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锚杆支护技术的优化对比研究

2022-09-25

机械管理开发 2022年8期
关键词:时段锚杆断面

吕 超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燕子山矿,山西 大同 037037)

引言

锚杆支护技术是目前煤矿常用的巷道支护形式,应用锚杆支护不仅能够提高巷道围岩的强度[1],增强围岩的稳定性,还具有支护成本低、降低劳动强度、成巷速度快以及大幅改善矿井生产条件等优点[2]。锚杆支护是借助于锚杆内部的杆体,使围岩本身的力学形态发生改变,进而来提高围岩自身的强度,在岩体周围形成稳定的承载圈,并同四围岩体相互作用,保护巷道围岩[3]。应用锚杆支护的理论有组合梁理论、最大水平应力理论、悬吊理论、组合拱理论以及围岩松动圈理论等[4-5],基于锚杆支护的机理,锚杆支护对破碎岩体和完整岩体均产生挤压加固围岩的作用[6]。在煤矿巷道实际支护中,由于受到掘进开挖以及应力重分布的作用,巷道帮部比较薄弱[7],而采用强帮强角锚杆支护,可提高巷道帮部和角部的稳定性,增强帮部和角部对顶板岩体的的支撑力,改善顶板的受力形态,进而减小顶板的变形[8],因此,为降低巷道围岩两帮的变形,进而提高围岩的整体稳定性,本文基于强帮强角锚杆支护技术的优势[9],对原锚杆支护进行优化,来提高巷道支护的稳定性。

1 锚杆支护技术的优化及对比

1.1 原锚杆支护方案

本文以某矿为研究对象,巷道中原锚杆支护方案是:采用锚杆、锚索配合W 型钢带、金属网的联合支护形式,其中,对于顶板支护,顶锚杆采用螺纹钢锚杆,规格是Φ22 mm×2 200 mm,锚杆间排距是780 mm、1 000 mm。锚索支护选用规格是Φ17.8 mm×5 000 mm,且锚索采用三花布置方式,第一排设置与水平线呈75°角的2 根角锚索,距巷帮约300 mm;第二排设置是位于巷道中间,且与顶板垂直的1 根锚索,排距是2 000 mm。W 型钢带尺寸是4 200 mm×275 mm×3 mm。此外,顶板铺设金属网。对于帮部支护,帮部锚杆采用圆钢锚杆,规格是Φ16 mm×1 800 mm,锚杆间排距是780 mm、1 000 mm;帮部锚杆设置与巷道帮部垂直,左帮4 根锚杆,右帮3 根锚杆,且上排锚杆与顶板距离是500 mm。其中,巷道原锚杆支护的示意图如图1 所示。

1.2 强帮强角优化支护方案

本文结合施工成本、巷道稳定性等因素,并依据强帮强角锚杆支护的理论[10],对巷道原锚杆支护进行优化,其中,顶部锚杆支护同于原方案,对于帮锚杆支护,两帮选用钻头的规格是Φ28 mm,锚杆采用左螺旋纹钢,规格是Φ22 mm×2 200 mm,间排距是900 mm、1 000 mm,且位于两帮最上排的锚杆都向上倾斜15°角。其中,优化后锚杆支护示意图如图2 所示。

图2 巷道优化后锚杆支护示意图(单位:mm)

1.3 对比分析

为确定应用强帮强角锚杆支护形式的效果,本文对巷道左帮及右帮位移变形进行监测,布置三处监测面,其中1 号断面为原锚杆支护形式断面,2 号和3号均为优化后锚杆支护断面,如图3 所示,1 号、2 号和3 号断面距巷道交叉点的距离分别是700.5 m、828.5 m 和854.5 m。

图3 锚杆支护监测断面布置图

首先对巷道左帮变形量进行监测,得到图4 所示的位移变化曲线。从图4 中可看出,左帮位移最初高速变形始于巷道的开挖,原支护方案中,左帮高速变形的曲线斜率较大,同后两个巷道变形存在明显差别。对于1 号断面,第18 天结束高速变形时段,此段累计变形量是101 mm,占左帮变形量的94.4%;对于2 号断面,第26 天结束高速变形时段,累计变形量是93 mm,占左帮变形量的97.9%;对于3 号断面,第29天结束高速变形时段,累计变形量是97 mm,占左帮变形量的98.0%。

