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川胡氏宗祠的建筑特征研究

2022-09-24夏宇轩XIAYuxuan吴福迎WUFuyingWANGWei

住宅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龙川胡氏徽派

■ 夏宇轩 XIA Yuxuan 吴福迎 WU Fuying 王 薇 WANG Wei

0 引言

传统建筑是古代无数工匠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风格体现和价值寄托,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历史呈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设计手法、优秀元素等方面,例如:陈畅深入研究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并且将其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相结合,阐述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1];徐振远对传统建筑的建造形态与装饰手法进行了研究,并且讨论了如何将这些优秀建筑元素进行美化与保护[2-4];宋春芳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装饰符号进行研究,将其与现代室内设计手法和数字化应用相结合,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5]。这些研究虽有讨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关系,但并没有以某个具体的案例为支撑来分析完整的建筑特征。本文希望通过对龙川胡氏宗祠的空间、装饰、结构特征的研究,更好地发掘传统建筑中有价值的因素,并将其运用到其他传统建筑的研究工作中去。

1 祠堂分类

祠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大致上可以分为家祠、支祠和宗祠三大类(表1)。在徽州古村落的布局中,一般都是将宗祠放在村落的正中心位置,作为村落建筑群的核心建筑,统帅全局;而支祠和家祠及其他民居建筑则依次环绕布置,足以体现宗祠的地位。本文即以龙川胡氏宗祠为对象进行探讨。

表1 祠堂分类表

2 胡氏宗祠的背景

徽州简称“徽”,又名新安,原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江南省分割后,安徽即以“徽”来命名。今天的徽州地区分属于安徽省与江西省,并分割为绩溪县(宣城市)、黄山市与婺源县(上饶市)[6]。可见黄山市与宣城市自古就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宣城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辖境内有九华山、黄山、天目山三大山脉相倚靠;而黄山地区作为徽州文化发源地之一,其徽派建筑风格也深深影响着宣城地区,龙川村便是其中的代表。龙川村由横川、坑口、浒里三个村合并而成,有着“八分山水一分田”的典型特色,周围群山环绕、水域广阔,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明代嘉靖年间,为了凝聚宗族血脉、进行家族祭祀活动,村内建造了气势恢宏的胡氏宗祠。

2.1 地理位置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坑口村(现合并至龙川村)。村内有一条名为龙川的小溪贯穿了整个村庄,一直延伸到中央水域汇入登源大河,村周围群山环绕,碧波荡漾,景色十分优美。胡氏宗祠处在这样一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环境中,即所谓的“枕山、环水、面屏”,依山造屋,傍水结村[7],正符合传统建筑布局的特色(图1、2)。

图1 胡氏宗祠周边地形图

2.2 历史渊源

胡氏宗祠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的族祠。徽州人自古以家族作为本位,家族成员聚族而居,于是祠堂成为了村落中最庄重、最宏伟的建筑。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胡宗宪击溃倭寇后衣锦还乡,于1547 年大修(重建)胡氏宗祠(图3)。

图2 传统建筑布局的背山面水[8]

图3 胡氏宗祠正立面图

祠堂类祭祀建筑一般位于血缘聚居组团的中心或门户的位置,既是进行族群内部公共活动的场所和工具,又是宗族身份和宗族实力的表征[9]。胡氏宗祠同样也雄立于村子的中央,与周围的民居在体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宗祠的两边是狭窄而幽深的巷道,用于防火和通行;东侧的边房部分是其副祠,名为丁家祠堂,建筑高度只有胡氏宗祠的一半,且装饰简陋,风格与胡氏宗祠大相径庭。龙川村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胡姓,而丁家祠堂则是胡家为了感谢丁家而建造的,这两个建筑虽然风格迥异,却可以相互依存,绵延数十代,足以见证家族关系对家族祠堂建筑布局的影响之深刻。

2.3 发展

胡氏宗祠建造至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宗祠的外貌逐渐被岁月侵蚀,失去了当初的模样。期间,胡氏宗祠又经历了数次修复,其中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清光绪年间,由于清代的建筑装饰风格大部分都继承自明代,其内部装饰大都保持了明代的风格。1986 年,由国家拨款,对其进行了部分修复;1988年,胡氏宗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之后的5 年中,政府再次出资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历经400 多年,风雨无阻,胡氏宗祠的漫长岁月正是胡氏宗族血缘凝聚的象征与载体。

