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薄弱学校研究(1992—2021年)可视化分析

2022-09-21袁耀宗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袁耀宗,蒋 蓉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城南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022 年1 月16 日至17 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工作报告。会议指出:要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内核与基石。根据罗尔斯“公平的正义(justice as fairness)思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关于权利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于善的问题。保障公平一直以来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参照,也是教育政策演变中的基本价值诉求。多年来,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一部分学校成为了家长信不过、学生不愿去的“薄弱学校”。关注薄弱学校的改造和成长,是助推教育公平、实现我国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薄弱学校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内学生生源、师资队伍相对较差;教育管理、办学条件相对较弱;办学质量和社会声望相对后进的学校。三十年来,我国“薄弱学校”主题研究成果丰富。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599篇有一定代表性的薄弱学校研究文献样本作为分析对象,以文献计量法和信息可视化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 软件绘制知识图谱,系统整合文献资料,剖析国内薄弱学校的研究现状、核心主题和发展趋势,希冀为该主题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研究工具是Citespace 软件。Citespace 旨在帮助研究者“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和知识拐点,并在图谱基础上形成对于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薄弱学校研究可视化图谱时,数据处理设定如下:时间跨度为1992—2021 年(检索出的最早文献样本发表于1992 年);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为1;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和关键词(Keyword),从而得到作者、机构共现图谱和关键词共现图、聚类图、突现图等。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CSSCI 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作为文献来源,分别以“主题=薄弱学校”“主题=薄弱校”和“主题=弱势学校”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将检索出来的原始文献进行人工筛查和统计,剔除会议纪要、培训通知、征稿启事等无关样本,共获得符合学术规范且与研究主题相关度较高的599 篇有效文献。按照Refworks 格式将599 篇文献导出,运用软件自带的转化工具将数据转化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格式,之后再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数据处理。

二、我国薄弱学校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对研究文献数量进行历时性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领域研究力量投入的动态变化过程。由图1 可知,国内关于薄弱学校研究大致经历了3 个阶段,即1992—2000 年萌芽初探期,2001—2007 年高速增长期,2008—2021 年波动发展期。

图1 我国薄弱学校研究文献数量分年度统计图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正式施行。同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文件中指出要关注和加强薄弱初中建设,“从现有资料来看,这是‘薄弱学校’提法的最早由来”[2]。1992年,《人民教育》公开发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成功之路》,文章指出“所谓薄弱学校,是指那些办学条件比较差、学校管理比较弱、教学质量比较低、社会声誉不够好、与其他学校有较大差距而未被社会认可的学校”[3]。随后几年,《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等期刊都刊发了薄弱学校研究文章。1998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的若干意见》,薄弱学校的评定和改造获得更大关注。当年,薄弱学校研究成果数量达到一个小峰值。

2000 年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发布,我国全面实施学校间对口支援项目,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学校和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和本区域内弱势学校,通过教育资源整合以缩小校际间差距。文东茅、黄斌、郑友训等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关注薄弱学校并形成研究成果。2005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06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从2001 年到2007年,我国薄弱学校研究成果迅速增长。

2008 年开始,该领域研究成果数量呈现波动发展特征。总的说来,薄弱学校改造制度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初始行为选择、社会本位整体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每次国家有重要政策颁布或者国外中小学教育管理领域有突出改进举措,我国薄弱学校主题研究领域都会出现相关研究成果。以2009 年为例,第一,2009 年1 月1 日开始,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力求通过工资改革缩小学校间教师收入差距,防止薄弱学校教师大范围流失。同年,《绩效考核:薄弱学校改造的路径》《教师校际流动政策的探索及改进路径》等文章出现。第二,2009 年,英国政府正式将发展“连锁学校”确定为英国改造薄弱学校、发展基础教育的重点举措,《比较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等公开发表研究英国改造薄弱学校举措等多篇文章。2014 年5 月,全国改薄办发布《关于编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 年)的通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改进薄弱学校和保障教育公平做出的重大决策。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指出国家对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给予政策引导和物质保障等。同年,我国薄弱学校研究成果数量达到历年来最多。

(二)研究文献的作者分布

对样本文献的作者进行分析,有助于识别特定研究领域内的核心作者和活跃人物。表1 是“薄弱学校”研究发文量在3 篇及以上的作者名单。由表1 可见,吕敏霞、范先佐、孟繁华、张绘、邬志辉、秦玉友、田汉族等作者在薄弱学校研究领域相对比较活跃。总的说来,薄弱学校主题得到了较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持续产出研究成果的核心作者还相对较少。

表1 薄弱学校研究发文量≥3 的作者

(三)研究文献的机构分布

近三十年来,我国有多家单位在CSSCI 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薄弱学校研究成果。599 篇样本文献数据显示,近些年薄弱学校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北京师范大学(47篇)、华东师范大学(30 篇)、华中师范大学(26 篇)和西南大学(22 篇),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研究成果也比较多。研究成果数量为5 或者5 以上的单位共计15 家,其中包括14所高等院校(主要是师范院校,综合类大学较少)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对所有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的合作网络进行可视化处理(见图2),可以发现作者间、机构间薄弱学校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相对较少。以机构合作(Co-institution)为例,合作相对紧密的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之间偶有合作,但尚未形成长期合作且相对稳定的合作集群。

