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地理“问题研究”栏目实施“三链式”教学刍议
——以“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为例

2022-09-22滕晓丹

地理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储备库突发性问题研究

滕晓丹

(宁波市效实中学,浙江 宁波 315040)

人教版“问题研究”栏目的设置得以保存和延续,不仅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特色,而且是人教版区别于其他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亮点”,[1]同时也是正文之外的有益补充,更为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拓宽了空间。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正文之外的“有益补充”,实施“三链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本文以“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为例进行阐述。

所谓“三链式”教学,即将每一个“问题探究”设计成一个主题,再根据确定的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问题以形成问题链,并在创设的情境体验中剖析这些问题以此形成情境链,通过问题链和情境链聚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并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在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中涵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图1)。

图1 “三链式”教学路径示意图

一、问题链:主题为核,凝结问题推进

推动“三链式”教学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主题。人教版“问题研究”栏目实际就是多个简洁明了的主题,这些主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区域性特征较明显,如“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等;另一类则更具有普遍性,如“何时‘蓝天’常在”“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等。根据主题并结合教材中的建议思路,以主题为核心将其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以形成最终解决问题的问题链。问题链既是情境的驱动链,也是学生认知过程的思维链和地理知识的逻辑链。本文以“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为例作具体阐述。

1.明晰基础,选择焦点

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首先将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图2)。

图2 自然灾害类型及防灾、减灾措施

教材着重介绍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气象灾害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支持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也可以通过修建水库、修筑堤坝、种植防护林等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还可进行相应宣传,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将损失降到最低。但地质灾害往往因其突发性而较难准确预测,进而也很难精准应对。那么灾难频繁的国家又该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2.清晰问题,厘清路径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思考如何运用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时可以将问题分解为以下若干小问题加以探究:①我国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②近十年,我国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比例如何?③面对自然灾害,我国目前较为成熟的应对措施有哪些?④自然灾害发生时,灾区对救灾物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⑤面对突发的灾难,哪一种应急救援措施能够最快、最直接地减少灾害损失,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⑥目前,这种应对突发性灾害的措施在建设上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有何共性因素?这种分布在面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时存在什么问题?⑦若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增加这种应对设施,应如何选址?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何论证?

层层推进的若干小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围绕此问题链,可明晰回答和思考这个问题的路径(图3)。

图3 自然灾害问题思考路径图

具体而言,即通过了解自然灾害基础知识,知道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都十分频繁的国家。再综合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总结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时已采取的应对措施,了解除了灾前的预报外,灾后的救援和恢复同样重要。尤其对于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更要做到未雨绸缪,最迅捷的方式应是在当地建物资储备库,保障突发灾害时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分析可知,当前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省会及部分中心城市,这主要是考虑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与生成能力。但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往往会出现在覆盖面之外,因此,新建救援物资储备库就显得十分必要。若需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应如何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情境链:问题为引,于情境中解疑释惑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生活阅历,系列问题的解决最好置于情境中。情境与问题相结合,以“直观感知—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为逻辑,通过从结构良好到不良的开放问题序列,让学生在进阶学习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2]问题链设计与情境材料如表1所示。

表1 问题链设计与情境材料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设置相应情境,因此可形成以下情境链。

【情境一】通过展示自然灾害点位分布图(图略),直观呈现近百年来我国:①自然灾害频繁且种类多样,几乎涵盖旱灾、洪涝、雪灾、台风、地震、泥石流、雹灾、虫灾等所有自然灾害;②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区域特点明显:旱涝灾害多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台风、风暴潮以东部沿海居多,雪灾多发生在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而滑坡、泥石流则以西南山区、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居多。

面对如此多发的自然灾害,我国在近百年的抗灾及与自然界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应对措施,以此引出情境二。

【情境二】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这只是面对自然灾害时,我国劳动人民摸索出的有效防灾措施的缩影。但在面对突发性地质灾难时,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最快速的反应,如情境三。

【情境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西南方,震源深度14千米,地震最大烈度11度,影响波及中国25个省(区、市)。地震摧毁了当地的交通与通信设施,地震灾区瞬间变为孤岛。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 227人遇难、17 923人失踪、374 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 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 625.6万人。

