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于一粒种子,启航“写作生活”

2022-09-23周世恩

师道(人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习作生活化种子

周世恩

辞掉了行政职务后,我重拾了语文教学的老本行。自诩在阅读和写作领域还有些心得,我决定拾捡起“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探索,让讲台下的一群孩子,也跟着我,爱上阅读和写作,在文字的天空里翱翔,在掌握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余,收获文学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综合提升。

教学一个多月,别的都颇为满意,却头疼孩子们的周记:内容千篇一律,其关键词离不开 “玩”“上课” “吃饭” “睡觉”。抛开主题不明、词不达意、结构混乱这些作文上的硬伤不说,十篇就有九篇习作写的是流水账。问孩子们作文怎么写成这样,他们答复都非常接近:没有素材写,不知道写什么。

孩子们的话引人深思。一群城里出生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远比农村丰富,家中有着数不完的玩具,却没有小伙伴一起分享;有无数的书籍相伴却耽于想象,真实的生活显得贫乏;饭桌上饭菜丰盛,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参与劳动的机会寥寥无几;城市里博物馆、科技馆众多,但仅仅停留在眼看上,深层次的体验无法兑现;电子游戏、电视视频让孩子的生活体验浮于感官之上,无法进入内心……这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让这一群孩子的写作陷入了困境:没有素材写,也无法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书写美。

怎么办?叶圣陶先生的话语给了我启发: “写作材料来源于整个生活。整个生活向上发展,写作材料就会滔滔汩汩流注出来,而且是澄清的。”鲜活的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泉源,体验越丰富、深刻,写作素材则越多彩、丰厚,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句话,一下让我澄澈开悟:是的,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之中,缺乏鲜活的生活体验,没有写作素材,但老师可以无中生有,为孩子们创造写作素材呀!

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读五年级时,每一个周末的周记让我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我也发愁没素材写。那次周末,我也不知道写什么,于是,父母把我带到村后的菜地里,跟着他们一起种土豆。回家之后,我立马就思如泉涌,写了一篇《种土豆记》的习作,洋洋洒洒六百多字。结果,这一篇习作不仅受到了老师的好评,也被当作范文,张贴在班级的光荣榜上。第二个星期,我还是写土豆,不过,这次写的是《土豆发芽记》,照样被当作范文,受到了老师的好评。一个学期下来,我围绕着 “土豆”,写下了五篇的周记。一粒土豆,不仅解决了我没有写作素材的难题,也让我喜欢上了写作。

不如,就让孩子种植物吧,让一粒种子,破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收获,从而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热爱生活,从而体察内心的小小愉悦和幸福。当然,这种植、观察、照料一颗种子的过程,也是作文的绝佳素材,我指望着这小小的种子,解决孩子们日记空洞无物、无事可写的难题。主意已定,于是开始买种子。为了保证花种的质量,我没有在网上购买,而是选择了大超市。种子的种类,我也没有局限于花种,而是各类植物的种子都有——茄子、豆角、辣椒、凤仙、勿忘我……45个同学,有近30种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随着我的春节红包,一包一包地发放到了班级孩子的手中。当然,趁热打铁,我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们:这个学期,我们就种植物,观察植物,写植物,如果有本事,说不定还能吃上咱们种下植物的果实。

一粒种子,就这样神奇地解决了孩子写作素材缺乏的难题。

孩子们将自己种植的过程一一记录下来,拍了照片,写成日记。照片中的孩子们,一个个神采飞扬,好似他们种下的,并不是一粒粒种子,而是希望和期待,快乐和梦想。第一次 “种子日记”收上来,也令我惊喜。不似以往的日记,空洞、言之无物,而是篇篇血肉丰满,形神皆备,他们一一叙说了自己种下种子的过程,也写下了自己的期待。

2.繁育好虾苗提早放苗是养殖效益的保证。澳洲淡水龙虾苗种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规模养殖户通过苗种繁育解决苗种,降低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是一条可行途径。同时,出售多余苗种可获得额外收益,带动周边养殖户养殖。

下课的时间,他们讨论的话题,也围绕着“种植”展开。怎样施肥,自己的茄子苗、豆角苗、凤仙、玫瑰如何打理,一个个讲得眉飞色舞,俨然成了种植的专家。他们还隔三差五地将自己栽种在花盆里的植物带回教室,带给同伴们欣赏。这生长的花卉植物不仅美丽了教室,也美丽了孩子们的心——这可是他们亲手种下的植物,摆出来,当然自豪,也显自信。我也有了授课的素材,这一盆盆的花草,可以是一篇叙事文,可以是一篇状物文,能写成说明文,还能编成童话。

