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选择
2022-09-23柴凤品
□ 柴凤品
“大单元教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来的新的教学理念。在他看来:“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1]12本文将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设计为例,探究大单元教学的基本策略,使教学设计和实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
一、准确理解单元内涵,设计完整的大单元学习任务
大单元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对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内容呈现和组织方式提出了新的课题。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欣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不可能依靠单篇的孤立教学配合重复性的练习来获得,需要教师改变观念,从宏观的角度设计相对独立的大单元学习活动,有效地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整体性的素养。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目标较多,不仅涉及具体写景散文的阅读和欣赏,也涉及朗诵和创作的方法,比较分散。
但认真研究就会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指向大自然,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理想和情感。欣赏这些诗文,应该通过朗诵、研读,运用声音推动阅读欣赏,感受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体会诗文的思想情感,并在学习名家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表达自然的基础之上,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理解了单元的内涵,借鉴单元导语的提示,我们将统编教材七年级第一单元的主题确定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并以“九月的上海”为本单元的学习情境,把单元需要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的视野引入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家乡,自然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这就将语文学习与真实的生活紧密挂钩,学生沉浸在这样的大情境中走进名家笔下的四季美景,体验更亲切,感悟也会更丰富,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为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我们又设计了“欣赏九月的上海”、“吟诵美篇美景”“感受表达自然之美”三大学习任务,三大任务循序渐进,学生带着在现实世界中形成的感性认知进入名家作品,继而通过朗读达到对作品真正的欣赏与理解,最后又回归到身边的世界,用文字书写自己身边的自然之美。
当然,在每个任务之下又设计了相对应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个体创造力。如表1所示。
表1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情境与任务设计
二、明确活动目标,促进深度学习
传统教学中也有活动设计,但是有的活动看上去很热闹,单纯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活动的目标不够明确,造成目标与过程的脱节。大单元教学中的活动设计,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学生要发现知识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在新的情境任务中运用、迁移,产生新知识,进一步运用各种资源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要从课程的视角来关照自己的活动设计和实施,需要明晰活动的最终目标如何?活动中体现的核心知识是什么?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又怎样?
例如,在任务二“吟诵美篇美文”中,以朗读朱自清的《春》为例,旨在通过声音描画春回大地的景象,来传递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重音和停连的处理技能,更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朗读的方法表达文本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因此在朗读前,教师可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设计出相应的问题链来构建学生朗读前的准备。朗读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感,那么主问题可设计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然后将核心问题分解为:作者笔下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中的景物按照什么顺序组合?作者通过描绘春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一问题链的设计,清晰展示出了学生把握作品情感的一般路径,引导学生对名家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体悟作家们对自然之美的独特审美方式和字里行间的情感,为后面朗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作了一个文本上的铺垫。
三、设计结构化任务群,加强语用细节揣摩
什么是结构化,脑科学的研究发现,结构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把握事物的内部结构,从而清晰地掌握和描述这一事物。[2]85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往往可能着眼于大的观念,忽视了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等素养的培养,而中学阶段正是语言积累的黄金期,我们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去体味一些精妙的细节,提高学语言用语言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往往以问一些彼此分割的问题的方式进入文章的细枝末节,零散的知识在需要重现和运用的时候很脆弱。教师可以借助结构化思维,设计任务群,带领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拓展。引导学生在细节处停留,更细致地揣摩、体味语言文字的妙处。
在本单元的散文学习中,注意到语言的文学性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结构化的方式梳理回顾“比喻、叠词”等手法和词汇形式。例如在本单元中关于修辞方法“比喻”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梳理:
1.找出本单元中所有比喻的例句,并进行简单分类。
2.选择本单元中你认为用得最精彩的比喻例句,理解它体现的景物特征,分析作者对于笔下景物的思想感情。
3.将找出的精彩的比喻句的喻体进行替换,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欣赏优秀的改写。
4.展示你的习作中优美的比喻句的例子。
这样的梳理,不是概念式地识别比喻的修辞手法,也不是机械地记住修辞手法的作用,梳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强调修辞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在写作时能用来遣词造句。学生在梳理和运用当中得到真实的经验,才能真正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这样不仅进一步落实了本单元“能在朗读中随文学习基本词汇”的目标,还能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在梳理中形成语文能力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在梳理结束之后,还要留一些思考给学生,让他们在言语结构和语言实践上加以训练,对知识进行迁移。例如在本单元的思维拓展中,可以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引导学生谈谈对叠词的欣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经过拓展应用,原有的知识又进行了一次系统升级,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存储,也加强了对原有知识的建构,方便将来对知识的迁移与提取,对语言的感知力和内容的理解更有心得体会。
四、开展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问题的解决或者任务的完成,往往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完成,而是要经历社会性的互动。大单元教学设计,会在真实情境真实任务中展开,就一定避免不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创造合作学习的环节,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反思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大家不仅要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更要有智力上的分享、探索和相互启发,达成更高效的学习。
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互相倾听、讨论、争论,能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最好时机。可以说,合作交流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对象,建立了更多元的思考方式和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增强反思的频度和能力,培养开放和包容的思辨素养。
例如任务三“书写沪上美景”的活动中,设置了一个作文修改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的讨论,对组内成员的作文进行相互评价。评价前,对作者和组员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小组合作修改作文要求
?
带有具体要求的小组合作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支架,也给他们创设了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独学而无有,则孤陋寡闻”,当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同龄人时,没有面对教师和全班时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每个人都可以在同伴面前畅所欲言,不会担心学习中有问题或者提问的层次低而被否定和嘲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交流。本次关于作文修改的合作交流所得,会延伸到课下对作文的修改阶段,学生会联想到讨论时的收获,及时进行监控反思。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在同伴的帮助和启发下,激活旧知识,构建新知识。
五、制定评价量规表,促进反思自觉
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将知识当作要识记的东西去处理而不是当作要质疑、要讨论的东西去对待。[3]18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大情境中的真实任务和活动,在做中学,边讨论边学,单单传统纸笔测试满足不了评价的及时和全面。
无论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还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量规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简单而言,量规是一个评分程序或指南,列出了学生表现的特定标准,描述了在这些标准上的不同表现等级。一个好的量规可以强调关键的评价维度,给学生充分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表现、成果,什么是不能接受的表现、成果,并对照自己和同伴的行为,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创造与合作。[4]116
例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朗读者’”活动的过程和作文批改小组合作过程,设计相应的评价工具,并且合理赋分,帮助学生验证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学习过程自评量规表
?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大单元教学注重对任务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参与到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的学习中,重点是学习的过程,而不单单是学习的结果。本量表是关于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量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量表实时评估学习过程的得失,及时发现不足,修正自我,促使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负责,成为能够更加自主独立学习的人。而且这种模糊的计分方式,更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总之,新时代的教育已经从知识核心时代逐渐走到核心素养时代,大单元教学是撬动语文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课程的变革是根本,但是课程变革背后教学策略的科学性也很重要。我们既要有单元整合的大局意识,但也不能忽视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深度学习,还要给学生提供高阶思维的脚手架,促进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文生活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学生,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快乐、自主成长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