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防疫机制研究*

2022-09-26曹松林

当代教育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业筛查心理健康

曹松林 周 筠 陈 慧

2019年12月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已成为“全球大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宣布COVID-19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此次疫情反复延宕,传播速度快、牵涉范围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出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创伤[2]。已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应激水平显著高于非疫情时期[3],更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4],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5]。而大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面对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这一重大、罕见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他们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和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容易引发内心创伤,出现恐慌、不安、焦虑等应激反应[6-7]。再加上各高校为了抗击COVID-19疫情,积极推进“停课不停学”措施,迫使他们不得不面对校园封闭管理、线上学习、就业准备、考研面试等新的具体问题,学习、生活、社交方式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对他们心理的冲击和影响。昌敬惠等对广东省3881名大学生的研究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上升,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分别为26.6%、21.16%[8]。在这特殊时期,高校如何做好COVID-19疫情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既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取得战“疫”胜利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心理防疫方面,目前研究手段主要是通过心理测量方式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再提出教育对策,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心理测量数据及其他信息数据关联整合,挖掘潜在信息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疫情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与干预,将数据及潜在信息直观展示,相较于传统方法,可大大提升筛查速度和干预方向的精确度,并能实现对心理危机潜在因素的准确预测,积极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实施对重点关注对象的主动干预,有效避免心理极端危机事件的发生,为学校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做好疫情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工作和有效防止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本研究面向湖南省某高校大学生,采用方便取样线上问卷方式收集资料,共发放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28%。其中男生285人(56.4%),女生220人(43.6%);独生子女138人(27.3%),非独生子女367人(72.7%);生源地为城市198人(39.2%),农村307人(60.8%);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为20.00±1.30岁)。具体采集的数据信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测量数据

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Scale,CSMHSS)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9]。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由方晓义等于2018年编制,量表共96个项目,分为三级筛查,共22个筛查指标。一级筛查为严重心理问题筛查,包括幻觉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行为与意向两个指标;二级筛查为一般心理问题筛查,分为内化心理问题和外化心理问题两类,其中内化心理问题包括了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七个指标,外化心理问题包括了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自伤行为、进食问题、睡眠困扰八个指标;三级筛查为发展性困扰筛查,包括了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五个指标。

2.身体健康数据

运用完美数联疫情App收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数据,数据包含大学生的每天身体状况监测(体温、身体是否有不适症状、具体不适症状)、大学生疫苗接种信息、大学生健康码和行程码信息等。

3.既往心理档案数据

主要包括新生心理普查中筛查的重点关注学生和大学就读期间曾发生了心理危机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了解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在对心理测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身体健康数据,运用Echarts做可视化平台,以多图展示的方式反映数据分析结果,为高校制订疫情下大学生心理防疫的预防、干预方案提供精准决策参考。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

本研究在对心理测量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录入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身体健康数据,运用Echarts做可视化平台,将数据分析结果以多图展示的方式进行直观显现,结果见图1。

图1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分布图

中间饼图展现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占比分布情况,再用折线图显示不同心理问题级别的各因子得分情况。左边的三个柱状图分别展示了不同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比较。右边的平行坐标图显示了所有被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各因子得分情况。中间下方的柱状结合折线图显现了大学生两周的每天健康打卡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情况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评分规则,测评中只要存在幻觉、妄想等症状,就划分为严重心理危机,属于一级筛查指标。即“幻觉、妄想”的指标标准分≥3属于严重心理问题,“3>指标标准分≥2”之间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具体结果见图2。

图2 大学生心理问题占比情况

本研究样本中,全体被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总分为140.92±43.16,筛查出心理问题大学生142人(28%),其中一级心理问题14人(3%),二级心理问题71人(14%),三级心理问题57人(11%),说明疫情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受疫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就业等方面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外界环境的改变对他们心理冲击较大,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3.心理问题不同级别的因子得分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心理问题级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不同心理问题级别的大学生具体得分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3。

图3 心理问题不同级别的因子得分情况

结果显示,一级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级别的大学生,其量表总分为245.18±58.82,得分排名前5的因子分别为网络成瘾、自卑、抑郁、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二级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总分为196.45±28.14,得分排名前5的因子分别为网络成瘾、抑郁、自卑、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三级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总分为176.39±24.90,得分排名前5的因子分别为网络成瘾、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自卑和抑郁。

