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生活逻辑”的地理“生本课堂”教学设计
——以“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教学为例
2022-09-22卢钢
卢 钢
(宜兴市桃溪中学,江苏 无锡 214231)
当下的课程改革,特别是此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生活逻辑”[1]。新时代的课堂教学也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学习逻辑”,即实现从达成“双基”到落实“三维目标”再到提升“核心素养”的进阶。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逐步从关注“学科逻辑”(就知识而知识)走向关注真实的“生活逻辑”(基于真实情境的知识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的“学科逻辑”思维使得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的关注重点是“学科知识”的碎片化呈现,于教师而言,达成了“是什么”的必备知识教学,但是于学生而言,学科知识结构、关键能力甚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却往往落实不到位,即没有遵循“生活逻辑”——脱离事物整体去认识局部,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缺失学习的意义,无法建构学习成果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当今课堂教学转型中,应努力变“教师怎么教”为“学生怎么学”。
笔者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的内容“自然特征和农业”教学为例,通过画家李焕民的美术作品——《初踏黄金路》(图1)[2],尝试说明如何基于真实的“生活逻辑”来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主的地理课堂教学,即地理“生本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逻辑”的进阶,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图1 初踏黄金路
一、看图描述:整体把握地理要素
在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时,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一起通过地图先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然后逐个分析区域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和“农业”等人类活动。教学中,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理解力,所以常常“就知识而知识”,以知识的了解、识记为主,很少涉及知识的关联和建构,教学评价亦很少呈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上就是比较典型的重“学科逻辑”的教学方式。为改变这种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和“知识体系肢解式”的课堂教学,笔者尝试以“整体把握地理要素”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建构。
青藏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一个区域,笔者依据画家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初踏黄金路》的地域背景,借助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地理要素,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问题组。
表1 美术经典《初踏黄金路》中的地理知识
问题组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是一个个“基于学”的自主观察和合作探究的任务或项目。因此,学生基于已有的生活素养(经验和知识),结合画面中的信息和问题组,比较容易梳理出该区域的基本地理信息,如图2所示。
图2 整合构建青藏地区的地理信息
真实“生活逻辑”好比一个“故事情境”,它有时空背景、人物事件、结果意义等。在真实情境的影响下,学生会因好奇心的驱动,主动学习、发现尝试,基于“区域整体优先”的角度,思考“局部要素关联”,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整合建构学习成果。
二、思维建构:关联整合地理要素
课堂中一定要“关注人”。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课堂教学不可模式化、格式化,应该强调基于生活的本身去引导创新和发展能力。也就是说课堂应该是鲜活的,要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设计灵动和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通过对美术作品《初踏黄金路》中地理要素的整体把握,为了学生能“关联整合地理要素”,笔者对课本中的学习资源进行梳理重构,围绕学习目标“任务群”,设计如下程序关联式“问题链”及学习任务。
作者创作《初踏黄金路》这一作品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画面中踏歌而归的情景,表现了藏胞初获丰收的幸福感。它生动地记录了新中国藏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更从侧面深刻地揭示了新社会人民的精神状态。从这幅画作中可以发现、挖掘出哪些蕴藏的地理知识?要求利用课本资料,通过以下的学习任务深入了解。
1.关于自然特征
课本中有大量关于青藏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的图文资料,要求结合以下思路,运用相关图文,梳理该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其关系。
①结合课本P85“图9.3青藏地区的地形”(图略,下同),说一说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地图中找到相关地理事物(如主要地形等)圈画标记。②阅读课本P84“图9.1布达拉宫、图9.2青藏高原”等图文资料,用一个词语概括“青藏印象”。③阅读课本P85“图9.4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正文中的内容“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地形、地势”特征之间有何关联?④阅读课本P86“图9.5拉萨、成都两市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对图中信息进行比较、理解,归纳出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气候”的特征,并思考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结合P86的“阅读材料(图9.6藏袍)”,分析“地形、地势特征和气候特征”等对青藏地区的空气密度、日照时长和太阳辐射强度会产生什么影响?能不能从“对环境的适应性”的角度,说明“藏袍”的作用。⑤结合P89“图9.12酥油茶、青稞酒和糌粑,图9.13藏区的碉房”等,分析当地食物、民居特色和自然环境特征有何关联?⑥结合P86~87的“活动(图9.7去青藏高原旅游应携带哪些物品、图9.8青藏铁路沿线景点的分布、图9.9牦牛)”的图文资料,运用上述的所问与所思,进行“角色代入”:作为一名进入藏区的旅游者,通过出发前的准备,对旅途中诸如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特有动物(牦牛)等的“种种发现”,用自己的话语综合分析和表达对青藏地区独特地理“风物”的理解。
