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022-09-27将,贺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劳动力要素

郭 将,贺 勋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0 引言

过去中国40年经济的增长来源于制度改革和巨大的人口红利。伴随我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和环境约束等问题所带来的要素成本不断增加,以往依托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等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与我国现实不再适应,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式也需要及时变革,发展动力应从主要依靠低要素资源价格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提高技术进步效率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而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通过研发来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求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中国过去所依赖的要素投资模式面临制约,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受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下降导致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一方面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持续下滑。事实上,不当的政策干预和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全使得我国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的非市场特征,资源错配空间配置流动失衡与配置效率低下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1],也由此导致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偏离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国民经济总产出未能达到最大化。如果以美国制造业资源配置为标准改善资源错配现象,中国工业上市公司总体TFP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很大改善[2]。

要素市场是各种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流动的重要平台,其发展程度会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受制于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条件以及政府管制,资源的配置效率决定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组合与技术选择,进而会对创新活动及创新效率产生间接影响,资本、劳动力要素配置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产业依赖等中介渠道[3]。如果消除劳动力错配或是资本错配,会从根源上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程度的高低[4]。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期的中国来说,改善资源错配与区域技术创新作为迈向高质量发展方式主要抓手和驱动力,两者密切相关。本文从思考资源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有何影响,以及资源错配在区域技术创新中如何发挥作用做出初步探讨。

1 相关文献综述

资源错配是指资源配置状况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进而造成的社会经济效益损失。通过比较存在资源错配时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有效状态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计算资源错配所致的损失程度,HK[5]理论模型是分析资源错配的标准范式。而针对资源错配与创新两者间的关系尚处于探索阶段,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一般认为资源错配对创新存在负面影响,且经历从研究要素市场扭曲到资源错配的演化。

要素市场扭曲与创新。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会造成市场有效配置的扭曲,对创新效率造成负向影响,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边际递减趋势[6],要素价格扭曲不仅直接抑制地区创新绩效,还通过抑制创新投入产生中介效应[7]。地方政府对要素市场的管制或控制,一方面有利于调动资源促进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会挤出企业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受制于二者力量的强弱,存在方向性不同的影响[8]。从R&D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构成看,存在要素市场扭曲时企业倾向于减少资本投入而加强人力投入[9]。但也有研究认为,较低程度的要素扭曲通过激励作用仍可能会促进技术创新[10]。但该部分文献大多是假设“要素配置是有效的”来估计出其价格扭曲程度,缺乏对资源错配的深层次理解。

要素资本、劳动力资源错配与创新。将资源类型细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探讨资源错配问题。在资源错配对创新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区域间、行业间和企业间维度,主要集中于区域间与企业间。区域层面上,劳动力要素扭曲和资本要素扭曲通过抑制区域创新生产活动而阻碍其效率提升[11]。靳来群[12]指出,我国不同区域间存在严重的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给区域创新造成了巨大损失。企业层面上,劳动力错配会抑制企业进行创新,错配程度越高,企业创新产值越低[13],金融类资本错配会削弱政府干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造成企业尤其是国有制企业更低的研发强度[14]。其中一条主要的传导路径是资源错配引发寻租效应挤占创新投入,企业越热衷于将资金用于寻租活动,这部分资金支出对企业机器设备更新、员工技能培训以及能力建设等生产性支出产生了挤出效应[15]。也有文献综合考察资本和劳动力资源错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认为资源错配能够影响企业进行创新,但是劳动力和资本错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劳动力错配促进企业创新,资本错配抑制企业创新[16]。

创新的其他影响因素。创新资源的多寡、配置方式和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创新水平和效率,但创新资源投入与区域技术创新间并未呈现线性关系,而是在存在要素市场扭曲时对创新产生抑制效应,诸如政策补贴[17]、融资效率[18]、企业规模[19]等因素均会影响创新水平,且该过程通常以资源错配作为中介渠道发挥作用。

已有文献更多聚焦于:①将资源错配同经济增长相联系的文章较为普遍,或者探讨区域创新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较少有文章将资源错配同区域技术创新直接联系起来;②以资源错配的绝对值角度来探讨其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而忽视了资源配置不同状态可能的异质性影响。综合以上两点,本文选择省际层面数据,并构建资源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在考虑资源配置多寡情况下对我国2000—2019年31个省及直辖市的资源错配情况进行估算,然后结合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的特征,检验区域资源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影响。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为:第一,即大多文献是假设“要素配置是有效的”,事实上基于“要素的相对价格”来分析资源错配是更合理的选择,本文以不同地区与平均水平的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差异来分析中国资源错配问题,而非假设一个有效价格,是更加现实的选择;第二,考虑到发展阶段差异对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本文将“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要素考虑在内,以期尽可能获得实证结果的可靠性。

