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网络视角下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09-27周志刚任丽华王新华王雪晴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区块企业

周志刚,任丽华,王新华,王雪晴

(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创新变得越来越复杂,仅依靠自身知识进行的创新难以满足组织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网络化的推动下,产业不断向信息化发展,创新网络视角下跨组织协作创新逐渐成为企业获得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跨组织知识共享是不同知识主体之间有关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客户信息、行业信息等资源的交流活动[1]。一方面,在创新网络内的知识合作创新过程中,组织可以从其他知识源获取资源,也向对方传递知识,从而形成双向的知识流。与此同时,组织通过利用创新网络间蕴含的社会资本获取利益,进一步提升合作创新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复杂性,组织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识别并辨认网络中的知识是否匹配自身需求,并且吸收并利用所获知识也需要消耗一定成本。当创新网络深度与宽度越大时,网络内的知识的复杂性与冗余度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跨组织知识共享的速度与效率则会大大降低。此外,由于网络成员有不同的利益导向与战略规划,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与制度体系,导致创新网络的建立、经营等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各主体间存在博弈关系,导致组织信任、数据安全等问题突出,虚假信息、隐私泄露、搭便车、产权安全等制约共享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跨组织知识共享的障碍。因此,在跨组织知识共享过程中,组织不仅要通过创新网络获取所需资源,同时也要处理好组织间存在的利益博弈关系。企业需要通过改革与创新为跨组织知识共享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区块链技术为跨产业协作提供了新思路。区块链是根据时间顺序将数据块组合形成的体系,包含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的一种公共账簿技术[2]。区块链将数据信息储存成块,并通过加密签名验证的形式将数据块连接成链条形式[3]。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组织间知识共享时信息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并在知识保护与知识共享之间寻求平衡点。首先,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架构实现了企业之间点对点的沟通模式,提高了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效率[4]。其次,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高度透明、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等优点[5],并为跨组织协作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合作环境。最后,智能合约为解决跨组织知识共享存在的维护成本较高和数据安全可信度较低等问题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因此,基于创新网络内跨组织合作对协同效率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数据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对合作成员信任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组织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跨界知识共享活动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高新科技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与跨组织知识共享的特征,运用扎根理论,归纳总结得到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模型。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探索该模型的作用机制。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将区块链技术嵌入跨组织知识共享过程,为解决跨组织知识共享中存在低效率传输、信息失真、隐私泄露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第二,研究跨组织共享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因素,不仅丰富了区块链理论,而且拓展了知识管理理论;第三,通过学科交叉,将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与企业管理领域相结合,有利于开阔企业管理的新思想。

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1 跨组织知识共享

1.1.1 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内涵

跨组织知识共享是指以知识为纽带,以建立合作关系为模式,以实现信息资源互补并提升企业绩效为目的,在不同知识主体间展开的资源交流活动[6]。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组织间存在交错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有利于打破组织间的边界,并有助于延展组织间沟通交流的维度。一方面,以合作为纽带的网络关系,有利于促进知识在各行为主体间流动,开拓知识沟通渠道,从而扩展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广度。另一方面,组织间的合作有助于推进专业化的分工,帮助主体更集中精力于自身研究领域,从而增强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深度。例如钟炜等[7]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能够极大的提高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效度。于飞等[8]进一步研究发现组织间的联系互动影响合作网络的形成,合作网络对知识共享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跨组织知识共享是嵌入在网络中的活动,具有多角度、深层次、多主体的复杂性。随着跨组织合作网络的扩大,主体将接触越来越多的知识源,进而获得更多资源以及资源相互转换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组织首先通过合作关系形成相互联结的资源网络,其次利用网络间蕴含的社会资本,最终从外界获取知识资源,并改善创新绩效。

