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阅读:在混沌中发现有序与生长性

2022-09-23连子波

师道(人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纸质媒介

连子波

电子阅读指的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方式,比如,用智能手机的阅读app、专门的阅读器进行阅读,或者在电子媒介上的在线阅读。从字面意义上说,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只是阅读媒介不同,都是一种阅读行为。 《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一词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所谓 “领会”,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了解了某事物并有所体会”。综合其义, “阅读”包含有两个层次,一是获取对某事物的知识,二是对所获得的知识有所思考。不管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如果不是主动为获取知识进行看、读的行为,不能对看、读到的东西有思考,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阅读。

2022年1月31日,日本知名私立综合性医科大学——昭和大学医学院的讲师本间元康、副教授政冈由里、教授泉崎雅彦等9名学者在 《自然》杂志旗下的 《科学报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用智能手机阅读会影响深度呼吸的产生、大脑活动和理解力》的生理学论文。该论文研究者通过实验,初步发现使用智能手机阅读时,深度呼吸减少、大脑过度活跃可能是因为手机发出的蓝光导致ipRGCs活动(对蓝光有反应的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会投射到大脑各个区域,引起强迫性持续注意),使大脑持续认知负荷(认知负荷或情绪会改变呼吸的深度和节奏,而呼吸模式又会影响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的功能,从而影响记忆的形成)。研究者相信,他们的实验证明了,通过智能手机阅读电子书时,人的理解力可能会降低。该研究认为:阅读纸质媒介时,适度的认知负荷可能会产生深度呼吸,它有可能恢复呼吸变异性和前额叶皮质的控制。相反,在智能手机上阅读时,可能需要持续的注意力,而严重的认知负荷可能会抑制叹息的产生,导致前额叶皮质的过度活动。

但这个研究并不能成为否定或者取消电子阅读的理由,而只能说明不能把电子阅读当成唯一的阅读方式,或者说不能长期进行电子阅读。电子化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如何提升电子阅读效率和质量,如何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相结合,这才是探讨的重点。

电子阅读最大的优势是其便利性,这是一个随身携带的 “图书馆”,如果不是出于专题式的学术研究的目的,几乎想阅读什么都能看得到;也能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电子阅读的另一个优势是信息的即时性,能最快最及时获得任何领域的最新信息,这是纸质阅读永远没有办法做到的。将来,通过便携激光器,可以把阅读内容投影到任何东西上,桌子、墙面、地板、手掌,甚至眼前的空气,都可能作为阅读载体。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阅读从“看”这种单维度感知方式,向 “听” “闻”“触”以及沉浸式体验等多维度感知方式拓展,传统文字媒介和多媒介之间的转换得以实现,阅读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而现在的阅读器已经可以支持文字复制、做笔记、做书签、文本检索等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屏光对眼睛的伤害问题以后也将不再是问题。我们翻开一本书,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希望从书中获得一些什么,也就是说,在打开书的同时,阅读的主动意识也涌现。在阅读的过程中,当然会有所思考,只是思考的深度不同而已。好的阅读者会和作者进行对话,会分析,会辩驳,会归纳,会演绎,会推理,会创造。我不将浏览新闻或者看电影通告称为“阅读”,因为这样的过程中缺乏以上所说的思维活动。但是,如果在浏览新闻时,我想记住这则新闻,并分析新闻背景,研究这新闻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会想这新闻和语文教学的关联,这时就可以称为 “阅读”。在看电影通告时,如果我想记住某一部电影的名字,想去找来看,会想象这部电影的表现方式和同类型同题材电影可能会有什么不同,会联想起这位导演艺术表现的风格特征,这时也可以称为 “阅读”。不管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最首要的是阅读意识的培养,有了强烈的阅读意愿,怎样阅读,阅读什么,这样的问题才能得以展开;至于阅读媒介,并不是首要的问题。