2 理论分析

同商品市场类似,理性市场条件下,要素市场的价格同样被视为由要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出于对GDP增长、充分就业等目标的追求,要素资源的投入分布由行政力量所引导,并在很大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且地方政府普遍存在最大化本地经济增长的动机,忽视全局效率的行为普遍存在;户籍制度等劳动力在空间流动上的障碍所造成的市场分割,最终形成资源错配而抑制市场主体的创新,是制度性因素引起资源错配的主要成因。

资源错配的成因是分析资源错配影响的出发点,以下则从资源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主要路径进行思考。

资源错配通过产业依赖影响区域技术创新。三次产业的占比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认为第二、三产业占比高反映该地区所处发展阶段较为成熟,且产业技术要求高,而随着技术水平更高的产业占比不断增加,创新的涌现会加速。但是因为社会的复杂性,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无法跟随市场变化及时改变,既包括因资本和劳动力结构固定,而使得落后企业的在缺乏退出机制下存在过度资源配置,限制了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也会降低其创新资源流入;也包括新加入企业虽然有创新动力但在缺乏人才流入机制相匹配的前提下,因创新资源配置不足而抑制区域技术创新水平。

资源错配通过技术效率影响区域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构成。而生产要素的投入与积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在长期内存在制约,长期增长离不开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资源错配会使得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受阻,从而使得要素的最佳配置偏离最优配比,降低了构成全要素生产率中的技术效率,而技术创新的效率提高同样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资源错配通过抑制技术效率抑制了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但因为不同区域的要素配置差异,形成了不同区域资源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影响。

资源错配通过技术跨越影响区域技术创新。企业处于路径依赖会停留在原有的技术路径上,这时即使企业看到颠覆性的创新机会,往往也会因为组织架构和担忧对原有业务的冲击而迟疑不前。对于区域维度而言,结论仍然成立,对落后地区而言,处于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独立时,会难以避免与发达国家发生直接竞争,为了维持自身的产业竞争优势,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技术溢出会减弱,落后地区会面临技术创新瓶颈。落后区域在此情境下又有了更强的自主创新动力,会自发改变要素投入比例从而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水平。

3 模型变量与数据

3.1 模型设定

根据前文分析的内在机制,根据吕承超等[16]的研究构建如下资源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计量模型

(1)

式(1)的计量模型表示以区域技术创新(TC)为被解释变量,Xit为控制变量;i和t分别为不同区域和年份信息;μt为个体效应;vt为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干扰项。加入区域技术创新的滞后项主要是考虑到区域技术创新应该具有循环累积效应,当期的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受到上期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此外,考虑到要素资源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可能存在边际效应,需要引入要素资源错配的二次项。

3.2 变量说明与解释

被解释变量:区域技术创新(TC),在前述理论分析基础上,应该认为资源错配作用于创新活动,而非直接影响创新产出,但是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仍选择创新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认为创新活动和创新产出是线性相关的,因此选用国内申请人中国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

核心解释变量:劳动力错配(lms)和资本错配(kms),关于资源错配的度量,一种是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标准差,TFP的标准差越大,表示资源错配程度越严重。另一种方式依据各地区的实际GDP产出、从业人员和资本存量,估算出劳动力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从而实现资源错配的量化。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区域间的资源错配,采用第二种方法能更方便有效的计算各省的资源错配程度,计算公式为

(2)

(3)

(4)

(5)

产出总量用各区域GDP表示,劳动投入量用各城市就业人数表示,资本投入量使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公式为

Kit=Iit/Pit+(1-δ)Kit-1

(6)

式中:Iit为i城市第t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Pit为i城市第t年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δ为折旧率,借鉴张军的做法,取9.6%,基期资本存量用2000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除以10%,作为该省区市的初始资本存量。

控制变量:由第二章分析可知GDP水平可能作为资源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以ln GDPit衡量。此外,考虑到区域本身的产业结构也会对区域创新产生影响,干春晖[20]提出以产业分类的泰尔指数来衡量地区经济差距的方法,并且该方法能消除量纲影响、不需价格平减,且考虑到了人口分布的影响,能够体现各地区产业重要性的不同,本文选用干春晖方法计算的泰尔指数(TL)来衡量产业结构差异。此外,该方法主要反映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差异,同资源错配计算思路一致,具有合理性。