1.1.2 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应用

国外学者BINDRA等[9]从企业运营视角提出,通过跨组织学习可以从合作伙伴方的资源库中获得自身所缺知识,有助于形成发展所需的能力,并实现业绩的提升。SHANETAL等[10]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企业依靠知识共享平台和联盟网络等方式开展协同合作,可以提高联盟生产力。国内学者高霞等[11]从合作对象分类的视角提出,高校、研究所与公司等合作主体间的合作,有利于推动知识的流动,有助于改善产学研协同成果。张道潘等[12]基于组织差异性视角,发现组织邻近性在协同合作中具有重要影响,并提出知识转移可以促进成果产出,增加多元主体的合作收益。田真真等[13]在开放度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知识转移合作机制为组织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打造的网络空间为组织提供了聚敛的知识仓,并最终体现为合作绩效的大幅度提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共享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新知识,并与现有知识整合为更复杂的新知识结构。而且通过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利用,将其应用到新产品开发中,改善合作创新绩效。

1.1.3 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基于不同视角,国外学者对创新网络中跨组织知识共享进行了研究,如:创新网络中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以及带来的创新绩效。XIE X等[14]认为知识网络的结构属性影响发明者间的知识交流,甚至影响知识重组。此外也有学者对创新网络的稳定性、转移风险等展开讨论。FRISHAMMAR[15]基于知识流动视角,提出良好的知识共享促进企业创新,反之则会阻碍创新过程,因此管理者应该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知识流动的积极性。LI[16]对多边联盟间复杂性及多变性关系的分析,发现内部有限理性与外部不确定性都会影响联盟的稳定性。GAST等[17]研究表明,需要通过知识保护机制,保障合作伙伴的非法权益,处罚机会主义行为,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保护间的平衡。在国内的探索内,主要从创新网络中跨组织知识共享的稳定性、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18],学者们深入分析创新网络中竞合策略。周杰[19]基于交流困境、目标矛盾与合作动力缺乏困境维度,对战略联盟内合作行为的抑制性因子展开研究,并发现当企业联盟能力、关系及补偿等较低时,会抑制联盟内的知识共享。齐平等[20]通过博弈法对机会行为进行剖析,认为高效的知识资源共享有助于提升协同创新的效应,与之相反,机会主义会影响效应的质量。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由于网络的维度逐渐扩大,导致组织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知识共享主体是相互独立的个体,所以当双方的行为活动没有一定的规则所约束时,跨组织知识共享生态机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将大大降低。而且,跨组织知识共享是交流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隐藏资源的过程。由于个体存在投机心态,一些组织会选择性的将专有知识传递给其他组织。甚至,实力强的个体以自身优势对实力弱的个体提出更高的筹码,使其弱个体不得不屈服,这种投机行为降低了双方合作的基础。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主体间所存在的博弈关系更为突出,造成跨组织知识共享障碍。殷俊杰等[21]提出不稳定的环境增加机会主义的可能性,提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李迁等[22]提出供应链中充满风险的伙伴关系不利于组织间的合作。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模式下,企业生存的外界环境、所获利益和主体意识等因素对跨组织共享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当组织的信息管控能力、诚信监督能力、技术支撑能力较弱时,其科技创新活动难以得到优化。因此,为了确保组织间合作顺利开展,需要寻求跨组织知识保护与跨组织知识共享之间的平衡点。

1.2 区块链技术

1.2.1 区块链的内涵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其本质是共享数据库。狭义上来说,区块链技术是将信息存放在单独区块中,并以非对称加密机制将独立的区块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首尾连接的链条形式[3]。广义上来说,区块链是基于块链式数据结构检验并存放数据、根据密码学原理保障数据安全、凭借自动化智能合约程序处理数据的一种分布式架构和分析范式。区块链具有3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区块链可以看作由多个携带信息的区块组成的账本,并根据输入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成[23]。第二,三大关键机制:密码学原理、数据存储结构、共识机制[24]。非对称加密是指使用不用的密钥管理加密与解密过程,并且节点有唯一的一对私钥和公钥。共识机制是节点间达成的一致共识,是每个节点都要遵守的规则,可以有效实现复杂网络的自主运行。第三,两大核心性质:分布式、不可篡改[25]。在存储方面,由于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份区块链的完整副本,即使部分节点被攻击或者出错,也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在数据记录与读取的过程中,所有的交易均在链中被标记下来,均标有时间戳,也意味着信息是公开透明、可追溯。交易过程不仅需要私钥与公钥这一对密钥,否则没有权限获取、处理区块链中的信息,而且当节点出现传递虚假信息时,会被其他节点察觉,因此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性。

