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百年嬗变

2022-09-21董在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纪念话语

董在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奠定了20 世纪以来中国一系列新气象、新变革、新思想的起点和基础,使中国社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纪念辛亥革命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现实的政治需要和科学的唯物史观便决定了其无法漠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阐释。在赓续百年的辛亥革命纪念中,中国共产党基于政治生存环境和自身政治实力的考量,围绕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孕育和打造出了独特的纪念话语框架,使之成为政治宣示、形象呈现的重要窗口和诉求伸张、理论创新的优势资源,极大充盈了这一革命旗帜的历史内涵。

以辛亥革命纪念文本为主要供给来源和主要存在形态的纪念话语,一定意义上充当了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效用,既全面生动地记载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沧桑,也鲜活地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所持基本认识的流变。动态考析一百年来辛亥革命纪念话语因应时代的嬗变历程,对于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在新时代发扬中国共产党以纪念为契机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历史规律、赋予崭新价值的优良传统,更好地继续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启蒙与革命:辛亥革命纪念中的话语自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环境动荡,革命事业尚在进行,包括辛亥革命纪念话语在内的革命话语占据主流,因此这一阶段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评价经历了较大的沉浮,客观上也在重塑着民众的观念领域和精神世界,推动了广大民众从忠君爱国到革命救国的民族觉醒。辛亥革命的爆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革命正当性的论证、革命任务的明晰、革命精神的洗礼、革命道路的抉择提供了历史坐标和历史参照。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高举辛亥革命事业旗帜、争夺话语权以实现话语自主的契机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具备明确政治目标和丰富斗争经验的成熟政党。明乎此,可以进一步发现,这一时期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跃迁在历史纵断面上呈现出立破并举、接力阐发的两个论式。

其一,以破为主、以立为辅,在辩证地否定中寻绎启蒙民众的切入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样本已存在十年之久,先天性地丧失了掌控话语权的有利时机,需要与中国国民党垄断的、累积的辛亥纪念话语和政治遗产相抗衡,在这种不对等的话语博弈中必然地需要采取“以破为主、以立为辅”的辩证表达方法。陈独秀、施存统、张太雷、蔡和森等早期共产党人运用传入不久的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辛亥革命进行剖析,反思辛亥革命的起因、价值和缺陷,打破原本话语僵化的局面。他们基本肯定辛亥革命是一个肇建“共和”的历史盛举,但同样也认为它不过是一时偶发的“不彻底的革命,不完全的革命”[1],“在中国国民革命上不能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2],“唯一胜利只是推倒一腐朽不堪的满清政府”[3],“共和底自由幸福多数人是没有份的”[4],将其定性为一场失败的革命,并批评国民党对革命事业的消极表现和口头继承。共产党人没有对辛亥革命予以积极的评价,并不是刻意贬低辛亥革命,而是意在强调辛亥之后中国社会停滞不前、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完全实现的时代境遇。1922 年6 月,以中共中央名义首次评价辛亥革命的文本——《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5]发表,话语内容同早期共产党人的观点基本一致,辩证地分析了辛亥革命的两个面向,措辞更加严谨中立,主张更加明确,这种言真意切的表态为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国共合作展开国民大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进入了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话语舆论来宣传、启蒙、动员民众,表达对北洋政府的不满,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进而明确了反对军阀及帝国主义统治的革命任务,为北伐战争和革命合法性做舆论造势。尽管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纪念话语中旗帜鲜明地表明对新三民主义的拥护,极力争取革命力量的同情和支持,防止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制造分共的口实,但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共之间的原生矛盾逐渐尖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仍坚持利用辛亥纪念的时机阐明革命的主张,引导民众清醒认识“革命”二字,在暂时的黑暗中向民众呈现光明的图景。在《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中,中国共产党揭示了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自绝于革命事业的反动本质,提出“变军阀的战争为民众发军阀的战争”[6]383的口号,启蒙和指示广大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6]379。之后,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纪念中总要将重申、论析其原因教训作为历史价值阐发、革命斗志激发的一个前提性话语铺垫,奠定了百年来辛亥革命纪念话语中论析功过成分的基调。

