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西南联大不只有浪漫
2022-09-26文一寒
文一寒
《九零后》在出片名之前,首先出现的是杨苡的讲述镜头,杨苡说,她的哥哥是杨宪益,她很早就认识巴金,巴金的二哥李尧林是她年轻时的暗恋对象……百岁老人杨苡在讲述这些的时候,仍然纯真得像个少女。电影正式开场之后,杨苡的师长、同学、校友们,都体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纯真。当我们在怀念西南联大的时候,有时是在向往那份不曾被战火所泯灭的纯真。
记得看《无问西东》最激动的时刻,是电影结束后,出现多位大师的影像,他们是冯友兰、陈寅恪、朱自清、林徽因、沈从文、闻一多、王国维……每一个名字都让观众发出由衷的赞叹。
《九零后》把这份赞叹延续了下来,杨苡是《呼啸山庄》的翻译者,巫宁坤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翻译者,许渊冲是《红与黑》的翻译者,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王希季是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先后有16位“九零后”在这部电影中露面,这未免显得过于“奢侈”。
影片中,杨振宁讲述最多的,是他的好朋友邓稼先。在学校的湖边树下,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拥有了亲兄弟般的情谊。当年,在双双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邓稼先选择回国从事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与制造,两人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九零后》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并不在于它讲述了片中人物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侧重于表现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结。16位受访者讲述了许多在昆明时的校园生活片段,老师讲课时的不同风格,师生一起喝酒、谈天、辩论、“跑警报”。在讲述时,最动情的莫过于巫宁坤,他在讲到一名女同学冒着被日军轰炸的危险冲到台上唱《松花江上》时,哽咽到难以继续,那一刻,他变回了那个充满担忧、恐惧与愤怒的青年人。
《无问西东》也好,《九零后》也好,近年来,诸多文艺作品都有将西南联大“浪漫化”的叙事表达。这种“浪漫化”,一是要吸引当下的受众去翻阅那段泛黄的历史。二是当时人们的精神层面,的的确确有不可分割的“浪漫成分”。更确切地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浪漫”,在当时,可能更多的是师生们身上所拥有的渴望、理想与追求,因此他们才不甘沉沦,拥有梦想,勇于反抗,而后人仅仅用“浪漫”将其概括,无疑是简单化了的。
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在昆明正式开课。五四精神贯穿了西南联大的发展史,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九零后》使用了大量的雕塑、绘画,并利用技术手段,让静止的它们的局部动了起来,这弥补了电影在画面丰富性上的不足。旁白则引用了受访者的文章、书信、回忆录等片段,交叉编织出了西南联大的一幅全景画面,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比银幕大十倍百倍的画幅空间。走进这幅观众自己才能更好体会的虚拟画面,方能更真切地走进历史上真实的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