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文化地区堂屋现象解析

2022-09-24汪留成WANGLiucheng刘军瑞LIUJunrui汪珊珊WANGShanshan

住宅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堂屋原型民居

■ 汪留成 WANG Liucheng 刘军瑞 LIU Junrui 汪珊珊 WANG Shanshan

0 引言

在《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11SJ 937-1)中,汉文化地区包括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圈、长江流域吴楚文化圈和岭南文化圈三部分,均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区域[1]。儒家文化认为,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国家、宗族与家庭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通性,均以宗法关系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这些人群的社会和经济关系也反应在传统建筑的实体和空间上。

在汉文化地区的众多民间信仰中,祖先崇拜是最重要的,客家人甚至有“敬仙不如敬祖”的说法。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可知宫室营造首先确定的建筑就是祖庙;而《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说明民居中的宅祠合一现象古已有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廷遗址中部的“太室”(即大室),推测就是这类空间(图1);另据《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说明士大夫的宫室里面也有宗庙空间,并且处于主要位置。

图1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廷遗址主体殿堂[2]

在民居研究中,鉴于目前依据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和建筑外形等分类方法均无法涵盖整个汉文化全域,需要找到一个跨越上述分类的要素来进行比较研究。建筑史学家刘致平先生曾在《中国住宅建筑数事》一文中对祖堂进行论述:“祖堂——中国住宅内几乎是家家有祖堂。较简陋的就在堂屋后墙壁处摆个案子祀奉祖先”[3]。受此启发,本文以堂屋为要素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相关文化和营造特征。

1 相关术语释义

1.1 堂与室

从汉字造字法分析,“尚”“宀”“穴”“亠”“冖”等部首表示屋顶装饰的繁简程度依次降低。其中,“尚”属于最高等级。

1.1.1 堂

《说文解字》记载:“堂,殿也。从土尚声。”可见“堂”是个形声字。其本义是指正房,高大的房子;后泛指房屋的正厅。《园治》有云:“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在前堂后室的传统建筑中,独立的堂仍然是前檐虚敞的[2]。

祖堂,指传统民居中举办葬礼和祭祀活动、社交活动的房间。浙闽地区也称为香火堂,家族向外迁徙时要进行分香火仪式。

堂屋,即祖堂所在的单体建筑,通常由祖堂及其两侧或后方的房间共同组成。在北京、山东、河南的民居中,堂屋也称为主房或上房,其余的厢房或倒座称为配房或下房。

堂名又称堂号,一般写于匾额之上,悬挂于祠堂正厅中,也分布在家谱中。例如:浙江义乌的陶店何氏宗祠正厅称为“慎修堂”,陈宅村祠堂正厅称为“萃和堂”;广东中山的茶东陈氏宗祠中座悬挂有“星聚堂”,安堂林氏宗祠中座悬挂有“双桂堂”。

1.1.2 室

室,在《渊鉴类函》记载:“古者为堂,自半以前虚之,谓堂;半以后实之,谓室。”根据杨鸿勋先生的研究,《考工记》中有“夏后氏世室”的记载。他认为,“室”“夹”“旁”实际上都是“室”,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房间”,只是平面位置的不同和使用上有所区别而已。“所谓‘室’,是有墙体维护,有门扇封闭的空间奥秘的卧室”[2]。

1.2 厅与房

从汉字造字法分析,“门、户、广、厂”等部首的直观含义是表示建筑围合状况越来越少。

1.2.1 厅

厅,“从广(yǎn),听声”,是一个形声字。厅是后起字,大约产生于唐代,古作“聽”。魏晋以来加“广”。本义为堂屋,指聚会或招待客人用的大房间。在南方民居中,由于气候原因,“堂”常常一面开敞,也叫做“厅”,如浙江义乌的凰升堂村民居“一木厅”“下厅”“花厅”,这种命名方式就是用典型院落中最重要的厅来命名整栋民居。

1.2.2 房

《说文解字》记载:“房,室在傍者也。从户,方声。”《释名》亦记载:“房,旁也,室之两旁也。”本义指正室左右的屋子(古代妻住室,妾住房);现泛指住人或放东西的空间,其中,住人的“房”又称为“寝”。本文所指的“房”是面阔一开间,进深从前檐墙到后檐墙的空间。北方民居由于采光要求,房屋进深较小,多数不再进一步划分;而南方民居中,房又可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小空间。

