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老城中心区改造设计策略

2022-09-24周庆华ZHOUQinghua张辉辉ZHANGHuihui

住宅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片区区域建筑

■ 周庆华 ZHOU Qinghua 张辉辉 ZHANG Huihui

0 引言

城市老城区作为城市的文化发源地,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大多数老城中心区都处在城市的中央位置,地理位置优越,虽因建设年代相对较早而存在建筑风貌破旧、道路交通复杂、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景观节点较少等诸多城市问题,但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1]。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规划,如何让老城重新焕发活力,已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目前,关于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但没有形成一个能让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本文根据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城市规划理论,对合肥三孝口片区进行更新实践,希望可以进一步丰富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老城中心区的更新与复苏。老城区的构成要素很多,一般由建筑风貌、交通组织、商业业态、景观节点及相关公共设施配套组合而成。有机更新理论便是以保护性、渐进性、发展性等一系列的更新手段使老城区复苏,重新焕发生机。因此,本文将着重从老城区风貌的延续、交通的优化、景观节点的植入及增设相关便民服务设施的方法等方面,对老城区更新进行研究[2]。三孝口片区作为合肥市具有重要意义的老城区,承载着多数老合肥人的记忆,具有老城区的普遍属性。因此,选择三孝口片区作为本次老城更新的研究对象,可保证后期的研究深度。

1.2 研究方法

“有机更新”是吴良镛教授于20 世纪90 年代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是在顺应城市肌理的前提下,采取适当规模和合理尺度,依照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进而进行城市更新的一种理论。因此,有机更新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有现实案例佐证的城市更新方式,具有可行性。本文即以此为指导,对合肥三孝口片区进行整体优化实践。

2 三孝口片区历史背景

2.1 研究范围界定

本次研究的范围包括井梧巷、安庆路、金寨路、长江中路所包围的法院地块,飞凤街、安庆路、长江中路、金寨路所包围的建工集团地块,霍邱路、蒙城路、安庆路所包围的老四中地块,以及蒙城路、安庆路包围的安徽省老博物馆地块(图1)。

图1 研究范围示意图

2.2 历史背景

根据合肥《县志·人物传》记载,明朝在此地附近住有张梅、张柷、张松三兄弟,为保护母亲棺椁不被大火焚烧皆死于堂中。后人为追念三兄弟的事迹,将该片区称为“三孝口”。在老合肥人的记忆中,三孝口商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合肥的经济中心,主要以零售百货类为主;而长江中路作为合肥第一城市主干道,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城市新兴商圈的兴起,三孝口商圈的商业优势逐渐消失,其拥挤的内部道路交通、低廉的商品价格甚至加大了商圈的竞争劣势。

此次研究范围毗邻长江中路与城隍庙步行街,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对复兴三孝口商圈具有重要作用(图2)。

图2 三孝口片区现场照片

3 三孝口片区调研分析

3.1 建筑存量分析

片区内的现存建筑以居住类型为主,且大都年代比较久远。在基地内的居民住宅楼又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居住功能的住宅;另一种是商住混合类型的住宅,一般一层或二层用于营业,二层或以上用于居住。相较于前一种住宅类型,商住混合型住宅比较吵闹。此外,片区内还有一些公共服务类建筑,如新华书店、合肥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办公楼、老博物馆等。整个研究区域内的建筑外立面方式较为复杂,没有统一的形式,且比较陈旧(表1)。

表1 三孝口片区建筑存量分析

表1 三孝口片区建筑存量分析(续表)

表1 三孝口片区建筑存量分析(续表)

3.2 建筑功能分区

在本次研究的三孝口片区中,建筑功能布局情况大致呈现出沿交通道路以商住混合型住宅建筑为主,地块内部分布居民住宅小区的功能布局模式(图3)。

图3 建筑功能布局

(1)法院地块内,沿长江中路建筑主要以经营型公共建筑为主,沿安庆路和金寨路一侧建筑主要以商住混合型为主,法院的职工宿舍则主要分布在地块的中部区域。

(2)建工集团地块内由于近两年合肥地铁3 号线的修建,沿长江中路和金寨路的建筑物大部分均已拆除,只留下沿长江中路东侧的复合型公共建筑,目前仍处于营业状态;沿飞凤街和安庆路一侧主要分布着商住混合型建筑,居民住宅楼也分布在场地的内部区域。

