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最后女酋长的传奇人生

2022-09-20

新传奇 2022年35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古雅鄂温克

2022 年8 月20 日凌晨,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玛利亚·索在内蒙古根河市去世,享年101 岁。她一辈子生活在山林里与驯鹿为伴,带领着使鹿鄂温克族从原始社会步入今天的幸福生活。她的一生成为了敖鲁古雅的传奇。

2022 年8 月20 日凌晨,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玛利亚·索在内蒙古根河市去世,享年101岁。

玛利亚·索一辈子生活在山林里,带领族群在森林中随着驯鹿迁徙,默默承担起保护驯鹿和森林的责任。

“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山林里与驯鹿为伴,带领着使鹿鄂温克族从原始社会步入今天的幸福生活。”玛丽亚·索的女儿得克沙·何如是说。

擅长打猎和管理族群

玛丽亚·索生于1921 年,鄂温克族,毕生和她的族人生活在位于环北极地区泰加林带最南端的山林中。她是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主人公的原型,被世人誉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

敖鲁古雅鄂温克是中国最后一个使鹿部落,也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玛丽亚·索的一生是一部经历了游猎、定居、发展的鄂温克族百年变迁史。

玛丽亚·索一生坚守山林,90 多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山上饲养驯鹿,想着多为国家和民族传承驯鹿文化。

玛利亚·索和她的驯鹿

玛利亚·索的父亲是奇乾部落的酋长。在父亲的熏陶下,玛利亚·索从小练就了打猎的好本领。她年轻时跑步飞快,是村里公认的抓鹿高手。她枪法精准,到了60 岁还能一枪打下天上的飞鸟,许多男人都不是她的对手。

16 岁时,她嫁给了比她大12 岁的丈夫拉吉米,当时拉吉米拥有部落里最多的驯鹿。丈夫去世后,玛利亚·索开始承担起家族的重担。由于她善于寻找驯鹿和管理猎民点,不久便成为部族的核心人物,树立起了威信。

玛丽亚·索不仅勤劳能干,还多才多艺。兽皮在她的手中经过缝制会变成手套、帽子、衣服,桦树皮经她编制后会成为筐和篓。她总有讲不完的民间故事,美妙的歌声时常在林间回荡,口弦琴的节奏在她的唇间传递着鄂温克族悠长的历史。

“驯鹿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非常爱它们”

驯鹿是使鹿部落的宝贝,使鹿人狩猎离不开驯鹿。冬天雪深的时候,人们骑着驯鹿去打灰鼠。在他们眼里,“人会懒得干活,但驯鹿不会偷懒”。

驯鹿喜欢吃苔藓和蘑菇,每当林子里的蘑菇越来越少时,就意味着部落要迁徙了。所以,鄂温克人可能今天还在这片山林生活,明天就已经人去楼空了。

使鹿部落的人从来不杀驯鹿,即便是饿着肚子也不会吃驯鹿。为了防止病死的驯鹿被野兽啃食,他们会将驯鹿尸体放在高处,叫做“风葬”。

“驯鹿不是普通的家畜,是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同样是民族图腾与神灵交流的媒介。”玛利亚·索不止一次说过。

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中,玛利亚·索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垂垂老矣,但仍惦记着大兴安岭的山川、森林、河流,惦记着驯鹿的未来和鄂温克族人的命运。玛丽亚·索常说:“驯鹿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非常爱它们。”

从原始社会到走出大山,鄂温克民族文化在传承

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推进,鄂温克族的人口数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2003 年8 月,有关部门在根河市郊为鄂温克族人兴建了新敖鲁古雅乡,让他们下山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有两百多族人都带上驯鹿陆续搬离,但玛利亚·索和其他几个老猎民说什么也不愿下山。

在最后的时光,玛利亚·索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到她养了一辈子的驯鹿身边。她说:“山养鹿,鹿养我,我不下山。”

现今,仍有少数鄂温克人伴随驯鹿居住在大兴安岭腹地的密林中,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通过驯鹿文化博物馆介绍当地独具魅力的“使鹿文化”与“狩猎文化”。部分居住于此的鄂温克人还发展起民族旅游,以另一种形式传播和延续民族文化。

“我们跟大自然非常亲近,过着自己的生活,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钱,大自然里什么都有。”或许一切无法回到从前,但玛利亚·索没有选择背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她守护着山林,守护着心爱的驯鹿,她的一生成为了敖鲁古雅的传奇。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古雅鄂温克
浅谈王国维之“古雅说”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我的敖鲁古雅(外一首)
淡水海豹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鄂温克姑娘
从《长物志》器具中看现代简约设计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幽 景
鄂温克人的时间与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