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多元表达

2022-09-26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泥料陶艺陶瓷

郑 振 雷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500)

一、引言

在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传统陶瓷在造型与装饰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表现模式,将陶瓷艺术的基本构成元素表现得近乎完美,以致今天难于逾越[1]。现代陶艺相对于传统陶艺而言,强调更多的是个人思想与观念的表达,而单一的黏土材质传达的信息有限,这就需要更加丰富的作品形式来诠释创作者的思想感情。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综合材料表现出的独特艺术效果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青睐。艺术家创作理念的更新和综合材料的介入,极大地拓展了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空间,弥补了陶瓷材质所达不到的造型效果,从而形成了新的美感体现。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主任白明在《陶艺,面向未来的创造——浅谈“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瓷作品展”》中谈道:陶艺家利用陶瓷材料表达他们对社会、对自身、对传统、对时代的独特看法,不再局限于固化方式进行创作,极大地释放了陶瓷艺术从材料、工艺、烧成到人的情感等诸多方面的诠释空间[2]。本文从泥料和釉料的综合表达入手,结合现代陶艺创作的成型与呈现特色,探索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路径。

二、泥料的综合表达

泥料是现代陶艺作品成型的主要材料。在实际创作时,成型手法是与泥料相伴相生的,各种泥料都有自己的个性,作品最终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准确地讲是陶艺创作者与泥料交流的结果。随着现代陶艺创作思路的拓展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泥料的成分与结构也在人为地发生质变,这不仅取决于陶艺创作者之所需,更体现了其对泥性的理解与驾驭程度。硬质材质与可熔纤维材质融进黏土,改变了泥料结构,丰富了作品的呈现效果,颠覆了人们对泥料的固有认知,激发了陶艺创作者对泥料原有结构进行破坏和再造的欲望和兴趣。

(一)不同泥料的综合应用

不同的泥土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陶瓷文化,而现代陶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表达方法,打破了泥料产地的限制,拓展了泥料选择的空间。陶艺创作者基于对泥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借助泥土呈现的不同视觉效果来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现代陶艺对泥料特性的理解和运用正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陶艺创作者根据瓷土和陶土泥性上的差异,如,瓷土细腻润白,黏性与柔韧性都比较好,但塑性不强;陶土质地粗狂,塑性很强,可以制作体量较大的作品,但黏性与柔韧性较差,尝试将二者进行综合使用,把它们置于同一件作品当中来表现材料的冲突性和互补性,追求自然的裂纹效果。这种由不同肌理构成的艺术语言在相互结合中碰撞出艺术火花,会使作品的魅力陡增。陶艺创作者通过对混合泥料的揉捏挤压,感知其色调与肌理,从而为作品的风格找到定位,实现与泥料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陶土颜色丰富,这与所含的金属氧化物或有机质有关,将不同颜色的陶土混揉在一起,可以呈现丰富的胶胎效果,甚至改变泥料固有的烧成温度。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泥料烧成温度与收缩率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所要表达效果的需要,将不同的黏土混合应用。如果想要表达一种丰富而又浑然一体的肌理效果,就需要把烧成温度与收缩率相近的黏土组合在一起;如果想要表达一种开裂的肌理效果,可将不同烧成温度和收缩率的黏土混合在一起。因此,现代艺术家在强化和丰富陶瓷作品形式感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掘泥料的可拓展性。

(二)泥料与其他材料的综合应用

陶艺作品与其他材料的组合使现代陶艺的呈现效果更加丰富多变,而在泥料中混合其他可熔材料则为陶艺创作者探寻陶瓷肌理提供了一条快捷通道。相对于泥料的综合使用,陶艺创作者更喜欢直接在某种泥料中混合其他材料来改变黏土的特性,如此通过混合不同材料所带来的创造性偶发效果,足以让他们欣喜若狂。在泥料中添加熟料或硬质材料,可以增加塑性,泥料的收缩比例也会发生改变,而烧成后这些添加物质不仅不会消失,还会与泥料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呈现出丰富而又奇特的艺术效果,如泥料中的原矿颗粒、煤渣、沙子、金属粉等,在烧成后会产生不同的金属质感。如果把可燃性纤维材料如谷壳、木屑、泡沫等融进泥料中,基本不会改变泥料的收缩比,烧制后这些添加物质基本消失,但其形体却会有所保留,从而形成不同的肌理,使作品呈现“千疮百孔”的粗犷效果。在陶艺创作中,笔者也热衷于各种综合材料的混合应用。如,笔者2017年创作的《旁观者》(图1),初衷是想制造出一种蜂窝状的泡沫效果,来表达一段经历。为了把泡沫表现得更逼真一些,笔者经过反复尝试,最后选择将白瓷土浆与具有泡沫特质的发泡性保利绒结合使用。保利绒颗粒被泥浆包裹,烧制后消失,但其造型依然存在,烧成后呈现出的泡沫效果就比较理想。这里关键是泥浆与保利绒颗粒的比例分配以及泥浆的黏稠度,解决成型中的空气残留问题以及高温烧成中的塑性问题。这里以日本陶艺家Koji Shiraya的作品《Boxes》(图2)为例,盒身以黏土为主体材料,盖子材料是黏土+长石,长石具有助熔作用,增加长石的比例,会产生流动效果,掌握住适宜的配比与精确的烧成温度,可使坯体在高温流动过程中戛然而止。作品呈现出甜美欲滴和极其自然的状态,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印象。

