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10~1920年间两广经贸交往及其对广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影响探析

2022-09-25刘玄启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经贸广东广西

刘玄启

粤桂两省区同属岭南地理板块,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自古以来两地人民交往密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1910~1920 年间两广经贸交往活动空前繁荣,经济发达的广东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对象。在当时两广的经贸交往活动中,广西为广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市场、人力;而广东则给广西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在两广经贸交往的推动下,广西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新提高。

一、两广经贸交往的历史基础

两广均属岭南区域,为同一地理单元,在陆路交通不便的时代,深入两广腹地的珠江—西江水系,使两广商业网络连为一气,两广之间由于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经贸交往。广东商品经济发达,商业活动频繁,并向广西辐射,从而开创了两广经贸交往的历史基础。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是两广经贸交往的先决条件

历史上两广经贸交往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南岭山脉横亘于广西北部,阻碍了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交通。“交通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动脉和神经,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就是通过这种动脉和神经连接起来,成为运动中的现实生产力。”[1]11交通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决定了经贸活动的往来。由于陆路交通不畅,运输能力有限,广西民族地区的物产很少能运往中原,但广西向东,却能通过便捷的水路与广东联为一体,“广西过去在商业上属于珠江系统,不啻粤港二地之附庸”[2]25。这得益于两广之间特殊的地理环境。因两广都在岭南,贯穿于广东广西的珠江—西江水系,把两省区的人口、资源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广西境内,主要河流汇集到西江后,自西向东出梧州进入珠江,整个水系四通八达,既深入广西民族地区腹地,又外联广东市场。发达的水路运输使广西的物产顺利流向粤港澳,“(广西)省内各县农林工业产品,以受交通之限制,不能北运长江流域,只能以粤港为尾闾……是以广西农村工业产品销路有限……各业盛衰,几全为粤港市场所左右”[2]26。独特的地理条件使两广历史上的经贸交往趋于繁荣,这也是两广之间经贸交往紧密的先决条件。

(二)粤商占据主导地位是两广经贸交往的鲜明特点

在两广经贸交往中,主导市场的是广东商人。二十世纪之前,由于广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不发达,广西人较少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善于经营贩运,即便在临近广东的梧州一带,仍然是“近山者樵,近水者渔,不事商贾”,桂平“县中无商业可言”,大湟江附近的瑶民除“日用饮食外,无多求者”。[3]18由于广西经济、文化落后,导致了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虽然在西江、桂江、柳江和左右江沿岸有一些著名圩镇,但并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左右全区经济活动的商业中心城市,广西的商业活动总体上是分散的、不平衡的。而毗邻的广东却不一样,广东商人凭借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力量和其丰富的商业活动经验,沿珠江—西江逆流而上,深入广西民族地区腹地进行贸易,“凡是船货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粤东会馆在广西到处建立,就是他们的势力存在的明证”,[3]19比如,桂东南的戎圩镇,粤商商店多达1200余家,《重建戎圩粤东会馆碑记》中记载:“吾东人货于市者,禅镇扬帆,往返才数日。盖虽客省,东人视之,不啻桑梓矣。……客于戎者,四方接靷,而莫盛于广人”;[4]369桂南的钦廉圩镇,粤商在工商业总人口中的比重一般都占70%-80%;[4]370桂东北、桂西的圩镇也大体如此。因而,在广西有“无东不成圩”之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以广东为口岸,纷纷进入中国,广东的商品经济又进一步加强,并沿着两广经贸交往的传统商路向广西民族地区辐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从人数还是区域分布来说,粤商都掌握了两广经贸交往的主导权。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两广经贸交往的内容

