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热点、进程与展望(1996—2021)
2022-09-24高成瑨
高成瑨
近年来,高校受学生个体、管理、内外部环境等社会转型变迁因素的影响,校园突发事件频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存在预见性低、防控难度大、处置时间紧迫、影响广泛等特点。如何有效预防,保障学习生活秩序的稳定,成为高校管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笔者拟用文献计量法与数理统计,对25 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脉络,厘清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探索研究热点与趋势,更好地指导高校应急管理实践。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为保证研究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笔者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文献,以 “高校危机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 为主题,设置 “或者” 关系进行时间无限制搜索,人工剔除题录索引、书评、广告、会议摘要及关联性小的文献,共得1996—2021 年间有效样本342 篇。因分析方法与计量工具的限制,样本没有选择硕博论文、相关专著、国外研究文献、政府机关报告及调研报告等,因此,样本的分析与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方法与工具
使用数理统计与文献计量法,综合分析342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文献的特征指标,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7.R5)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与时区图、突现词等知识图谱,探寻研究热点、研究规律与演化进程及趋势,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进行系统回顾。
二、样本特征
(一)发文数量走势
纵观1996—2021 年间,有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论文呈现疾速增长到快速下滑,再反弹增长的态势(如图1)。2008、2011、2013、2017 及2020 年是文献增长明显的年份,2007 年之前均在个位数徘徊,2011年发文量达到顶峰,随后出现下滑,虽然部分年份有反弹,但均没有超过顶峰时期。结合国内国际大事件:200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8 年汶川大地震、2011 年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2013年青岛发生石油天然气爆炸事件、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43号令明确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职能、2020 年爆发了影响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和国内灾难事故的发生、相关政策的颁布,会引导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短期内形成集聚关注的阶段峰值与研究热点。
图1 高校危机事件研究发文走势
(二)载文刊物
分析刊发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期刊,发现关注该领域刊物的发文偏好,便于文献信息集中收集,也给读者提供了刊物指向。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载文数量前5 位的均为教育类期刊(见表1),其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刊文最多,为24篇,最早刊文时间是2009年,跨度13年,年均1.85篇;《中国高等教育》刊文10篇,最早刊文2003年,时间跨度18年,年均0.55篇。刊文量最高的《教育与职业》,年均2篇。总体看各期刊在该领域论文密度不高。此外,排名前五的期刊共载文84篇,占总样本的24.6%,各类期刊对高校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关注度不高。
表1 期刊发文数量与起止时间
(三)引用文献
引文可反映文献被其他学者或研究机构认可的效度和广度,被引频次越高,文献的认可程度越高。[1]从中国知网(CNKI)梳理出342篇被引频次排序前10的文献(见表2),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叶金福发表于2004 年的论文《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共192 次,属于机制对策研究;还有6 篇也属于对策研究,冯润明的《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及反思》则属于比较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泛化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此外,被引频次侧面说明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机制、成因及网络舆情等受到学术界长期关注。
表2 被引频次前10的文献
images/BZ_109_294_497_2185_852.png
三、研究热点与进程
(一)研究热点
关键词的词频是剖释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指标。[2]使用CiteSpace 软件以1年为时间切片生成的关键词图谱显示:1996—2021 年间国内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关键词频率排名前10 的依次为 “高校” 100 次、 “突发事件” 95 次、 “高校突发事件” 80 次、 “危机管理” 27 次、 “可拓学理论” 25 次、 “网络舆情” 21次、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21次、 “应急管理” 18次、 “非对称贴近度” 15次、 “高等学校” 13次;从词频中心度看, “高校” 为 0.63、 “突发事件” 为 0.52、 “危机管理” 为 0.27、 “网络舆情” 为 0.17、 “应急管理” 为0.16。词频与中心度较好地反映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学界关注的重点,突出了主题与时俱进。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可视化图谱聚类13 个,分为三个研究热点方向(见表3)。以高校突发事件的主体为出发点,其类型、影响范围为着眼点,涉及多种路径、方法、角度对其遏制的策略、有效解决措施及防范体系与机制进行研究。
表3 研究热点聚类模块分类
第一,研究主体。聚类高频词显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主体:一是事件发生场所。如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地方、民族院校,实验室,高校校园和生活园区等聚类的显著高频词。此外,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内突发事件受到较多关注,成为新的研究主题。二是突发事件的涉及主体。如大学生、青年学生、来华留学生、高校辅导员及高校教育工作者是聚类的高频词,其中学生的伤害事故、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事件等是研究关注点,高校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则是处理解决突发事件的重要角色。
第二,研究范围。一是分类研究。从聚类高频词可知,学生群体心理危机、食物中毒、刑事犯罪、网络舆情、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恶性突发事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等是研究的高频词,涵盖了高校危机事件的各个方面。二是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研究。学者们认为突发事件通常由学生个人、学校内外部环境因素及周边场域等诱发。[3]其中学生个人的情绪失控、心理和学业不良等是个体诱因,学校内部管理方式、外部政治经济事件、道德失范等诱发过激行为发生;网络媒体、现实社会问题与社会管理等也会成为触发因素。三是现状与问题。学者们认为当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管理团队不够完善,决策机构与协调机构运作不够流畅等,[4]预防缺失,管控措施与实际操作演练脱节,信息、决策、反馈等联动环节不畅通。此外,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机制、事件分级与传播也受到学者的关注,但在聚类中频次不够明显。