1.2.2 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机制构建

区块链采用分布式记账的表达方法,实现点对点的直接交易,加快信息共享的速率。而且其去中心化、时序数据、集体维护等特点为信息加工、保护等打造了便利、安全、可靠的数字世界[26]。这些特征构建了区块链技术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核心价值体系[27]。

1)多主体共享模式。嵌入区块链技术的跨组织共享行为,将进一步打破传统组织边界,拓展了跨组织的不同参与主体间进行的知识传递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对设备的高需求性,区块链技术只需将数据储存在节点内,并通过密钥快速查询,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递效率。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快速更新数据库,加强了数据共享性。基于此,区块链通过点对点交易,将传统的从属关系变成平等关系,形成去中心化的多主体模式。这种情况下,不仅为各组织获得更多信息提供机会,还加快各主体间信息传递的速度。PERBOLI等[28]提出由于区块链加大了信息库的可访问性,从而提高供应链的工作效率。方刚等[29]发现区块链有助于重构合作创新机制,从而改善知识共享效率。

2)弥补了信息不对称性的共享模式。区块链技术为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保障。首先,智能合约保障知识共享自动执行,大大增强了知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区块链体系中,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均是在严格的编码程序下进行的,个人无法随便篡改。其次,在区块链体系中,除了一部分私有信息处于加密状态外,其他信息对网络中所有节点公开,在这种情况下,当某个组织输入虚假信息或者是出现搭便车行为时,其他组织会通过该体系及时发现,并且可以将该组织剔除出去。此外,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通过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保障各组织在网络内的权限。最后,通过共识机制,保障交易过程中数据等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为数据增加了时间维度,信息被永久储存并可实时检索与追溯。这种可验证性与追溯性极大地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的安全性。黑一鸣等研究发现,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提高了数据存放的安全系数[30]。PECK等提出,共识算法有利于保障各区块数据的安全性、隐私性等[31]。

3)去信任的共享治理模式。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建立组织间的去信任机制。智能合约规定主体的权力与义务,并在严格的语言规则下自动、自主运行,实现高质量的点对点交易及价值转移。其去中心化和自治的特性从技术角度保障共享过程的客观公正,形成去信任化的共享机制。张亮等[32]提出智能合约为区块链运行去中心化的应用和构建需要信任的合作环境。YU等[33]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具有良好的信誉和较强的透明性。因此,区块链不但通过分布式拓扑结构提升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效率,而且保障信息的安全,并增强组织间的信任强度,从而推动了跨组织知识共享的高效性与有效性。

1.2.3 区块链技术基于不同领域跨知识共享的应用

目前,学者们在不同领域引入了区块链对知识共享促进作用的相关应用研究。例如,在物联网领域,英特尔首先提出将区块链与物联网结合的观点,并提出基于区块链实现所有权的去中心化存储。石进等[34]研究发现区块链为组织提供更安全公正的共享平台。在财务管理领域,姚祎等[35]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财务共享创新体系。赵晓珊等[36]建立区块链下的财务共享,用于优化财务共享模式。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邓爱民等[23]提出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智能保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效率。黄海涛等[37]提出区块链有利于解决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问题。在此基础上,李剑等[38]构建了“区块链+协同减排”信息共享机制,为解决供应链中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由文献分析可知,学者们多角度分析了区块链对跨组织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与保障作用,但是研究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的相对较少。在跨组织知识共享应用区块链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对该技术的实施产生影响,以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

2 影响因素筛选

2.1 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对不足,缺乏可直接借鉴的理论成果。扎根理论方法是一种质性研究,通过从原始资料中提炼核心概念和范畴,最终凝聚为理论框架[39]。首先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收集数据;然后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构建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理论饱和度验证,得到影响因素模型。

2.2 资料搜集

基于各地方的区块链产业部署以及技术落地情况,选取北京、上海、江苏、青岛地区的高新科技创新型企业为调查对象。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间通过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了企业高层管理者或技术人员所提供的资料。此外,通过网站信息及相关文件等资料,获取二手数据进行补充,以确保数据能够客观反映真实情况。