【设计意图】①区域地理的学习须建立在地图背景上,这也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第一步,只有知道所学的区域“在哪里”,才可能依托区域位置思考地理要素间的关系。②通过照片中的“山地”背景、文字中的“雪域高原”“地高天寒”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并归纳出地形地势、气候的特征——“高寒”,为后面描述和理解各地理要素及其相互的关系埋下伏笔。③关联地形、地势特征对水体、水文等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④关联地形、地势特征对气候及相关地理要素的影响,运用统计图、民族服饰等阅读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和归纳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渗透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⑤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人类也会开发利用和适应环境。如“碉房”厚实的“石墙”,就是典型的就地取材、抵御寒冷的人类活动的产物。青藏地区的生活习俗和民居特点呈现出来的是一幅人地协调发展的景象。⑥有学有悟,学以致用,通过身临其境的模拟旅行,用“发现者的视角”在野外考察中思考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和关联,这个“活动”环节较好地诠释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也是增强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方法。
2.关于农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是农业活动须遵循的原则。通过上述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要求结合P88课本知识和图9.11青藏地区的农牧业分布、P90“活动(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学习青藏地区的农业类型,并补充完成表2内容。
表2 青藏地区的农牧业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归纳知识的形式,提高学生提取、梳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有效信息提升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任务群学习是落实“地理即生活”的实践活动载体,是推动学生能动性学习的突破口。[3]通过上述任务群、问题链的学习,“从零散走向关联;由浅表走向深入;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4]。学生“步步深入”,知识从“点”到“线”再到“网”。通过所学,学生容易构建完成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高寒”特征影响下青藏地区的知识关联,促进学生对“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核心知识的“思维建构”。
图3 “高寒”特征影响下的青藏地区的知识关联
三、对标评价:培育发展核心素养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中的青藏地区属于“认识中国”主题中“认识分区”的内容,新课标对该部分教学的内容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5]。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能以青藏地区的区域地图为学习工具,结合美术作品、课本中的各类图文资料和生活体验,获取并运用有用的地理要素信息,描述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高寒。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说明人类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或资源的关系,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的观念。要求学生能主动观察学习,会探究、描述、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课堂理应是学生充分施展才能、表达想法、获取学习成果的时空场。在课堂中教师不应束缚学生的手脚和思维,要真真切切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习评价。新课标对评价的实施如此表述:“应注重将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各环节……加强评价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实时诊断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5]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对学习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进行即时的过程性评价外;还应考虑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在结束课本内容后,对学生进行学业质量的综合性、总结性评价。笔者通过让学生撰写“区域推介”的小文章来实现学业质量评价,设计如下。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地理。如果有人想从地理角度了解《初踏黄金路》这一经典美术作品,请依据你对青藏地区知识的理解,用流畅的地理语言分析画作中的“人物、服饰及特点、动物、农作物”等地理信息,撰写一篇小短文,向他人推介青藏地区。要求文章包含有“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生活习俗、农业生产”等方面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写文章这一开放式的评价形式,描述作品背后的地理知识,如“为何服饰是藏袍?为何种植青稞?可能是在哪个河谷农业区?……”故事或文章都应围绕本课的“核心概念——高寒”展开。这样的课堂总结或者课堂评价相当于一次课堂“地理实践力”的表现,不仅能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也能较好地凸显“以学为本”的课堂价值追求。
地理课程强调培育和发展系统的核心素养。本课以《初踏黄金路》这一美术作品为“情境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画作,获取青藏地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相关地理要素信息,并以区域的视角“描述、解释”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以大量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理事象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运用“适应环境”“因地制宜”等观点思考“人地关系”,从而理解感悟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因此,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