图2 薄弱学校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三、我国薄弱学校研究热点与主要领域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内容的提炼、标识和总结。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共现频次分析、聚类图谱分析,可以有效地展示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及主要热点。总体说来,在薄弱学校研究关键词共现图(图3)中,节点越大、字体越大表明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频次越高。词频统计数据显示:该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分别为薄弱学校(88 频次)、义务教育(72 频次)、均衡发展(61 频次)、基础教育(33 频次)、教育公平(31 频次)、农村薄弱学校(21 频次)、义务教育阶段(20 频次)、教育行政部门(19频次)、美国(17 频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6 频次)、委托管理(16 频次)、英国(14 频次)、教育均衡发展(14 频次)。除此之外,择校、民办学校、教育局、择校生、教师流动等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也相对较多。

结合图3,我们可以发现,“择校制度”“择校生”的出现,是薄弱学校出现的重要原因。在薄弱学校研究中,学者们较多关注薄弱学校发展意义,即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学段薄弱学校发展比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学段薄弱学校发展获得了更多机构、更多学者的关注;在推动薄弱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局”等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比较注重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薄弱学校发展经验;等等。

图3 薄弱学校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我国薄弱学校研究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自动聚类(图4),生成的聚类图谱中模块值Q 值为0.4177(当Q 值>0.3 时,意味着划分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 值为0.9569(当S 值>0.7 时,表明聚类的高效率是令人信服的)。通过关键词聚类呈现的聚焦内容,可以将薄弱学校研究热点归纳为四大领域。

图4 薄弱学校研究关键词聚类图

(一)薄弱学校形成原因与改进意义研究

薄弱学校是一个相对概念,“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办学条件较差,师生素质相对较低,教育管理不善和教育质量不高,办学效益和社会声望低下的后进学校”[4]。在“公办中小学”“教育资源”聚类中,多次出现公办中小学、民办学校、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教育政策、择校生、重点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等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点校制度的实施和民办中小学的崛起是薄弱学校出现的重要“孵化剂”。1953 年,基于当时“穷国要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办重点中学”[5],这是我国重点中小学制度的源起。后来,国家连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优先发展一批学校、重点培养一批人才。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教育界开始认识到教育的经济功能和产业属性,民办学校逐步出现并发展壮大。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基础是生源,根本是师资。重点校制度和民办校发展,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扎堆涌向重点学校和民办学校,是薄弱学校形成的重要原因。

学者们对于薄弱学校的关注,普遍集中于“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学段的学校。薄弱学校的存在,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长期的影响。2005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6]。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加强薄弱学校帮扶力度,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为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的高度,要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从此,“我国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指引下进入一个新时期”[7]。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改进和发展,在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社会公平整体实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薄弱学校改进策略研究

对于薄弱学校的改进方式和途径,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切入进行了研究,通过软件生成的这几个大的聚类,我们可以将薄弱学校改进策略归纳为政府引导、师资保障和校际帮扶等。

第一,政府引导。在我国,政府是基础教育办学的主要主体。“政府承担投资办学责任、政策导向责任、专业引领责任、评价指引责任”[8],对于薄弱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宏观层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等途径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微观层面,可以通过指导和帮助薄弱学校构建办学理念、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提升学校的办学“软实力”。第二,师资保障。难以补充师资和优秀师资流失严重是薄弱学校长期面临的问题。有薄弱学校校长甚至无奈地表示境遇较差学校的教师“成熟一个跑一个”。为了解决薄弱校师资问题,研究者们分别提出可以“加强师德教育,提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自身专业道德修养”[9];可以通过职称晋升和财政补贴等举措吸引优秀教师长期驻留;而且“在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选派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的同时,更应注重本土培养,提高薄弱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10]。第三,校际帮扶。“委托管理”是优质校助力薄弱校的一个有效途径。近些年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广州、长沙等诸多城市都以名校集团化为战略,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形式将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委托给优质教育集团或者优质学校管理,以达到改造薄弱学校和均衡教育资源的目的。

(三)国外薄弱学校改造经验研究

很多国家都在改造薄弱学校方面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其中美国和英国在改造薄弱学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8 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改造低绩效学校:州和地方领导指南》”[11]。2002 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法案规定,连续两年评估未达标的学校将被视为薄弱学校,各州和各学区要对薄弱学校给予干预和帮助。由于法案的灵活性不够,越来越多的学校被列入薄弱学校名单,但联邦政府的资助不够,这些学校的发展陷入窘境,部分薄弱学校每况愈下。面对这些情况,2009 年奥巴马总统上任之后,提出到2020 年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高中毕业的目标,并将长期落后的薄弱学校作为改造的重点[12]。2015 年,美国《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案》颁布,为了促使孩子从“不掉队”到“都成功”,美国联邦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改进策略。“尤其是在改进薄弱学校的具体政策上,有效地将拨款的公平性与竞争性相结合,从而保证了改造薄弱学校的稳定性和有效性”[13]。