3 胡氏宗祠的空间特征

3.1 平面布局

龙川胡氏宗祠占地面积约为1 271 m2,前方为100 m2的广场;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建筑长宽比约为2 ∶1,为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其平面为“日”字形布局,大致上可以分为仪门、前天井、享堂、后天井、寝殿(图4、5)。祠堂整体呈中轴对称,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中正”“中庸”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0]。

图4 胡氏宗祠平面图

3.1.1 仪门与前天井

仪门空间纵深而狭窄,前方伫立着一座高大门楼,门楼前方有对花岗岩材质的石狮、石鼓;墙壁上为宗祠的正门,一般在举行重大仪式或者达官显贵还乡之时才会打开,其两边各有一个耳门,方便通行使用。

仪门之后是宗祠的前天井部分,主要用于通风和采光。天井的地面上有一个水沟,起到了中国传统建筑防水“以排为主,以防为辅”中“排”的作用。天井中央是一个凸起的石道,直通享堂,体现着强烈的仪式感。在拐角处有一个菱形树坑,为天井空间增加了一丝生机。天井东西两侧的廊庑又称为“过廊”,与祠堂中的其它廊道一样,以交通空间的形式存在着,其中各有两排方形石柱,每排6 根,上方架设木层架;其宽敞的空间还可用于摆设酒席。这种由享堂、廊庑、门楼三者组成的矩形天井,绩溪人称之为明堂。

3.1.2 享堂与后天井

享堂位于整个祠堂的中央,是祠堂的核心,在祠堂的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等级规格也是祠堂所有部分中最高的:正中央是祭坛,悬挂着祖先容像;两侧小间用于存放物品。享堂在室内空间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空间规模巨大。

图5 A-A 剖面图

相较于前天井,后天井要狭窄很多。其中央是一个下沉式的庭院,搭配着两个对称的矩形树坑,意境十分优美,有着后院独特的私密与宁静。

3.1.3 寝殿

寝殿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下层用来供奉祖先牌位;上层用来存放贵重之物,如容像、族谱刻版、文会档案文书等。寝殿门楼上原来悬有“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前原也悬有“宗祠”二字,落款是“嘉靖丁末年光泽王”,前方还悬挂着一副木刻楹联。祠堂主要部位的测量数据见表2。

表2 胡氏宗祠主要部位测量数据 单位:m

3.2 材料构造

龙川胡氏宗祠各部位构造以木材为主,高大的门楼上使用了大量的木质隔板,发挥其易于加工的特性,雕刻出许多精美的图案;享堂部分同样使用了大量木质圆柱;此外,雀替、梁、枋等结构,也均以木材打造。当然,木材的局限性也决定着胡氏宗祠不能只使用木材这一种材料,其前广场、栏板、望柱和旗础石等均为花岗石打造,屋顶、部分柱础及地面也以石材为主。

3.3 建筑造型

胡氏宗祠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井井有条的空间组织、均衡稳定的结构样式,均展现出方正、严整的理性精神。建筑整体布局秩序井然,又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在严格把握建筑形式的前提下又可以做到自由宽松,使建筑和谐稳定,这正是徽派建筑设计的原则。胡氏宗祠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木结构的材料特点,使整个建筑沿着南北方向延伸展开,空间规模巨大,整体建筑风格在延续徽派建筑固有特色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

4 胡氏宗祠的装饰特征

4.1 多姿多彩的徽派建筑装饰

徽派建筑的装饰艺术极具代表性,其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常见的装饰种类有木雕、砖雕、石雕和彩画等(表3)。装饰是结构与工艺设计的传统要素,结构是装饰的载体,二者相互结合、融会贯通,才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建筑的艺术内涵。徽派建筑在最初设计时,考虑更多的是使用者的生活便捷性,比如设计的一些木雕装饰只是为了遮挡阳光,防止阳光直射造成光线污染;之后,这些装饰的题材与种类逐渐繁多,装饰逐渐成为建筑使用者的精神寄托与美好愿望。徽派建筑的装饰在我国建筑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表现出徽州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将装饰功能和实用功能完美地结合,运用不同种类的装饰题材来体现深厚的情感、人文及价值观,使徽派建筑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巍然矗立。