(3)老四中地块建筑类型相对较丰富,南侧主要为教学楼和办公楼且保存完好;沿蒙城路的地块中心区域内分布着具有较大保留价值的文庙和民国楼;而北侧沿蒙城路一侧主要分布着职工宿舍。

(4)老博物馆地块内,沿安庆路和蒙城路一侧主要分布有游客服务中心及相关办公配套用房;地块内部有保存完好的苏式建筑——安徽省博物馆老馆,且正在使用中。

3.3 现状问题

随着合肥城市的迅速发展,三孝口片区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合肥主要的老城区之一、曾经繁华的地带,其商业逐渐凋零,人员大量外迁,服务设施也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三孝口片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图4)。

图4 现状问题提炼

3.3.1 建筑风貌老化

片区内部建筑多为上世纪90 年代建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风貌老化逐渐严重,外立面被随意改造设计,原先建造的窗口也被人们根据后期生活要求的不同而随意改造。由于未能统一规划,墙面装饰也是五花八门,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

3.3.2 商业单一且缺乏活力

三孝口作为合肥最早的商业贸易集中区之一,主打的市场竞争力以廉价为主,片区内商业多以小商品或批发为主。商业分布也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建工集团地块和法院地块的飞凤街一侧及沿长江中路一侧;老四中片区和博物馆片区商业却极少。商品单一且分布十分分散,面对现代商业集中式布局和品种繁多的商品类型,逐渐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了优势。

3.3.3 内部交通组织混乱

交通不畅是老城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三孝口片区也不例外。道路往往是跟着片区规划一同建设的,上世纪的双行道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如今私家车遍布情况;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建设,新建道路和原有道路之间并没有做到很好地衔接,反而形成了拥堵点,如片区内部的蒙城路与金寨路就存在此类问题,造成了金寨路与安庆路交叉口及蒙城路与安庆路交叉口的交通拥堵。

3.3.4 景观环境缺失

通过前期对现场的实地调研发现,整个片区建筑密度极高,尤其是建工集团地块和法院地块,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被开发到了极致,导致了区域内景观环境的缺失,同时也缺乏休闲娱乐的广场空间。老四中片区内部围绕大成殿、民国楼有绿化分布,却疏于管理,造成荒废景象;且因位于围墙之中,居民不易到达。博物馆内部也多以广场铺地为主,并未分布较多绿化空间。

3.3.5 公共服务设施落后

这里提到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指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的路灯、休息座椅、公共垃圾倾倒点等便民设施,并不包括市政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面对片区内高密度的住宅分布和大量的常住人口,其便民服务设施的数量明显不足,如沿飞凤街一侧极少看到垃圾桶、休闲座椅等服务设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3.3.6 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不够

整个片区内现存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这些建筑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是合肥城市发展的缩影。对片区内4 个地块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具有较大开发和保护价值的建筑主要有:①博物馆地块内的安徽省博物馆主楼部分;②老四中地块内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大成殿和民国楼,以及具有较大改造价值的老四中教学楼主楼;③老法院地块内的老法院建筑群、邵氏数码城及新华书店。另外,建工集团地块内部现存的建筑多为现代建筑,外立面破损严重且部分建筑主体结构受损,保留价值不高。

4 三孝口片区的更新策略

结合前期的调研,本章节从有机更新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三孝口片区提出总的更新策略。

4.1 营建空间多维立体式的片区形象

在对街区进行整体性改造设计时,需考虑各区域自身优势。老博物馆地块作为重要的文化展示区域,其主体建筑为苏式建筑,有较好的保存价值;但区域内空地广场较多,特色纪念品售卖区较少,可考虑结合合肥地铁3 号线的建设,对博物馆地块进行开发,打造地上文化展览、地下休闲及纪念品售卖区域。老四中地块文化气息浓厚,开发时可将靠近蒙城路一侧与夫子庙传统商业街结合,引进传统商业来呼应文庙、民国楼等历史建筑。法院地块多为住宅区,在此区域规划设计时,应考虑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可以增加教育设施,并在沿长江中路一侧适当布置现代商业区[3]。建工集团地块在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时,需考虑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考虑到该地块已有较为完善的地铁3 号线出入口,且区域内建筑多位商住混合性建筑,可结合地铁3 号线地下空间打造地上、地下立体式商业街区。整个片区的改造总平面及鸟瞰图见图5、6。