还有作文之外的收获。我没有利用专门的课程,给孩子们讲“劳动美” “自然美” “生活美”。但是,我却发现,围绕一粒种子,他们懂得了劳动之美——他们付出辛勤和汗水,收获了植物的萌发、生长、攀援,这实际的体验,比空谈来得真切、自然。他们也明白了自然之美——泥土是美丽的,那是孕育绿色和生命的子宫;没有一片叶子是丑陋的,那都是植物飞翔的翅膀;藤蔓的攀援和蜿蜒也是美丽的,原来植物和人类一样,也有自己的智慧;花和果实更是美丽的,因为,那是劳动和汗水的结晶。他们也直接和间接地明白了生活之美——原来,幸福和喜悦可以如此简单,一片绿叶的婆娑,一粒种子的萌发,一次花儿的绽放,一颗果实的成熟,那都是惊心动魄的美丽。

其实不仅仅如此,他们还因为种植,习得了不少的农谚、农诗。“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以前,那只是存在于书本的谚语,而他们劳作、种植,才真正明白了这谚语的涵义。还有范成大的诗句, “也傍桑阴学种瓜”,以前,他们闹不懂为什么不把瓜种在太阳底下,现在也知道了,原来,瓜喜阴厌阳。有一位孩子家的阳台,因为绿色葱郁,还吸引了两只鸟儿在盆景树上安家落户,生了两只鸟宝宝。这位孩子,拍照、记录、写了一篇《我家的鸟巢》的习作,还刊登在《现代中小学生报》上。

小半年的时间,班级孩子们围绕着一粒种子,春耕秋收,每人收获了数十篇习作。孩子的习作兴趣、写作能力,也在一粒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得到提升、拓展。生活化写作的“生活”,是多姿多彩、日新月异的:教师学生、父母兄妹、村居美景、乡土风情,人心所及,处处皆文章,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所至,下笔成文,这都是生活;而写作者在文章渗透了各种感情,或爱,或恨,或喜,或悲,或赞扬,或批评,或同情,或厌恶……同样也是生活。

如何纵深化生活习作的道路,引领学生写作走向更广阔的生活,书写多彩的生活,反映身边耳闻目睹的生活?如何将孩子的视线转移到平素日常的生活,让孩子关注身边人、事、物,书写生活?于是,在我的筹划之下,四个习作生活化的意识便来到了我的探索和研究的道途中。

首先,要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情发于内,文显于外,写作,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才会有内在的情态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情感是写作的动机,也是写作的动力。要想让孩子走向生活化写作道路,必定要唤醒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而热爱生活的情感的激发,必定要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获得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有了这些深层次的体验、参与,学生才能热爱生活。

为了提升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我积极地引领学生参与生活,譬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睛去观看,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自然之美;带领学生就地取材,根据季节,为孩子搭建与植物密切接触的平台,让其在对某一种植物的观察中,感受生长的神奇;组织班级孩子们饲养小动物,在饲养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和精彩,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师生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组织活动,走近“居委会” “博物馆” “福利院”等,感受人生的千姿百态,感受心灵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原本平静的两点一线生活 “搅动”,溅起生活的浪花朵朵,耳闻目睹,身体力行,品味感悟。

这样一番体验下来,孩子们参与生活的积极性就高涨了起来,随之而来的,生活作文素材也丰富起来。生活的热情和生活作文的素材相遇,孩子们便自觉主动地书写起属于自己的生活来,平素的周记、作文、小练笔,也变得有物可写、有人可描、有景可绘、有情可抒。在具体的描绘之中,因为参与、体验,有声有色,词句也变得真实、生动、具象起来。

其次,要有作文命题、内容生活化的意识。生活化作文,前提是解放自我,表达自我,把写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逃脱人为的束缚和写作的樊篱,体验无拘无束的写作快感,放飞写作的灵感,解放独特的个性,激扬生命的热力,真正把写作作为生活的需要。这与课程标准关于“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是相契合的。

避免写作过程空洞抽象,让写作生活化,首先要作文命题生活化。鉴于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除却单元作文外,我很少作 “限定”的命题,让学生平时的练笔、周记作文尽量“儿童化”,写作题目内容开放化,尽可能多一些生活气息。譬如:参观完学校的后花园后,让学生写作,我会让全班学生以组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合作的形式积极思考、讨论、研究拟出多个文题,然后让学生习作,这样小小一变,便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生活化的写作生态。我提倡学生自由命题,自由写作。学生自己命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惧心理和被动心理,发展学生乐写心理和主动心理,而且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展示学生的写作才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一系列的实践证明,生活化的作文题目,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写作空间,也激扬了学生的写作生命动力。

