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技能的影响
2022-09-24姬身政杨建军张李强闫亚飞
姬身政,杨建军,张李强,闫亚飞,陈 喆
1 引言
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为此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根据《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来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虽然出现了改善,但问题仍然严重,特别是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科学研究表明,每天有规律的开展中—大强度体力活动,特别是大强度体力活动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大学生中—大强度体力活动大多来自体育课,在课余时间中—大强度体力活动则偏少[2]。因此,普通高校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应以增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为主。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季浏教授在2015年提出,意在解决中国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该教学模式特别强调:1.运动负荷,要求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在75%左右,运动强度则要求学生的心率达到140—160次/分;2.体能练习,强调每节体育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同时体能练习要具备广泛性、补偿性、趣味性;3.运动技能学练,强调每节体育课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练必须在20分钟左右并以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为主,提倡学生多参加展示项目或对抗训练与比赛[3-4]。
目前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心率达到140次/分钟是发展多项体能的关键因素,75%以上运动密度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价值阈[5-6],印证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科学性。李东涛针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效性进行论证,通过八年级30班1475名学生的实验干预,发现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体质有明显提升[7]。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提出时间较短,关于高校体育课的研究较少。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适用性还有待考究,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技能的影响还未可知。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西藏民族大学大二学生,选取4个篮球平行班共140名学生,男生77人,女生63人,平均年龄(19.61±0.91)岁。为避免男女生体质差异过大影响实验效果,将上课时间相同(周二、周三上午各两个班)的学生分为男生班、女生班,其中2个班作为实验班,2个班作为对照班(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Table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2.2 实验设计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衡量标准为每节课10分钟准备和放松训练、20分钟运动技能学练以及10分钟的体能练习。因为大学体育课在教学时间上与不同中小学体育课,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对运动负荷的接受能力也和中小学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实验班的每节体育课进行20分钟准备和放松训练、50分钟运动技能学练和20分钟体能练习,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结构如图1。
实验设计为2X2的2因素实验设计。因素1: 组别,分为实验班、对照班;因素2:即性别因素,分为男生、女生。实验班根据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在教学中应遵循三点要求:(1)运动负荷方面,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在75%左右,而运动强度则要求将学生平均心率控制在140—160次/分;(2)体能练习方面,强调每节体育课的体能训练应具备个性化、兴趣化、补偿性;(3)运动技能练习应以结构化的运动技能学练为主,多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或对抗练习[5-8]。
为减少体育项目对实验成绩的影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技术训练项目均为篮球。实验班的运动负荷主要由每节课20分钟准备和放松训练、50分钟运动技能练习与20体能练习所完成,具体运动技能练习和体能练习计划详见表2。实验组采用上述方案进行授课,对照组除学练的技能项目相同外,其余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授课。
图1 每堂课的具体课堂结构图FIG1 The specific classroom structure of each class
表2 实验干预内容Table 2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content
2.3 实验程序
实验干预时间为2021年10月19日—12月8日,共干预8周。实验第1周前完成前测、第8周后完成后测。每堂体育课前从不同组别中选取2名实验对象分别佩戴采用Polar Team OH1监控运动强度,将实验班心率稳定到140—160次/分钟、尽量避免由于被试间差异引起的测量误差。同时根据实验要求用秒表对运动密度进行监测进行记录。
2.4 测试指标
体质健康测试指标采用我国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7项测试指标:身高、体重、立定跳远、50米、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男)/800米(女)(身高体重以BMI表示)。
运动技能测试指标采用1分钟投篮、运球上篮、Z字运球3项指标进行测试。
一分钟投篮:以篮圈投影下圆心至罚球线中点为半径做一圆弧。开始时考生在圆弧外处进行投篮准备,听到发令后,进行投篮(投篮动作不限但不能踩线),自投自抢,回到圆弧外再次进行投篮,直至时间结束,以投中个数作为考核标准。
半场运球往返上篮:以篮球场中线和篮球右侧边线交点处为投篮起点,听到裁判员发牌令号后,运球往返上篮,球投中篮后(若不中,需补篮直至中篮),运球返至篮球场中线和篮球场左侧边线交点,再次往返运球上篮;投中篮后,运球回到了原起点,身体和球过起始点停表,已完成时间作为考核标准。
全场z字运球:由一侧边线和底线为起始点,依次过罚球线中点、同侧边线和中线交点、另一半场罚球线中点、同侧边线和另一底线交点(每过一个点进行一次变相,变相方式不限),然后沿底线运到另一侧重复上述动作,已完成时间作为考核标准。(规则)
2.5 主要测试仪器
表3 主要测试仪器设备一览表Table3 Main test equipment list
2.6 数理统计与分析
运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班与对照班运动负荷监测对比分析
在各个班实验对象中挑选两名身高、体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即身高、体重接近均值)为监测对象,要求男女生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监测对象在身高、体重上分别具有相似性。运用Polar Team OH1遥测心率仪对体育课进行实时监控,同时监测课堂整体运动密度,被试体育课监测指标包括:体育课的平均心率、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图2、图3)。
