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2022-09-21□文/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断裂点海西省际

□文/张 晨 郑 妍 张 迪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提要]本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研究案例地,基于省际边界区范围54个区县的GDP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断裂点理论模型,综合测算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省际边界区经济网络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特征,最后定量揭示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对省际边界区的经济辐射情况。

省际边界区是位于省与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接壤地区,是以省界为中线向两侧扩展一点宽度形成的窄带型区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发布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如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皖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能够对各经济要素统筹分配,减少资源不必要浪费,区域内的联系与合作愈发紧密,缩小区域差异,产生更大规模、更强作用力的集聚经济,带动整个区域共同发展。而具有等级属性的省际边界,因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屏障作用会阻碍各要素在不同省份间的流动;为了扩大自己区域的利益,有时甚至会造成彼此经济活动的强烈对立,使得省际边界地区总是在经济发展的边缘,更多的表现出边缘性的板块经济特征。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开始对省际边界区展开研究,其中关于如何推动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的文献占大多数,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学术界对省际边界的地理范围也没有一致的划分标准。省际边界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区域内各要素的影响。省际边界区的现实情况不同,也会导致突出问题各不相同,大致可揽括为行政因素、自然资源、环境因素、交通条件等一系列自然或人为问题。已有相关研究主要运用定性方法对省际边界区进行分析,对省际边界区的定量模型研究较少。目前的定量研究只是利用单个区域的单个指标进行边界开放度的简单模拟和计算,忽视了省际边界区不同板块之间表现在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上的经济关联度、要素流量以及对整个区域系统性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2009年国务院同意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福建省占主导地位,随后于2011年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西经济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邻近港澳特区,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其省际边界区涉及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4省,由54个闽浙赣粤区县组成。由于海西经济区规划范围以福建省为主体,对其他三省的地区涉及较少,经济区对这三省的经济促进作用不明显,导致浙江、江西和广东对海西经济区建设参与度不高,行政区界线“切变”作用影响严重,区域内相互依赖的地域单元屈从于行政单元,在行政管理、要素流动、信息沟通、市场扩展、人才流动等方面相互牵制阻碍,是制约海西经济区一体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背景和问题,本文选取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作为研究对象,以边缘区县(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断裂点模型对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县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演变进行研究,探究其演化规律,为加强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经济联系、推动海西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提供依据,并为国内相同或相似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来自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的2005年、2010年、2015年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54个区县GDP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综合考虑了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夜间灯光亮度、居民点密度等多因素,利用多因子权重分配法将以行政区为基本统计单元的GDP数据展布到栅格单元上。另外,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各区县直线最短交通距离来源于百度地图。

(二)研究方法

1、修正的引力模型。采用引力模型对省际边界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量化处理,可以较好地呈现理想状态下中心区县对周边区县经济的辐射带动力,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周边区县对中心区县扩散的吸纳程度以及与周边区县相互作用的强度。本文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以展示理想状态下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经济联系网络的现状。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Rij为区县i和区县j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i和Pj分别为两个区县之间的人口规模,Vi和Vj为两区县的经济规模,Dij为两区县间的距离。

以54个区县GDP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衡量区县综合质量,以区县间的公路交通距离反映区县间的可达性。考虑到区县流的方向性,采用优化城市引力模型,在构建模型时引入参数k。采用各区县GDP占两区县GDP之和的比重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为:

式中,mi、mj分别表示区县i和区县j的综合质量,Dij为两区县间的距离。距离系数b取2能更好地体现出县市经济联系之间的差距。

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核心旨在从“关系”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进行分析,近年来在各网络结构分析研究中运用频繁。本研究借助Ucinet软件对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量化的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的矩阵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用网络密度分析、中心度分析及凝聚子群分析对区县间经济联系网络的特征演变以及强度变化展开研究,并分析其成因。

(1)网络密度

式中,D为网络密度,其值越大,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密切;rij为节点i与其他节点之间的有效联系数量;k为节点数,本文为海西区省际边界区54个边缘县域,即k=54。

(2)中心性

式中,CD为点度中心度;CD(ci)为中间中心度;n指与节点i发生联系的其他节点个数;rij是节点i与其他节点之间的有效联系数量。

3、断裂点模型。P.D.Converse首次提出“断裂点”的概念,认为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是由城市间的距离以及城市的人口、经济等规模所决定,断裂点则表示两城市之间相互吸引力达到平衡的点。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断裂点模型,对海西经济区综合实力占优的核心城市进行断裂点分析,测算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之间的空间影响强度,即中心城市对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式中,DA为断裂点到区县A的直线距离;DAB为区县A、B之间直线距离;PA、PB分别为区县A和B经济发展综合得分。

