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乡劳动场域联动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09-21杜庆芳余文武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场域城乡劳动

杜庆芳,余文武

(1.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阳 550025;2.贵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阳 550003)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在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被重点强调。各地区学校为发展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项目,产生了一些效果。但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不佳、劳动意识薄弱等现象表明:当前开展的劳动教育工作难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最终目的,本质上可归因于劳动教育实施窄化问题。各学校都在加强劳动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一是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将其简单视为校园值日等内容;二是并未回归劳动教育的原始形态,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三是学校视野窄化,局限了劳动教育实施的途径。实施劳动教育要求突出实践性,而实践性在劳动场域中体现,扩大劳动场域,并将其合理利用是能否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城乡劳动场域联动要求将城乡可相互助力的劳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劳动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解决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缓慢的问题。

一、城乡劳动场域联动的问题背景

从国家层面来看,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突出时代特征,将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结合,抓住劳动的新形态。从当前劳动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来看,由于城乡自身劳动场域的缺失或不足,导致并未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新型与传统劳动相结合的政策导向

党的教育方针中强调新时代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育人价值。2020 年国家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还要彰显时代特征[1]。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传统与现代化劳动技术结合成为学校发展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传统劳动形态中蕴含着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类带来深远的教育影响。然而新型劳动主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弥补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带来的缺点,它是在传统劳动的基础上优化和改进的产物,促使我国农业和工业快速发展。因此,新型劳动与传统劳动相结合体现了“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彰显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观念。

城乡劳动场域联动是促进新型劳动与传统劳动相结合的要点。城市和乡村所蕴含的劳动价值不同,学生在城乡各自的劳动场域中获得不同的劳动体验。乡村的劳动体验有助于学生在传统劳作中真干实干、动手实践、出力流汗,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城市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学习新型劳动技术中感受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变化,体现劳动教育时代性,有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将城市的新劳动形态与乡村的传统劳动形态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是解决当前劳动教育发展缓慢的有效路径。

(二)城乡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劳动教育的现实导向下,城乡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主要面临劳动资源不均、劳动内容简单化和劳动场域分配不合理的现实困境。

第一,城市学校课程资源丰富,在校内开发种植园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劳动,但该形式的观察实践类活动具有局限性,很难让学生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劳动的优秀品质。乡村学校的条件落后于城市学校,即使在乡村模拟工厂和技术岗位,也难以让学生感受新时代农业的变化,科技所产生的新动力,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当前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但城乡将劳动教育形式化,选择以值日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劳动内容选择过于简单,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性。第三,城乡地域差异导致城市缺乏天然的劳动场域,乡村缺乏现代化的服务性劳动场域,劳动场域分配不均是当前城乡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整体发展。

基于当前城乡实施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可知城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主要依托于新型劳动技术,乡村学校主要基于传统劳动资源开发与实施。两者之间存在“共有”部分,在我国传统劳动文化发展与演变下形成了新的劳动形式。抓住城乡劳动的共性,探寻发展我国劳动教育的可行路径。因此,劳动场域成了连接城市与乡村学校的重要枢纽,与“将新型劳动与传统劳动相结合”的教育要求呼应。

二、城乡劳动场域联动的价值意蕴

基于当前劳动教育实施场域问题的缺失,将城乡劳动场域联动有利于双方在合作中找寻更多实施劳动教育的出路,为发展劳动教育提供新的思考,也是当前城乡发展劳动教育的必然选择。首先,增加了城乡劳动文化交流的机会;其次,拓宽了城乡发展劳动教育的渠道;最后,促进了城乡劳动主体的全面发展。

(一)增加城乡劳动文化交流的机会,把握劳动教育新变化

文化源于劳动,我国传统的耕作制度和农耕文化体现了文化与耕种劳作是共生的关系,历史文明由劳动人民创造[2]。劳动文化是历史文明得以形成并逐步发展的基础,可分为乡村劳动文化和城市劳动文化。将城乡劳动场域联动,增加城乡劳动文化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感知劳动的发展。