3.3 数据来源

本文的专利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资源错配指数计算过程中需要用到地区资本存量会用到各省GDP数据、就业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就业数据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计算。在进行数据处理后,最终得到620个省际面板数据。表1为主要变量相关指标的选取说明,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主要变量说明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 省际资源错配的现状分析

依据上一章节的计算方法,可以测算各区域的资本错配指数和劳动力错配指数。指数大于0,代表该区域资源配置不足,反之则表示资源配置过度。从图1可以看到,我国总错配程度呈上升趋势,分4阶段:2000—2007年稳步上升,这背后是这一阶段中国总体经济高速增长,观察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两条曲线可知该阶段印证了劳动分工和市场扩大,负值表示资源配置过度的程度加大,这对应中国2000年工业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2年波动下降,实际上,2008年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我国转向于防止经济过快增长,而2012年一个不太惹人注目的事实是,这一年中国的研发投入达到历史性新高,同时也面临拐点;2012—2015年总错配程度再度拐头向上,是由劳动力配置不足所驱动,印证了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停滞,同时“调结构”政策对资本错配有一定缓解,但有理由怀疑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加剧了劳动力配置不足。

图1 2000—2019年全国资源错配趋势

由图2中可以看出,划分为东中西部以后,各地区资本错配程度均有所加剧。西部地区资源错配程度最高。这一事实背后是西部地区长期的资源配置冗余,似乎与事实相悖,但这里所说的资源配置并非是追求绝对值多少,而是要寻求市场最优配置,就不难理解面向西部的产业政策是以牺牲一定效率为代价。实际体现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各项指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三大区域中走在前列,但其经济增长是以投资驱动为主,尤其依赖“铁公机”为代表的基建投资,政策拉动明显,而民间投资相对匮乏,从而形成了西部地区资源错配(配置冗余)的现实。而东部地区的资源仍存在资本配置不足的情况,相对而言中部地区错配程度较小。从图3的劳动力错配趋势图可以得到人由西部向东部迁徙的佐证,其数值均呈现出向零值收敛;东部地区的劳动力错配水平全为正,说明劳动力配置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错配水平大部分年份为负值,说明劳动力资源配置过度;劳动力资源配置向好的原因与我国逐步放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有关,综合来看,全国范围内劳动力错配情况持续好转。

图2 2000—2019年东中西部地区资本错配趋势

图3 2000—2019年东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错配趋势

进一步考察泰尔指数,计算得到的合理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距越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源配置现实。图4选取2000年、2009年、2019年为代表,泰尔指数普遍变小,表示以人均GDP视角衡量的地区差距在变小,近年来一系列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战略措施开始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分地区来看,有地区在2000—2009年阶段经历了合理化指数快速扩大的阶段,包括辽宁、吉林、江西、内蒙古、贵州、甘肃、湖北、天津等,以及部分减少程度较小的地区,包括山西、广西、新疆等地区。实际上,在刚入世贸组织时的2009年,这个阶段政策偏向于出口和投资拉动,资本在东部地区沉淀,加大了地区差异,而在2008年以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陆续落地,地区差距又开始逐渐缩小。

图4 省际泰尔指数变化趋势

5 实证分析

在面板回归之前,必须保证面板数据的可靠性。为此,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检验证明所有变量数据平稳,可进行进一步回归分析。

首先我们在混合OLS估计中对劳动力、和资本错配进行了取绝对值处理,由系数可得知总体资源错配对技术创新产生了抑制影响。

固定效应模型(1)~(5)中核心解释变量lmsit、kmisit并未做取绝对值处理,以期得到资源配置方向对技术创新的具体影响,表3展示了在加入各个变量后相应的回归结果。

表3 资源错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

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技术创新受到外部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大,技术创新不但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保持经济的长足发展也是促进技术创新最有利的方式,在控制其他因素后也仍然显著。

