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中心电图的应用

2022-09-20

健康之友 2022年18期
关键词:正确率心电图心肌梗死

李 平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急症疾病,冠状动脉缺血缺氧容易产生心肌梗死,特征表现为休息或者采用硝酸酯药物无法缓解,由于抢救不及时产生合并症,对其生命健康产生威胁,因此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伴随科学技术的完善发展,临床对于疾病划分较为详细,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情复杂,预后较差。对于此类患者而言早期确定疾病特征和梗死动脉解剖学机构,并选择有效方法可将心肌缺血逆转,缓解症状表现。心电图属于临床常用检查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然而在进行心电图检测过程中缺少典型性,尤其是对于早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难以鉴别[2]。动态心电图可对患者进行全天监测,有助于了解关键性指标。此次研究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中心电图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到我院进行就诊的5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胸痛症状时间大于30分钟,并且ST-T动态演变时间持续24小时以上,血清酶学指标变化满足心梗特征。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跨度45-80岁,平均年龄(63.3±2.4)岁。入选患者以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且患者并无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将出现肾功能障碍以及脑血管意外患者排除,将出现陈旧心肌梗死以及肺栓塞患者排除。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0~75岁,平均(55.20±10.69)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病组接受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照组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实施检查前1周内控制饮食,并且戒烟戒酒。常规心电图检测方法如下:患者选择舒适平卧位,静息状态选择心电图设备进行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如下:将电极粘贴在胸前,按心电图胸导V1至V6安放,另外两个放于前胸锁骨下,左右各一个,代表左右上肢,另外一个置于V6下方,代表左下肢,最后一个电极置于胸骨中段,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

1.3评估指标[3]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正确率。常规心电图诊断标准是心电图检查在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T波低平,即波幅小于1/10 R波,或者T波倒置;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为ST段下移≥0.1mV,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伴有T波低平或倒置。而且比较两组患者的窦性心搏RR间期、相邻NN差、全程每5分钟NN间期以及0.04-0.15HzNN间期变异。

1.4统计学

文中入选的患者在进行检测诊断过程中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对文中涉及数据予以计算,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为数据计算后的呈现方式,检验过程中选择卡方和t值,如组间数据对比后P<0.05,则呈现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正确率

50例患者经过动态心电图检测后正确率为96%,经过常规心电图检测后正确率为80%,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正确率(n%)

2.2心率变异性指标

比较患病组与对照组窦性心搏RR间期、相邻NN差、全程每5分钟NN间期以及0.04-0.15HzNN间期变异水平,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对比患病组与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因为不稳定粥样斑块出现破溃现象,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会出现管腔血栓和出血等,进而出现鼻塞。当出现冠状动脉闭塞会对供血心肌产生依赖,从而出现坏死,心肌间质会产生充血或者水肿等,使得心肌出现凝固性坏死[4]。因此患者在患病初期猝死率增加。对患者予以早期诊断并实施有效的抢救利于血流灌注恢复,同时改善患者不良 预后。急性心肌梗死者在患病初期会出现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引发血流异常,继而产生心力衰竭。

心肌产生急性缺血坏死即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然而心电图表现中ST段弓背并未向上提升。此类患者同样需要及时实施冠脉造影。当患者出现冠脉血管重度狭窄,需要予以冠状支架,同时可采用冠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并且指导患者可采用双联抗血板以及降脂稳定斑块实施治疗。

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此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后无法实施溶栓治疗。因为心肌严重的缺血导致持续时间过长,心肌细胞破裂坏死发生了组织的坏死,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心脏破裂,容易有恶性心律失常,有时会形成室壁瘤,影响心功能,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较高。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急性期首先建议造影检查,如狭窄的程度超过75%,可以考虑进行支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认为是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可以考虑抗凝治疗,给予肝素皮下注射。另外采用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扩冠可缓解心肌缺血,采用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进行抑制。可以考虑酌情给予降脂药,稳定血管斑块治疗,同时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出现的主要因素则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患者症状表现为突发性胸痛,同时长时间内不能缓解。采用心电图检查会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等,不表现为ST段抬高[5]。临床研究表明,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对比而言,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病率较高。多数患者因为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破裂出现血栓,或者斑块病变位置出现血管痉挛,进而将动脉血流量降低,充分发挥临床疗效。此外少数患者并未产生基础特征表现,为大动脉夹层和动脉炎、导管操作等并发症。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言,因为会产生静息心绞痛、近期稳定性型心绞痛加重和新发心绞痛等表现,因此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6]。与此同时患者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恶心和腹痛等问题同样会产生精神压力。

临床研究以及实践结果显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对比来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并无显著表现,因此提升了临床诊断难度,为此需要分析以及综合考虑心电图特征[7]。与此同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再梗死发生率,增加了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同时具有相应的危险,因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远期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需要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对疾病发展予以控制。心电图操作较为简单,属于无创操作方法,对心肌梗死疾病诊断过程中其检出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8]。常规心电图能够及时记录患者ST段及T波改变情况,操作较为简单,然而常规检测记录时间短暂,无法将ST-T波段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因此会出现漏诊。

动态心电图最早源自1957年Holter在心脏监测活动中应用,目前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一种重要检查,属于非创伤性检查[9]。动态心电图的优势较为显著,可对心电信号进行连续24小时记录,并且高达10万余次,有效检出非持续性心律失常问题,尤其是一过性心律失常以及短暂心肌缺血,应用价值较为显著。

通常情况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的过程中,可对ST段下移及T波倒置等情况进行观察。临床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需要及时正确的诊断相关疾病,做到及时治疗,进而缓解症状表现。此次研究抽取50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研究结果显示50例患者经过动态心电图检测后正确率为96%,经过常规心电图检测后正确率为80%,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对比对照组窦性心搏RR间期、相邻NN差、全程每5分钟NN间期以及0.04-0.15HzNN间期变异水平,以上数据经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能够看出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正确率较高,可将误诊率以及漏诊率降低,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以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及时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动态心电图检查优势良好,可将诊断正确率提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此外为了将诊断正确率提升,需要结合患者症状表现和心肌酶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患者日后治疗提供根据。

猜你喜欢

正确率心电图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思考心电图之174》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