本文为便于表述,对术语进行统一,将祖堂所在的房间称为厅,将祖堂所在的单体建筑称为堂屋,即堂屋就是厅和其两侧或后方的房组成的单体建筑。

2 堂屋的平面类型

堂屋是汉文化地区民居的必备要素,祖堂的数量就代表着家庭的数量。院落中有堂屋(主房)和厢房(配房)的区别,独栋建筑则可以认为只有堂屋而没有配房。从平面分析,堂屋最主要功能有两部分:一是祖堂所在的公共空间(即厅),一般位于主导位置,主要用途是家庭聚会、交往和祭祀活动;二是祖堂后方及左右两侧或一侧的房间,通常作为寝室或卧房,也可以用作储物或厨房等日常起居空间。从位置上看,中国自古有“中为尊,边为卑”的说法,因此,祖堂的空间是建筑中等级最高的空间,往往比较宽敞、高大,且装饰较多。

堂屋原型是不可再减少的基本单元,其衍生型来源有两类:①通过原型并置,这也意味着原型空间单元个数增加,即家庭户数增加;②原型两侧增加用作储藏、厨房或卧室等功能的房或耳房,这类衍生型仅有一个祭祖空间,仍为一户人家。限于笔者的时间和精力,本文选择的案例主要来自于笔者的田野调查,不足之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著的《中国民居类型全集》及刘敦桢先生的《中国住宅概说》等进行补充,共计总结出4 种原型,11 种衍生型(图2)。

图2 汉文化地区堂屋平面类型示意图

2.1 前厅后房

前厅后房原型仅一开间,前檐墙正中设双扇大门;进正门即为大厅,一般用作客厅,大厅内侧安放祖宗牌位,大厅后部有1~2 间卧室。如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的竹竿厝(图3)、手巾寮(图4),广东中山的民居(图5)等均可归入此类;此外,河南郑州、江苏镇江等地也有此类型案例,是最简单的民居类型,一般为贫穷人家所有。其衍生型有3 种,即:两间并置、三间并置和五间并置。

图3 漳州竹竿厝一层平面图[4]

图4 泉州手巾寮平面图(下)和剖面图(上)[4]

图5 广东中山某民宅

2.2 偏厅偏房

偏厅偏房原型整体为两开间,厅开间一般略大。厅和其后侧房的格局同前厅后房,另在其一侧增加一开间房,房内部亦可继续划分成若干小室。原型案例多分布在广东的中山、广州两地,也称“明字屋”或“明次屋”;江西吉安也有相关类型案例(图6)。此外,广东省广府地区还有1 种原型并置的衍生型。

图6 江西吉安毛家村某民宅

2.3 一厅二房

一厅二房又称一明两暗,其格局为:中间为祖堂,两侧房为寝或贮藏间;且房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小隔间,也可单独开门。一般明间略大;也有明间略小的做法,分布在河南濮阳市清丰县部分村落中,当地人认为明间大了“撑心”,不吉利。

此类案例遍布国内汉族文化圈,属于最常见的民居类型。其衍生型据不完全归纳,大致有7 种:①原型加一侧耳房,耳房通常为一间,可独立开门,相关案例大多分布在北京和山东泰安的二起楼村,且河北、山西部分地区也有部分案例;②原型并置,相关案例多分布在河南濮阳、江西吉安(图7)等地;③原型三置,相关案例主要分布于河南濮阳;④一厅四房,相关案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四川广汉、湖南湘潭,另外,福建、江西、贵州等省也有类似案例;⑤一厅六房,相关案例分布在福建、江西、湖南等省;⑥一厅八房,相关案例分布在闽南永定县、浙中永康县、闽东排屋等地;⑦原型+两侧耳房,耳房可为一间或两间,可独立开门,或可比原型略小,案例分布地区同⑥。

图7 江西吉安藤桥村某民宅

2.4 独立厅式

三间厅式主要分布在大型民居中,周围一般有厢房、重厢等附属建筑。三间连通的厅,前檐开敞、后檐封闭,用于明间祭祀时安放神主,如浙江的绍兴台门民居、义乌凰升塘村“一木厅”(图8);且山西大同、福建永安、江西赣州、广东潮州等地也有类似案例。

