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照顾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2022-09-18肖艾青
刘 玲 肖艾青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存活率逐渐上升,我国每年出生的早产儿约117万例,其中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占早产儿总数的7.79%[1-2]。但是,早产儿由于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3],多数早产儿在出生后即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进行治疗,而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封闭式管理往往会延迟母婴亲密关系的建立,阻碍母亲在照护实践过程中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技能[4],同时由于患儿的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加剧了母亲对自身照护能力的担忧,进而降低了其出院准备度[5]。有研究[6]报道,早产儿出院后居家期间,母亲的照护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是影响患儿再入院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外关于出院准备度的研究较成熟,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干预以提高患者的出院准备度,而国内对早产儿出院准备度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7-8]。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主要是指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支持,以家属为主导,让家属参与疾病管理,进而提高家属的照护能力[9]。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儿科、产科及老年护理领域[10],但是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为探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最佳照护模式,本研究将协同护理模式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相结合应用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以期提高其照顾者出院准备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38例为对照组,2020年2月-2021年6月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39例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胎龄<37周;(2)出生体重<2 500 g;(3)早产儿主要照顾者为父母;(4)照顾者精神、意识、沟通正常;(5)患儿预估住院时间≥15 d;(6)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患儿先天性畸形或合并其他器官系统疾病;(2)出生Apgar评分<4分;(3)母亲妊娠期间合并其他系统疾病;(4)父母有精神、认知、沟通障碍。剔除标准:(1)研究期间因患儿死亡、更换联系方式等失访;(2)研究期间患儿照顾者配合度欠佳者。最终77例早产儿及其照顾者均完成研究,对照组38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男16例,女22例,自然分娩18例、剖宫产20例,出生时Apgar评分(5.37±1.26)分,出生体重(2 103.27±124.05)g,照顾者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或中专13例、大专4例、本科及以上6例。观察组,男18例,女21例,自然分娩22例、剖宫产17例,出生时Apgar评分(5.46±1.35)分,出生体质量(2 165.53±122.24)g,照顾者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或中专15例、大专3例、本科及以上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在早产儿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每周对患儿家属进行团体教育1次;指导患儿家属添加科室健康指导微信公众号,科室定时发送早产儿照护相关知识视频及文章;出院后护士对患儿家属电话随访2次,每次5~10 min,了解患儿目前情况并对照顾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指导。
1.2.2 观察组
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1)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小组。小组由5名成员组成,其中1名护士长、1名新生儿专科护士及3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新生儿科护士。护士长负责干预方案构建,新生儿专科护士针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要点及居家护理常见问题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包括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支持、计划免疫流程、抚触及被动操、心理发育保健及实施流程等,新生儿科护士负责干预措施的实施。(2)住院期间对照顾者进行认知行为改变的团体教育。早产儿入科后由小组成员对其照顾者的早产儿照护知识、照护能力及照护需求进行评估,建立照顾者信息档案,包括年龄、与早产儿的关系、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结构类型等内容,同时为照顾者发放联系卡。入科后每日15∶00-16∶00以团体讲座和圆桌讨论的形式开展专题培训并现场录制视频,若照顾者不能参加则为其发放视频并在微信群打卡学习,讲座内容包括母乳喂养、预防免疫、生长发育监测、抚触及主被动操、防病指导、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佝偻病、补充铁剂预防贫血、辅食添加等知识,并在培训期内至少2次进入病房亲抱、抚触患儿,培训结束后以知识问答的形式再次对照顾者的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3)出院前及家庭随访中对照顾者进行授权教育。出院前2天允许照顾者每日进入监护室中的家庭病房1 h对早产儿进行照护;出院后1、2、3个月,由护士每月开展1次视频访视,访视前1 天通知照顾者,访视时长为0.5 h,访视时对照顾者进行早产儿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预防、情感支持等授权教育。在授权教育中帮助照顾者明确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使照顾者与医护共同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4)早产儿照护课堂。每月举行1次早产儿照护课堂,提前将课堂活动时间告知照顾者,并鼓励其参加,课堂内容包括照顾者的情绪管理,早产儿生长发育监测等。(5)建立微信群。每名患儿选取1名主要照顾者进群。照顾者如有疑惑或照护问题在群内发送文字、视频、图片等,群成员可以互相讨论照护难题,分享照护心得,每天16∶00由小组成员集中在线群聊解决困惑。