图2 每堂课平均心率图Figure2 Average heart rate per class
图3 运动密度柱状图FIG3 Histogram of motion density
结果显示,实验1班、实验2班体育课的平均心率相近,对照1班、对照2班体育课的平均心率相近,实验班的平均心率大于对照班,且实验班每堂课的平均心率均到达140—160次/分钟符合实验设计。实验1班、实验2班体育课的运动密度相近,对照1班、对照2班体育课的运动密度相近,实验班的运动密度大于对照班,且实验班每堂课的运动密度均在75%以上符合实验设计。整体而言,实验班的运动负荷大于对照班。
3.2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质健康对比分析
3.2.1 实验班与对照班BMI对比分析
表4 BMI配对样本T检验表Table4 T-test table of BMI paired samples
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将未能如期完成全部课程或测试指标有缺失的学生样本剔除,剔除后样本量见表4。首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BMI的前测和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BMI的前测和后测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后测-前测”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BMI的进步幅度后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BMI下降幅度(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干预对学生指标改变较小,实验班男生、女生与对照班女生BMI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对照班男生BMI出现了上升。实验班与对照班总体BMI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实验班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班。
相关研究中,詹晓梅(2012)对40名13-18岁肥胖青少年进行有氧运动干预4周后(每周6天,每天4小时),发现肥胖青少年BMI显著性下降[9];武海潭(2015),通过对170名初一学生进行8周(每周3次、每次40分钟)的教学实验,发现体育课累积MVPA时间占课堂时间60%以上对学生BMI的改善不显著,但MVPA累积时间越高学生BMI改变幅度越大[10]。与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学生BMI未得到显著性改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干预时间较短,短期内难以出现较为明显的效果;2)被试学生身体形态普遍较好,超重肥胖学生个例较少。总体来说,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BMI改善起一定促进作用,且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3.2.2 实验班与对照班肺活量对比分析
表5 肺活量配对样本T检验表Table5 T-test table of paired lung capacity samples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肺活量的前测和后测均值及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5。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男生、女生、总体肺活量的前测和后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通过“后测-前测”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的肺活量进步幅度后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肺活量进步幅度(P>0.05)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肺活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班女生进步幅度大于对照班女生,实验班男生进步幅度小于对照班男生。考虑到实验班男生前测明显优于对照班,其进步幅度可能受前测影响。实验班和对照班总体肺活量进步幅度相差不大,实验班略小于对照班,主要受实验班男生进步幅度影响。
相关研究中,殷超(2003)通过选取60名苏大医学院大二女生进行每次 40-60min,每周2次,共12周健美操训练,发现高强度组和低强度组均可显著肺活量[11]。张敏(2005)研究也发现,每周5次,每次50min中等强度的系统的耐力训练和力量练习可以显著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12]。本研究中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肺活量进步幅度未得到显著性结果,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1)实验班被试男生的肺活量相较于对照班男生更优,其进步空间也相对较小;2)实验班在体能练习上没有安排专门耐力训练。
3.2.3 实验班与对照班50米跑对比分析
表6 50米跑(S)配对样本T检验表Table6 T-test table of paired samples for 50m race(S)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50米跑的前测、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6。结果显示,实验班男生、女生、总体50米跑的前测和后测(P<0.05或P<0.01)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50米跑的前测和后测(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后测-前测”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50米跑的进步幅度后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50米跑进步幅度(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总体50米跑进步幅度(P<0.01)存在显著差异,但实验班男生、女生、总体降低幅度分别大于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的降低幅度。另外,实验班女生50跑用时的降低幅度要大于实验班男生。
通过8周的教学实验后发现实验班强调的运动负荷与体能练习可显著降低学生50米跑时间,其中实验班女生50米跑时间降低更为突出。蔡瑞金(2019)通过对146名五年级学生每周3次、共8周的实验干预,得到60%THR(148-165b/m)强度,75%以上的运动密度是50m跑用时显著性降低的最小阈值[6]。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中国健康课程模式运动负荷更大,可显著降低学生的50米跑用时。
3.2.4 实验班与对照班立定跳远对比分析
表7 立定跳远(CM)配对样本T检验表Table7 T-test table of paired samples of standing long jump(CM)