图1 《旁观者》

图2 《Boxes》

图3 《太空系列》

三、陶瓷釉料的综合表达

釉色是陶艺作品烧制效果和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可以说陶瓷釉料的发展几乎贯穿于整个陶瓷发展史。釉的产生是陶瓷发展的巨大飞跃,它为陶艺作品披上了富丽美妙的外装。在这方面,钧釉比较有代表性。钧瓷在烧制过程中,经过变幻莫测的窑变,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似玉非玉胜似玉”的釉色效果。这种无法预测的偶然效果往往在开窑时令人充满期待,惊喜连连,正是这点激发了陶瓷制作者的创作欲望,使其心驰神往,乐此不疲。在现代陶艺创作中,为了达到所要表达的效果,陶艺创作者根据陶瓷釉面的易流动特性,常常把不同性能的釉料混搭在一起,反复烧制,呈现出自然而又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在这方面陶艺家邢良坤颇具代表性,他喜欢并擅长将多种釉水混合使用,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同时掌握不同釉料的特点也是现代陶艺创作的关键点,如釉裂。釉裂本身是一种瓷釉缺陷,是自然的开裂现象,其是因坯、釉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的,主要体现在开窑的时间段。当坯体温度还有200℃左右的时候开窑,坯体因急剧降温而产生表面的收缩变化,现场会听到釉裂的清脆声音。陶艺创作者在细微开裂的釉面上进行局部墨汁渗入操作,形成不同的装饰纹样,在作品烧制完后,再次涂抹不同的釉水复烧,如此一来釉面就会呈现五彩斑斓的绚丽效果。此外,优秀的陶艺作品也是在不断试验中诞生的,关键是艺术家们要掌握不同釉水的性能与烧成制度,并灵活应用,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才使作品与多变釉水达到极致融合。

四、综合材料在陶艺创作中的应用呈现

综合材料在陶艺创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于作品烧制前后的介入。烧制前体现的是作为基础材料的黏土之间的混合,烧制后体现的是综合材料与陶瓷之间的组合,而这取决于陶艺作品所表达的内涵。陶艺创作者在创作时侧重思想情感的融入,陶艺作品传达的视觉效果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见不到也无须文字的长篇大论。正因为如此,陶艺创作者在陶艺形式感的语言表达上喜欢借助不同材料来辅助完成。如,利用木的沉稳与瓷的细腻作为对比,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在生活陶艺上应用较多;运用金属材料的刚硬光亮与陶的粗犷结合,来表达一种时尚感或复古感;运用毛皮的雍容典雅装饰陶瓷,来表达仿真或神秘等。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吕品昌的《太空系列》(图3),巧妙地将陶瓷与金属、玻璃等材质结合在一起,从空间与造型、雕塑与环境的角度切入,表达了人类当下的生存状态,同时把金属的强劲、硬朗、力道等表现得淋漓尽致。陶艺家鸿韦的现代陶艺作品《完美的碎片》(图4),则是陶瓷与综合材质结合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采用焊接、悬挂的方式将多种复合材料与陶瓷器皿组合重构,金属结构的线性表情使得作品的光影感和虚空感增强,灵动而富有活力,形成了全新的具备机械特征和冲突感的造型,陶瓷部分采用了变化丰富的结晶釉,产生的折光与金属的色泽相呼应。当然,金属、玻璃等与陶瓷的结合重点是要考虑如何更好结合的问题,陶瓷的易碎性与金属的坚硬延展性的结合,既要追求形式感也要兼顾牢固性及局部的负重平衡。这要求陶艺创作者在作品初始设计时,就将这些材料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进去,把握金属、玻璃、陶瓷材料的不同属性,在预留存放材料的空间时要考虑瓷的收缩比、烧成温度以及牢固性等。就陶艺创作中的接合工艺而言,现代黏合剂虽然操作方便快捷,但牢固性不强,不宜久存;而采用金属螺丝旋紧的方法,则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传统工艺的延续与发展。