经贸交往的发达程度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历史上,由于广西民族地区生产力较为落后,商品生产不发达,直接影响到了经贸活动的开展。广西主要以农业为主,所以在两广经贸交往中,广西运往广东的商品以农产品、特色经济原料为主,其中粮食是广西输入广东的最主要产品,“西米东运,素为商业经营大宗,不但直接关系到广东民食,而且直接影响到广西市镇盛衰,有记载说:‘粤东民食,全赖西省谷米源源接济,一有阻滞,客贩便稀,民食有碍’”。[3]21由此可见,广西在历史上就一直是广东的粮仓。贵县(今贵港)的东津米埠,苍梧戎圩的谷米集散,也都是以运往广东为大宗。平南一县,每年运销广东白米估计在20 万石以上。[3]21~22其次是矿产资源,广西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因广西手工业生产落后,因此开采出来的锡、铅等金属矿也多以原料方式运销至广东,供应广东手工业生产需要。再次是各种各样的广西特色经济原料,如左右江地区的牛皮、八角、木耳等山货,黔江和桂江沿岸地区的竹木、桐油、茶产品;此外,还有猪牛、鸡鸭、桂皮、桂油等特色产品也是销往广东的重要商品。而从广东输入广西的商品则以日用品为主,其中,以食盐为大宗,盐商每年都从广东把大量食盐贩运到广西民族地区进行贸易。其他还有广东手工业、农副业、海咸等产品,如广州和佛山的布匹、丝绸、铁农具、故衣、什货、海味等产品也都从广东输入广西各地圩镇,这使得广西各城镇、圩市市面,逐渐成为广东商品数量巨大的销售市场。[4]365从总体上看,仍然是一种以粮食为基础,以盐(布)为主要对象的小生产者之间交换的模式,[5]反映了当时两广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土地为财富象征的封建时代,商人在经贸活动中积累的资本一般不是用于扩大贸易,而是转向购买田地、房屋,或是转变为封建的土地资本和高利贷资本。贵县(今贵港)林大懋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在两广经贸交往活动中,向广东贩运谷米、花生和其他土特产,再从广东贩回布匹及各种日用杂货,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商人,但他经商所得并不是用于继续拓展商业活动,而是购买大量田地、房屋和放债。像林大懋这样既经商、又买地,同时开典当行或放债,集富商、地主和放高利贷者于一身的人物,当时在广西其他州县也大有人在,[3]23这种资本的封建性阻碍了两广经贸活动的正常发展。

二、1910~1920年间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

1910~1920 年间,与全国形势一样,广西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广西进入了旧桂系军阀统治时期。旧桂系军阀当局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在发动战争、争夺地盘的同时,也开展经济贸易活动,以增加自身财力。在这样的背景下,1910~1920 年间两广经贸交往得到了繁荣发展。

(一)交通运输有了新变化

交通运输设施是经贸交往活动开展的基础,旧桂系军阀当局也深知其重要性。为了发展生产、促进贸易、加强与广东的联系,旧桂系军阀当局加强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整治疏浚河道。珠江—西江水道是两广经贸交往的命脉,但广西“本省居西江上游,各处河流险滩迭出,或礁石梗阻,或浅沙淤塞,向乏整理,实不足尽航运之利”[4]309。为了畅通两广的水路交通,旧桂系军阀当局派员勘测了西江、红水河等流域状况,并组织力量对河道进行清理,同时,加强管理考核,如清理不力,就要受到处分。旧桂系军阀当局通过对河道进行较全面的清理,使广西的商路沿着河流深入广西全域。其次,修筑公路。在改善水路交通的同时,旧桂系军阀当局也开始建设陆路交通,这一时期,广西先后修筑邕(宁)武(鸣)公路、龙(州)水(口)公路、桂(林)全(州)公路、南(宁)柳(州)公路等,加上原有八(步)(公)会公路、容(县)梧(州)公路等,广西省域内及两广之间的陆路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再次,发展新式运输业。1910~1920 年间,广西出现了新式的交通运输企业,新式运输业深刻改变了历史上以人力运输为主的落后状态,粤商举办经营的轮运业、汽车运输业一直是广西新式运输行业的最主要部分,如粤西汽车公司,专营邕(宁)武(鸣)运输业务。梧州航业股份公司,先后购置轮船、电船7艘,总吨位达2046吨。[6]126这一时期,广西经过核准注册并拿到执照投入营运的大小轮船逐渐增加,具体情况为:1914年注册船只2 艘,轮船吨位163 吨,资金28000 元;1915 年注册船只4 艘,轮船吨位377 吨,资金61000 元;1916年注册船只19艘,轮船吨位5715吨,资金514016元;1917年注册船只2艘,轮船吨位289吨,资金36000元;1918年注册船只13艘,轮船吨位3241吨,资金451300元。[3]699这些营运公司的运输航道以梧州至南宁、梧州经广州至香港为主。交通设施的建设、新式运输企业的兴起,延伸和拓展了两广的商路,为两广经贸交往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商人队伍不断壮大