其二,以立为主、以破为辅,在立场的伸张中把握革命话语的自主权。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降,面对国民党曲解三民主义精神内核、完全叛变革命的境遇,中国共产党的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经历了“搁置—重启—自立”的状态波动,积极阐释三民主义,强化了阶级理念和批判色彩,借以凸显自身在革命中的位置,进而在对革命性质、动力、前途、领导权等理论性话语的建构摸索中实现了自主。如蔡和森在《国民党反革命统治下的辛亥革命纪念》一文中指出:“民族资产阶级背叛了中国革命,民族资产阶级不配纪念辛亥革命”“完成辛亥革命者只有工农”[7],并明确阐述了辛亥革命应由工农继续完成的观点,提出了要以十大纲领作为中国共产党完成辛亥革命的主要口号和大旗;1930 年9 月30 日,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发表名为《辛亥革命纪念和苏维埃政权》的讲话,再次申明“只有苏维埃能够完成辛亥革命的任务”[8],在斗争中扶稳了继续革命的旗帜,站稳了自主话语的脚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人民解放为念,以民族利益为重,与国民党弱化对立、捐弃前嫌,共同扛起抗战救国的大旗,将恢复和扩大的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纳入民族统一战线的框架之下,其鼓与呼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坚实的舆论策略和政治基础。抗战初期,《战斗》《解放》《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中华报》等媒体刊登了众多纪念文本,在话语中释读抗战与辛亥革命的精神相通性、事业一致性,异口同声地疾呼建立和维护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辱,极力协调国共团结,有效动员了全民族抗战。1940 年1 月9 日,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代替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将辛亥革命纳入自身意识形态模式中进行重新阐释,实现了话语理论从自发走向自主的转变,在“破”的基础上完全达致了“立”,翻开了辛亥革命观和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崭新一页。自此,沿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话语中开始以革命事业的发展者、统一战线的主持者身份强调继承辛亥革命的合法性和唯一性,为抗战胜利后独立谋划政治前途争取了话语优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革命精神的宣传。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再次背叛孙中山的“遗教”,悍然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关系骤然恶化。但时与势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仍没有放弃辛亥革命纪念这一话语阵地,并且话语操控能力更加成熟。在林伯渠的《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吴玉章的《纪念辛亥革命要打倒中山先生的叛徒蒋介石》、董必武的《历史的惩罚——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9]等文章中,措辞激烈地鞭笞国民党的背叛行径,着重突出了“倒蒋反帝”“民主建国”的主张,同时发出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事业的期盼,鼓舞力量建成独立民主的新中国,从而达成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一逻辑论域的最终归宿。

二、动员与建设:辛亥革命纪念中的话语自觉

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周期性追思是一个由浅表现象阐述向深度本质拓展的梯次递进,表露出鲜明的政治务实性、话语灵活性和现实针对性。“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事业逐渐落地开花,纪念辛亥革命也成了一种政治传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在转型之际同样需要这面旗帜并调整纪念话语模式,以此占据阐释辛亥革命内核的制高点,掌握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权,从而获得革命正统性、政权合法性,为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型政党转变、助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提供法理基础和民意支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构建出了一套符合自身政治文化思维的辛亥革命阐释体系,其中核心话语主要有两个面向:一是接续着“反帝”的政治主张;二是紧扣着“建设”的实践主题。这极大地满足了总结和激活历史经验、加强和整合政治力量、动员和教育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

其一,接续着“反帝”的政治主张,开始以胜利者的姿态对辛亥革命作定性分析。辛亥革命中所内蕴的反帝斗争精神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帝斗争要求高度契合,对“反帝”的要素发掘和话语阐发是得益于时代的。1954 年9 月14 日,毛泽东就党内外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分歧作了《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的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封建地主阶级的命,是民主主义革封建主义的命”[11]。1961 年10 月9 日,在辛亥革命50 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明确辛亥革命是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等人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其失败深刻证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一时期对辛亥革命的定性评价,一方面肯定其事业“反封建”的既成功绩,同时也镜鉴出“反帝”的未完成性和历史必然性,为“反帝”的话语内容留下了战斗性极强的叙事空间。另外,纪念话语中“反帝”的政治主张同“统一”“统战”的诉求主旨是相互楔入、彼此印证的。如周恩来在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是一定要灭亡的,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为和平、民主、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世界各国人民”[12]。董必武也指出:“现在整个中国大陆上的帝国主义势力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美帝国主义仍然霸占着我国领土台湾……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还没有完成。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相信,这些地方的爱国同胞,缅怀先烈,一定也和我们一样,对于妨碍祖国统一的美帝国主义感到深切的痛恨。”[13]499

其二,紧扣着“建设”的实践主题,开始以发展者的面貌对社会主义作建设动员。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辛亥革命史事、继承者和孙中山建国方略等方面的阐述,弱化其“破坏”的一面,强化其“建设”的一面,使之成为历史记忆与国家意志相关联的象征,从而整合和凝聚各方政治力量,扩大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以强烈政治动员情感的迸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如朱德、周恩来和董必武在纪念讲话中,对辛亥革命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后,最终推演出最为关切的社会主义建设号召:“新中国正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飞跃前进。我们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道进行保卫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的斗争,让我们用新的胜利,来纪念为人民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雄们吧!”[14]“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时候,让我们继续高举革命和团结的旗帜,高举三面红旗,奋勇前进!”[12]“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3]497。此后,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论说辛亥革命的性质便成为各种纪念文本的开场语,以政治认同和情感表达嵌入所进行的事业便成为结束语,纪念话语中的即时性、历时性与共时性得以初步构筑。