图8 浙江义乌凰升塘村“一木厅”平面图

3 堂屋的营造特征

“量大面广、各具特色”是传统民居的基本特点,各地祖堂有相近或相反的营造习俗,具体做法为当地工匠和老百姓所熟知。对此,设计师也应注意了解,以免在设计时与当地营造习俗产生冲突。

3.1 铺地

对于传统民居室内地砖的铺设,特别是中轴线上临近门口第一块面砖的铺设,有一定讲究。例如,广东中山的民居中,室内地面铺设370 mm× 370 mm×35 mm 大 阶砖,通常有3 种铺法,即:对缝直铺、错缝直铺和45°斜铺。其中,45°斜铺需要切砖、打磨,费时较多,多用于正厅地面;错缝直铺等级稍低,多用于卧室地面;对缝直铺最简单,多用于库房和厨房地面(图9)。

图9 广东中山民居门口处铺地示意图

此外,香山帮匠人的习惯做法是:地面方砖铺设正中间时必须为整块方砖,不能有砖缝;如果有砖缝,则叫雌缝,认为不吉利[5]。

3.2 椽子

椽子的铺设是先决定堂屋中轴线上的做法,然后推及两侧,如鲁中南等地的平顶石头房子。“顶门椽子、搅头梁”的做法在村中被视为不吉利。明间正中不能是椽子,而应该是两个椽子的空隙,即椽当;布椽时,应从正中向两侧依次施工(图10)。搅梁,即扁椽中线和梁中线重合,不吉利,应避开。根据东南大学李新建先生的研究,苏北徐州也有相同的习俗,但苏州、扬州却迥然不同。在扬州,为避鲁班乳名“双子”之讳,每个房间的椽子只能逢单,否则认为房子容易倒塌;而徐州俗信椽数不能成单以免“一子单传”,且椽子不能压在正梁中缝上,否则即构成“扰梁”而不吉利[6]。另外,闽南地区“椽子为桷木,断面扁方形,亦称桷枝、桷仔板。桷木布置,先定明间的中心线分金线,然后向左右布置,桷枝不落在每间中心线上,也不落在每缝梁架上,且桷枝的数目均为双数”[7]。

图10 山东菏泽前王庄主房明间“顶门椽子”和“搅梁”禁忌示意图

3.3 瓦当

中轴线上无论是底瓦坐中还是盖瓦坐中,均是先定中间,再逐步推向两侧。例如,广东中山传统民居讲究的是底瓦坐中,开间由“坑”来控制。其中,正间常见坑数为奇数,范围在15~21 坑,且15~17 坑出现频率最多;偏间略窄,坑数比正间少,且以2 坑为单位减少,常见的为13~15 坑。与之不同的是,香山帮工匠对屋面瓦垄的铺设讲究正中一垄瓦必须是“仰瓦”(即盖瓦,苏州工匠称盖瓦为仰瓦,仰瓦为阴瓦)[5];而台湾“屋顶的瓦垄,应以中线为准,两侧完全对称,同时轴线上的一列,应是仰瓦而非俯板瓦或筒瓦,此项禁忌之原因不明”[8]。

另外,在家具布置方面,堂屋典型的配置是“八仙桌子条山几,四出头的椅子(太师椅),祭祀的时候条几上方摆放祖宗牌位或家谱”。这几乎是汉族地区的通用配置,因不涉及建筑营造,此处不再赘述。

4 结语

汉文化地区堂屋承担了祭祖、会客、宴饮和居住等多种功能,也是院落中等级最高、装饰最丰富的建筑。本文初步理清了汉文化地区堂屋的前厅后房、偏厅偏房、一厅二房、独立厅等四大类平面类型及其若干衍生型,分析祖堂轴线对堂屋营造的具体影响,并分别从地面铺装、椽子布置、瓦当布置等方面展开讨论,对各类民居营造的地域性特征进行相应的文化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汉文化地区的民居文化,同时,对当前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及仿古建筑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堂屋原型民居
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建筑形制研究初探
——以上新屋为例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包裹的一切
守 望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父亲的笑容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