第三,防控策略。一是防范与管控机制。高校应急管理以防为主是研究者统一的认知。从聚类主题词看出,高校以预防为基础,培养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建立现代化校园安全管理理念、成立校园突发事件管控团队与应急演练等,构建现代校园突发事件防范与管控体系。其中,防范机制、法律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作为体系的重要部分,受到学界重视。二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应对策略研究。互联网的兴起使传统的高校危机事件有了新特点,舆情管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网络形象、网络发言、事件传播、高校网络舆情及舆论引导等是聚类的高频词,表明学术研究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三是卫生公共事件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应对。近年来,学术界也较多关注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突发事件管控问题,[5]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生保健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高频词兼具较高的中心度,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二)演进路径
关键词突发检测(Bursts Terms)能够显示某个变量值短期的突然变化,表明该领域某个关键点在特定时间段的研究非常活跃。[2]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突发检测生成图谱,将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研究所有阶段强度较大的突现词排列出来,归并后共有15 个(如表4),可发现25 年来该领域研究主题与重点的变迁及强度大小。
表4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突现词
时间脉络上,突现词有效衔接各个时间段,构成较为清晰的研究演进路径。
一是1996—2002年间,突现词主要体现在学科理论、高校突发事件和应急能力评价等方面。事件跨度最长的突现词 “非对称贴近度” 为12年,最短的 “高校突发事件” 为8年。在突现强度上,突现词 “非对称贴近度” 最大为5.95, “高校突发事件” 最小为3.15,强度均较大。从内容上看, “非对称贴近度” 函数通常用于灾害危险模型评估; “可拓学理论” 是新型的交叉学科,解决管理控制等领域的矛盾问题,其理论被关注较早并持续应用多年。此外,对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的研究也持续多年,且一直保持较高的活跃度。
二是2003—2012年间,研究非常活跃。突现词比其他时期更多,集中于危机管理、研究对象、对策与具体化的危机事件,但持续时间不长,最常的 “危机管理” 有7 年,最短的 “突发公共事件” 只有2 年。突现强度的分化比较严重,强度大于3的只有2个,分别为 “危机管理” (5.05)和 “应急管理” (3.04);其他6个均在3 以下,且强度最小的突现词 “对策” 仅有1.68,说明学术界该阶段研究的关注度比较宽泛,涉及高校突发事件的诸多方面,但在研究延续上程度一般。
三是2013—2021年间,研究与时俱进。突现词 “网络舆情” 强度最大,为3.38,这与互联网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有直接关联,其他突现词强度相对较小。此外 “网络舆情” “高校辅导员/辅导员” “处理” “引导” 等突现词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高校辅导员已成为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与解决的主力,通过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化解网络舆情及其他突发事件。[6]在时间跨度上突现词延续时间均较短,最长的是 “网络舆情” 为4年,其他均为2 年。2017 年教育部颁布43 号令,明确高校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涵盖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术界对网络舆情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急管理角色给予更多关注。
纵观突现词变迁,发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呈现由总体到具体化演进发展的历程,政策引导研究趋势也较明显,学术界的关注重点是防范机制与体系构建,处理主体倾向于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在应急处理中的作用。
四、研究展望
对1996—2021年间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文献的梳理与可视化分析表明,国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热点与脉络逐渐清晰,研究重点由主体、诱因、现状、存在问题与防控策略逐渐向适应新时代自媒体发展转变。
一是研究对象主体可扩展。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以本科院校为主,对职业院校关注度较低,研究文章仅占样本文献的5%,这与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院校数量不成比例。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渠道多样,有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社会招生和普通招生等,他们存在的自律性差、自信心不足、抵抗挫折能力弱及规则意识淡薄等特点,导致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高、类型多样、把控更难,在未来要全方位系统化地研究。当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主体是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者、心理教师等,在 “三全” 育人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对象要从政工人员扩展到全体教育工作者,关注各个角色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此外,研究者更多聚焦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对其他突发事件主体重视不足,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是相关理论对策待深化。现有高校突发事件的借鉴管理学与教育学,但其突发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应急处理预防机制的构建、事后处理、涉事人员心理疏导和舆情引导媒体公关等,都需引进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充实应急管理理论。当前,高校安全应急管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心理健康和突发公共事件等危机善后处理上,但缺乏完整的理论分析和框架,可操作性的危机管理实用指南相对较少,尤其在微观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处理对策的研究不足,包括预防管控与应对流程以及应急处理演练方案等。此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没有统一指导,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管控流程,难以形成网络体系。理论与实践需强化结合,宏观与微观领域相互渗透,强调预防,关注网络,从多角度研究高校突发事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是研究学科方法需优化。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数据能够起到较好地支撑作用,对各个环节形成较为精确的判断,定量分析、数理模型要得到重视与引用。案例分析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方法,但现有研究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文献比较鲜见,不能以小见大探究类似问题的内在规律,且解决对策没有做到 “一型一策” ,不够精准。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以疫情为背景的公共卫生领域应急案例研究居多,其他情形应急管理案例仍较少见。因此,对高校发生的典型应急管理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和经验总结是未来研究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