二、研究结果

(一)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综合经济水平。根据海西经济区54个省际边界区县综合经济水平,运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区县的经济发展规模划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五个等级,借助ArcGIS对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可视化,如图1所示。(图1)

图1 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图

自2005年起,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差异不断缩小。2015年海峡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规模,中、较低水平的区县占比46.30%,表明目前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005年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无高水平发展城区县,较高水平发展区县为苍南县,占比为1.85%,中水平区县占比为12.96%,较低水平区县占比为14.81%;2010年高水平发展区县为苍南县、上饶县,占比3.70%,较高水平区县占比18.52%,中水平区县占比为27.78%,江山市、上饶县、贵溪市等多个区县跻身较高、中水平发展区县之列,较低水平区县占比为20.37%,相较于2005年,区县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2015年高水平区县占比提高至20.37%,较高、中水平区县占比62.96%,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高水平发展阶段,较低水平区县占比降至14.81%,仅资溪县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呈现“高水平区县分散,中低水平区县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发展格局稳中有变。较高水平区县主要在闽粤交界处和浙闽赣交界处形成集聚,其中大部分区县位于福建省;较低水平区县主要分布于江西省内。2005~2015年,闽粤交界处区县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其经济水平从低水平上升至高水平。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经济基础夯实,区县经济发展潜力大;闽赣省际交界区域范围最广,中、低水平区县在此集聚;闽粤省际交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际交界区域,较高水平区县在此聚集,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珠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经济空间联系。由于区县间经济联系具有双向性,两区县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大小不同,因此将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分为两类:一是低等级区县对高等级区县的引力;二是高等级区县对低等级区县的引力。通过引力模型计算得出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各区县间的经济联强度,如图2和图3所示。(图2、图3)

图2 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经济空间联系(高等级向低等级)图

图3 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经济空间联系(低等级向高等级)图

2005年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的经济联系整体较低,但随时间发展呈逐渐增强态势,2010年显现多个跨省际边界结果为例,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受福州、厦门、泉州、汕头和温州辐射带动作用的占比分别为29.63%、29.63%、20.37%、25.93%和37.04%,各中心城市虽然占比差异性不大,但分布范围表现出较大差异;各中心城市主要辐射距离较近的省内区县以及部分省外区县,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区县难以受到辐射带动作用。(图4)

图4 2015年中心城市对省际边界区经济辐射断裂点分布图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本文通过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断裂点模型对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54个区县GDP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利用ArcGIS对数据结果进行可视化,得出以下结论:(1)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经济水平随时间推移有所提高,2005年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无高水平区县,较高水平区县仅苍南县,占比为1.85%,到2015年高水平区县占比提高至20.37%,较高水平区县占比上升至31.48%,仅资溪县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但总体经济实力较弱,中水平、较低水平的区县占比46.30%;且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低聚高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省际交界线区域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2005年、2010年、2015年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网络密度D值分别是0.0082、0.0267和0.1043,网络密度整体偏低,但上升态势明显,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县网络化程度逐渐提升。经济联系主要发生在高水平区县之间,低水平区县之间及低水平区县与高水平区县之间的联系则十分薄弱;区域内仅少数区县具备一定的辐射能力,其辐射能力超过了吸引能力;凝聚子群发生一定变化,说明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各区县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凝聚子群间的密度系数总体偏低,表明区县之间的空间联系较弱。(3)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受中心城市辐射距离随时间在不断增大,但是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有限,辐射范围尚未覆盖全域,福州、厦门、泉州、汕头和温州五个中心城市对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辐射带动作用的占比分别为29.63%、29.63%、20.37%、25.93%和37.04%,辐射带动能力主要作用于省内边界区县,各省份间行政壁垒远大于区县间的合作交流。

(二)建议。(1)从提高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县,增加财政投入,鼓励中低水平区县发展;借助于海西经济区的5个中心城市,对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内经济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区县进行培育,缩小省际边界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建立重大项目调度机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省际边界区转移。(2)从加强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经济联系来看,营造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环境,构建地方有效沟通机制,降低合作交易成本,打破行政壁垒;增加江西、浙江和广东三省的参与度,推动跨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充分发挥区县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3)从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角度出发,应从整个海西经济区的视角规划联通全域的跨区域交通网络,借此提高中心城市对省际边界区的可达性水平,最大限度地缩小边界区域范围,消灭经济发展“死角”。加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中心城市的规模辐射水平。

猜你喜欢

断裂点海西省际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断裂点位置对GIS中无拓扑闭曲线简化的影响
开放与我国居民收人增长*——来自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考察
爱在海西
基于断裂点模型的可持续发展辐射效应研究
对口支援与省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