疫情期间,高校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如减少学生流动、限制聚会等群体性活动等。大学生活动范围的缩小和社交活动的减少,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网络活动中,从而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疫情的持续影响,使得社会许多行业都受到比较大的冲击,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高于非疫情时期。网络教学替代课堂教学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大学生对学习质量和效果的体验较差,使得大学生对学业的担忧要高于非疫情时期。当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等具体问题面临较大压力自己又无法及时解决与有效排解时,就易引发自卑、抑郁等负性情绪体验。

4.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比较

为探究本研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我们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否显著,再用柱状图进行展示,结果见图4至图6。

图4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图5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图6 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结果显示,女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及焦虑、抑郁、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因子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网络成瘾、学校适应和恋爱困扰因子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影响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组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有研究发现女性的敏感程度比男性高,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应激事件时,更易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疫情带来的学业、就业方面的困难,女生比男生学业、就业压力更大,这可能与女生更易受负面事件的影响有关,男生则更倾向于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得更加坚决、淡定。男生在网络成瘾因子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操作计算机更熟练有关,他们在面临学习、生活、社交过程中的各种压力事件时,其缓解释放压力的方式较为单一,一般不通过哭泣、倾诉等途径排解内心苦闷,而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缓解各种压力,因此更容易导致网络成瘾。男生在学校适应与恋爱困扰因子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可能是由于受社会角色认同、文化习俗的影响,男生相比于女生不善于情感外露或表达,遇

到困难不善于求助外在的支持与帮助,倾向于个人独自承担压力和解决问题,社会支持较少,从而导致男生在学校适应和恋爱困扰方面面临的问题多于女生。

5.大学生身体异常的心理波动

运用完美数联疫情App,由辅导员老师督促学生每天进行健康打卡,动态监测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结果见图7。

图7 大学生健康打卡情况

经调查访谈发现,疫情时期,尤其是其所处地域有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时,当大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症状时,大学生易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

三、大学生心理防疫机制构建

研究发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筛查出存在心理问题大学生142人,占比28%。因此,高校应将心理服务纳入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着力构建全方位覆盖的心理促进机制和精准施策、有效疏导的心理干预机制,着力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引导广大学生处理好疫情下的学习和生活。

(一)层次分明、措施有力、全方位覆盖的心理促进机制构建

1.统筹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机制建设促运行,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服务纳入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根据《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成立新冠肺炎疫情心理防疫工作组,制定新冠疫情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方案,保障疫情特殊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引导学校全员准确地了解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变化成因,从而更加有意识地融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队伍建设提实效,通过教育培训、交流学习、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提升专业教师、学工人员、朋辈互助员的专业技能,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覆盖面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需求,在学业发展、思想提升、生活适应、职业规划、情感解惑、危机应对等方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心理育人实效。课程建设重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要将心理健康知识寓于情感体验、行为训练中,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直接体验为核心,通过学生的内化体验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矛盾,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增强师生之间、部门之间的融合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一是筑牢思想阵地,加强思想引领,培育自尊自信心态。通过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等把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上来。二是打造宣传阵地,做好舆情引导,形成疫情正确认知。及时发布准确的疫情信息,避免学生误信谣言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加强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水平,减轻或避免他们产生焦虑情绪。人们在疫情威胁之中,更加迫切地关注、追捧热点或沸点话题,希望借此消减焦虑,实际却往往事与愿违。已有研究发现,当人们对危险情境的认知清晰全面并认为可以控制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10]。换言之,当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度越高,其出现焦虑的风险越小。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借助“易班”网络平台、QQ、微信等社交软件定期发布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手册等,吸引大学生自觉接受针对疫情防治措施及“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三是建立援助营地做好心理疏导,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及时公开心理援助方式,搭建心理疏导平台,开通覆盖周一至周日的线上线下心理咨询,为急需情绪疏导和心理干预的大学生提供专业、及时的咨询服务,将疫情期间心理援助工作做细做实。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困难,贯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的原则,依托成长辅导室全面铺开成长辅导工作,开展线上就业指导、心理认知辅导、生涯规划指导、社会交往辅导等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援助支持。