参与经贸交往人群不断增加、商人队伍不断扩大是两广经贸交往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首先是入桂粤商的倍增。在两广经贸交往活动中,粤商入桂从未间断过,1910~1920 年间在两广之间交通改善后,粤商入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粤商在桂人口比之明清有大幅度的增加。[4]380由于粤商人数众多,所以在广西市场上,广东商人的优势十分明显,如桂林在辛亥革命前后有六大商业帮派,以资本和营业额计,排第一的就是广东帮;从全省范围看,“稍巨商业多广东来客操之”[4]380,足见粤商在广西商业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广西梧州、南宁、龙州三个海关开关后,粤商凭借其对外贸易的丰富经验很快把控了这三个海关的进出口贸易,因粤商贩运商品多为“洋货”,因而有“洋广商”的绰号。[7]21其次是广西本土商人的发展。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广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生产力较为落后,商品市场发育不全,老百姓主要以务农为主,且多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除非有特别的需要,农民才会把农作物运到市场销售。在较长的历史阶段,广西人较少离开乡土到外地开展经商活动,因此,商业对于广西民族地区的人们而言较为陌生。但随着两广经贸交往的发展,1910~1920 年间,广西已有众多本地商贩活跃在商业领域,如桂林帮在桂林的六大商业帮派中,已经排在第五位,[4]380这说明广西本土商人不仅积极参与商业活动,而且已经有了较大影响;又如在贵县(今贵港)的城厢,当时共有7 家百货店,其中,由粤商开办的有4 家,而广西人经营的有3 家,[8]其比例超过了4 成,“无东不成圩”的局面在这时期逐步有了改变。

(三)交往地域不断扩大

广东是一个沿海地区,境内水网丰富,交通发达。宋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广东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起来。清政府采取“禁海”政策后,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广东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发展省内经济。近代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东城镇行业的发育,而城镇行业的发育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广东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埠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的聚合功能不断增强,促进了广东城镇行业的发育;而另一方面,由于城镇行业的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加大,物流量、人流量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促使广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毗邻广东的广西,因社会经济发展梯度低,与广东经济落差大,而成为粤商得以入主城镇、执经济牛耳的地区。[9]212近代以来,在沿海的广东地区逐渐形成中国经济近代化辐射发源地,而从历史、地理上看,广西广东本是同一地理单元,所以广东经济近代化的发展迅速辐射到广西民族地区,广东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区域。1910~1920 年间,两广经贸交往空前发展,是这一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的独特现象。两广经贸交往的区域,原来主要集中在发展程度较高的沿江沿河一带的圩市,但这时期呈现出由沿江沿河向内陆腹地发展的趋势,在边远闭塞的广大山区,诸多大大小小的圩市也纷纷形成。这种星罗棋布、数量众多的圩市为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广西的商品交换,贸易的真正繁荣”[10],是从1910~1920年间开始的。在两广经贸交往的地域上,这时候还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广西对外经贸交往的地域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广东市场,而是通过广东走向了海外的国际市场,如广西的桐油以前主要销往广东用于油饰木器、油布、雨伞等,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发现桐油除具有速干、不透水及防腐等特性外,还具有对电流的绝缘性能,所以电机、电线、海底电缆及电器的制造多赖桐油,广西桐油经过广东、香港大部分出口国外。可见,两广经贸交往的地域从广义上来说,不仅深入两广腹地,也扩大到国际市场了。