城乡劳动文化相辅相成,城市劳动文化由传统文化演变而成,乡村劳动文化是城市文化产生的基础。在文化背景下,城市学校常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组织传统劳动活动。譬如,浙江杭州富阳区小学要求学生严格遵循传统农耕生长规律进行农耕劳动,根据二十四节气设计农耕计划,在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中明确提到“农场劳动”,并且打造系列与之相关的“劳动教育清单”①。可见,农耕文化是劳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劳动育人价值,有必要让学生从事农耕劳动。城乡场域联动为城市学校增加了接触传统劳动文化的机会,帮助城市学校厘清传统劳动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演变,深刻理解乡村场域中所蕴含最根本的劳动文化,学习我国传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城市与乡村劳动文化产生的教育效果截然不同,我国农民居多,劳动文明和劳动历史渊源流长,劳动文化中蕴含着教育价值。随着社会变迁,乡村的劳动文化显著,传统劳动依旧是保障乡村基本生活的主要形式,城市与乡村的劳动文化差异越来越明显。乡村的乡土气息浓郁,城市的现代工业文化浓厚,现代新型劳动文化丰富。对乡村学校而言,主要基于传统文化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忽视新型劳动文化的育人价值,城乡劳动场域联动有助于乡村学校的学生在文化交流中全面了解我国劳动文化演变与发展,感知劳动教育的新变化,从中感受到劳动教育的意义价值,学习不同地域文化中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拓宽城乡发展劳动教育的渠道,破解劳动窄化的困境

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有校园值日和家庭劳动,劳动形式过于单一。校园值日在学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逐渐形式化,大部分学校制定班主任或家委会劳动制度实施校园值日,因此每个班级的值日表形同虚设,校园值日便难以满足学生劳动教育发展。家庭劳动也存在着家长包办的现象,大部分家长认为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是多余的事,而且担心在进行家务劳动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难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劳动。这些被形式主义异化的劳动途径,不仅导致学生劳动意识缺失,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发展劳动教育需要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城乡场域中很多可以挖掘和未被充分利用的劳动资源,有利于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城市开展劳动教育可基于现代化劳动产业开发与设计,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服务性劳动和社区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乡村可以让学生在农耕实训体验活动中亲身感受传统劳动的价值。城市和乡村开展劳动教育的渠道不同,学生获得的劳动体验和感受也不同。城市的劳动体验符合新时代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教育要求,但乡村的劳动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磨炼精神,在乡村田间地头的真干实干,出力流汗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譬如,还是浙江杭州富阳区的学校打造了“大规模综合基地、乡村实践基地、农户体验点”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在基地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力图打造“综合+专项”“紧密+松散”“营地+农户”等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②。再如贵州省黔西一小打造的“四园联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将“天然场域”与现代化场域联动,较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发展③。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利用了场域联动,将劳动教育内容在不同场域中贯通,在不同情景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3]。类似这样的案例表明,城乡场域中蕴含丰富的劳动资源,将其联动有利于拓展劳动教育实施的渠道,有助于解决当前学校实施的劳动教育内容过于简单的现实困境,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劳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促进城乡劳动主体的全面发展,实现劳动育人持续性

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基于当前城乡实施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可知,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匮乏,学生整体劳动精神面貌不佳,学生整体劳动素养不高,城乡劳动场域联动不仅有助于解决一部分困境,还有利于促进劳动主体的全面发展。

城乡之间的劳动场域和劳动资源具有互补性。乡村传统的劳动形态有利于城市学校在了解我国传统劳动文化基础上设计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城市新型的劳动形态有助于乡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活动设计中关注时代性和现代化。由于乡村与城市的劳动形态不同,在劳动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利用城乡各具特色的劳动场域,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劳动项目,在不同的劳动场域中进行劳动,获得符合实际情况或场景设定的劳动锻炼,采用多形式劳动并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较为典型的实践经验有:济南天桥区宝华小学和周闫小学共同组建城乡教育紧密型共同体,逐步形成了“一校两区、统筹管理、紧密结合、资源共享、文化融合、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宝华小学的“一米农场”“绿的N 次方”研学课程、“小小农博士”;周闫小学阶梯式劳动课程群“小童当家、小童助学、小童务农、小童职场”;这两所学校开展的城乡劳动联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④。

