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C管理对初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服务质量和圈员能力的影响研究
2022-09-19陈聪红黄秋香
陈聪红 黄秋香
妊娠分娩是女性的正常生理过程。产妇在妊娠阶段容易因外型变化、激素分泌、行动不便等多种因素,发生心理状态改变[1]。初产妇是新生儿出生后的直接照顾者,角色转变较快,若产前没有接受正确的健康教育,无法及时转变身份,导致负性情绪出现[2-3]。此外,加上初产妇缺乏生产经验和育儿经验,或获取围产期知识的渠道欠缺,导致这类群体无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度的配合度完成分娩,最终影响母婴结局[4]。因此,提高对初产妇的护理服务质量对改善母婴结局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品管圈活动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至医疗卫生领域。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对比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品管圈活动管理对初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服务治疗和圈员能力的具体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产科接收的2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分组法将这200例初产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38岁,平均(29.33±4.32)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40.22±2.17)周;按文化程度分为12例小学(12.00%)、17例初中(17.00%)、41例高中(41.00%)、30例大专及以上(30.00%)。观察组产妇年龄20~40岁,平均(30.36±4.41)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40.33±2.31)周;按文化程度分为14例小学(14.00%)、16例初中(16.00%)、32例高中(32.00%)、38例大专及以上(38.00%)。两组产妇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已与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均为初产妇,单活胎;(2)均无合并症;(3)沟通能力正常、无智力障碍或沟通障碍;(4)全部产妇均知晓此次研究意图,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体质较差者;(2)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者;(3)中途退出研究者。
护理人员共20名,年龄20~45岁,平均(34.29±4.29)岁;副主任护师2名(10.00%)、主管护师4名(20.00%)、护士14名(70.00%);本科9名(45.00%)、大专11名(55.00%)。20名护理人员分成两组,每组10名,分别负责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工作。对照组年龄20~43岁,平均(33.29±4.21)岁;包含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7名护士;本科4名、大专6名。观察组年龄22~45岁,平均(33.68±4.22)岁;包含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7名护士;本科5名、大专5名。两组人员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初产妇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围产期保健知识常规指导、新生儿基础护理指导。观察组初产妇予以品管圈活动管理,具体如下:(1)成立品管圈活动管理小组:由1名副主任护师担任组长,2名主管护师与7名护士担任小组成员。(2)明确主题:以“提升初产妇围产期保健知识知晓率与新生儿护理能力”为主题。(3)拟定活动计划:第一阶段(1月)以明确活动主题、了解初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状况、找出问题及原因、制定对策;第二阶段(2—10月):实施个性化护理对策;第三阶段(11月):确认护理效果;第四个阶段(12月):整理活动资料,圈员经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改进活动方案[5]。(4)具体活动内容:①为初产妇建立护理档案,包括姓名、年龄、血型、每个月的孕检信息、预产期、个人习惯等基础信息,以便高效落实护理方案。②结合初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知晓程度实施个性化健康指导,指导内容包括围产期保健知识、分娩配合事项及注意事项、产后恢复训练、新生儿基础护理等,并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产妇的家庭状况、心理变化原因等,耐心为产妇解答疑惑,可通过呼吸训练法指导、播放舒缓音乐等方式疏导产妇的负性情绪。③产妇待产时,医护人员需提前向产妇介绍待产室内环境,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帮助其快速适应环境,提高其分娩配合度。经阴道分娩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其宫口扩张速度均在空口开至6 cm以后明显加快,直至经阴道分娩,与美国母胎医学会推荐活跃期(宫口扩张6 cm)表示相符,且符合《正常分娩指南》中的正常分娩标准[6]。剖宫产产妇存在骨盆狭窄、头盆不称、臀位等《头位难产》中的剖宫适应证[7]。④新生儿娩出后,需予以新生儿基础护理指导,包括母乳喂养指导、新生儿沐浴护理、抚触指导、产褥保健等,鼓励家属及时安抚产妇并予以足够的关心,帮助其快速转变角色,消除其心理障碍。⑤指导产妇及家属观察新生儿脐带是否出现脱落或感染、有无黄疸、有无拒奶等现象,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并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产妇及家属亲自操作,帮助新生儿恢复正常。⑥出院指导,产妇出院当日交待院后自我护理注意事项、新生儿日常护理可能存在的问题、产后饮食及产后康复训练方法,每周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产妇的产褥期恢复情况,及时解答产妇的疑惑和纠正其不当护理操作,为产妇院后快速恢复健康提供保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心理状态变化、分娩结局(分娩方式、产程)及新生儿护理能力(新生儿基础护理、母乳喂养、疫苗接种)。两组产妇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主要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评估,SAS的划界分为50分,得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严重;SDS的划分界为53分,得分越高提示抑郁程度越严重[8-9]。使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自拟的新生儿护理能力评估量表,由护理人员依据产妇或家属对新生儿的基础护理、母乳喂养情况、疫苗接种情况进行打分,统计表现优良例数,优良率越高提示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越强。
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自制的护理服务质量调查表,调查内容包含人员素质(30分)、业务能力(40分)、岗位职责(40分)及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100分),均由产妇或其家属填写,得分越高提示该方面越优秀。