(四)商品种类更为丰富

1910~1920年间,两广经贸交往的商品种类数量不断增加、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幸轮电纷驰,土物出境倍于以前。山间物产外销,获利不少。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之港澳,日日不休,宜乎民生日进也。”[3]666在两广贸易交往中,粮食仍然是从广西输入广东的最大宗产品,1910~1920年间,广西每年向广东和香港地区输出的大米多达三四百万石。[11]31随着两广经贸交往的深入发展,广西输入广东的大宗产品也在不断变化、增加,广西的鸡、鸭、牛和牛皮、猪和猪鬃等产品也成了输入广东的大宗产品,如广东行商到玉林经销生猪,仅南流江到北海一路,一度多达一年1 万余头。[12]711910~1920 年间,广东行商在梧州设立大牲堂,专门为进入广西从事鸡鸭行商的广东人服务,“举凡行商贩运鸡鸭至梧时,必先至大牲堂着人依次指导过关”,[12]92而桂平至贵县(今贵港)一带的猪庄也改由粤商开办经营。从牲口交易数量和专门机构的设立可见,两广的牲口贸易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1910~1920 年间,从广西输入广东的土特产品种也有了大幅增加,比较有名的土特产有南宁的炮竹、铜器、刨丝烟,桂林的梳篦、毛笔、纸扇,梧州的藤器,玉林的土布,桂平的竹器、桂皮,龙州的尖刀,宾阳的陶瓷器、纸伞,隆山、那马(今合并为马山)的纱纸,隆安的草席,忻城的土锦和永淳(今属横州)的腌头菜,邕宁、崇善(今属崇左)、奉议(今属田阳)的白糖,凭祥、天保(今属德保)的八角,恩阳(今属田阳)、恩隆(今田东)、靖西的茴香等。[8]随着两广经贸交往的发展,广东输入广西的产品也在逐年递增。1910~1920年间,在两广经贸交往中,有从上海、江浙等地转运到广东的工业品,也有广东本省传统的手工业、农副业产品和渔盐产品。例如,贵县(今贵港)的广东商人经营的几家大纱布店经销的棉纱布匹都是上海货,佛山的土布在贵县(今贵港)很有市场。但从广东输入广西的重要商品主要是经广东进口的西方工业品,诸如棉纱、棉布、燃料、面粉、纸烟、火柴、剪口铁等(均可冠以“洋”字,通称“洋货”)。[4]381当广西的梧州、南宁、龙州等海关开关后,由粤商贩运进入广西的洋货占比也很高,以1919 年为例,广西三关进口总货值为15755866 海关两,外国工业品货值为12479179 海关两,占总货值的79%强。[13]383~384

三、1910~1920年间两广经贸繁荣发展的成因

1910~1920 年间,两广经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断繁荣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具有时代发展的明显特点。

(一)生产力发展是两广经贸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 多年的封建统治,这对生产力的解放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生产方式上看,1910~1920 年间广西各生产领域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农业方面,广西官绅富户在农村投资设立了各种农垦公司,在大片荒地上从事林业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这与清末相比有了很大发展。据统计,仅从1912 年至1916 年,在广西投资开办的各种垦殖公司即达35 家之多,这五年所设立的公司占清末以来直至1921 年广西全部垦殖公司的58%,[14]57这些垦殖公司主要以追求利益为目的,所以他们是以种植经济价值极高的树种为主,同时,这些垦殖公司还进行茴油、桂油、桐油的加工出口,从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在工业方面,与传统的手工作坊不同,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厂,并雇佣工人生产,如1917年在南宁开办的张德织染厂,投资1 万元,有旧式织布机80 架,雇佣男女工人150 人;富永德染织厂,资本2 万元,有织机150 架,工人320 人。[3]661这些工厂在本地或外省招募工人,按日付工资,完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矿业方面,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市场对锑需求量大,锑价大涨,广西锑矿的开采、冶炼和销售盛极一时,仅宾阳就有锑矿公司10余家,河池车河八面山四周有采锑厂多达80 余家,且还出现了申请探矿采矿的热潮。[3]662从产品生产上看,广西传统的优势产品——大米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粮食农业经营步履艰难的时候,广西当时最有前途”[3]656;广西的地方特产,如桂平、平南的桂,恩阳(今属田阳)、恩隆(今田东)、靖西、天保(今德保)、奉议(今属田阳)、龙州的茴等,也是可以“行销外洋,获取厚利”的物品。[3]656这一时期,广西生产的产品也更注重其带来的利益,如经济价值较高的棉花和花生。1916 年,谭浩明、李静诚因灵川、义宁(今属临桂)、阳朔、平乐四县天气适宜,肥料易得,人工低廉,旷地亦多,会同地方士绅尽力提倡植棉,经过四年努力,所产棉花,“大致已能与通棉媲美”;花生从1910 年起十几年间,在广西的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50 万亩以上,几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8%;年产花生近500 万担,占全国花生产量的23%。[3]657正因为这一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大量商品,为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根基。