图4 左帮位移变化曲线对比图

对于左帮位移变形量趋于稳定时段,也就是过渡时段,此过程变形量增速较慢,最后达到基本稳定。对于1 号断面,过渡天数是19~29 d,此段累计变形量是6 mm,占左帮变形量的5.6%,变形量很小,最终稳定值是107 mm。对于2 号断面,过渡天数是27~32 d,累计变形量是2 mm,占左帮变形量的2.1%,变形量也很小,稳定值是95 mm。对于3 号断面,过渡天数是30~35 d,累计变形量是2 mm,占左帮变形量的2.0%,变形量更小,稳定值是99 mm。

对于左帮位移变形最终稳定阶段,若无特殊因素影响作用,巷道左帮不会再产生较大的变形,且对巷道整体也不会有影响。此段,1 号、2 号和3 号断面的左帮位移变形量分别是107 mm、95 mm、99 mm,都保持在过渡时段结束后的大小值,继续对其进行约一周的监测,左帮位移量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原方案1 号监测断面中的左帮变形幅度明显比优化后2 号和3 号断面的大。

再对巷道右帮变形量进行监测,得到图5 所示的位移变化曲线。从图5 中可看出,原支护方案中,右帮最初高速变形阶段中曲线斜率最大,明显不同于后两个阶段。对于1 号断面,高速变形时段在0~18 d,累计变形量大小是144.5 mm,占变形总量的96.7%。对于2 号断面,高速变形时段在0~26 d,累计变形量大小是125 mm,占变形总量的98.0%。对于3 号断面,高速变形时段在0~27 d,累计变形量大小是130 mm,占变形总量的97.0%。对于以上三处监测断面,最初高速变形阶段均占了整个变形量的大部分。

图5 右帮位移变化曲线对比图

对于右帮位移变形过渡时段,变形速度变缓最后趋向稳定。对于1 号断面,30 d 后结束过渡时段,累计变形量大小是5 mm,占右帮总变形量的3.34%,变形量小,稳定值是149.5 mm;对于2 号断面,27 d 后结束过渡时段,累计变形量大小是2.5 mm,占右帮总变形量的1.96%,稳定值是127.5 mm。对于3 号断面,33 d 后结束过渡时段,累计变形量是4 mm,占右帮总变形量的2.99%,变形量也较小,稳定值是134 mm。

右帮变形稳定时段同于左帮,即此阶段巷道右帮不会再产生较大的变形,且对巷道整体也不会有影响。稳定时段下的1 号、2 号和3 号断面的右帮变形量值大小分别是149.5 mm、127.5 mm、134 mm,且经过一周的监测发现,右帮变形量大小仍保持在过渡时段的最终值。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原方案1 号监测断面中的右帮变形幅度明显比优化后2 号和3 号断面的大。

2 结论

为降低巷道围岩两帮的变形,进而提高围岩的整体稳定性。本文提出应用强帮强角锚杆支护技术,并与原锚杆支护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论是:

1)巷道变形过程历经三个时段,即最初高速变形时段、过渡时段及最终稳定时段,其中,最初变形时段的巷道围岩位移变形量最大,是围岩压力加速释放阶段;过渡时段围岩应力趋于稳定,围岩变形逐渐放缓,最终变形量不再增加,达到最终的稳定时段。

2)优化后的锚杆支护技术明显降低了最初高速变形时段巷道左右帮的变形,表明应用强帮强角支护能够改善围岩的变形,增强巷道支护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时段锚杆断面
一种精确的轮胎断面束缚方法
基于桩结构单元的锚杆支护数值计算研究
高深度大断面中深孔一次成井技术探索与应用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浮煤对锚杆预紧力矩的影响
茂名市开展全面攻坚劣Ⅴ类国考断面行动!
四个养生黄金时段,你抓住了吗
第70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主要奖项提名
锚杆参数对围岩支护强度的影响
锚杆支护技术中一些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