2.3 数据分析

2.3.1 开放性编码

开放式编码式是在没有规律定义的情况下,将收集的文本信息归纳、概括并命名的概念化、范畴化过程[40]。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整理所获得的文本信息,为每条信息标上标签,获得不同的概念,然后将含义相似的概念整理到同一范畴并命名。根据上述思路,对本文收集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为保障该过程的科学性,邀请了本专业多位教师参与编码,并对编码结果进行反复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开放式编码示例

2.3.2 轴心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资料的初步分解,所获得的范畴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需要进一步探究各个范畴间的逻辑关系。轴心式编码是探究初始范畴间的内涵与联系,最后总结得到主范畴的过程。经过进一步的剖析,整合成5个主范畴,分别为环境保障、组织支持、开放性程度、激励动力和能力水平,见表2。

表2 轴心式编码结果

2.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编码是进一步分析范畴间的联系,提炼出核心范畴,并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将原始资料归纳为环境保障、组织支持、开放性程度、激励动力、能力水平五个主范畴。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见表3。通过深入探究五个主范畴间的关系,得出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间的关系。本研究将“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设定为核心范畴,构建跨组织知识共享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激励动力、能力水平为内驱性因素;环境保障、开放性程度为情境性因素,组织支持是支撑性因素。

表3 选择式编码结果

图1 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模型

2.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通过对附加的原始材料进行上述三个编码过程,最后没有新的概念和范畴产生。因此,判断跨组织知识共享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因素模型已经饱和,可以停止采样。

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3.1 环境保障与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环境保障是指快速扩大的产业规模、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在区块链开发建设、保护与监管方面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激发、引导区块链技术在企业内部的落地。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不断扩大的产业规模,推动企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并为降低成本率、提高生产率而努力。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突破创新带来新的方法,符合组织绿色发展、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要求。国家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方案文件,并鼓励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实[41]。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区块链+”多方位部署,并呈现多领域协同发展态势。在这种背景下,区块链的战略价值、行业竞争态势以及政府对区块链应用的相关保障,激发了组织运用该技术的动力,并开拓了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深化企业的创新发展。并且组织不断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从而为跨组织知识共享应用区块链技术做准备。基于此,提出假设:

H1:环境保障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3.2 组织支持与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组织支持是指企业为区块链技术提供人才、技术与资金三类资源,保障该技术的有效应用与发展[42]。第一,企业为开发、应用区块链技术所需的人才资源,是区块链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是跨学科交叉的复杂技术,企业需要较高素质的人才掌握该技术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应用与发展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公司继续培养技术人才,为运用、开发区块链技术提供人才、团队或专家。第二,较高强技术水平是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保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较为成熟的技术为组织的可编码化、符号化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持,不仅为组织开展活动搭建良好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增强组织协同创新的动力。其次,基于科学技术角度,区块链技术包含互联网、计算机、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问题,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所以当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时,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为自身可以运用及能有效利用该技术提供保障。最后,区块链技术不断成熟,并与 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向多个应用领域演化升级,企业想要跟紧市场脚步,需要为自身开展基于区块链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因此,组织不仅要熟练掌握区块链的原理,还要学会先进的技术,从而最大化发挥区块链技术的效用。第三,资金支持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最直接的支持手段,区块链技术的研发、维护等过程均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雄厚的资金支持不仅可以保障企业资金链的稳定,还可以保障区块链技术研发的稳定性。总之,企业的人力、技术及资金支持是跨组织知识共享过程中稳定、有效并高效应用区块链的有效保障。基于此,提出假设:

H2:组织支持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3.3 开放性程度与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开放性程度是指组织在网络中的社会关系,它反映了组织在创新网络中可以接触并获取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并且企业对外的开放性程度影响组织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倾向程度。传统模式下跨组织知识共享的程度较低,组织间共享交流较少,而且核心节点突出并占据整个网络的中心位置,一些节点间需要以其他节点为桥梁获取所需知识。区别于传统模式,区块链环境下知识共享的程度较高,核心节点减少,组织节点普遍与更多组织建立更广泛的共享关系,关系由从属转变为平等,而且联系更直接、密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主体间互动所生成的关系集合,不仅包括各组织间的联系,还包含附加在关系带上的资源[43]。网络中不同节点间的资源具有异质性,所以不同的网络关系构成为组织提供了更多异质性资源。换句话说,组织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其社会交往范围越大,则组织所获异质性知识越多。因此,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也将获得更多发展所需资源。这将大大提升企业持续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意愿,有利于区块链在企业内的继续应用。与此同时,跨组织知识共享机制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各节点间的合作推动系统向更高层级进化。在越来越复杂的合作系统中,跨组织知识共享机制的管理与运营模式难度将大大提升。企业组织需要严格的技术的支撑,从而对区块链技术需求的可能性更高。因此,组织引入区块链及相关机制,构建新型跨组织知识共享网络,以促进跨组织知识模式的转型升级。基于此,提出假设:

H3:开放性程度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3.4 激励动力与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激励动力是指组织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跨组织知识共享所获得的收益。所获收益直接影响组织利用区块链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强化应用区块链开展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意愿、动机和行为[44]。企业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跨组织知识共享的高效率、低成本等目标,激发组织跨界合作行为的动机[42]。通过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促进收益最大化,还可以参与更多合作创新项目,提高创新产出。除此之外,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合作创新,降低了企业的知识创新成本、项目产出成本、协同创新成本等。因此,区块链技术从提高利润增长率、项目开发增长率、成本节约率等方面,激发了企业嵌入该技术的意愿。基于激励理论,激励动力刺激并引导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5]。组织所接收的激励程度越高,其为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越多,以及事后反馈的满意度越好。在较高激励动力下,组织的工作效能越高。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多主体信息共享模式,以及去信任化的共享自治模式,不仅为解决组织对数据安全的担忧,而且加快组织间信息共享的速率。因此,在价值驱动下,组织结合区块链打造跨组织知识共享新平台的可能性越大。组织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获取并利用其他组织知识资源的效率性越高,从而越有利于激发组织持续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跨组织活动的意愿。基于此,提出假设:

H4:激励动力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3.5 能力水平与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能力水平是指企业有关区块链技术整体布局、学习以及管理协调能力的高低。企业的能力水平影响自身对区块链技术的把控,较高的能力水平是实施区块链技术的基础和保障,有利于企业更准确更快速的掌握该技术的核心内容,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生产中,进而影响协同创新的动力及创新产出的形成。企业的能力水平贯穿整个管理和生产活动中的全过程,并包括战略能力、管理协调能力与学习能力[46]。基于战略能力,企业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区块链技术合理的布局并统筹规划。基于管理协调能力,企业合理、有效的协调区块链技术的安排、应用等,并且有效促进区块链技术与跨组织知识共享活动的结合发展。基于学习能力,企业掌握区块链技术相关知识,将其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生产活动中,强化跨组织知识行为。随着学者对企业能力的研究发现,能力水平对组织协同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发挥重要作用。周志刚等[46]探究发现网络能力与知识能力的交互效应有利于促进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有效性。任浩等[47]提出,网络能力与知识能力有机结合的能力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林艳等[41]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研究发现研发能力影响科技型企业应用区块链创新。因此,较高的能力水平是组织有效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组织的能力水平越高,区块链技术与组织行为有效结合的程度越深合,从而协助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改善升级。基于此,提出假设:

H5:能力水平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对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模型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为高科技创新企业,涉及互联网行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多种领域。其依据是在共享经济环境下,该类企业对知识需求较大,关于知识创新要求较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问卷填写者主要来自企业管理层、技术层等,该类调查对象对日常事务工作较为熟悉,具有代表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创新网络中企业间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协同机理。通过二维码、链接等方式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30份。

4.1.2 变量测量

对环境保障的测量主要参照林艳[41]的研究,从政策导向、块链监管维度进行测量。对组织支持的测量主要参照李玥等[42]的研究,从人力、技术、资金维度进行测量。对开放性程度的测量主要参照吴松强等[43]的研究,从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关系质量维度进行测量。对激励动力的测量主要参照李玥等[42]的研究,从利润增长率、项目开发增长率、成本节约率进行测量。对能力水平的测量主要参照周志刚等[46]的研究,从学习能力、战略能力与管理协调能力维度进行测量。对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测量主要参照罗琳等[48]的研究,从应用区块链进行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3个维度进行测量。

4.2 预检验

本次预测试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对收回的问卷开展信效度检验,以观察回收数据的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

4.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1)同源性方差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数为6,并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7.759%,因此认为这6个公因子对量表的解释度好。