(二)粤桂两省经济互补性增强是两广经贸交往繁荣的直接原因

经贸交往活动源于产品的互补性,两广虽属同一地理单元,但明清之后,两广之间的经济发展重点已有不同。广东的重点在工业和商业,在工业方面,广东传统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全国有很大影响,且全省手工业门类齐全、分布广泛、产品质量好,如佛山的冶铁、陶瓷、纺织、纸扎业,广州、新会的造船、金属加工、制糖、纺织、酿酒、蒲葵、食品加工,番禺、东莞、增城、阳春的榨糖业,南海、东莞、增城、新安的炮竹、织布业,顺德的缫丝业以及沿海各县的制盐业,等等,已经逐步成为专门化生产部门,而且有些手工业生产已有相当大的规模。[5]广东发达的工业所生产的产品已经不是仅仅满足于广东本地的需求,而是要向外销售,这就迫切需要打开省外的销售市场和原料市场才能获得新的发展。这样,广东对外的商业贸易随之而来。在发展商业的过程中,广东农业商业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获利大、收益快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却日益缩小,在东莞、番禺、增城等县出现“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甚至有“弃膏腴之沃壤而变为果木之场”者。[5]工业发展、人口骤增、粮食减少,广东在这种情况下势必需要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而这些恰恰是广西具有的优势。广西历来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双季稻推广后,广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每亩单产量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5]6,加之广西引种玉米、番薯后,杂粮产量大增,从而使得广西有更多的粮食投入到商品市场上。即便是1910~1920 年间广西人口已经突破一千万,但每年由梧州输往广东的粮食仍然达到400 万石。除粮食外,广西其他的特色农副产品、丰富的矿产品等,都是广东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1910~1920 年间,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两广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极大地促进了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

(三)旧桂系军阀当局出台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广经贸交往繁荣发展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桂人治桂”思潮中上台的旧桂系军阀一度也以“开明统治”的面目出现。加上旧桂系军阀的主要人物陆荣廷等本就出身贫苦,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很深的感受,从而在政策上实行“薄敛轻赋”,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广西底层人民的负担。1910~1920 年间,旧桂系军阀当局操纵了南方政局,特别是从1916 年起,广东也成为旧桂系军阀“一统天下”的地盘,两广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稳,有利于两广人民休养生息和经贸交往的开展。旧桂系军阀当局为发展广西的经济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两广经贸发展的措施:一是设立财政司、发行纸币。财政司的设立和纸币的发行,强化了旧桂系军阀当局对广西社会经济的管理,扩大了商品交易的广度和深度。旧桂系军阀上台之初,为解决财政困难,采取了必要的经济举措,其中,设立财政司、改组广西银行、发行纸币是最直接的措施。通过设立财政司把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纳入了政权的架构中,从宏观上加强了对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通过改组广西银行、发行纸币实现了商品交换介质的转化,广西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笨重昂贵的金属币,逐步让位于轻便的纸币,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扩大商品的贸易、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旧桂系军阀当局对社会经济管理的加强和纸币的发行使用,直接推动了广西、广东两省区域贸易的繁荣发展。二是设立实业司、兴办实业。实业司的设立和兴办实业,为两广经贸发展奠定了实业基础。在兴办实业思潮的影响下,旧桂系军阀当局也认识到实业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从1913年起,旧桂系军阀当局制定并实施了实业发展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农业和农副业方面,1910~1920 年间,广西主要的农产品种类虽然还是传统的,但是产量已有了较大提升,如传统的大米、糖、蚕丝的产量比起清代都有了大幅提高。在林业和林副业方面,1910~1920 年间,广西出现了新景象,林垦公司的建立和以公司的形式开荒垦地种植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经营效果来说,对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很大的创举,广西木材产量的增加和特色产品桐油、八角、茴油、桂油等增产增收,使广西销往广东的产品更为丰富。在兴办实业方面,1910~1920 年间,旧桂系军阀当局大力倡导民众开展实业建设,一批实业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如1915 年,梧州民营天和机器厂建成;1919 年,广西近现代第一家火柴厂建成,这些实业在广西近现代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开启了广西近现代实业发展的新历程。在采矿业方面,1910~1920 年间,为推动广西矿业的发展,旧桂系军阀当局鼓励民间自由进行矿业开采,并出台矿业出口税的免征政策,这对广西采矿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广西发展实业的过程中,广东商人参与度极高。一方面,广东商人利用手中的资金和技术直接在广西投资办实业,使1910~1920 年间广西农业、林业和农林副业、工矿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广东商人又将这些产品作为主要商品,大量销往广东,丰富广东市场,两广的经济互动更为频繁,这对两广经贸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1910~1920年间两广经贸交往对广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