表3 徽派建筑装饰分类表

4.2 胡氏宗祠生动的木雕装饰

胡氏宗祠有着“木雕艺术之厅堂”的美誉,以木雕而闻名,其木雕技术精湛、主题明确、生动形象,无论是从大的雕刻如斗栱、雀替、梁枋、柱础,还是从细部的雕刻如门窗、屋脊上的飞禽走兽等,都刻画得精妙无比;深浅浮雕相结合,雕刻内容和造型都极为丰富,整体构图饱满匀称、疏密有致、虚实结合,给人一种极其祥瑞的气息[11],生动地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胡氏宗祠具体木雕分类见表4。

表4 胡氏宗祠木雕分类表

4.2.1 动物雕刻

胡氏宗祠高大门楼的前平板枋上雕刻有“九狮滚球遍地锦”的图案,刻画十分细腻;门楼后枋雕刻的“九龙戏珠满天星”更是韵自点生、变幻百出;门楼的额枋和驼峰上还雕刻有“旌旗蔽日”“跃马横刀”等一系列表达战争征战图。

享堂部分的每两根柱子之间都有椭圆形的雀替,其中,雕刻工艺最精湛的当属龙门雀替,其除了保持雀替的一般形象外,还添加了如麻叶头、三幅云、云墩等装饰性构件,使原来只有水平发展的雀替有了向垂直方向发展的趋势。正厅的梁托雕刻有狮子滚绣球的图案,梁与梁之间还有朵朵云彩、水仙花、孔雀等。在享堂上方的一排隔扇门上雕刻的则是“百鹿图”,形态各异的鹿自由地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见证着胡氏宗族对生活的赞美与颂扬。

4.2.2 植物雕刻

胡氏宗祠的木雕中,最为传神的当属享堂东西两侧的20 幅精美木雕荷花图,荷花又名莲花、芙蕖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多重象征意义,代表高洁、吉祥、清廉和友谊等等。胡氏宗祠中的这些木雕荷花图保存得十分完整,在其享堂东西两侧,由南向北排开,一共分为3 组,每一组都围绕着不同的寓意展开,配上鱼游蛙跃、鸳鸯低语、蓝天鸟翔等画面,画面构思巧妙、自然生动,荷花、荷梗、荷叶疏密有致,静态的荷花、动态的花鸟鱼虫,虽然一静一动,却结合地十分融洽,足见其木雕文化的造诣深刻。荷花图结合了写实与写意的风格,既描绘着自然中真实荷花的动人姿态,也表现着人们对艺术的追求[12]。将荷花图的自由和宁静与享堂肃穆的氛围巧妙地结合起来,足以见证胡氏宗族对建筑艺术理解之深刻。

4.2.3 装饰品雕刻

在后天井两侧的隔扇门上,雕刻着博古八宝与宝瓶,“瓶”与“平”谐音,寓意着万世平安。这些花瓶木雕上几乎见不到一丝重复,从花瓶的整体形状到花瓶的图案线条,每一幅都精雕细琢;花瓶形式亦是千姿百态,如大口、长颈、菱形等等,在花瓶的瓶口处还雕刻有各式各样的水果和花草,如牡丹、菊花、梅花等等。

胡氏宗祠中这些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精美的雕刻工艺同材质发生碰撞时,材料的质感与美感在当地建筑的整体风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协调,将线、形、体完美地结合进写意精神之中[13]。

5 胡氏宗祠的结构特征

5.1 浩然磅礴的屋顶结构

屋顶部分是一座祠堂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结构,而整座祠堂的流线美同样也取决于屋顶的结构形式。祠堂建筑的前后几进坡度也有不同,一般来讲,从仪门、享堂到寝殿,建筑的屋顶坡度会越来越缓,而屋顶的建造形式会影响整体建筑的美观性[14],因此,屋顶的设计在中国传统祠堂营造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传统的徽州祠堂受等级制度的影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建筑整体采用一层、三层、五层的屋顶结构,与其下面的仪门部分统称为三凤楼或五凤楼。

龙川胡氏宗祠的屋顶结构为重檐歇山式,1 根正脊、4 根垂脊、4 根戗脊,总共9 根屋脊,每根屋脊都势如破竹,一飞冲天,带动着整个屋顶部分向上飞升,戗角高高翘起,呈凤凰展翅腾飞之势,其门楼的别称五凤楼便由此而来。正是这一特点,就将其与周边其他建筑区分开来[15]。同时,为了使祠堂外部的装饰更为丰富,在屋顶下方的墙面上还雕刻了许多纹路花样,这些雕刻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精妙绝伦的故事,虽看起来简单朴素,却耐人寻味、意境悠远。在胡氏宗祠这庞大的屋顶结构上,还散布着不少精致美观的吻兽,如狻猊、龙等,吻兽站在屋脊上四处张望,神态各异,为整个屋顶结构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5.2 神工天巧的屋身结构