表4 解释的总方差

2)旋转成分矩阵。表5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为了清楚表示,表中不显示负荷量低于0.3的值。从表5可以看出,可将21个指标归类为六类因子,分别命名为环境保障、组织支持、开放性程度、激励动力、能力水平、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

表5 旋转成分矩阵

4.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从表6可知,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KMO均大于0.6,AVE均大于0.5,CR值均大于0.7,可以看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为可靠,已经具备正式发放的标准,因此予以正式发放。

表6 信度、效度检验分析表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受访者的岗位层级来看,管理层占比50%,他们对企业跨组织知识共享的状况较为了解,问卷数据更有可信度。从工作性质来看,研发制造11.5%,市场运营15.5%,技术开发15%,财务管理22%,数据较为分散,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从被调查企业的年龄来看,企业成立时间10年以内的企业占总调查企业的48%,企业成立时间超过16年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38%。从样本企业的性质来看,国企27.5%,非国企72.5%。从样本企业规模来看,员工人数在100~500、500~1 000、1 000人以上分布较均匀。从样本企业的行业来看,服务及信息行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制造业、能源生产及供应等行业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活动较为密集。

4.4 信效度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整体量表及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整体量表及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6;各变量CR值均大于0.8。因此,量表具备较高的信度水平。各变量的AVE值均大于0.5,通过收敛效度检验。从表8可以看出,各潜变量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其所在行与所在列的变量间相关系数,变量间的区分效度良好。

表7 信度、效度分析结果

表8 区分效度检验

4.5 模型路径检验

4.5.1 模型构建

具体模型如图3所示。对相关拟合指标进行测量(Chi-square/df=3.194,RMSEA=0.071,IFI=0.924,NFI=0.893,CFI=0.923)各指标皆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调研数据与研究模型拟合较好。

图3 结构方程模型示意

4.5.2 主效应检验

通过AMOS 24软件进行路径检验,结果见表9。从路径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5条子路径全部显著。其中,环境保障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效应的路径系数为β=0.623(P<0.001),假设H1成立。组织支持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效应的路径系数为β=0.715(P<0.001),假设H2成立。开放性程度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效应的路径系数为β=0.779(P<0.001),假设H3成立。激励动力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效应的路径系数为β=0.671(P<0.001),假设H4成立;能力水平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效应的路径系数为β=0.559(P<0.001),假设H5成立。因此,环境保障、组织支持、开放性程度、激励动力以及能力水平均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区块链技术背景下,区域创新网络为组织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多元化资源,多主体、去中心化、去信任等跨组织共享机制有利于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促进组织节点的凝聚力,加速知识的流动等。在此过程中,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组织支持保障区块链运用的稳定性,开放性决定所获资源的可能性,激励动力与能力水平决定努力程度以及努力成果的高低。这5个方面促进区块链赋能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并重构区域创新网络中跨组织知识共享环境,最终提高跨组织资源整合的价值创造和竞争力。

表9 路径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首先通过分析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多主体模式、去信任化的共享机制,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到创新网络中的跨组织知识共享过程,从而解决创新主体间低效率以及博弈带来的共享难题。其次通过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对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要素展开探究。通过编码过程,最终提炼出5个重要因素,即环境保障、组织支持、开放性程度、激励动力、能力水平。其中,环境保障、开放性程度为情境性因素,组织支持为支撑性因素,激励动力、能力水平为内驱性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环境保障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政府越来越重视区块链技术,制定的相关文件不仅为区块链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环境,而且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与保障措施引导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此外,通过企业对区块链的应用,会吸引其他企业的注意与模仿,因此扩大了区块链的应用范围。因此,一方面,政府首先应加快改善法律条文与规范准则,作为有效监管的依据。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支持区块链与跨组织合作的融合,制定相关鼓励、扶持政策,为跨组织知识共享创造更合理的外部环境,打造组织发展的新机遇。

2)组织支持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组织支持是区块链应用的客观物理因素,区块链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技术和资金支撑。当组织有较高的组织支持,并且有可以为区块链生存提供所需的网络架构以及管理技术时,组织才有运用并利用区块链技术为自身服务的能力。因此,企业应通过投入人力、物理、财力,加强区块链系统的建设,以及该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应用。