图5 改造总平面图

图6 整体鸟瞰图

4.2 建筑存量更新

4.2.1 建筑保存状况评估

三孝口片区内建筑由于建造年代较早,一些建筑外立面破损严重;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在建筑外墙上随意安装空调外机、油烟机出风口等设备;有些建筑限于当时的建造技术,甚至已经成为危房。因此,在对其更新时,首先需重新评估建筑的保存状况及利用价值(图7);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方法的更新改造。

图7 三孝口片区建筑保存状况评估

4.2.2 片区内建筑更新方式

结合现场调研及建筑保存状况估结果,对片区内更新提出4 种不同的改造方案:①综合整治,即对区域内部复杂的交通、落后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绿化及建筑能耗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综合整治;②功能改造,即对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符合改造前提条件的建筑进行功能的重新置入,增加房屋利用率[4];③重建开发,即对建筑结构、建筑立面损毁严重且无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④维持现状,即选择区域内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时代变迁的建筑,尽量完整保存、维持现状,以供后人参观、研究、学习(图8)。

图8 整体优化设计

4.3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面对三孝口片区复杂的交通状况,单从地面交通角度去解决拥堵问题,效果肯定不会太理想,需要转换传统的改造思路,进行区域性立体交通网络构建。

4.3.1 区域交通环境综合整治

造成老城区交通拥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道路系统被长期侵占,其中就包括沿街商贩随意摆放的临时摊点,又或者是邻近居民的生活杂物等。因此,道路交通系统优化的第一步,就需要对道路红线内各种阻挡交通的障碍物进行清除,明确道路边界,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道路的实际可利用空间进行扩大,从而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其次,人行道的随意占用更是普遍,需对人行道上的障碍物进行清除;对于一些建造年代久远且人行道旁边多为沿街商铺的建筑,需进行实地测量;对于违法乱建的行为,责令其限期整改[5]。

4.3.2 构建立体式人车分流交通网络

鼓励绿色出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是缓解区域交通压力最好的方式之一。①可结合合肥市地铁交通轨道建设的机遇,构建地上和地下交通结合的立体式公共交通站点服务,并通过适当丰富公交车的可到达区域及换乘便捷性,吸引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②同时,对区域内道路进行科学规范的划分,明确车行道和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以缓解人车混流带来的交通压力,进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③在人流量巨大的区域内搭建人行天桥,并结合地铁交通网络对区域整体地下空间进行规划,构建地下、地面、地上三维立体式人行交通体系(图9)。

图9 多站点立体交通网络

4.4 打造丰富的经营业态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单一、廉价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需要转变经营思路,提高商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可从以下方面对三孝口的业态进行振兴:①通过组织商户积极学习现代商业模式,改变或优化经营策略,并结合店面的整体更新改建,对现有业态进行激活,保留片区内的业态特征;② 加大对外招商引导,鼓励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户入驻片区,并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公平竞争,从而提高片区内商品经营种类,丰富购买者的选择性,提高市场竞争力。

4.5 营造优美的绿化景观环境

通过前期的场地调研可知,整个片区内公共绿地占比极低。为丰富市民生活,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区域加建城市公园。经整体考察,老四中地块内部原有一片松柏古树群,可对其区域进行延伸,利用原本存在的景观环境重新进行设计,打造三孝口片区市民休闲广场;同时,对原古树群要给与最大程度的保护,可增加传统居民对新建城市广场的文化认同感;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可适当结合商业,打造休闲区,以丰富广场的社会活动(图10)。

图10 老四中片区公园建设方案

4.6 传承区域历史文脉

整个片区中,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要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只有对建筑重新植入新的功能,才是对其最好的保护;相反地,若搁置不用,只能任其荒废。因此,需结合建筑物自身状况,实施具体的开发改造策略:区域内的大成殿、民国楼、老博物馆作为合肥人普遍熟悉的建筑物,应对其外立面进行完整的修复保留,以增加居民对文化的认同感;而老法院和老四中教学楼主楼为现代建筑,外立面损坏严重,但结构保存完整,此类建筑的外立面和内部空间可根据后期实际使用功能,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另外,需要对三孝口片区的历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加大宣传力度,增进精神文明建设[6]。

5 结语

老城中心区的更新改造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学者参与进来、积极献策,从而找到适应老城中心区更新改造的路径。本文基于“有机更新”的城市更新指导思想,在对合肥三孝口片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片区内存在的建筑风貌老化、经营业态单一、路网交通混乱、景观环境缺失、历史文脉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片区区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分割区域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区域发展篇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