当下的阅读现状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停留在追求幻想、娱乐、轻松、直观的层次,这样的阅读缺乏上面说到的“阅读”所需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因此,可称之为“非阅读的阅读”,或者可称为重复性的无效阅读。不管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追求严格意义上的阅读,意味着追求阅读质量和水平。由于国家全民事业尚在起步阶段,国民总体阅读质量的水平较低,书报刊等出版行业和跨媒介发行商、自媒体过于追求商业利益,迎合新生读者群体的阅读兴趣和鉴赏水平,大量发行浅显刺激的通俗读物,以“调料丰富”的阅读“速食品”招徕读者(见张文彦、武广宇《跨媒介阅读时代的全民阅读生态体系建设》, 《出版广角》2022年第8期)。基于这样的现实,2016年, 《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在 “指导思想”中强调“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在“具体措施”中列入“提高数字化阅读的质量和水平”,提出要“全面推进全民阅读的多媒体、多平台融合”。2020年,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提高数字化质量和水平。也就是说,当下阅读应该以传统阅读为主体,结合电子阅读,构建跨媒介阅读生态体系。人类大脑的生理机制适应了纸质阅读,纸质阅读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深入,对思维能力的促进更有效,纸质载体承载的知识和思想更具系统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下的阅读要以纸质阅读为主体。也许未来人类大脑的进化适应了电子阅读,纸质阅读会被抛弃,但那是后话。电子阅读的多元形式切合人类追求新奇的天性,对文本创造性的媒介转换打破了知识的专业区隔,不需要高阶阅读技能就能接受,这样的优势又能有效地激发阅读兴趣,逐步提升全民的阅读水平,扩大阅读知识群体,是高质量的专业性阅读的有力辅助手段。

电子阅读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其信息过于庞杂浩瀚,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往往就会无所适从;二是影响有效、有品质的阅读的无效、低俗信息太多,长期阅读这样的信息,阅读品味会逐渐固化;三是信息推送的算法频繁推荐低质量重复性的媒介产品,阅读品味难以提升,同时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电子阅读的弊端也可能成为一种优点。由于网络信息非常庞杂,在随意乱撞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自己知识视野之外的新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也能够在其中发现自己真正的专业兴趣所在。而且,所有的学科知识和思想其实最后都殊途同归,我们所说的“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正是建立整体性知识结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表现。斯图亚特·考夫曼在《宇宙为家》里说: “物种的相互作用、其同进化的全景图正展现在我们眼前,每一种生物的出现和生存都靠其他物种营造出的小生境,每一种生物也都有其消亡的时候。”如果说网络信息的庞杂是一种混沌状态,不断的重复会产生阅读厌倦,这时阅读者就会自觉规避这种重复,去寻找新的知识刺激。新、旧知识的相互参照逐渐建立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自我认知。大卫·伊格曼在纪录片《深入大脑》里说:“当婴儿伸出手去触摸他们面前的东西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物体的触觉,他们还在学习如何去看,他们在大脑中建立通路,这些通路将会在他们的余生中得以使用。如果当我们学会互相参照之后,进入我们眼睛的数据才有意义,如果你从出生起就无法与这个世界互动,如果你不能通过反馈来理解感官信息的含义,理论上你永远也看不到。这种相互参照不会在我们完全长大就停止,它贯穿我们的一生,我们触摸的东西会影响我们看东西的方式,味觉受嗅觉影响,我们的视觉告诉我们如何听,我们的感官彼此依赖,我们的现实是通过比较这些数据流建立起来的。”网络信息的这种混沌里孕育着一种秩序,即要从庞杂浩瀚中去选择一种明确性,在新、旧知识的参照中寻找一种明晰性,这时就会慢慢在辨析中建立起有序状态。1988年,巴克和他的同事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自组织临界”的概念,他们认为系统似乎是由无形的手进行自我调节的,到达一个稳定的临界位置,之后就会又步入不稳定状态。同样,不稳定的系统,无需重大的原因,就可以发生重大的变化。斯图·考夫曼又在《科学新领域的探索》里说: “自主主体在尽可能地共同演化到创造最多样化的区别和行动,利用最不可预期的有意识演化获取利益,尽可能轻易地共同演化来构建这不断发展的多样性。”知识的获取,思想的形成,正是这样的一种在混沌中自组织,达到临界位置时就会发生相变,这就是知识和思想积累在层次上的跃升,这是混沌状态中自主个体经历了自组织跃过临置位置进入新的混沌状态,我称之为混沌之后的生长性。电子阅读的混沌状态能有力促进这种知识和思想积累的生长,从而使个体快速发现自己的专业特性和深造阅读的方向。

但是,这样的碎片式的混沌学习太浪费时间,可以说这是一种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无为式的电子阅读方法。出于阶段学习的目标,我们需要更为有效率更为经济的阅读方法,也就是说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大效益的知识和思想积累。在电子阅读中,如何才能做到经济阅读呢?