将试验班和对比班级男生、女生、总体立定跳远的前测、后部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结果表明,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立定跳远的前测、后测都具有显著性差别(P<0.01)。通过“后测-前测”得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立定跳远的进步幅度后,再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立定跳远进步幅度存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班和对照版班女生立定跳远进步幅度不存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总体立定跳远进步幅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实验班男生、女生、总体进步幅度分别高于对照组的男生、女生、总体。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均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实验班的进步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班,主要体现在实验班男生的进步幅度上。在相关研究中,陈福亮(2018)发现,进行20min运动技能和10min体能练习的体育课(持续12-14周,共36次课,强度中等)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且效果显著优30min运动技能无体能练习的体育课[13]。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实验班进行每节课20分钟的体能练习,使得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提高更显著。本研究认为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
3.2.5 实验班与对照班坐位体前屈对比分析
表8 坐位体前屈(CM)配对样本T检验表Table8 T-test table of seated flexion(CM)paired samples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坐位前屈的前测、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8。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坐位体前屈的前测和后测均(P<0.05或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后测-前测”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坐位体前屈的进步幅度后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坐位体前屈的进步幅度(P<0.01)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坐位体前屈的进步幅度(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和对照班总体坐位体前屈的进步幅度(P<0.05)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实验班男生坐位体前屈的进步幅度大于对照班男生。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均可显著提高学生坐位体前屈,实验班总体坐位体前屈的进步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班,主要体现在实验班男生的进步幅度上。坐位体前屈是反映身体柔韧度的有效指标之一,而柔韧度提高可能与练习内容和拉伸方式具有较大相关性,运动负荷对其影响则相对较小[14]。矫洪申(2009)研究证明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都能够提高柔韧性;静力性拉伸在提高练习者柔韧性方面比动力性拉伸更明显[15]。本研究中实验班在结束部分有以静力性拉伸为主的放松环节,这也使得实验班相较于对照班可在显著提高学生坐位体前屈。
3.2.6 实验班与对照班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对比分析
表9 引体向上/仰卧起坐配对样本T检验表Table9 T-test table of pull-up/sit-up paired samples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孩、总体坐位前屈的前测、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图8。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坐位体前屈的前测与后测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通过“后测-前测”得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坐位体前屈的进步幅度后,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坐位体前屈的进步幅度存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坐位体前屈的进步幅度不存显著差异(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总体坐位体前屈的进步幅度存有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均能显著提高学生引体向上,但在进步幅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在上肢的体能练习中,以俯卧撑和波比跳为主,主要锻炼肱三头肌和胸大肌,而引体向上主要以肱二头肌和背阔肌发力为主,这就使得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对学生引体向上的提高不显著。实验班与对照班均可以显著提高学生仰卧起坐,实验班的进步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班。实验班在体能练习中有大量核心肌群的练习,这也使得实验班能显著提高学生仰卧起坐,且在进步幅度上显著优于对照班。
3.2.7 实验班与对照班1000米(男)/800米(女)跑对比分析
表10 1000米/800米跑配对样本T检验表Table10 T test table of paired samples for 1000m / 800m race
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的前测、后测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10。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100米跑、女生800米跑的前测、后测成绩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后测-前测”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1000米跑与女生800米跑进步幅度后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的1000米跑进步幅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女孩800米跑进步幅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实验班与对照班级男生的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成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实验班男生与实验班女生成绩进步幅度接近,对照班男生与对照班女生进步幅度也接近,实验班男生、女生的成绩进步幅度也都高于了对照班级男生和女生。
究其原因,这跟在课堂上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有关。传统教学模式的强度仅120-140次/min,一些集中讲解示范,减少了学生持续运动的时间,使得学生的运动强度、运动密度的不足,很难使学生的有氧耐力达到预期效果。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求每堂体育课上的运动强度达到140-160次/min,大量减少了无效的集中讲解与纠错,使学生更多的处于运动状态,这有益于有氧耐力的提高。
3.3 实验班与对照班运动技能对比分析
3.3.1 实验班与对照班1分钟投篮对比分析
