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研究
——以毕业设计课程为例
2022-09-21吕子娟李国升
◇吕子娟 李国升
广西民族成分丰富,非遗数量众多,为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将非遗项目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进行融合,有利于解决地方非遗项目传承创新的实际问题与学生毕业设计创新不足的问题[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综合能力的检验,更是引导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广西演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期末进行,要求学生在这一时间段集中完成教师命题或自命题的毕业设计制作,参加毕业设计作品展和答辩。随着院校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广西演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数逐年上升,该学院发挥区域特色和自身办学的优势,积极将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但是在学生的毕业展和答辩中发现学生的毕业设计除了缺乏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实际的要求存在差距外,不能在创作主题上很好地融入地域特色,形式雷同。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深入与文创产业的大力发展,如何将广西非遗融入毕业设计,做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值得深思。
一、广西非遗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关系
广西非遗项目在保护和宣传上还有待加强。学生以广西非遗为主题的毕业设计作品对非遗的表现较多停留在表面,主要选用的载体是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很多的图案是直接搬抄原型,印刷到帆布袋、抱枕、T恤、马克杯、笔记本、明信片、钥匙扣等产品上,没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入民族文化的内涵。在毕业设计展示的时候,这些作品很难使观展者产生共鸣。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越来越得到学校及相关企业的重视,越来越看重创造性和艺术价值。因此,如何将广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实现双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非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意义。广西非遗特点鲜明,极具地域特色。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加速,许多优秀的广西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所以如何保护和传承好广西非遗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一)毕业设计作品实践性不够
历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实践性不够。多数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都是纸上谈兵,图纸制作漂亮,但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甚少,没有紧跟市场需求,体现社会热点。这些作品天马行空,对实际欠缺考虑,终究难成为产品。艺术设计是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制作,但是布置毕业设计作品展和开展毕业答辩后,展示的方案册子、模型、展板等就会成为一堆废纸,实为可惜。且少数学生只是为了取得毕业设计学分而做毕业设计,这样并没有达到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毕业设计作品创作周期短
高职院校的学制普遍为三年制,由于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校进行理实学习的时间大多只有四个学期,因此毕业设计被安排在第四个学期的期末集中进行,毕业设计作品创作周期较短。虽然是集中教学,但从毕业设计选题到开题,再到进行创作思考、设计制作作品、与指导教师沟通、修改完善作品、排版打印等整个流程,时间相对而言非常紧张,再加上学生生源基础相对薄弱,又要兼顾其他课程的作业,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等,如果仍旧按照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创作模式进行教学,在毕业设计创作周期短、学业重的情况下,学生的毕业作品很难出好的成果。
(三)毕业设计作品缺乏地域性
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选题方向进行选题,如此反复之后,会出现设计作品方向单一的情况,教学缺乏特色亮点[3]。由于学生对广西当地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相对较少,民族文化方面的选题较少,能对广西当地文化进行调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将之融入毕业设计作品的设计更少。教师如果不去很好地引导学生,将广西民族文化融入毕业设计的创作,很少学生会主动选择地域文化主题进行创新设计。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是现代、欧式、新中式等风格的。因此,学生毕业设计作品雷同性较大,地域特色不鲜明,缺少地域文化内涵。
(四)毕业设计作品缺少创新性
艺术设计作品重点讲究创新性,避免同质化,毕业设计作品也一样讲究创新性。广西演艺职业学院是专门培养艺术类人才的高职院校,但作为民办院校,优质生源相对较少,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毕业设计作品普遍缺少创新性,更缺少传统文化的融入。但是毕业设计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创新性决定。在艺术设计作品创作中,民族文化是很多人都想用,也是很多人都在用的素材,但是如何利用大家都熟悉的元素创作出新的作品,吸引大家眼球,对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极高要求。
三、探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新路径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创作实践中,优秀的毕业设计会以内在的文化积累与发展为依托[4]。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是关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地域文化主题入手,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将广西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毕业设计作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现代材料等,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毕业设计作品,从而促进广西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探索提供新思路[5]。结合地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融入典型的广西非遗项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选题,在毕业设计课程中融入地域元素
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地域元素的再创造设计,教师应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明确毕业设计结合地域元素的价值。
1.将地域元素融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造型各异,图案色彩丰富,直观地展示了厚重的文化底蕴[6]。将其与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本土素材。学生可以先调研广西各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选取典型性的民族图案、色彩搭配、制作工艺。首先,对图案进行分析,了解图案所代表的内在文化内涵,提取图案元素,然后再对图案进行重构,与现代服饰特点相结合。其次,对传统色彩进行分析和重新搭配。最后,学习高超的传统服饰技艺,尤其是织布、扎染、蜡染、刺绣等十分精湛而富有特色的工艺。学生可在服饰面料、装饰手法、图案造型等方面大胆尝试,结合传统服饰的特点,设计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服装设计作品。
2.将地域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广西的传统村落众多,其传统民居装饰图形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因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差异,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选题时,可以以民族村落、传统民居等为切入点,进行毕业设计作品的创作。通过对传统村落的调研,了解其建筑形制、材料、工艺、颜色、装饰等,将现代新工艺、新材料与传统工艺和地域材料相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又极具地域特色的室内外环境,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二)寻找资源,开启广西非遗第二课堂
让学生将地域文化融入毕业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量到质的过程。由于学生毕业学分和学时有限,短时间内难做到每个专业都开设关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课程,因而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学生寻找资源,提供条件,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使学生了解广西民族文化,同时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到非遗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传承人工作室等场所参观学习,沉浸式体验,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广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不断积累相关知识。这样在毕业设计的创作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之将广西非遗项目融入设计,设计出符合民族文化审美的毕业设计作品。
(三)深入挖掘,丰富毕业设计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当地办学资源优势,将广西非遗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教学的交融点,将创新广西非遗思维应用到毕业设计中,丰富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开展调研,结合任务驱动法,讲授理论知识,以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沉浸式体验广西非遗项目,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广西非遗项目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融合,是新时期非遗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方式[7]。
(四)积极探索,创新广西民族文化元素
广西非遗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孕育滋养,在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对广西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应用。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为例,选题为广西民族主题的茶空间设计,通过调研提取典型的壮族铜鼓、壮锦纹样,侗族侗锦多耶纹,苗族的蝴蝶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重构图案和颜色,最后将壮族铜鼓图案运用到前台接待的吊顶上(图1),将侗锦多耶纹通过二方连续的方法运用到接待台的边缘、屏风局部镂空处,将壮锦纹样融入抱枕和地毯设计中(图2),从而将这些广西民族文化元素一同融入茶空间设计进行展示。将广西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毕业设计作品,有效地丰富与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内涵与质量,给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综上,本文主要构建具有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依托广西非遗项目,引导学生挖掘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应用,与市场紧密结合,加大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挖掘地域文化,激发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之创造出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助推广西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