在个人阅读经验里,我觉得下面两个方法最有用。

1.带着问题去阅读。电子设备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也大都有强大的搜索功能,这就为解决学习问题提供了强有力而有效的工具。我自己最常用的是微信“订阅号消息”里的搜索栏,很多公众号是非常优质的,在这里搜索可以避免用网站搜索可能出现资讯过于芜杂的问题。比如一个学生想学习 “规则”话题的作文怎么写,只要在这里输入 “‘规则’的优秀作文”,下面就会跳出很多个公众号的主要是涉及“规则”话题的作文,其中的大部分文章水平是较高的,但也有很一般的,这时学生就可进行专题作文的比较,提升自己的文字辨析能力,积累素材,学习别人的语言。如果这个学生单只想在观点上进行训练,他可以输入“关于‘规则’的观点”,这时就可以看到很多各种立场、各种不同知识门类的关于“规则”的观点。所有学习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去进行电子阅读,这是一种立足于本源的阅读,自然也是最经济的阅读。

2.有意识地建立阅读系统。电子阅读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偶然性,在阅读时经常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这是很让人着迷的。但是由于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的无用信息,颇是耗费人生。知识和思想只有形成系统,零碎的知识才会有所依附,这是对抗遗忘最有效的办法,同时,知识和思想只有形成体系,才具有拓展性,才能更快接纳新知,扩充新思想。建立系统,也就是要将偶然遇到的知识和思想纳入系统,也就是对偶然所遇进行分类。学习大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拼图式,将一个个知识碎片拼在一起,最后形成知识全景,一种是先建构知识树,然后将学习到的一个个知识碎片分门别类放入其中。我个人是比较赞成后一种方法的,因为这样在思想框架和知识视野上是更宏大的,从学习效果上说也是更经济的。德国的生物物理学博士斯坦芬·科兰奈在《偶然造就一切》里说: “知觉的选择性,即按图索骥的倾向,属于大脑否认偶然的最重要的技巧。”有意识地运用知觉所具有的选择性本能,在建设知识和思想体系上就能快捷有效。

出于建立系统的意愿,在电子阅读中读到某一个偶然的知识碎片,我们还可以通过搜索功能去学习关于这个知识碎片的更多的知识,逐渐建立体系。当然,将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联结在一起是更好的方法。比如有一次在看公众号文章时,看到一篇书评介绍爱德华·萨丕尔的《语言论》,之前有读过中国的语言学家启功、王力、赵元任、吕叔湘、朱德熙,不知道外国语言学家语言学观点是怎样的,听说过索绪尔的 “能指、所指”,其实也不甚了了,出于好奇,就买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和萨丕尔的《语言论》来看。这一看,从书里提到的语言学家一个个延伸过去读,居然后来还读了高本汉的《汉语的本质和历史》,约瑟夫·房德里耶斯的《语言》,威廉·冯·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安托尔·阿尔诺的《普遍唯理语法》,B.布洛赫、G.L.特雷杰的《语言分析纲要》,算是对西方语言学研究有个大概了解。阅读的过程中写了近两万字的关于语言的思考笔记,现在回想起来,那段阅读的时间充满了思维被照亮的快乐。

最后,我还想再引用斯图亚特·考夫曼的一段罗盘般充满灵思与简洁诗意的话来结束这篇谈电子阅读的文章: “如果自然选择是通过自组织和健壮的特性而创造出生物,因为二者在进化中唾手可得,且同样的自组织特性也很容易创造出来,那么,我们就不再仅仅是敲敲打打打造出来的精巧玩意儿,或者复杂的分子机器什么的。不同等级的生命建筑材料,从分子、细胞,到组织,再到生物体,正是这个世界运行所呈现的健壮、自组织和自发的特性。”在屏幕上跳动的一个个词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在人类意识之光的照耀下,以各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自发联结在一起,生长为一个个星云般各自独立又相互吸引的体系,共同讲述这个宇宙的传奇。

猜你喜欢

纸质媒介
中国石材界多家纸质媒体退出行业
纸质书籍设计中的纸材的应用与创新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