1.3 评价方法
1.3.1 出院准备度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制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照顾者出院准备度量表[11],该量表包含照护技能、喂养技能、亲子关系及急救知识等8个维度,共13个条目,采用Likert 11级评分法,0~10分表示“完全没准备”至“准备充分”,总分0~130分,得分越高表明出院准备越充分。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照顾者30名进行预试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872。分别于患儿入院第1天及出院前1天进行出院准备度调查。
1.3.2 照护应对能力
分别于患儿入院第1天及出院后3个月对患儿照顾者进行电话随访,调查2组患儿照顾者应对能力。采用余静等[12]编制的早产儿父母照护应对能力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包含早产儿照护技能、父母角色适应等8个维度共计40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依次赋分1~5分,总分为40~200分,得分越高表示照顾者的应对能力越好。
1.3.3 患儿再入院率
在患儿出院后3个月时对患儿家属进行电话随访,统计患儿再入院情况。再入院率为再次入院人数与小组总人数之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照顾者出院准备度得分比较
干预前,2组照顾者出院准备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照顾者的出院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2组照顾者应对能力得分比较
干预前,2组照顾者应对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照顾者的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2组再入院率比较
出院后3个月内,观察组患儿再入院率为2.56%(1/39),对照组患儿再入院率为21.05%(8/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能够提升照顾者的出院准备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照顾者的出院准备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能够提高早产儿照顾者的出院准备度水平。国内大部分的新生儿科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13],照顾者不能进入病房亲自照护患儿,而且由于患儿早产,照顾者本身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存在一定的担忧,另外由于照顾者对照护知识的缺乏,其在早产儿住院期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照顾者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同时,大部分照顾者由于角色发生改变,容易出现角色适应不良的问题,往往会担心患儿出院后的生长发育、喂养情况、日常护理等问题[14]。本研究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在早产儿住院期间重视其主要照顾者的照护能力,让照顾者参与患儿的护理,并对其进行理论技能等培训,从而提升照顾者的照护知识水平,提高出院准备度。
表1 2组照顾者出院准备度得分比较分)
表2 2组照顾者应对能力得分比较分)
3.2 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能够提升出院后照顾者的应对能力
早产儿主要照顾者的照护能力能够直接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营养支持、再入院率等情况,照顾者的照护能力越高对早产儿出院后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预防和应对能力越好,也能为早产儿提供最佳的照护。本研究结果发现,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照顾者对早产儿的照护应对能力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为,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通过在住院期间对照顾者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每日指导照顾者亲自照护、出院前的授权教育、出院后的监测指导等,能更好地将照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照顾者的知识,还能够对患儿出院后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预估判断,提高照顾者的应对能力。有研究[15]报道,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能够提高照顾者的照顾应对能力,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3.3 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能够降低早产儿的再入院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可以帮助照顾者早期参与早产儿照护,协助照顾者了解早产儿护理知识,建立亲子关系,通过住院期间开展授权教育、团体教育、亲子护理等,满足照顾者的护理知识技能需求,充分提高照顾者的出院准备度和照护质量,从而保障早产儿的照护安全,降低患儿的再入院率。
4 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能够使照顾者早期参与早产儿的照护管理,充分利用医护资源,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全程接受医护人员的指导,为早产儿及其照顾者提供连续、全程的照护服务,提高其出院准备度、出院后的应对能力,进而保障患儿安全,降低再入院率。