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核心区公交场站转型升级研究
2022-09-26王君明
王君明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161)
1 背景
2020年8月,《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颁布。核心区控规中明确提出“核心区要调整优化公交场站功能及布局;要疏解公交车辆保养和集中驻车功能至核心区外,外迁历史文化街区内公交场站,让核心区“静”下来。公交场站以小型场站及微型港湾式到发站为主,可与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停车场、市政设施等结合布置。”[1]
在核心区控规的指导下,首都核心区范围内现状公交场站面临着疏解腾退、转型升级的重大转变。如何重塑核心区内公交场站,既满足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要求,又能保障公共交通便捷、高效、安全运营,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需要尽快研究对策,形成可行性方案。
2 核心区公交场站现状
从场站布局看,核心区共有公交场站59处(图1),用地规模31.8公顷。其中二环沿线及二环内45处,用地规模19.3公顷,占比60%。文保区内7处,用地规模0.16公顷。
从场站形式看,路侧有13处,用地规模0.09公顷;桥下有2处,用地规模0.32公顷;独立占地44处,用地规模31.39公顷。
从场站类型看,保养场3处,枢纽站2处,调度室17处,场站37处。
从场站用地性质看,临时场站33处,占地3.73公顷,数量占比56%,场站稳定性差。
图1 核心区公交场站布局
3 核心区公交场站存在问题与思考
(1)现状公交场站具有邻避效应,成为城市的消极区,亟需要成为积极面,从城市的背阴面向正面转变。
(2)传统的公交场站只有生产功能,没有服务功能,对乘客的乘车感受不友好。
(3)传统的公交场站用地布局不紧凑,未来在场站用地上应增加服务功能,需要从平面布局总图层面实现生产功能区域和生活功能区域的良好衔接,从公交的运营调度、运转流程出发,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这样才能挤出空间来植入其他功能,实现公交的一体化服务。
(4)公交场站内大量驻车、车辆保修等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燃油公交车辆排放的尾气和噪音会对公交场站增加生活服务功能造成一定的不利 影响。
(5)核心区内公交场站普遍建设年代久远,外在形象与周边环境不匹配,缺乏辨识度。公交场站亟需名片化,需要重新提升形象,深入人心,需要综合提炼公交文化和首都核心区历史文化,成为核心区形象风貌的明珠。
4 核心区公交场站转型 升级
公交场站需要转变成为公共交通引领城市更新(TOR)的践行者。核心区的公交场站将助力首都核心功能区街区保护更新,以公交场站升级改造为突破口,改善场站环境,织补缺失功能,打造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
4.1 公交场站一体化融合发展
在核心区控规的引导下,公交场站更多的是采用TOR(Transit-oriented Renew)模式,就是利用公交场站,实现城市的再造与城市的更新。公交场站分布比较分散,紧密贴近很多居住区、办公区,这些地方就像是一个个激发社区活力、促进老城更新的引擎。公交场站一体化融合发展需要将公交场站由“交通化职能”向“社区化职能”转变,由“消极空间”向“积极空间”转变,由“交通场站”向“城市触媒”转变(图2)。
图2 公交场站功能复合示意
4.2 重构核心区公交场站体系
为了优化提升首都功能、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保障人民群众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按照“疏解外迁、复合小微、整合提质”的工作思路,以“优化提升,分类推进;线站结合,循序渐进;建迁结合,稳步推进;关注舆情,确保稳定”为工作原则,有序推进核心区场站优化工作。
根据核心区街区控规,核心区共规划公交场站70处(图3),占地约40.2公顷。所有长途客运、集中停车、车辆保养功能均外迁,只保留最基本的服务功能。经过优化调整后,二环内规划场站38处,相比现状减少7处,用地减少2.9公顷[2]。
图3 核心区规划公交场站布局
4.3 策划拟合客流的消费场景
研究判断如何依附客流,营造多样丰富的消费场景,开展深入调研,因地制宜,一站一策,缺什么补什么。紧密结合居民生活配套服务和公共服务新需求,充分考虑居民对出行便利性、多样性、安全性的新需要,利用共享出行、开放街区和智慧城市新技术新理念,发挥场站设施的衍生效应与辐射效应,提高居民出行的可达性和生活消费的便利性。