1910~1920 年间,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使粤桂两省人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来往更为密切,广东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在贸易交往中对广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一)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使广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以两广繁华的商路为纽带,广东移民因商业、农业、工矿业而大量入桂,先进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以及广东移民的开创精神和市场意识随之而来,为广西民族地区的开放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比如在广西象州县,当地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对于土地改良、农业生产的技术向来不讲求,但随着广东人的进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出现了“昔属旱地苦土,满目蓬蒿,今已渐变水田”[16]70的景象。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文化进入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这对改变广西落后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作用。在两广经贸交往活动中,广西农民出售农产品,就是为了换取资金、获取利润,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他们总是设法降低生产成本,这就不得不改进耕作、加工的技艺、方法,以期获取更多的资金,[4]170这在客观上改变了广西人民的传统生产观念,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10~1920 年间,随着两广经贸交往的深入发展,具有近代性质的生产经营方式也从广东陆续进入广西,特别是梧州,由于毗邻广东,深受广东影响,所以,广西第一批具有近代性质的工厂由广东商人首先在梧州创办,之后不断从东向西延伸,加快了广西民族地区近代化进程。

(二)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推进了广西民族地区商业的进步

在两广经贸交往中,广东的先进经营理念传入广西,推进了广西的商业进步。20 世纪初以前,广西农民虽有时也参与一些商业流通,但很少有人把经商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如清末灌阳县“无大商贾……乡里小民谋朝夕者,贸易不过地方所出菽粟酒蔬鸡豚器用之属而已”,[4]177但是这种情况在1910~1920 年间两广频繁的经贸交往中得到了改变,如玉林商帮的出现。玉林商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从事经商活动的,初期,他们先是到粤商经营的店铺中当学徒、小工,在这过程中,慢慢学会了广东人经商的方式方法和经营管理理念,而后“自立门户”,逐渐在玉林区域发展起来,随后亦不断向百色、河池等地区扩展,成了较具影响力的商业力量。又如,在桂西北仫佬族聚居的罗城县,当地人在两广经贸交往活动中知道了商业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了两广的经贸交往活动,出现了“县属商人属本地者多,外来者少”[4]178的情况;思恩县(今属环江)妇女不仅能做“农事工作”,并“能营商交易,每圩场赶圩之人男女各半”,[4]178妇女走出家门,进入商业领域,传统的保守、落后的诸如“妇女足不出户”的社会风气彻底改变。在经贸活动中,广西人的商业管理意识也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经贸交往活动,为规范管理人们的商业行为,维护商人利益,这一时期,广西各地相继成立了商会组织。这种组织的级别很多,有全省性的,也有一个较大城市范围的,一般县城都有商会,不少圩镇也有商会。[4]178商会的成立,表明广西人商业意识增强、广西商业得到了长足进步,在广西社会上“从商”“谋利”的风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人们或通过贩运谋利,或通过种植养殖谋利,或通过加工谋利,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牧羊种姜,本少利长”“穷人靠养猪,富人靠读书”“要富,要做,蒸粉熬酒磨豆腐”[4]178~179等俗语俗谚就是这种“从商”“谋利”风气的反映。

(三)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给广西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新变化

随着两广密切的经贸交往,粤商足迹遍及广西各地。伴随着粤商步伐而来的,除了经贸活动外,广东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深入到广西人民当中,给广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新变化。1910~1920 年间,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直接加速了广西农林副业的发展,增加了广西人民的收入,让广西人民看到了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所在,激发了广西人民种植经济作物、养殖畜禽的积极性。如陆川县农民,因看到果蔗“收利颇厚,故种者渐多”;雷平县(今属大新县)境内山多田少,但各种经济作物种植非常普遍,产量不小;隆山县(今属马山)畜禽养殖业的商品化率很高;[4]179桂平长期以来只作为柴火的松木,由于两广经贸交往的加强,作为木材销往广东,其经济价值迅速提高,所以“价腾贵,贫民日砍一、二株,挑入城市,高者银五、六角,少者亦三毫以上”[17]59,因此,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使广西人的生产有了新变化,产品价值的提升,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也有效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在两广经贸交往中,特别是梧州、贺州等与广东相邻的地区,人们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都受到了广东较大影响。以语言为例,1910~1920 年间,广西有62.77%的县有人讲白话,有19.15%的县有人讲平话,有51.06%的县有人讲客家话,而且“一般而论,白话、客话、平话区域可以说是广东人的势力范围”[14]93。

猜你喜欢

经贸广东广西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东舆情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经贸促进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编读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