劳动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亲身劳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从而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城乡劳动场域联动从不同方面让学生获得劳动机会,发挥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积极效应,由于劳动场域的扩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劳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不断激发劳动主体的创新和创造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城乡劳动场域联动的实践路径

城市和乡村的劳动场域有很多,在这些庞杂分散的劳动教育资源中,根据实施的有效性确定劳动教育最有价值的四大场域(如图1 所示)分别是:城市的工厂和社区、乡村的农田和大棚。这四大场域涵盖了当前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服务性和生产性劳动。学校主要的劳动场域集中于校园和家庭环境,即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可见,学生能够参与的劳动内容简单,且容易被忽视。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劳动教育的内容,选取以上四大劳动场域作为城市与乡村劳动场域联动的主阵地。家庭、学校和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共享机制,让学生在校外社会机构和场所的劳动实践中强化劳动意愿和培养劳动能力[4]。城乡劳动场域联动是促进“大劳动教育”理念实现的可行路径。四大劳动场域遵循层次递进原则,在工厂、社区、农田和大棚劳动场域联动时,在具体实施中分别突出其现代化、公益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特征。(如图2 所示)

图1 城乡四大劳动场域图

图2 城乡劳动场域联动关系与实践路径图

(一)参与工厂的职业体验,突出劳动现代化

我国劳动教育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不仅蕴含着劳动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还具有促进人全面发展和现代化生产发展的时代意义[5]。工厂是将丰富的先进知识和实操技术相结合的场所,有先进的技术和智慧的劳动工人,较能体现时代性和科技化发展,是促进劳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场域,主要建设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也就是郊区。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突出时代性。在众多的劳动实践场域中较能突显劳动教育时代性的就是城市工厂,在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中,生产性劳动是展开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工厂生产,达到学习和体验劳动的初级目的,然后通过持续性的劳动体验,适当操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的最终目的。相较之下,乡村地区,工厂这样具有现代化的劳动场域极其缺乏。因此,将城市工厂充分利用起来,乡村与城市形成合作共享的关系,增加乡村学生参与生产性服务劳动体验的机会。首先由城市学校将工厂的劳动资源利用起来,学校以工厂为主,分别从时间、做法、设想、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规划,为了更加顺利地开展劳动教育,应提前与工厂达成共识。其次乡村学校通过城市学校长期维护的良好关系,与其形成合作,由此可以构建出“城市—工厂—乡村”的联动关系。工厂作为体现劳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劳动场域,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重点开展的劳动内容。学生在参与工厂职业体验过程中可以学到现代劳动知识,学习工厂的生产技术,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劳动的现代化特点。因此,城市和乡村的学生都需要在此劳动场域中得到发展。

(二)开展社区服务性劳动,感知劳动公益性

劳动教育观念体系中蕴含着提高学生的公益价值观。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劳动价值观需要从小培养。从事任何职业都属于劳动行为,都是为他人服务,具有公益性质。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必要让学生在劳动中了解公益、理解公益、感受公益、学习公益和践行公益。当前在各种劳动场域中最具公益性的是城市社区。“社区是进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应引导学生适度参与社区服务,将校内所学的劳动理论知识与社会服务的具体劳动实践相结合。”[6]除了社区还有很多场域可以供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观的培养,但从其安全性、人群特点等方面来选择,社区是较为合适的劳动场域。社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培养学生公益性价值观念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社区聚集着各式各样的人,他们不同职业,不同出身。学生通过社区服务不仅能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通过与不同的劳动者接触,能够感受劳动身份的异同。社区中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社区志愿者;第二,社区义务活动;第三,社区免费活动,要求以社区委员会作为主要的领导者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社会的活动。通过学习如何无偿服务于别人,来体会劳动的价值,从而达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或者由学生组建成社区服务志愿分队进行活动。城市学校将社区资源充分利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社区劳动的机会,鼓励家长与学生所在社区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为了让乡村的学生也能接触同种形式的劳动教育,需要城乡将社区这一劳动场域联动起来,让乡村的学生也能在社区的系列志愿活动中感受公益劳动后的满足感,从而培养他们无私奉献,无偿为人民服务的劳动价值观。

城乡学校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价值,让城市和乡村的学生都能感受劳动的公益性,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继承传统的农田耕种,落实劳动实践性