4.4 统筹布局生产和服务功能
研究判断如何在局促的微小空间中,植入多样化功能,成为弹性空间。对外要注重公交与机动车交织、公交与骑行者交织、公交与人行流线交织;对内要注重生产流线与服务流线交织。
4.5 打造可识别性公交人文IP
研究判断如何通过艺术手法,提高公交场站的品质和形象。打造公交专属IP形象,实现“公交百年文化”与“核心区历史文化”的共融。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年)》提出,要推动公共空间精细化与艺术化塑造,尽展古韵新生。围绕老城核心价值载体,运用综合性手段,大幅度提升核心区公共空间的精细化与艺术化水平。
景观改造要围绕控规中三大区域指引,即古都风貌保护区:强化传统风貌,突出历史文化;古都风貌协调区:营造古今交融、和谐过渡的风貌;现代风貌控制区:倡导传统建筑手法与现代功能有机集合。公交场站要开展精细化设计,场站布置策略为小型化与分散化,小型化:调度、管理地下化;分散化:停车、维修养护外迁分散,地面车道最小化,把地面还给绿地、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下沉消隐要做场站下沉设计,实现地面公园化、入口广场化;嵌入设计要把场站站前广场嵌入商业、公园等城市空间,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平台架空要立体拓展,缝合城市空间,解决车道对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的割裂。
5 广州公交场站一体化融合发展经验借鉴
广州市公交集团自2017年12月成立以来,为进一步深度挖掘公交站场资源力,推广公交站场由单一管理模式向“经营+管理”多元模式的转变,通过优化站场空间布局、发展多元化便民服务等,将公交站场打造成为集公交候乘服务、运营调度服务、信息化广告发布、新能源服务、购物、休闲等融合于一体的公交站场综合服务体,为公交及市民出行提供优质服务。经过近2年的发展,目前公交站场综合服务体框架基本形成[3]。
自2018年7月底“巴士畅捷”珠江泳场第一家门店开张以来,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目前已在珠江泳场、动物园、机场路、黄沙、草暖公园、广州南站等25个公交站场和其他场地开设了26家线下服务网点(图4)。
2020年,“巴士畅捷”创新举措相继推出了“爱心大篷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大篷车”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大篷车”项目是将广州市公交集团退役的公交车辆经过外观设计、改造后,安置在固定的公交站场向广大市民进行服务。提供的产品涵盖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精心挑选的生鲜果蔬、食品、米面粮油、南北干货以及居民生活必需品。与可口可乐、蒙牛乳业等知名品牌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丰富的产品供货渠道,打开了广州市公交集团系统内外大宗客户团购业务市场,拓宽了销售市场供应面。
在轨道交通车站提倡TOD开发的今天,公交场站作为轨道线路的延伸覆盖点,场站多功能开发设计是必然趋势。广州站场零售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开启了公交企业运营投资的新思路,不拘泥于传统的物业开发、广告招商,将公交场站与零售业结合,既方便乘客,也为公交企业提升了客流吸引力,同时也为开发新的商业融合方式提供了机会。
广州公交的经验告诉我们,公交场站一体化融合发展是可行的,北京公交应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引下,守正创新,开拓思路,以乘客为中心,以服务百姓为宗旨,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场站都是不同的,要避免千站一面,采取一站一策,尤其是植入什么功能,景观如何融入,均需要后续深化设计,通过不断深入调研论证,才能达到“多赢”的效果。
图4 广州“巴士畅捷”服务网点
6 结语
今后公交场站建设就是要引导公交场站与城市功能有机结合,根据公交场站周边居民需求,补齐区域城市功能服务短板,推动公交场站与便民服务、绿色景观、体育休闲等城市功能深度融合,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打造便捷、高效、多样的新型公交场站,疏解提升核心区公交场站功能,推动公交场站由交通化职能向社区化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