选用的丙种球蛋白给药剂量治疗川崎病患儿相对理想,但是临床研究依旧存在样本代表性较小、样本量少等缺点。因此,为确保试验结论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科学性,可选取大样本量、多中心开展试验进行佐证。
综上所述,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小儿川崎病患儿可显著提升其临床疗效,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缩短患儿的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颈淋巴肿大消失时间,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与实验室相关指标,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