再次,要有学生写作过程生活化的意识。传统的写作教学,注重写作形式的“完整性”,大多数教师都要求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内写出一篇有头有尾、结构完整的作文来,并让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规矩” (诸如写作模式、开头结尾、谋篇布局等)去完成写作。这种做法,势必造成学生写作形式的机械化、大众化,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灵气。生活化写作教学,力求摒弃这种僵态化的硬性指导。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不要求写作的完整性。班级正好发生了一件趣事,学生记录下来,可洋洋洒洒三五百字写全文,也可以七八十字写片段。教师节、中秋节、春节,引导学生写贺卡,百十来字,也是练笔。写作的题材也不限定,譬如一次,我外出脑袋摔破了,抓住学生好奇的契机,我立即进行了一次生活化写作的训练,让学生写一篇习作,题材、主题不限,题目也不限定:既可以写实,写今天你们的疑惑,你们所感、所想,也可以自由想象,推测老师为什么戴帽子,为什么受伤。结果,这一篇习作布置下去,学生兴趣盎然,所写的习作题材多样,小说、诗歌皆有,更关键的是,写的内容精彩、丰富。

写作过程生活化,关键是要让学生可以随时写作,并且享受写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为此,我开设了班级微信平台“蜗牛慢写”,将平时同学的优秀习作,汇聚成篇,发表在班级微信平台中,让家长点评、欣赏。比较优秀的习作,我通过微信平台,推荐给全国各大少儿期刊的编辑,让优秀的习作能刊载在报刊杂志之上。这样,便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学生也愿意投入写作,将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的真实感受,付诸笔端,获得写作的快乐。

写作的时空也可以生活化。带着纸和笔,走到学校的花园、农村的原野、工厂的厂房、敬老院、展览馆、风景区,这时,写作的地点就不在教室,而是在参观的地点,学生看着眼前的景象,提笔写作,可感可触,自然下笔千言,比在教室里闭门造车,效果自然显著。

最后,要有习作评改方式生活化的意识。在写作教学中,评价语言生活化,评改形式生活化,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励学生。老师用生活化语言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班级一位学生写自己的爸爸,描写了爸爸脾气暴躁,武断独行,表达的情感是对父亲的埋怨、挑剔。我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谢谢你对老师敞开心扉,将爸爸真实的一面呈现在老师面前,也将自己对爸爸的情感真实地呈现在老师面前。不过,据我了解,你的爸爸在脾气粗暴之余,也有许多你忽略的优点,你不妨去仔细观察!”当这个学生读了这段评语后,果真仔细去观察自己的爸爸,还写了一篇习作《我的爸爸“粗”中有“细”》的习作。从此,他一改对爸爸的挑剔埋怨,父子关系也好了起来。

多样性的评价方式,也是提升学生习作兴趣、能力的方式。评价修改作文,并不是老师的专利,其实,评价文章,可以是老师评,也可以是家长评、学生评,甚至在教育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偶尔请地方作家、报刊编辑、校长进行作文评价,其意义更是非同一般。我平素常用的方法是小组作文评价:习作完成后,小组成员习作互换,进行评价,每一个同学都需要对除自己习作外的每一篇习作,写出一到两个优点,提出一到两个修改意见。此种修改习作方法,屡试不爽,学生乐意参与其中。自然,批改结束,我还评出 “最仔细修改奖”“金点子修改奖” “修改创意奖”等奖项,巩固孩子修改作文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对独具修改价值的文章,进行全班口头修改,经过小组商议,推出代表,对学生习作进行修改,肯定习作优点,提出中肯意见,提升全班同学习作修改能力。这些修改形式,一改传统作文评价和修改模式,具有生活化的气息,符合学生心理,自然,也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四个意识,虽然并不新鲜,但是对于孩子的生活化写作纵深化发展,却功不可没。因为几年摸索与实践,我和学生在生活化写作的道路上,获得丰厚就是明证:三届学生,孩子发表习作三百余篇,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征文比赛获奖一百多人次。每一届学生,平均三分之二学生发表习作。其中,三人撰写的小说得到了《少男少女》 (小作家)杂志半个杂志印张的推荐发表。每一届学生毕业,皆拥有一本自己撰写并编辑成书的小说;所带班级孩子爱好阅读,人均阅读近两百本图书,阅读范围广泛,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哲学,阅读深度超越普通中学生;班级整体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素养发展良好,孩子尤爱科学实践研究,潜心动植物观察,爱好发明,获各级各类科技发明比赛三十多人次。教学相长,师生互促,因钻研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因笔耕不辍记录教育点点滴滴,我也在教学和写作上颇有收获,幸运地被《中国教师报》评为“教师作家”,成为 《班主任之友》 《教师博览》的签约作者,两百余篇的教育叙事、论文发表在各大教育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五十万字……

用生活中的情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顺应儿童成长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写作兴趣、能力,形成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这就是生活写作的真谛。生活,原本就是流畅和自然的,它应该成为教育的构成;而写作,也是流畅和自然的,儿童应在生活中完成,而不是强逼和灌输。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生活即教育!”我深深认同,并且愿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以贯之。

猜你喜欢

习作生活化种子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桃种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可怜的种子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