3)开放性程度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组织的开放性程度越高,其所在的网络空间复杂,那么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活动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组织需要严格的技术支撑,从而保障跨界合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基于此,企业可以运用具有安全高效的区块链技术,从而满足自身多领域、多合作对象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机制。因此,组织的开放性程度越高,企业对区块链技术的需求的可能性越高。

4)激励动力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激励动力是组织关注并决定应用区块链的基本因素。区块链技术为跨组织知识高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体系,其便利、安全、高效等优点不仅保护组织自身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而且有利于组织获取外界资源有效性与高效性。基于此,组织想获得收益的动机将激发其应用区块链构建全新体系的决策,并利用区块链进行跨组织知识共享。因此,企业从区块链理论或者实际生产中,看到区块链技术带来的资源多、成本低、合作强、效益高等特点,从而激发自身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意愿。

5)能力水平正向影响区块链赋能跨组织知识共享。企业的能力水平是对区块链技术处理的一系列流程,包括统筹规划能力、学习能力、协调管理能力等。企业较高的能力水平是其可以有效利用区块链的前提。如果企业没有较高的能力,那么区块链只是一个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复杂系统,无法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创造。因此,企业首先应通过不断地实践、学习等增强自身能力,将区块链与企业实践生产活动相结合,构思具有创新性、发展性的战略。其次打造区块链研发平台,构建科学的创新体系。最后,企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自身基于区块链发展与创新的实力。

5.2 对策建议

1)基于区块链技术,优化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式。为了降低传统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式下的低效率、高成本、不安全等问题,企业应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跨组织知识共享中的融合与应用。第一,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多主体模式,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模式形成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以及资源丰富的数据库。并通过各节点之间的互动不受权限束缚的优点,节省双方互动的时间,减少人力物力的支出,并且加强主体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组织间知识的传递效率,推进双方或多方资源的深度融合。第二,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信任化的共享机制,保障信息的安全性与隐私性。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区块链通过非对称机密技术保障各节点在网络中的权限。与此同时,各个节点都对网络中的数据同步记录,记录的结果无法更改,并且可以随时被追溯。而且,通过智能合约不仅有助于有效保障信息安全性、提升交易效率,还能降低交易成本,防止信用打折或放大。因此,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造去信任化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式,推进企业间进一步的深化合作。

2)加强政府引导,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随着区块链技术多向创新发展,该技术已经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为了促进区块链技术与经济的融合,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生态健康有序发展,仍需要深度探索。首先,政府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区块链系统,引导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区块链的探索与应用,打造区块链应用生态圈。并且通过加大投资建设,攻克关键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和产业创新发展。其次,政府打造区块链监管服务机制,规范发展风险,严厉打击以区块链为噱头虚假宣传、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最后,通过平衡参与社会利益的需求,完善技术创新,并通过优化评估机制,合理规划区块链产业的定位及发展远景。

3)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系统的升级。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技术进步、产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各企业应积极学习知识的编码化和网络化,实现技术突破创新。首先,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需求为纽带,构建跨领域的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通过建立范围更广泛的合作机制,促进组织间知识的交流,并打造产业协同生态。其次,打造学习型组织,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探索、学习、应用、创新等,不仅有利于形成区块链技术创新氛围浓厚的组织,还有助于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最后,深化区块链与企业创新相融合,创办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且,通过加快区块链与其他新领域融合,为实现数据价值共享提供新的技术与解决思路,并促进实体经济转型。

4)构建多层次区块链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区块链学科体系发展。区块链是基于学科交叉的产物,通过学科建设,培养所需人才,为区块链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力量。第一,通过政府作用加强区块链人才培养策略。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形成稳定的区块链生态,凭借产业发展引领人才发展。第二,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区块链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于发展打造相关学科,并通过构建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多主体的合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链。通过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为区块链技术研发提供所需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各行业、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获得前沿的技术创新咨询以及最新的行业信息,为人才培养获得更多资源。最后,打造区块链专业人才机制。第三,带领并指导传统行业人才转型,探索有关区块链人才培养的更多可能方式。

综上所述,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通过区块链技术与多领域的融合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共享经济产业升级。因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化商业模式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猜你喜欢

区块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区块链风光无限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