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 种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9-21胡召毛唐晓磊

海军医学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病理性黄疸胆红素

胡召毛,唐晓磊

新生儿黄疸疾病比较常见,黄疸类型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其中以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最普遍,因此,大多数不需要特殊的医疗干预和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快速自愈[1]。而病理性黄疸,尤其是病情重、病程长的患儿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医疗干预[2]。病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较早,基本上是胎儿出生后5 d 内有临床黄疸的表现,倘若不进行有效、及时的治疗,随着疾病的进展,部分患儿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胆红素脑病[3-4],严重时可能会危机患儿生命。众多研究表明,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选择蓝光照射比较常见,而且疗效显著。然而选择连续性还是间歇性蓝光照射在学术界仍有一定的争议[5]。因此,笔者对80 例患有黄疸的新生儿分别实施2 种不同的照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 年11 月至2020 年12 月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符合《儿科学(第9 版)》中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6]。在选择临床资料时,由于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较多,对于除了使用蓝光照射治疗外还需其他特殊治疗的患儿不纳入本研究中,病例资料符合研究要求并同意入组的患儿共80 例。随机将80 例患儿分为观察组(间歇性蓝光照射)和对照组(持续性蓝光照射),每组各40 例。纳入标准:(1)入院时经体格检查以及化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患儿监护人同意接受蓝光治疗,并同时签署治疗同意书;(3)入院的患儿一般资料提供全面。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2)有家族性、遗传性先天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患儿、新生儿溶血、阻塞性黄疸;(3)合并有严重的肝、胆器官功能受损;(4)患儿监护人不同意分组或者治疗依从性差。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WYEFYLS201810)。

入院时登记患儿的一般资料。2 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基本检查与基础治疗无差异,如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实施人工喂养;补充必需营养与维生素等。治疗设备为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蓝光箱。2 组患儿在接受照射前,去除衣物,同时要注意患儿眼部以及会阴部的遮盖性保护,将患儿置入蓝光箱内,箱内温度设定在30~34 ℃范围内,湿度设定55%~65% 范围内,对于早产儿或者低体温患儿适当调高1~2 ℃,蓝光波长设定为440~470 nm。

观察组患儿蓝光照射的方式选择间歇性照射,连续蓝光照射4 h 后,间歇2 h 后按照原先设定的参数继续照射,每天照射4 次,照射中观察患儿情况,如果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疗程3 d。

对照组患儿给予连续性蓝光照射,照射的参数与观察组一致,每天连续蓝光照射时间为16 h,照射期间要严密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频率为每天1 次,疗程3 d。

光照治疗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注意事项:注意患儿皮肤是否清洁和胎粪,必须保持干净;患儿要全部去除衣物,尽可能扩大蓝光照射的接触面,但对于重要部位给予安全性保护,如眼睛和生殖器;将患儿以平卧位的方式放置于光疗箱中间的位置;在进行不同的蓝光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儿的反应,定期测量体温,由于温度高及患儿皮肤的代谢快,大多数患儿会有大面积出汗,所以要及时为患儿擦汗,随时清理排泄物等;为了保证照射能量的稳定性,对设备和灯管要定期维护。

2 组患儿在照射过程中均要注意患儿因出汗导致体温的改变,定期、定时检查灯管的光照能量。如果3 d 后黄疸仍未消退或好转,继续照射。

1.3 观察指标 2 组患儿在入院后及时给予蓝光照射,按计划治疗3 d 后,详细记录每个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所需观察的各项指标:(1)分析对比治疗效果,依据国内统一标准分为治愈、有效、无效3 种情况。这3 种情况判定的标准为:治愈,经过不同的蓝光照射治疗后,患儿的一般情况稳定,原先全身皮肤黄疸等临床表现消失,生化检测中,血清总胆红素检测水平正常;有效,患儿全身黄疸表现较入院时有所消退,在血清总胆红素的检测中,较入院时下降了近50%,但仍未达到正常值;无效,不仅患儿的临床表现没有改善,甚至全身黄染症状有所加重[7],而且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未见改变。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将2 组在蓝光照射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腹泻、发热、皮疹等情况详细记录并比较。(3)比较2 组患儿的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2 组患儿在经过对应的蓝光照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例(%)]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比较 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实施蓝光照射中,无论选择哪一种照射方式,其不良反应都不可完全避免,主要体现在发热、腹泻、皮疹。对2 组表现出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例(%)]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 入院时检测常规血清总胆红素2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蓝光照射后,再次检测血清总胆红素,2 组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2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μmol/L,± s)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μmol/L,± 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40 40治疗前268.50±25.83 259.47±23.65 0.64 0.426治疗第3 天134.18±20.83 161.74±19.80 5.54 0.024出院时65.36±12.36 98.29±18.60 7.12 0.012

3 讨论

在新生儿疾病中,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较高,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8],大多数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接受有效地治疗后都可以痊愈,但是有些病理性黄疸的患儿因多种原因,没有给予其及时、有效地治疗,最终进展为胆红素脑病,在临床上有不可逆性的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9]。因此,对于早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治疗,要做到快速、有效地诊治。

由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较高,也是常见病之一,所以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中,可以选择的方案较多,国内有学者研究结论提示,通过对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药物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疗效[10],其次为蓝光照射,对于严重的患儿还可以行换血疗法。目前,蓝光照射的方法在临床上运用较为广泛[11],治疗效果最为肯定。本研究采用的蓝光箱为双面蓝光,治疗效果优于单面蓝光。蓝光照射的主要机理是蓝光照射患儿皮肤后,可以使患儿体内的胆红素发生变化,使非结合胆红素被分解为可溶性产物,在肠道中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同时部分以尿液的方式排出,通过这2 种排泄方式,使得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快速下降,减轻黄疸症状[12]。

目前,蓝光照射的方法有连续性照射和间歇性照射,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这2 种照射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并都有确切的疗效。至于哪一种效果最佳,大多数学者仍有不同的观点[13-15]。有较多的文献报道,持续性蓝光照射对新生儿的不良反应较多,如:腹泻、皮疹、发热、恶心等,这对患儿的整体恢复有一定影响[16]。间歇蓝光照射可以使患儿更充分的照射,不仅可以使体内深处的胆红素被快速转移到皮肤的表层,起到快速恢复的效果,而且在照射的间歇期使母婴有充分的时间接触,接受母乳喂养,更有利于患儿的恢复[17]。

血液中出现高浓度的胆红素时,对机体会造成潜在毒性,其主要体现在对新生儿的实质性器官造成损伤,尤其是肝脏和肾脏,会使得患儿出现核黄胆以及胆红素脑病,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与发育[18]甚至会引起脑组织和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19]。病理性黄疸的患儿在经过间歇性蓝光照射后,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可以快速降低,因此可以避免因胆红素过多对机体的危害。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在80 例患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2 种方式的治疗中发现,间歇性蓝光照射组的总有效率、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不良反应均优于持续性蓝光照射组。因此,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间歇性蓝光照射效果较好、安全性高,与持续性蓝光照射相比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和国内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20]。

但是,在照射过程中也要注意照射剂量的掌控、患儿外阴及眼睛的保护,及时观察患儿的全身情况,避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当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准确判断,及时暂停治疗,以免出现严重后果[21]。

本次研究中,关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采用2 种方式的蓝光照射,均有良好的疗效,而间歇性蓝光照射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疗效更加显著等优点,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病理性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