除1951 年和1971 年受当时国内外形势影响未能产生纪念文字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话语走势,将辛亥革命塑造为融合精神遗产与现实动力两个面向的政治象征,在主流话语体系的自我融入和自我提升中达到了衔接旧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的自知与自觉,映照了“搞建设”期间对群众动员、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观念态度和方针政策,凝练了“纪念与建设”意识的历史文化符号,烙印着时人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想象和记忆。

三、整合与改革:辛亥革命纪念中的话语自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步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家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中国共产党所举行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也渐趋常态化,话语中也渗透着新的活力和时代气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辛亥革命纪念话语呈现出政治象征的消解和社会价值的凸显,开始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等社会历史语境中的关键词纳入纪念话语范畴,以更为鲜明的思想导向形成了“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着眼现实—展望未来”的话语理路,使得历史和现实得到了历时性语境缀合,政党和社会得到了共时性思想对话。在1981 年、1991 年、2001 年、2011 年四次规模宏大的辛亥革命纪念大会上,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均发表了纪念讲话,在对辛亥革命这一话语母体的历史钩沉和时代书写中生发出了三重面向。

其一,话语境遇要求在纪念中突出“改革”言说。辛亥革命和改革开放同为20 世纪中国的历史性巨变,二者敢为人先的创新灵魂、奋发拼搏的果敢精神是相贯通、相契合的。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70 周年大会上指出:“使富强雄伟的中国,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是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借辛亥革命纪念大声疾呼“兴中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5]322;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在纪念辛亥革命80 周年大会上将辛亥革命和改革开放置于同一个任务语境中,他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摆在我们人民面前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16]1715;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 周年大会上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成就之后,号召全体人民“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17];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大会上回顾了辛亥以来百年征程后,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18]560。辛亥革命纪念话语在现实维度上,与时俱进地做到了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与政治实践理念互动起来,做到了党和国家事业推进到哪里,辛亥革命纪念话语就跟进到哪里,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引导性贡献。这种话语的现实言说,并不是对现有政治路线的亦步亦趋或者简单摹写,而是对政治态势的总体性把握和引领性关照。从另一方面说,也是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开放为必由之路引领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内在需要的鲜明昭示。

其二,话语内涵要求在纪念中深化“统一”言说。台湾问题是百年国耻的最后一页。解决台湾问题、达成祖国完全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历史重任。而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和精神激励,是联系两岸、实现统一的价值纽带和侧面象征。在新时期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旗帜下,为激发人民群众对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团结和承载民族伟力,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既尊重历史又立足现实,延续了改革开放前的“统一”喊话,将“统一”自然地上升为公认且通行的核心性概念,“统一”的主旨诉求也更加强烈和直接,从而生成了“解释框架+价值框架+措施框架”的话语内容。胡耀邦在纪念话语中感情真挚地申言,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民族大事,是“日益高涨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5]322,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想法,并给出了合理贴切的情感呼唤和让步方案。就当时台湾当局“去中国化”、淡化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行径,杨尚昆在纪念讲话中对“台独”分子及外部势力发出了申饬和警告,同时凸显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主张,并相信“只要海峡两岸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大业就一定会早日实现”[16]1719。江泽民强调,“民族团结则兴,民族分裂则败”,呼吁两岸同胞在共谋复兴大业的大目标下捐弃前嫌、超越成见、讨论分歧,重申了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和制止分裂图谋的坚强决心[17]。胡锦涛在纪念话语中引用孙中山关于“统一”的表述,在明确对两岸关系的态度的同时,憧憬着携手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美好图景[18]561-562。

其三,话语主体要求在纪念中指向“身份”言说。身份意识是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哪些责任”等自我定位问题的关键,也是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辛亥革命纪念话语中的叙事主体,以主体力量建构自我身份的叙事自觉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和彰显,并成为一种常用、平和、理性的表达。中国共产党在话语内容中将自身所领导的事业视为对辛亥革命的继续与发展,加以“始终”的限定,主动自觉地适时调整叙事内容。从论及对辛亥革命事业及革命先烈“抱着崇高的敬意”到立志把革命遗志“更加发扬光大”,从定位为“忠实继承者”到明确为“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自我角色逐渐明晰。另一方面,在评价辛亥革命时剥离了阶级话语和革命史视角,将其放置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大视野下,灌注进自在与自为的身份意识,并通过转折话语弱化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将其历史功绩作为论述重点进行自我化演绎,将话语客体带入进了话语权及合法性建构的历史性体验中,以此突出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自身成立的历史促进性,揭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必然性。