第二,检验资源错配方向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核心解释变量lmsit和kmisit。固定效应中lmsit的系数为负,其经济含义是:在劳动力配置不足时,对技术创新是抑制作用;劳动力配置过多时,促进了技术创新。kmisit的系数显著时为正,其含义为:在资本配置不足时,促进了技术创新,资本配置过多,抑制了技术创新。考虑到资源错配可能对技术创新存在边际作用,加入了劳动力和资本错配的平方项,劳动力错配的平方项比较显著,同时根据lmsit2的样本量分布得知劳动力错配对技术创新边际作用存在拐点,在劳动力配置不足大于一定程度后劳动力错配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会加强;在劳动力配置冗余时,劳动力错配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会减弱。kmisit2的结果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再加入更多变量后,资本错配在更多通过lnGDPit和TL等其他经济变量影响技术创新,直接效应不再显著。

可以理解地,通过加入lnGDPit以及TL等可能作为中介影响渠道的变量,发现lmsit和kmisit相应系数均变小,可以认为资源错配可能通过产业结构、GDP等变量影响技术创新,为了理解具体影响程度,通过因果逐步回归法估计中介效应,lmsit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为-0.359,通过lnGDPit的间接影响为-0.354,但考虑到该过程未加入其他变量,可以认为lmsit通过直接效应对技术创新影响更重要;kmisit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为0.46,通过lnGDPit的间接影响为2.558,由固定资本存量错配所引起的技术创新影响更加显著。

TL泰尔指数作为一个衡量地区经济差距的变量被引入方程,其值越大,地区经济差距越大,将其作为产业结构的指标,同样采用因果逐步回归法对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lmsit通过TL对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为1.50;kmisit通过TL对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为-1.132。

第四,技术创新通常被认为存在循环累积效应,回归中其一阶滞后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当期技术创新受到前期的显著影响,具有路径依赖性,区域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构成选择了特定的创新路径,在没有特定外力作用下,会沿着这条路一直延续。

进一步,本文将区域划分东中西三大地区进行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检验资源错配对创新影响的差异性。

表4 分地区资源错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

与全样本回归结果的结论相一致,东部地区加入资本错配二次项后系数改变,证明,但分组回归后显著性有所提升。分三大区域后发现技术创新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对资源错配程度更为敏感、西部次之、东部最弱,产业结构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明显,东部地区的劳动力错配和资本错配二次项通过检验,证明东部地区资源错配程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

6 结论与建议

资源错配在各地区存在异质性,西部地区最为严重,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而且总的来看,我国资源错配程度有加大的趋势,但合理化指数从人均GDP的视角反映了我国地区差距在缩小,结合资源错配指数综合分析,这种差距是以牺牲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为代价换来的,尤其在投资力度不减的西部体现为明显的资源过多配置,因此重视资源错配带来的一系列效率损失具有现实意义。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资源错配对整体区域技术创新存在不利影响,但资源配置多寡仍对区域技术创新有方向性差异。就资本而言,资本配置不足时,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资本配置过多,抑制了区域技术创新。就劳动力而言,在劳动力配置不足时,对区域技术创新是抑制作用;劳动力配置过多时,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而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合理化指数和对数化的地区GDP显示,地区差距不利于区域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了技术创新。

结合中东西部的现状事实,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西部地区侧重改善产业依赖,利用自身禀赋发展新能源等先进产业。西部地区存在劳动力和资本配置过多的现实,但劳动力的影响不甚明显,而出于全局考虑的政策在不断加剧西部资本错配水平,进一步加深其技术锁定,造成其区域技术创新水平较低。这可以从产业结构单一得到解释。因此,西部地区未来应努力改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一方面对技术相对成熟、已经产业化的产品逐步降低甚至取消补贴;一方面应该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与原有资源优势相结合发展风光热能等先进产业。

第二,中部地区承东启西,应以虹吸外部创新技术,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要出发点。中部地区减少资本配置的意义最为显著,将创新发展作为推进中部地区加快高质量崛起的核心动力应该重点围绕改善资源配置效应,既要依靠现有的优势制造业产业稳步发展,也要充分利用科教优势、制造业核心地位,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虹吸外部创新技术。

第三,东部地区不需要过分重视资源配置效应,结合人才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东部地区资本配置能力还有提高空间,但劳动力不足遏制创新的隐忧仍存,关注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可能落入创新陷阱,因此,忽视资源错配反而是东部地区合意权衡下的无奈选择。东部地区处于发展前沿,在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有必要承担起科技创新领头羊的重任,政策导向应以营造市场化环境为主。一要完善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体制,间接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配置效率有助于缓解创新损失,在缺乏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完美评价体系时,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可作为一个替代指标;二是要减少出台限制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的政策。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劳动力要素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也谈做人的要素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