五、综合材料应用于陶艺创作的实践探索及设计思路

综合材料的应用,使现代陶艺作品呈现出丰富而又鲜明的风格与特色,但并不是肆意而为,没有章法。综合材料融入现代陶艺创作,使陶瓷元素与其他材料在结合中产生“质”的碰撞,或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达到了单一陶瓷材质无法企及的境界。但是,过度依赖综合材料的表达而忽视陶瓷材料的存在,会使现代陶艺创作出现“偏轨”的倾向,说到底,黏土仍是现代陶艺创作的主要材料,综合材料只是丰富了现代陶艺的装饰或造型。而且,陶瓷与综合材料的结合还必须基于性能和安全坚固要求,考虑制作的可行性。笔者结合自己这些年来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情况,提出以下设计思路。

(一)陶瓷与透明材料结合

陶艺在成型中受材料与烧成的影响,尽管这取决于陶瓷材料本身的属性,但陶艺创作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还需要借助其他材料辅助完成,这就需要考虑多种材料之间的结合。如,透明材料具有流动的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与陶瓷结合能够产生高贵典雅的视觉效果,但陶瓷与透明材料结合难度比较大。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考虑两者的收缩比与烧成温度,还要在组合方面考虑嵌入的吻合度。日本设计师田中美佐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通过杯子与玻璃的结合(图5),产生一种动与静的美感,巧妙地解决了杯子与玻璃的结合问题,这种结合产生出一种秀丽的视觉效果,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亮面瓷器与半透明玻璃结合。这两种不同材质能够没有瑕疵地黏在一起也为我们研究设计提供了依据[3]。还有一种不需要烧制的透明材质——树脂材料,在混合搅拌后注入容器即可凝固,质地坚硬透明,很适合介入陶艺创作。2019年笔者创作的作品《量质之间》(图6)就是采用这种材料完成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要借助模具,方能保持造型的完美性。树脂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有很强的黏合力,在凝固前它是软性的,与陶瓷结合容易渗透融合,因此在设计上可以大胆设想。

图4 《完美的碎片》

图5 日本设计师田中美佐作品

图6 《量质之间》

(二)陶瓷与金属材料结合

金属材料应用于陶艺创作中,会使陶艺作品显得端庄稳重,展现出别样的气质,由此成了一种时尚的“跨界”典范。利用金属材料进行陶艺创作,能让陶艺创作者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有效解决陶艺在结构或组合上的难点。陶瓷与金属材料结合,在设计方面要兼顾二者的特殊性质。金属材料在质量上一般地要比陶瓷材料密度大,硬度高,并有不同的光泽感[4];陶粗狂具有豪迈之感,瓷温润具有阴柔之感。无光金属与陶结合让作品整体有一定的体量感,适合表达传统与当代的题材,呈现一种阳刚之美;光亮金属与瓷结合适合表达唯美之型,在日用陶瓷方面应用较多。金属与陶瓷的结合,一定要考虑材质结合与重心问题,还要考虑到金属不收缩,而陶瓷在烧制后收缩较大带来的结合空间问题。金属材料具有特有的光泽,不同的金属拥有不同的颜色和亮度,这种自然的光泽是任何金属釉所达不到的。所以金属应用于现代陶艺创作还有许多可能,等待人们去尝试。

(三)陶瓷与木质材料结合

木材是多孔性物质,其质地不如陶瓷与金属坚硬,所以在与陶艺结合方面有很大的拓展性,可以粘接、嵌入等,在结合方面较金属、玻璃容易得多,在陶艺创作中,适合表达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对话,通常作为作品的底座,或烘托细节,制造意境等呈现效果。另外,木料具有天然的花纹和朴实的特质,能丰富陶瓷造型的表现效果,木料性能温和华润,适合制作器皿把手或提梁等,在生活陶艺方面具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六、结语

将综合材料应用于陶艺创作为陶艺视觉形态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体现出一种开放性的超越意识,促使人们以新的创作思路、手法和表现风格去探索陶艺的多种存在形式,有助于更好地展现陶艺的魅力。陶艺创作者可以多维度多层次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悟,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现代陶艺的进步,展示了陶艺家对陶艺作品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化及审美价值的表达,所以我们应该在创作中努力唤醒综合材料本身的生命力。希望本文的探讨对现代陶艺创作和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泥料陶艺陶瓷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云南建水紫陶泥料配比与工艺性质对比研究
LDM法3D打印紫砂泥料的制备及参数控制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基于ANSYS变温场的真空练泥机泥料挤出质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