不难看出,正是中央就近调配物资等及时有效的救援才将此次地震的损失降到最低,人民的基本生活才有了保障,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等应是救灾最基本的需求。为满足这一需求,在当地建有物资储备库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不但能短时间内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更能够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因此,国家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设立的全国占地面积最大、设施最完备、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成都救灾物资储备库也是基于此考虑。同样,在其他灾害频发的地区,国家也在逐步设立类似物资储备库。

【情境四】截至2021年,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库已增加到113个,实现31个省(区、市)覆盖,并且进一步优化了中央应急物资的储备布局。

从区位分布看,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它们的共性一是交通比较便利,二是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功能和较强的物资生产能力。但目前虽然在建设时尽量大范围覆盖灾害易发生区域,但并未形成全覆盖,面对突发性灾害时还不能及时满足需求。这也是问题链和情境链中应聚焦的问题,它对于现实生活至关重要。

四个情境形成完整的情境链,其逻辑关系如图4所示。因而,根据主题所设置的系列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应的情境,最后聚焦于特别是面对突发性灾害而现有储备库不能满足需要时,应如何解决的关键问题。

图4 四个情境形成情境链的逻辑关系图

三、实践链:情境聚焦,素养于实践中落地

比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完善认知结构与基本活动经验、趋于成熟的心理品质,以及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才是真正的培养目标。[3]在上述问题和情境中,已经了解能够较为准确预测的气象灾害,应对措施也日趋完善,故更应该聚焦突发性地质灾害,救灾物资储备库虽然已尽量覆盖,但并未全方位无死角覆盖,如青海省、台湾省等部分地区。再加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完善并新修建物资储备库值得关注。若应对青海部分地区频发的地质灾害而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应如何选址和设计?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合作设计,关于在青海西宁市建造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方案如下。

【步骤一】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可知,青海省2019年地质灾害次数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青海省2019年地质灾害次数统计表

【分析】①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北部及南部的21个县(区)。②2019年湟水流域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最多,为68起,占总数的73.91%。由此可见,湟水流域两岸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也是青海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的区域。

【步骤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对青海地理状况的实际分析,确定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为北纬36°30′,东经102°6′附近,面积约0.26平方千米的一片区域(图5)。

图5 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示意图

选择这一区域的理由如下。自然原因:①该区域北临湟水(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根据《青海省地质环境公报》显示,青海省地质灾害按流域分布多出现在湟水流域,占总量的七成左右。湟水流域两岸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也是青海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的区域。若出现地质灾害影响湟水地区,可迅速进行抢修。②湟水将该区域与北边山脉隔开,使该区域受北部山体滑坡影响较小,安全程度相对较高。③该地主要岩石构成为陆相火山岩及泥质岩,工程建设受地基影响较小。人文原因:①该地位于西宁市平安区,为连接我国西南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的小型交通枢纽,临近京藏高速、张汶高速,南侧有兰青线(青藏铁路与内地的连接段)经过,可以及时通过铁路运输至辐射区域内的受灾地区。②该区域十千米以内建有机场(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扩大了辐射面,缩短了直达救灾区域的时间,便于长途调运其他储备库物资。③该区域大多为林地及耕地,相较于拆迁居住区,拆迁林地所需费用更少,建设成本较低。④距离最近的地质监测点(西宁市南川东路地质灾害检测点)直线距离约五十千米,消息传递速度快,有利于灾时消息传递,及时进行物资配送。

【步骤三】通过对其他已建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调查,列出储备物资清单(略)。

【步骤四】通过各因素的汇总和分析,画出修建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简化版理念思维导图(图6)。

图6 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思维导图

【步骤五】设计组根据这一理念绘制具体实施方案图(图7、图8)。

图7 救灾物资储备库外观建筑设计

图8 救灾物资储备库内部功能区域

该设计方案充分聚焦了问题链和情境链中突发性地质灾害救灾储备库的修建,学生在查阅资料、统计分析、充分讨论、绘制设计图等系列实践活动中需对各方面进行综合思考,进而提升了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可见在“问题研究”栏目中利用设问、情境以及实践“研究问题”,不仅能厘清基础知识,在系列情境中求真求解,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综合思维能力,加强其区域认知并充分理解人地协调观。

猜你喜欢

储备库突发性问题研究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分析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可处理突发性疾病的智能外套
欧盟启动首个医疗物资储备库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俄批准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
东亚外汇储备库:参与动力与成本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