比较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前后圈员能力的变化:由2名经验丰富的主任护师评价圈员管理前后的能力变化,采用自制的能力评价表进行评估,评价内容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责任心5项,各项5分,得分越高提示该方面的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纳入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SAS评分、SDS评分、自然分娩产程时间、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圈员能力评分等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心理状态变化对比
两组初产妇护理前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产妇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心理状态变化对比(分,±s)
表1 两组产妇心理状态变化对比(分,±s)
2.2 两组分娩结局对比
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分娩结局对比
2.3 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对比
观察组产妇在新生儿基础护理、母乳喂养、疫苗接种方面的实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对比 [例(%)]
2.4 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对比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人员素质、业务能力、岗位职责及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对比(分,±s)
表4 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对比(分,±s)
2.5 观察组圈员在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前后的能力变化对比
观察组圈员实施后的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及责任心均显著强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观察组圈员在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前后的能力变化对比(分,±s)
表5 观察组圈员在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前后的能力变化对比(分,±s)
3 讨论
众所周知,分娩是一个女性生命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生活体验。产妇在围产期阶段容易因情绪敏感、激素分娩、角色转变快等因素产生负性情绪,若不予以及时疏导,极易造成不良母婴结局。目前,我国大部分年轻夫妇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多为独生子女,缺乏围产期保健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无法快速适应新的角色转变及应对各类突发情况,极易影响身心健康。产妇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家庭条件及环境等均可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若产妇的心理状态波动较大,极易造成机体内部失衡,导致分娩结局不理想。产妇是医院的特定人群,其生理发育及改变可让她们变成心理疾患的易发群体,加上分娩带来的各种危险因素,可直接威胁到母婴安全。因此,在初产妇围产期加强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给予初产妇科学、有效的指导,不仅能帮助产妇获得良好的母婴结局,还能促进产妇产后快速恢复和新生儿健康成长[10]。
临床实践证实,心理状态可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激发人体的潜在能力,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可造成人体生理失衡,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初产妇由于没有分娩经验,对分娩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极易受环境影响,产生诸多负面情绪,最终影响分娩结局。可见,对于初产妇的护理关键在于提高初产妇对分娩的认知水平,稳定其分娩情绪。品管圈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方法,是一种将工作场所、性质相近的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管理目标,再利用头脑风暴法收集圈员们的意见,让圈员们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践的有效管理法[11]。品管圈活动管理最大的优点在于可将临床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逐一细化,以规范而有序的方式及时处理,可弥补常规护理模式忙乱的缺点,使护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12-13]。该管理方法利于护理人员全方位掌握产妇的情况,及时发现、找出初产妇的生理问题及心理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本研究中,对照组初产妇予以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初产妇则予以品管圈活动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初产妇护理后的心理状态、分娩情况、产程时间、新生儿护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说明品管圈活动管理的应用效果突出,对改善母婴结局和提高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方面起着突出作用。此外,通过比较常规护理模式和品管圈活动管理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的人员素质、业务能力、岗位职责及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前品管圈活动管理的护理服务质量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模式[14]。而比较观察组圈员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前后的各项能力发现,圈员实施后的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及责任心均显著提升,这提示品管圈活动管理不仅可为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保障,还能大大提高圈员的护理能力,可进一步保证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15-16]。品管圈活动管理全程体现的不仅仅是为患者提供的优质护理服务,还体现的是医院的文化象征,大大弥补了传统管理的不足。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管理不仅能显著提高对初产妇及新生儿的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显著提升圈员能力,管理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