四、赓续与复兴:辛亥革命纪念中的话语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积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守正创新,提出要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这一时期,辛亥革命纪念活动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辛亥革命纪念话语也出现了新的理论高潮,这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笃信和践行。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立足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赓续和发展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基础之上,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历时进程的宏大向度,把辛亥革命置于世界历史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定向下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极具思想张力、极富解释能力的话语内容,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整体性、延续性和拓展性,以理论化表达厘定了辛亥革命的真谛,以创造性转化诠释了新时代的理论自强和话语自信。

其一,新时代纪念话语中升华了科学的历史主动精神,葆有“赓续”的启示意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在辛亥革命110 年纪念讲话4000 余字的全文中,“历史”一词出现了26 次。习近平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视野、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大坐标上向历史找经验、求规律、探未来,以尊重历史、客观科学的历史主动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时代辛亥革命纪念话语是对过去几十年辛亥革命的历史性地承继、扬弃和超越,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念传统和政治话语建构的一个历史飞跃,以历史规律性、历史主动性和历史自豪感启迪了新时代政治符号和社会仪式的话语表达,再一次高度地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历史继承性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辛亥革命之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与辛亥革命开启的近代民族复兴运动之间,均存在着历史的内在联系”[19]。新时代纪念话语以唯物史观的理论自觉深刻分析了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突破了辛亥革命历史事件本身,在纪念中孕育着新的历史,贯穿和勾勒着辛亥革命以来110 年来的历史外延,生发出以历史进步为话语逻辑指引、以因果关联为话语线性结构的学理启示,用史实剖析现实、远观未来,对理解“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20]不无现实意义,在话语中为政党意识与政治主张进入社会层面发挥效力并外化为公共意识提供了必要条件,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

其二,新时代纪念话语中升华了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葆有“复兴”的伟业昭示。中国共产党是“在辛亥革命开启中华民族复兴之门的基础上奠定中华民族复兴之基,找到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21]。在辛亥革命110 年纪念讲话中,“复兴”同样是高频词,共出现了25 次,这充分彰显新时代纪念话语对民族本位意识和辛亥革命之魂——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掘。在纪念讲话中,习近平回望了辛亥革命先驱英勇抗争、不懈求索的逻辑起点和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不变主题,侧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清晰地指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伟业。他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逢其时,触手可及,已经“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22],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纪念讲话实现了话语内容更为系统自洽、话语节奏更为合理紧凑、话语结构更为严谨巧妙的三重转型,把辛亥革命纪念话语构建成了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使得辛亥革命纪念话语恢复了承载民族情感和民族使命的本相,更加合乎民族利益的宏旨和中国共产党珍视历史、心系民族的形象。解决台湾问题,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点,是大利所具、大道所归、大义所在。同样,纪念话语中关涉“台湾”的话语没有退场,仍然激荡着110 年来国家统一的道义和宏愿。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口,习近平同时指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并发出了“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22]的严正警告,以话语为载体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冲刺号角,演奏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乐章,使全体中华儿女更加清醒地增强了对国家与民族的归属感、自信心和向心力。

结语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3]如图1 所示,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动态变化,同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变迁和时势变化的深刻政治体察和灵活政治应对内嵌在一起,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现实的政治需要内嵌在一起,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内嵌在一起。从话语自主到话语自觉,从话语自为到话语自信,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历史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嬗变揭示出了以下基本规律:

图1 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嬗变逻辑图

在实践映照层次,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嬗变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善于利用话语资源重塑意识形态观念、引导群众认同政治价值的成熟过程。中国共产党每一次对辛亥革命的纪念阐发,都是对其再阐释、再发现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从阶级利益到民族利益,从革命党思维到执政党思维的发展轨迹。纪念话语运用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的机制进行价值供给,使得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一步步与现实密切交织融合,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以意识形态表达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嵌入了人民群众的深层心理和集体记忆。

在现实写照层次,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嬗变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以政党适应性统合革命合法性、发展有效性、复兴必然性的转型过程。政治生活中话语设计的逻辑起点和存在论基础是现实政治实践。辛亥革命纪念话语是中国共产党应现实之变迁、领社会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的政治宣言,以极其强烈的现实关怀从“革命”而来,又着眼于“复兴”而去,在服务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事业的同时与其同频共振、相映生辉。这种话语转换,绝不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是对不断生成和展开的现实投影的切中。

在理论关照层次,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嬗变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创新过程。话语丰富有力的背后是理论的科学和深刻,话语框架的建构不单是表达方式的问题,根本上还是理论逻辑的问题。在本质上,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有效更张依赖于科学的理论创新而非华丽的辞藻表达。融合独到的思想观点和独创的理论成果的辛亥革命纪念话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的伴生产物,其落脚点和问题域始终要定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框架内,跳脱于辛亥革命集体记忆内外进行理论创新、视野拓展和言说强化,从而在更高层面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打开一扇便捷之门。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纪念话语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忘不掉的纪念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