3.运用统计分析结果缩短对群体状态的判断周期,平衡需求侧与供给侧,尽早介入并提升效果

本研究的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得分最高的5个因子是网络成瘾、自卑、抑郁、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根据分析结果,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时,重点在网络成瘾、自卑、抑郁、个体发展等方面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活动中侧重对行为矫正、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学业就业的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合理认知,提高情绪调控能力。沉溺于网络的男生大都学业失败、缺乏自信、内心空虚[11],针对男生在网络成瘾因子上的高分结果,应针对性地开展男生在学业、人际等方面的辅导,满足他们在现实中合理的需求。将学业导师的专业引导与朋辈辅导的学业帮扶结合起来,针对学业压力群体的具体问题进行“对症”指导,着力解决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知识学习等具体问题。本次研究对象的男生绝大部分来自理工科,可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针对女生在抑郁、就业压力上的高分结果,应对女生加强情绪与压力管理,引导帮助她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发展自己的减压系统,并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二)以人为本、精准施策,重点关注对象的心理干预机制构建

疫情时期的心理防疫重点关注对象为曾经确诊过心理疾病的学生,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参与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从中高风险区回来的人员或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有明显心理疾患征兆者,等等。

1.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化积极干预

一方面,由被动咨询变为主动约谈,制订个性化干预策略。针对疫情时期的心理防疫重点关注对象,根据学校的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的师资配备情况,制订约谈安排表,让老师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疏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防止一般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转化为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结合重点关注对象的实际情况,针对个性化问题制定具体心理干预策略。在本研究筛查出的心理问题学生中,学业、就业压力因子得分都比较高,说明此次疫情对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业冲击比较大。针对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情绪波动,对当前学业的紧张、就业的危机感,以及人际关系疏离、生活适应能力下降等问题,制订一人一策的干预方案,提升干预效果。

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分门别类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针对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学生,着重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调整好学习状态。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的调节、问题的设置以及和学生互动的方式,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注意力,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降低对疫情的过度警觉。针对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由学生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辅导员老师参与,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降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从焦虑、抑郁、恐惧、人际疏离等方面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保证畅通该部分学生的诉求表达渠道,引导利益受损群体理性反映诉求,做好思想疏导工作。针对重度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有效干预,及时进行药物治疗、认知治疗。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在必要时邀请学生的父母(养育者)参与。从父母的人格特质、婚姻状态、家庭氛围、养育方式等方面分析导致学生受创伤事件影响的根源;同时,依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相关观点,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对以往经历的认知与态度,转变其对自身以及当下状况的不良心态,从而达到疗愈的效果。

2.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重点关注学生的家庭参与模型构建

一是家校联系常规化,畅通合作渠道。疫情特殊时期,高校辅导员要与重点关注学生的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定期将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告知家长,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在家表现及其亲子关系等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尽早干预、及时处理,争取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解决好。

二是传输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合作意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与其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高校顺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支撑。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家长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校表现,轻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成长。高校应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主动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帮其认清心理问题的害处,共同分析问题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实现家校共育,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

3.转危为机,以创伤为契机,提升学生的心理耐受力

通过开展团体辅导、个别谈心等活动,变创伤为契机,重点实施对恐惧、焦虑、抑郁、人际疏离等创伤的心理干预,重整内心秩序,提升自我价值感、人格独立性以及安全感。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类似事件,提高对突发事件、创伤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独立分析思考能力,正确认识网络舆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世界和生活。疫情这一特定时期,容易让许多成年但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激发曾经的幼年创伤,导致心理的异常投射,并诱发伤人伤己的不良行为。因此,我们应该对创伤修复的能力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它对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创伤的过程、创伤的阶段,并进行有效的安慰和解释。不仅是很有耐心、理解和共情,必要时也必须和学生面质,并疏导学生的内在心理冲突,在学校和家庭的帮助下,使大学生完成安全、人性和科学性的创伤治愈过程,增强内心的力量。

猜你喜欢

学业筛查心理健康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艰苦的学业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