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教育得以进行的突出特点。劳动的核心在于“动起来”,也就是如何实践的问题。劳动教育在政策文本、学校课程、学校课表中并不缺失,但在实践中常常被忽视,劳动教育精神价值缺失,导致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得不到有效培养。因此,在反思学校劳动教育落后的现实基础上,确保其实践性尤为重要[7]。从我国传统劳动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可知农业劳动是我国劳动文化的基础,也是促进劳动教育“落地”的重要途径。乡村农田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地位越来越突出。

乡村的农田是城乡劳动场域联动实践路径中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于乡村学校来说,农田是天然的劳动场域,是乡村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资源。乡村学生在农田中的劳动实践具有持续性,受到的传统劳动文化熏陶更加深远,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较强。其次,对于城市学校来说,乡村的农田是可利用的劳动资源。城市没有天然的劳动场域,常对校园现有的场地进行开发,例如将学校的花坛打造成种植园,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种植感受传统劳动。但从长远的育人性来说,这样的方式不足以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需要让学生长期的亲身实践,置身到真正的劳动场域中,并且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城乡劳动场域联动要求发挥农田最大的劳动价值,而农田这类劳动场域是乡村学校特有的,所以在城乡劳动场域联动过程中,乡村学校起到主导作用。要求学校对农田合理分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农田中亲身实践。城市学校可根据自身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与自身相邻的乡村学校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条件有限的学校充分挖掘和开发农耕资源,与乡村学校组建相互帮扶的模式。

农田是劳动教育中基础且核心的劳动场域,从中学生可以了解农耕文化,学会正确使用常见的农耕工具,通过亲身耕地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劳动者辛勤劳动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四)走进各类大棚种植地,增强劳动体验性

当前城乡劳动教育实施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被形式化。在劳动教育中突出其体验性,体验什么?在众多的劳动资源中,大棚是乡村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将大棚作为城乡联动的劳动场域是为了让学生在体验大棚劳动中感受劳动成果带给乡村乃至世界的变化,使得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性更加鲜明。

大棚种植需要面积大且空旷的场地,因此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例如大棚蔬菜、大棚绿植、大棚水果等。“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要求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提高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实际上学生受到劳动教育的机会较少,要适应时代发展产生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大棚劳动是必要的。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食物、用品都来自大棚产业。让学生在体验大棚种植的过程中培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乡村地区的大棚种植突出劳动的体验性,体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大棚技术中感受劳动的时代性。乡村学校根据自身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利用,城市学校缺少在大棚中长期体验劳动的机会,大多以模拟劳动的方式组织劳动教育,这种方法表面上解决了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问题,实质上难以深刻地影响学生,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城市学校应积极主动与乡村学校沟通交流,使其形成“乡村—大棚—城市”的循环劳动体系。

综上所述,城乡劳动场域联动策略的提出是解决当前劳动教育举步维艰现状的有效办法。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长期被忽略,形式主义误导下发展速度缓慢,育人价值难以体现,“五育并举”之措以何种形式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价值和教育职能体现了修整教育体系短板的思路导向,这是劳动教育地位逐渐提升的缘由。然而,实施劳动教育中所显现的人类行动力不足是表面现象,深层的教育现状是人类的惰性根深蒂固,这是需要在真实情境下改变的境遇。人们将教育置身于虚化的场域中,做着形式多样的智力活动,忽视了劳动教育是促进人身心解放的现实载体,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8]。因此,劳动教育面临的窘迫困境需要的不仅仅是城乡这四大场域联动,更主要的是教育者扩大视野,将劳动教育真实落地,早日实现治理劳动教育现代化的新使命。

注释:

①该案例具体可参见《2019 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发布于2020 年第2 期的《人民教育》。

②该案例具体可参见《2020 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发布于2021 年第2 期的《人民教育》。

③在导师帮助下,作者参与黔西一小“四园联动”劳动系列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校在“四园联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

④澎湃新闻2021 年5 月1 日发布的题为《济南天桥区这两所学校“牵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文章中提取出来的部分内容。具体可参见澎湃新闻官网:thepaper.cn

猜你喜欢

场域城乡劳动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城乡涌动创业潮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