5.2.1 木构架形制

龙川胡氏宗祠作为中国传统祠堂建筑的典范,以木构架为其基本构成形式(图6),主要包括抬梁和穿斗两种形制。

图6 木构架形制

抬梁式结构的特点是:柱子与梁相连,梁上承接檩,檩上再铺设椽条,荷载则通过梁间接传到柱子上[16-17]。在明清时期,徽派民居的抬梁式承重梁常常会被做成月梁的形式,又因立面成冬瓜状,俗称冬瓜梁。徽州地区的月梁相对比较独特,其断面接近于圆形,两端比中间稍细一些[18]。

穿斗式结构的特点是:所有柱子直接落在地面上,上方承接檩,组成框架结构,屋面的荷载直接传到柱身,并由柱身传至地面。采用穿斗式结构的房屋用材量少,可节约木材,但室内空间较小,一般只适用于小型民居。

由于宗祠内部经常会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室内人流聚集,如果建造手法单一,会因室内空间过小而难以满足其使用需求,故采用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方式:建筑两侧的山墙面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即使柱子贴墙也不会影响室内空间的使用;中间大跨度部分则采用抬梁式结构,以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这种徽派建筑中特有的木构架形式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节约了木材,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胡氏宗祠木构架详细分类见表5。

表5 胡氏宗祠木构架分类表

5.2.2 柱子

胡氏宗祠的柱子也非常有特色。

仪门与前天井部分的柱子因常年暴露在室外环境中,故采用直径为0.2 m 的方形石柱,柱础为漏斗状石块。其柱子与柱子之间间隔适中,在视觉上产生了一定的韵律感;柱子上方的雀替小巧玲珑,且雕刻有精致的图案。

享堂部分有14 根直径为0.35 m的圆形木柱,柱身因岁月的洗礼早已斑驳,但丝毫不影响其雄壮气势。无法想象,这些挺拔的木柱在百年前是如何支撑起一个宗族,沟通起宗族的血脉;并在百年后仍旧屹立不倒,令人惊叹。因为抬梁式的优越性,这些柱子之间的间距很宽广,在开展宗族活动时,足以容纳很多宗族成员。虽然这些柱子建在室内,但雨天仍避免不了阴暗潮湿,故柱础部分依然采用石质材料,状如莲花。

后天井和寝殿部分的柱子则采用直径为0.2 m 的圆形木柱,下方是递进式圆形石质柱础。

可见在传统祠堂中,等级观念的影响十分深刻:在不同等级的区域中,柱子的直径宽度也不同。表6 和表7 是对胡氏宗祠中不同类别柱身和柱础的分析。

表6 胡氏宗祠柱身形态分析

表7 胡氏宗祠柱础形态分析

5.3 端庄稳定的台基结构

台基又称基座,为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具有防水隔潮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结构。台基通常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大类,其中:普通台基一般用于等级较低的建筑,如民居建筑;须弥座一般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如宫殿建筑。胡氏宗祠作为地方性建筑,使用普通台基,包括台边结构、柱间结构和柱下结构3 个部分。由于徽州地区多雨,气候湿润,建筑容易受潮,采用台基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雨水带来的影响。

此外,台基与室外地坪的连接部分采用常见的垂带踏跺;室外广场和室内天井采用矩形石块作为铺地;入口台阶则用整条石块进行铺设。这些石块看着参差不齐,却能感受到一定的韵律;随着岁月的流逝,石块之间的缝隙中长满了绿色的苔藓。

6 结语

任何一座徽州祠堂都是其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的提炼,其建筑特征是在当地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人文情感中逐渐形成的,并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通过对徽州祠堂空间、装饰、结构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提取徽派建筑中的特色因素,不仅对古建筑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也能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建筑的各种特征,增强保护意识,有利于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徽州文化的传播,让世人能更好地了解徽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龙川胡氏徽派
徽派园林与城市景观的融入
甘肃省天水市胡氏民居文创产品开发设计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龙川掠影
为后何如为妓乐
隶属于原中央苏区的龙川
大家都为这个客家古邑添姿彩
后主刘禅:家暴、偷情,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