表11 1分钟投篮配对样本T检验表Table11 T-test table of 1-minute shot pairing samples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1分钟投篮的前测、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11。结果显示,实验班女生、总体1分钟投篮的前测和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班男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班男生1分钟投篮的前测和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对照班女生、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后测-前测”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的1分钟投篮进步幅度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总体1分钟投篮进步幅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1分钟投篮进步幅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总体来说,实验班和对照班均可提高大学生的1分钟投篮,实验班女生与对照班女生在进步幅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投篮技能相较于其他技能更为复杂,要求全身协调用力,以及手指、手腕精确的力道把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实验班在采用结构化学练,强调学生多参与比赛和对抗练习,促使学生能更多地练习与运用投篮技能,获取运动经验,提高自身运动技术水平。
3.3.2 实验班与对照班运球上篮对比分析
表12 运球上篮配对样本T检验表Table12 T-test table of paired samples for Dribble layup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运球上篮的前测、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12。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运球上篮的前测、后测均(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后测-前测”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的运球上篮进步幅度后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运球上篮进步幅度(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总体运球上篮进步幅度(P<0.01)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运球上篮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班男生、女生、总体进步幅度分别大于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运球上篮均得到显著提高,实验班运球上篮进步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班,主要体现在实验班女生的进步幅度上。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运动技能学练方面强调结构化教学,让学生更多进行比赛和抗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要求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也就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练习时间[4]。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更能显著提高学生半场上篮。
3.3.3 实验班与对照班Z字运球对比分析
表13 Z字运球配对样本T检验表Table13 T-test table of paired sample of Z dribble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Z字运球的前测、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13。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Z字运球的前测、后测均(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后测-前测”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的Z字运球上篮进步幅度后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Z字运球进步幅度(P>0.05)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总体Z字运球进步幅度(P<0.05或P<0.01)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女生、总体Z字运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班女生、总体进步幅度大于对照班女生、总体,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Z字运球上篮进步幅度基本相同。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Z字运球均得到显著提高,实验班Z字运球进步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班,主要体现在实验班女生的进步幅度上。在前测成绩来看,男生具有一定的基础,而女生的基础较差,这也就使得女生的进步幅度大于男生。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的结构化的运动技能学练和精讲多练使得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Z字运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适用于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更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技能。
2.体质健康方面,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都能够促进体质水平的提高。但在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程度上,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3.运动技能方面,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都能够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在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程度上,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促进效果明显传统教学模式,尤其体现在女生运动技能的提高。
4.2 建议
1.根据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指导,在运动技能学练中应精讲多练,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在体能练习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技能学练内容布置补偿性的体能练习。
2.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上存在性别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关注性别因素,针对性的安排运动技能的学练和体能练习,从而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
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可尝试性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三个要点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增强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