在英国,城市里的公立学校多因为问题重重被视为薄弱学校,“城市教育”也成为了教育质量低下的代名词。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英国针对本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旨在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行动区计划、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和学院计划”[14],明显提高了薄弱学校教育质量,也提升了区域内的教育成就。2001 年开始,英国政府积极探索中小学合作办学,并逐步倡导组建“联合学校”。“联合学校”的发展和完善,有效促进了英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英国:为薄弱学校派遣优秀教师》《英国公立薄弱学校改进路径与启示——以伊通学院为例》等文章都介绍了英国薄弱学校改造相关经验。

(四)农村薄弱学校改进专题研究

多年以来,农村薄弱学校都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别二元社会结构、城镇化发展遗留的负面效应、重点学校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我国农村大量薄弱学校的存在。1995 年,我国《关于印发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的十项措施(试行)的通知》颁布。从这份文件开始,后来我国多个薄弱学校改进政策文本都特别提及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问题。“近些年,国家对农村教育不断关注,基于补偿性原则,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但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现状依旧令人堪忧”[15]。“农村薄弱学校”研究这一关键词聚类中,有城乡二元结构、生均公用经费、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体制、办学条件、教师流动、县域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法、扶助、内生发展、教育腐败、支教工作、教育帮扶等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学者们在农村薄弱学校研究方面的主要关注点。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16]。这几年,我国农村薄弱学校改进的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推动了薄弱学校改造整体进程,提升了薄弱学校改造整体实效。

四、研究启示与未来展望

CiteSpace 软件拥有关键词突现检测(Burst Detection)功能。通过使用该功能,可以为探测相关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前沿提供一定参考。图5 为CiteSpace 软件对599 篇文献样本处理之后生成的23 个突变关键词。由图5 可以发现,教育局、基础薄弱、领导班子、择校生、委托管理、优质均衡、内生发展、共同体这些关键词都有着较高的burst 强度,且突变时间范围都在三年及以上,构成了不同时间段薄弱学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5 薄弱学校研究领域突现关键词

(一)政府部门的规划和引导研究需要继续予以重视

“教育局”“领导班子”关键词突现时间早、突现时间也较长,后来又突现了“市教委”“县域”等关键词,说明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政府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负有责任,且对于通过政府统筹推进薄弱学校改进抱有期望。武汉大学蒲蕊教授全面梳理和分析新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70 年的发展演变历程指出:“70 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历经发展和完善,建立起国家宏观指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也在不断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中国模式’逐渐形成”[17]。薄弱学校的形成,是教育政策、师资力量、管理理念、学校生源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三十年来,我国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推动教育公平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行政体制方面,转变政府职能,为薄弱学校的崛起增权赋能;教育经费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尤其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倾斜;生源质量方面,规范入学程序并缩小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的生源差异等等。进一步助推薄弱学校摆脱“马太效应”发展窘境,是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着重关注的研究议题。

(二)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研究需要与时俱进

我国基础教育学段薄弱学校主要存在于农村。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18]。近些年,国内学者们围绕“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计划”等展开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比如,有研究指出我国当前农村教育师资状况依旧不容乐观,在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的情势下研究乡村卓越教师培养路径和激励制度具有现实意义[19];有研究指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依旧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短板,“薄弱学校应面向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力争实现从追赶向跨越的实践递进”[20]。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聚焦“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战略,探索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基于新形势、新要求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时代意义。

(三)外界助力和薄弱学校的“内生发展”研究需要整合深化

近年来,国内很多地方纷纷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办学等形式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这些外界助力的途径,对于促进薄弱学校优质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均衡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优质学校以捆绑发展、委托管理、品牌支持、帮扶指导等形式带动薄弱学校发展,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以外力助推薄弱学校发展,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对于薄弱学校而言,必须有主动改造意识,不能一味被动。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指出了学习型组织“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实现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和进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21]。薄弱学校是典型的学习型组织,改造薄弱局面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构建学校成员的共同愿景,加强团队成员的自主学习,优化成员的心智模式,最终实现学校的超越。第二,对于薄弱学校中的师生和家长而言,要注重自我的心理疏导,不能过于盲目,不能急于求成,在“改薄”过程中需要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给学校成长以时间和空间。如何构建多元主体的利益、权责关系,激发家长、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意愿,从而促进薄弱学校良序发展等研究还可以深化。整合多种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以拓宽薄弱学校研究视域、丰富薄弱学校研究成果,是该主题研究的未来展望。

本文总结梳理了1992—2021 年我国薄弱学校研究的基本情况、热点及发展趋势。回顾近30 年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薄弱学校”这一主题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总结提炼和深入探讨,从而以理论研究推动实践改进,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的实现,推动“从教育机会公平到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